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笔势?为什么说笔势是书法艺术的审美核心?

题目

什么叫笔势?为什么说笔势是书法艺术的审美核心?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所谓笔势,是指写字时毛笔的走向、趋势及书法作品的点画、结构、章法等书法的组合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动态形势。
书法艺术作品是否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关键在于其是否气韵生动,是否能表达出深刻的意象性思想情绪内含,决定气韵生动,决定意象性思想情绪内含的就是笔势。因为运笔时的趋向、动势的变化决定了所得点画的方、圆、藏、露、疾、涩、枯、润、偏、侧、大、小、粗、细等方面的变化,这些点画以不同的动态、形势在空间中的组合,又是决定书法作品险峻、平稳、雄浑、秀丽、古拙、清雅、刚健、阿娜等艺术风格的关键。此外,书法美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笔力,也是由笔势决定的,正是运笔时千变万化的趋向,动势的巧妙运用,才使点画形式具备了千变万化的力的感觉。古人早就说过:“粗不为重,细不为轻”,虽然点画的粗、细、大、小,是由运笔时生理意义上的人的力量所决定的,但其书法艺术意义上的形式上的力感,却是由行笔过程中趋向、动势的变化和点画组合时的动态形势变化亦即笔势的变化所决定的。笔势的运行和组合恰到好处,就有力感有笔力,否则,就无力感没有笔力。在这里笔力是笔势的外在形式,笔势是笔力的基础和源泉。所以,不懂笔势的大力士操笔狠书,所得书法可能如春蚓秋蛇毫无生命律动的力感,而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书法家,却由于心手相应无间地把握了笔势的运用和布置,创造出的书法艺术品,却能力敌千钧、入木三分。
因此,我们说,笔势是书法艺术审美的核心。对于这一点,古人在书论中作了大量的、精辟的说明。清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中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东汉蔡邕)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亦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已操胜算。”所以,古人常以“识势”,“得势”等语来褒扬优秀的书法家和书法艺术作品,还把“取势”作为书法的主要基本功。如运笔时的“中锋以运笔,侧锋以取势”、“无往不回,无垂不缩”、“竖画横下,横画竖下”、“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等,结体中的“顾盼照应”、“险中求稳”、“如杨柳迎风”、“似项羽扛鼎”等,都是讲的笔势的运用、布置和表现。“永字八法”中的“侧、勒、努、趯、策、啄、掠、磔”,实际是对“永”字的八种点画行笔势态所做的简捷明了的定义。卫夫人《笔阵图》中所说的“点若高峰坠石”、“横若千里阵云”、“百钧弩发”、“崩浪雷奔”等也是对点画势态即笔势的生动而又形象化的形容。
再如结构、章法中的疏、密、骤、散,峻严紧凑、开阔飘逸等无不是笔势的具体表现形式。正是时代、性情、学识、品德各异的书法家对笔势的独特运用、布置,才形成了其独特的书法风格。也正是笔势的千变万化,才造就了历代无数著名的书法大家。
更多“什么叫笔势?为什么说笔势是书法艺术的审美核心?”相关问题
  • 第1题:

    为什么说审美是愉悦人的高级精神?
    审美愉悦虽有其生理基础,但它不等同生理快感,是一种远比生理快感高级、复杂的愉快,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快乐也相区别,这是因为:
    第一,审美愉悦是人全身心参与的结果。人的生理快感是在满足人的一种基本生理需要时产生的,因而它只需要人的身体的参与,并不要求人的心理与精神的加入,它只是一种单一的“刺激一反应”过程。而审美愉悦是在满足了人的心理与精神需要时产生的,它不仅需要人的身体的参与,而且也要求人的心理与精神因素的加入,是人全身心参与的结果。
    第二,审美愉悦具有普遍必然性。审美愉悦与生理快感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生理快感是偶然的、个体的、肤浅的,人各有不同,如有人喜欢吃辣的,而有人不喜欢吃辣的。而审美愉悦则是必然的、普遍的,人们的感觉大致相同。如无论哪个国家、时代的人,只要生理正常,对杰出的艺术品总会赞叹不已的。
    由上可见,审美愉悦不像生理快感那样肤浅、表面,而是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心理和精神层面,它甚至转化为我们的行动,促使我们去改变现实中那些丑恶的现象,因此,审美愉悦是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愉悦。

  • 第2题:

    钩法的变化很多,但所有的钩都在收笔时需要加重笔势.


    正确答案:正确

  • 第3题:

    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等内容。

    • A、字法
    • B、章法
    • C、墨法
    • D、笔势

    正确答案:A,B,C,D

  • 第4题:

    笔势


    正确答案:指经过演变趋向符号化,从而看不出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 第5题:

    笔法的审美形态主要分为()

    • A、笔形
    • B、笔力
    • C、笔势
    • D、笔意

    正确答案:B,C,D

  • 第6题:

    中国画用笔的笔势有()

    • A、中锋
    • B、立锋
    • C、侧锋
    • D、逆锋
    • E、卧锋

    正确答案:A,C,D,E

  • 第7题:

    单选题
    书法三要素是指()
    A

    笔法、笔势、笔意

    B

    墨色、线条、笔法

    C

    笔法、结字、墨色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多选题
    笔法的审美形态主要分为()
    A

    笔形

    B

    笔力

    C

    笔势

    D

    笔意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等内容。
    A

    字法

    B

    章法

    C

    墨法

    D

    笔势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草书的笔势呼应是有形的,而楷书和行书则是无形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正确答案: ①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的艺术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审美,同时艺术意象的营构主要也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②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以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体现在意象体系中,离开了意象,这种种因素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的多元化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以“吴带当风”的笔势为特点的,有“画圣”之誉的唐朝画家名叫()

    正确答案: 吴道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书法论》中,沈氏对于“笔法”、“笔势”、“笔意”是怎样阐述的?


