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请说出中国文字演变的过程?”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汉字字体的演变,文字演变的一种趋势。


    正确答案:线条化.简化.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几个不同阶段.其中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代的,可能只是使用场合和书写材料不同形成的不同字体.小篆是经规范化的,但形体太繁,很快让位隶书和楷书.隶书出现比小篆还早,可成为一种通行的字体比小篆晚.隶书和小篆已完全线条化.楷书最早在魏晋出现.在隋唐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化,印刷术的出现,使汉字字体基本上稳定下来,但字形简化的趋势始终没有停.行书和草书不是通行的规范字体,可看作是一种别体. 汉语字符组合规则:由单纯字符组合成为复合字符的一定规则.汉字的字符组合规则很复杂,汉字字符中,两个或几个单纯字符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并不固定,左右.上下.内嵌.外包都可以,如左右结构“位”,上下结构“家”,内嵌结构“裹”,外包结构“囚”等等,而且同样的组合的顺序有时候还是不固定的,如“够”是左右结构,但在汉字规范化以前“句”和“多”在左在右都可以,汉字规范化以后就不能随便挪动了。
    字符的书写规则:书写字符时是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是分音节书写还是分词书写,这些就是字符的书写规则.

  • 第2题:

    程序段格式演变的过程是先有文字地址格式,后发展成固定格式。


    正确答案:错误

  • 第3题:

    从总体趋势把握秦至清代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演变:
    1、秦汉至三国两晋时期,实行的赋役制度是田租、口赋、徭役(兵、力)。按土地面积征课定额租税,同时征人头税,壮年男女承担兵役或力役,土地名义上国有,实为私有。
    2、两晋至北魏太和九年时期,实行的赋役制度是租调制(田租、户调)、徭役(兵、力)。按户头征课额定田租、户调和徭役,平民按国家政策标准自由占有土地。
    3、北魏、隋、唐中期,实行的赋役制度是租庸调制(田租、身庸、户调)徭役(府兵制及地方性力役)。按户头征课额定田租、户调,另对壮年男子征课代役财物(即“庸”),由政府主持向农民{男丁为主}分配土地,标准是每户100亩)。
    4、唐中期至明中期,实行的赋役制度是两税法(地、户两税,或夏、秋两税)徭役(募兵制与职役)。地税据纳税人实有土地面积征课;户税据纳税人丁口财产所评“户等”征课。货币计税,折纳实物。大地主兼并土地形成的庄园田制取代了均田制。土地私有制确立。
    5、明中期至清前期,实行的赋役制度是一条鞭法(两税与职役统一归并为“一条”),两税与职役归并,名为“赋役”其征管是据农户田产或男丁多少评定户等,然后据户等高下摊派纳银。
    6、清中期,实行的赋役制度是摊丁入地(将有丁无地户的钱粮{赋役}负担摊入地亩负担)。一条鞭法行后,民户的财税负担既称赋役又称“地丁钱粮”(因户等据田产或男丁多少评定)无地有丁户负担赋役往往难以胜。

  • 第4题:

    试述中国古代社会租佃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传统社会租佃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
    (1)依附农租佃制,这是一种超经济强制关系,地主对于佃客及其家属的人身享有管辖、处罚和役使的权利,还有权限制他们的自由,可以迁徙转让他们。
    (2)分成租契约租佃制,这是一种经济强制关系,佃农基本上拜托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还处于半分离状态。
    (3)定额租契约租佃制,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发生分解。这三种租佃制对佃农的剥削是十分残酷的、具有封建性。严重影响了我国近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

  • 第5题:

    中国外汇定理的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第二阶段: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8)
    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1979-1993)
    第四个阶段,前一时期的继续发展(1994至现在)其主要措施(P279-282)

  • 第6题:

    在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中(),被称为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也叫转折点。


    正确答案:隶书

  • 第7题:

    将文字的书写作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点,是由()决定的。中国的汉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象形的()、()演变成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五种书体,并各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正确答案:汉字的方块结构;甲骨文;金文

  • 第8题:

