以下关于犯罪预备的说法错误的有( )。A.犯罪预备既可以是为了自己实行犯罪而预备,也可以是为了他人实行犯罪而预备B.实施预备行为后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着手实行的,属于犯罪预备C.犯罪预备阶段可能同时成立犯罪中止和犯罪预备D.对于预备阶段的中止犯,除了适用中止犯的规定减免刑罚之外,还应同时适用预备犯的减免规定E.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题目

以下关于犯罪预备的说法错误的有( )。

A.犯罪预备既可以是为了自己实行犯罪而预备,也可以是为了他人实行犯罪而预备

B.实施预备行为后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着手实行的,属于犯罪预备

C.犯罪预备阶段可能同时成立犯罪中止和犯罪预备

D.对于预备阶段的中止犯,除了适用中止犯的规定减免刑罚之外,还应同时适用预备犯的减免规定

E.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相似考题
更多“以下关于犯罪预备的说法错误的有( )。A.犯罪预备既可以是为了自己实行犯罪而预备,也可以是为了他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有关犯罪预备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

    A犯罪预备既可以是为了自己实行犯罪而预备,也可以是为了他人实行犯罪而预备

    B.实施预备行为后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着手实行的,属于犯罪预备

    C.犯罪预备阶段的行为既可能成立犯罪中止,也可能成立犯罪预备

    D.对于预备阶段的中止犯,除了适用中止犯的规定减免刑罚之外,还应同时适用预备犯的减免规定


    正确答案:D
    【考点】犯罪预备的概念
    【解析】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都是犯罪预备行为,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就是“着手”凡是尚未进入着手阶段的行为,都是预备行为,犯罪既可以在预备阶段中止,也可以在实施阶段中止。如果犯罪在预备阶段中止,则是犯罪预备的中止。预备阶段的中止犯,只能适用中止犯的规定处罚。

  • 第2题:

    构成犯罪预备的预备犯具有以下特征( )。

    A.必须具有犯罪预备行为

    B.必须是刚着手实施犯罪

    C.必须具有犯罪预备的目的

    D.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正确答案:ACD

  • 第3题:

    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间接故意不可能有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形态

    B.对过失犯罪而言,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没有既遂未遂的问题

    C.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

    D.故意犯罪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


    参考答案:C

  • 第4题:

    犯罪预备的特征有( )。

    A.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预备行为

    B.犯罪没有得逞

    C.犯罪行为必须在着手实行犯罪前停顿下来

    D.犯罪行为停顿在犯罪预备阶段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正确答案:ABCD
    解析: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已经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犯罪停止形态。《指南》中明确了A,C,D三个特征。B是当然之选,因为犯罪预备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之一,之所以称为未完成形态,就是因为犯罪在某一阶段停顿下来,没有完成,即犯罪没有得逞。

  • 第5题:

    构成犯罪预备形态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

    A.行为人已经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

    B.行为人尚未着手实行犯罪

    C.行为人必须刚着手实行犯罪

    D.犯罪预备行为停顿在犯罪预备阶段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正确答案:ABD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犯罪预备的特征。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已经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犯罪停止形态。犯罪预备具有下列特征:行为人已经实施犯罪预备行为;犯罪预备行为必须在着手实行犯罪前停顿下来;犯罪预备行为停顿在犯罪预备阶段必须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 第6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犯罪预备阶段可以成立犯罪中止形态
    B.停止在犯罪实行阶段的形态属于犯罪未遂
    C.犯罪预备形态和未遂形态中犯罪行为停止下来的原因都是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D.是否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相区别的基本标志


    答案:A,C,D
    解析:
    【精解】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区别主要是行为人是否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它们的相同点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下来。故选C、D项。犯罪中止既可以发生在犯罪的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的实行阶段。故选A项,排除B项。

  • 第7题:

    下列关于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说法错误的是( )。

    A.盗窃分子练习偷盗技巧是犯罪预备
    B.犯罪预备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C.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D.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答案:B
    解析:
    选项B,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而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

  • 第8题:

    构成犯罪预备的预备犯具有以下特征()。

    • A、必须具有犯罪预备行为
    • B、必须是刚着手实施犯罪
    • C、必须具有犯罪预备的目的
    • D、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正确答案:A,C,D

  • 第9题:

    犯罪预备既可以是为了自己实行犯罪而预备,也可以是为了他人犯罪而预备。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0题:

    下列关于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说法错误的是()。

    • A、盗窃分子练习偷盗技巧是犯罪预备
    • B、犯罪预备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 C、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 D、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正确答案:B

  • 第11题:

    多选题
    有关犯罪预备,正确的说法是()。
    A

    犯罪预备包含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

    刑法规定对犯罪预备予以必要的处罚

    C

    犯罪预备尚未造成犯罪客体的实际损害

    D

    刑法规定对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
    A

    犯罪的预备阶段

    B

    犯罪着手之后而实行完毕之前

    C

    犯罪实行终了而结果产生之前

    D

    犯罪结果发生后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有关故意犯罪形态与故意犯罪阶段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形态。在犯罪实行阶段,只能出现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形态。