    单选题
    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进人今文字阶段的标志是通行的文字()。
    A

    从商周甲骨文、金义演变为小篆

    B

    从小篆演变为隶书

    C

    从小篆演变为楷书

    D

    从隶书演变为行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汉字字体的演变,文字演变的一种趋势。

    正确答案: 线条化.简化.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几个不同阶段.其中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代的,可能只是使用场合和书写材料不同形成的不同字体.小篆是经规范化的,但形体太繁,很快让位隶书和楷书.隶书出现比小篆还早,可成为一种通行的字体比小篆晚.隶书和小篆已完全线条化.楷书最早在魏晋出现.在隋唐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化,印刷术的出现,使汉字字体基本上稳定下来,但字形简化的趋势始终没有停.行书和草书不是通行的规范字体,可看作是一种别体. 汉语字符组合规则:由单纯字符组合成为复合字符的一定规则.汉字的字符组合规则很复杂,汉字字符中,两个或几个单纯字符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并不固定,左右.上下.内嵌.外包都可以,如左右结构“位”,上下结构“家”,内嵌结构“裹”,外包结构“囚”等等,而且同样的组合的顺序有时候还是不固定的,如“够”是左右结构,但在汉字规范化以前“句”和“多”在左在右都可以,汉字规范化以后就不能随便挪动了。
    字符的书写规则:书写字符时是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是分音节书写还是分词书写,这些就是字符的书写规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封建时代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1)皇位继承制度是皇帝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关系到皇权的延续和王朝的稳定与兴衰。自秦朝到清朝中叶,预立太子制是皇位继承的正统做法。即沿用宗法制度嫡长继承、顺序嗣位的原则,皇位由正后所生的长子继承,如长子早死,有子即立其子,无子再由嫡次子顺序继承。只于正后无子的情况下,才考虑庶生的长子。皇帝无子则依照穆亲疏顺序选立继位人。制订这套制度是为了避免皇族内部因争夺皇位而激成内讧,希图借此保持皇位交替的相对稳定。但是,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皇位继承的残酷斗争即与之俱兴,宗法制度不断受到冲击。历史上不断出现乱、争议、政变、兵变、谋杀、篡位等。
    (2)直到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下诏宣布废除预立嫡长为太子的制度,改用“密建皇储”的办法。即皇帝在自己诸子中物色、选择继承人,皇帝将选中的继承人的名字及有关诏旨存贮,等到临去世前或去世后,才将密旨公布,被选定者立即登位,一切嫡庶兄弟尽列臣位。选立继位人之权全由皇帝一人掌握,任何人不得进言推荐。密建皇储制度,削弱了宗法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法定支配作用,扩大了对皇帝候选人的选择范围。选立继位人不以嫡、庶、长、幼为条件,而以是否具有统治才能和是否符合统治者的根本利益为原则。这是对皇帝制度的重大改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过程:
    (1)春秋战国以前,由于奴隶主贵族把持政权,因此官吏的选拔,主要实行“世卿世禄制”,即奴隶主贵族凭借血统关系,子孙世代做官,国君不能随意任免,选士做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已。
    (2)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士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形成“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士位居第一。这时实行的选士制度是“客卿制”,即将相重臣往往从下层军士或平民中选拔,只要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够解决君主或其他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可以登上政治舞台一展才干。
    (3)由秦及汉,进入封建集权时代,统治阶级需要大批为它效命的人才,便扩大了选拔的范围。其基本办法有两种:一是察举,即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官员经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二是征辟,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来做官。
    (4)魏文帝曹丕当政,采用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
    (5)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规定各州被举荐的人必须经过考试,才能被录用,从而拉开了科举制的序幕。隋炀帝时开“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此后的历朝统治者都采用这种方法取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请说出中国文字演变的字体趋势?

    正确答案: 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说出中国文字演变的字体趋势?


    正确答案: 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 第14题:

    信息系统的文档是描述系统从无到有整个发展与演变过程及各个状态的文字资料。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新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宏观区域经济格局的划分有过4次大的变动,即从沿海和内地→“一、二、三线地区”→沿海和内地→东、中、西三大地带→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到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计划控制下手地区均衡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沿海地区工业比较发达,而内地工业十分薄弱,生产力分布呈现出沿海和内地两种大的类型。20世纪50年代起,为了建成相对完整的区域性的工业体系,国家主要采取了“均衡发展战略”,强调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国家投资重点指向中西部地区。
    (二)20世纪70年代末至1992年,沿海重点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政府实施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
    伴随着区域结构变迁的是城市体系的形成。中央实施的多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改变了多年来“东西南北齐步走”的格局。
    (三)1992至1999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采取了“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步开放”的梯度演进方式。
    (四)1999年至今,启动西部大开发
    为了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地区生态环境,1999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

  • 第16题:

    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过程,正是中国文字由古文字系统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隶变

  • 第17题:

    2013年,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的热播,社会上出现了“汉字热”,汉字这一优美的文字,经历了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大篆、六国古文,进而到小篆、再到隶书,进而到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其中,( )是古文字和现代文字的分水岭。

    • A、金文演变为大篆 
    • B、六国古文演变为小篆 
    • C、小篆演变为隶书 
    • D、隶书演变为楷书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文字形体演变的因素。


    正确答案:1、首先是书写材料、工具,对文字形体的演变有重要影响甲骨文与金文,书写材料工具不同,字形就有较大差别。甲骨文是用龟甲兽骨为书写材料,用刀在坚硬的甲骨上刻画出来的,因此字形线条化,笔画多方折,多以方形代表圆形。而金文是先在泥范上刻好字,再用青铜浇铸而成的,所以文字经过仔细的修饰加工,不像甲骨文一刻而就。字形多肥笔,圆笔,比甲骨文更接近于图画,笔画相对减少。
    2、文字形体的演变,与书写的文化内容、使用场合也密切相关。在早期古文中,反映占卜、祭祀、葬仪等严肃内容占主要地位,这些内容有利于保留图画性质。如汉字甲骨文、金文多记录占卜、祭祀、征战等国家大事,书写都很深重严肃,不能草率,这就阻碍了文字抽象化和简化的进程。直到后来秦汉之际篆隶并行时,较形象复杂的篆书与较抽象简单的隶书在书写内容上也有分别。篆书是当时的法定文字,用于庄重典雅的场合,而隶书则是民间俗体,只用于记录一般文书、官狱事务及日常文书。
    3、书写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文字形体的演变也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上层文化集团比较尊重原有文字传统,爱用正规字体,而下层文化集团往往追求书写简便,爱用简化俗体。汉字形体的一次重大演变,就是首先在下层官吏狱卒中开始的。

  • 第19题:

    问答题
    请说出中国文字演变的过程?

    正确答案: ①甲骨文—公元前14世纪。
    ②大篆—西周后期。
    ③小篆—秦代隶书—汉代。
    ④草书—汉末。
    ⑤楷书—唐朝。
    ⑥行书—东汉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的标志是通行的文字()。
    A

    从商周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小篆

    B

    从小篆演变为隶书

    C

    从小篆演变为楷书

    D

    从隶书演变为行书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新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宏观区域经济格局的划分有过4次大的变动,即从沿海和内地→“一、二、三线地区”→沿海和内地→东、中、西三大地带→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到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计划控制下手地区均衡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沿海地区工业比较发达,而内地工业十分薄弱,生产力分布呈现出沿海和内地两种大的类型。20世纪50年代起,为了建成相对完整的区域性的工业体系,国家主要采取了“均衡发展战略”,强调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国家投资重点指向中西部地区。
    (二)20世纪70年代末至1992年,沿海重点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政府实施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
    伴随着区域结构变迁的是城市体系的形成。中央实施的多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改变了多年来“东西南北齐步走”的格局。
    (三)1992至1999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采取了“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步开放”的梯度演进方式。
    (四)1999年至今,启动西部大开发
    为了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地区生态环境,1999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在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中,()被称为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也叫转折点。

    正确答案: 隶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过程,正是中国文字由古文字系统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隶变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