    B.犯罪形态是静止的行为状态,犯罪阶段是动态的发展过程

    C.犯罪形态没有先后连续性,犯罪阶段则具有连续性

    D.一个故意犯罪行为可能经过几种犯罪阶段,也可以出现几种犯罪形态


    参考答案:D

  • 第14题:

    犯罪预备与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区别的关键在于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是否出于行为人的()


    参考答案:自愿

  • 第15题:

    犯罪预备的类型有()。

    A.为实施犯罪预备犯罪工具的行为

    B.为实施犯罪预备犯罪动机的行为

    C.为实施犯罪预备犯罪目的行为

    D.其他为实施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


    正确答案:AD

  • 第16题:

    “犯罪预备阶段的中止,对于犯罪人的处罚,既适用犯罪预备的规定,也适用犯罪中止的规定。


    正确答案:
    [答案] (1)这种说法不正确。
        (2)按照中止发生在犯罪过程的不同阶段可将其分为预备阶段的中止和实行阶段的中止两类。当行为人在为犯罪的实行准备工具或制造条件的阶段即自动放弃实施犯罪预备行为的,成立预备阶段的中止。所以,预备阶段的中止也是犯罪中止的一种,应当按照犯罪中止的规定进行处罚。
        (3)《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那么,对于犯罪预备阶段的中止就适用这款的规定。
     

  • 第17题:

    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故意犯罪停止形态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

    B.间接故意不可能有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形态

    C.对过失犯罪而言,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没有既遂、未遂的问题

    D.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


    正确答案:D
    解析:在犯罪预备阶段既可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也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D表述错误,故为正确选项。

  • 第18题:

    下列关于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说法错误的是(  )。

    A.盗窃分子练习偷盗技巧是犯罪预备
    B.犯罪预备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C.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D.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答案:B
    解析:
    B项,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而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犯罪预备行为同样具有可罚性,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考虑到犯罪预备行为毕竟尚未着手实行犯罪,还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因此,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 第19题:

    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  )。
    A.犯罪预备行为过程中
    B.犯罪实行行为过程中
    C.犯罪预备行为和犯罪实行行为过程中
    D.犯罪过程中


    答案:D
    解析:
    【精解】根据刑法的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所以,在整个犯罪过程中,都可以成立犯罪中止。故选D项。

  • 第20题:

    有关故意犯罪形态与故意犯罪阶段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 A、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形态。在犯罪实行阶段,只能出现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形态。
    • B、犯罪形态是静止的行为状态,犯罪阶段是动态的发展过程
    • C、犯罪形态没有先后连续性,犯罪阶段则具有连续性
    • D、一个故意犯罪行为可能经过几种犯罪阶段,也可以出现几种犯罪形态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故意犯罪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
    • B、间接故意不可能有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形态
    • C、对过失犯罪而言,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没有既遂未遂的问题
    • D、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

    正确答案:D

  • 第22题:

    多选题
    以下关于犯罪预备的说法错误的有()。
    A

    犯罪预备既可以是为了自己实行犯罪而预备,也可以是为了他人实行犯罪而预备

    B

    实施预备行为后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着手实行的,属于犯罪预备

    C

    犯罪预备阶段可能同时成立犯罪中止和犯罪预备

    D

    对于预备阶段的中止犯,除了适用中止犯的规定减免刑罚之外,还应同时适用预备犯的减免规定

    E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本题考核犯罪预备。犯罪预备具有下列特征:(1)行为人已经实施犯罪预备行为; (2)犯罪预备行为必须在着手实行犯罪前停顿下来;(3)犯罪预备行为停顿在犯罪预备阶段必须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依据《刑法》第 22 条的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犯罪中止,包括自动放弃犯罪和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两种情况。(1)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在犯罪预备或者犯罪实行过程中,自动放弃实施犯罪,因而使犯罪未完成的犯罪停止状态。(2)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实施完毕犯罪行为后、犯罪结果出现之前,自动采取措施有效地避免犯罪结果发生,因而使犯罪未完成的犯罪停止形态。如果行为人虽然采取了各种挽救措施,但未能有效防止法定犯罪结果发生的,不能认为是犯罪中止。犯罪预备是为了自己实行犯罪而预备,也可以是为了他人实行犯罪而预备。所以选项 A 说法正确。实施预备行为的停顿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所以选项 B 说法正确。选项 C 说法错误,要么成立犯罪中止,要么成立犯罪预备,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对于预备阶段的中止犯,适用中止犯的规定减免刑罚。所以选项 D 说法错误。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所以选项 E 说法正确。 【该题针对“犯罪预备”知识点进行考核】

  • 第23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说法错误的是()。
    A

    盗窃分子练习偷盗技巧是犯罪预备

    B

    犯罪预备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C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D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正确答案: C
    解析: B项,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而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犯罪预备行为同样具有可罚性,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考虑到犯罪预备行为毕竟尚未着手实行犯罪,还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因此,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