    正确答案: 在《书法论》中,沈氏认为,“笔法是任何一种点画都要运用着它,即所谓‘笔笔中锋’,是必须共守的根本方法”。也就是说,笔法是书法中一种用笔的根本大法。笔势则不这样,它是一种单行的规则,“是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这里沈氏的精神是说,笔势就是对每一不同形态的具体点画的不同写法。笔法和笔势的关系和区别是:“笔势是在笔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因时代和人的性情而有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等各式各样的不同,不像笔法那样不可变易。”因此沈氏认为,“必须把‘法’和‘势’二者区别开来理会,然后对于前人论书的言论,才能弄清他们讲的是什么,不致于迷惑而无所适从”。至于说到笔意,他在文中是这样述说的:“我们知道,要离开笔法和笔势去讲究笔意,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从结字整体上看来,笔势是在笔法运用纯熟的基础上逐渐演生出来的;笔意又是在笔势进一步互相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三者都具备在一体之中,才能称之为书法。”
    其实,说得简明些的话,那就是:笔法是书法用笔的基本法则,是不因人而异的;笔势是每一不同的具体点画的不同形态的不同写法及往来之势,是因人而异的;笔意则是用笔点画所产生出来的意趣,也是因人而异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笔法→笔势→笔意。

  • 第14题:

    草书的笔势呼应是有形的,而楷书和行书则是无形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为什么说阅读是一种审美实践? 


    正确答案: (1)因为读物是一个美的世界,其中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方面的美学因素。特别是汉语文读物,还具有汉字形体的造型美、汉语音节的音乐美、汉语词汇和语序的变化美、汉语文本体裁的多样美等。
    (2)因为在阅读美文和文学作品过程中,读者需要亲自经历审美注意、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和想象、审美情感、审美表象和意象、审美理想等一系列完整的审美心理活动,因而有助于形成和完善读者的审美意识系统。

  • 第16题:

    什么是笔意,区分笔意与笔势对以形索义有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①笔意是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随着字形的演变,不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就叫笔势。
    ②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若硬以笔势索义,就难免穿凿附会,导致谬误。

  • 第17题:

    以“吴带当风”的笔势为特点的,有“画圣”之誉的唐朝画家名叫()


    正确答案:吴道子

  • 第18题:

    书法三要素是指()

    • A、笔法、笔势、笔意
    • B、墨色、线条、笔法
    • C、笔法、结字、墨色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问答题
    在《书法论》中,沈氏对于“笔法”、“笔势”、“笔意”是怎样阐述的?

    正确答案: 在《书法论》中,沈氏认为,“笔法是任何一种点画都要运用着它,即所谓‘笔笔中锋’,是必须共守的根本方法”。也就是说,笔法是书法中一种用笔的根本大法。笔势则不这样,它是一种单行的规则,“是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这里沈氏的精神是说,笔势就是对每一不同形态的具体点画的不同写法。笔法和笔势的关系和区别是:“笔势是在笔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因时代和人的性情而有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等各式各样的不同,不像笔法那样不可变易。”因此沈氏认为,“必须把‘法’和‘势’二者区别开来理会,然后对于前人论书的言论,才能弄清他们讲的是什么,不致于迷惑而无所适从”。至于说到笔意,他在文中是这样述说的:“我们知道,要离开笔法和笔势去讲究笔意,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从结字整体上看来,笔势是在笔法运用纯熟的基础上逐渐演生出来的;笔意又是在笔势进一步互相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三者都具备在一体之中,才能称之为书法。”
    其实,说得简明些的话,那就是:笔法是书法用笔的基本法则,是不因人而异的;笔势是每一不同的具体点画的不同形态的不同写法及往来之势,是因人而异的;笔意则是用笔点画所产生出来的意趣,也是因人而异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笔法→笔势→笔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颜真卿楷书天下第一。显示其作品笔势开张,宽舒圆满,深厚刚劲,方正庄严,雍容大度的代表作是(  )。
    A

    《古诗四帖》

    B

    《颜勤礼碑》

    C

    《颜家庙碑》

    D

    《洛神赋》


    正确答案: B
    解析:
    《颜勤礼碑》,颜真卿书,该作品笔势开张,宽舒圆满,深厚刚劲,方正庄严,雍容大度,被誉为楷书天下第一。A项,《古诗四帖》为唐代张旭书。C项,《颜家庙碑》是颜真卿为其父亲颜惟贞镌立的家庙之碑。D项,《洛神赋》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写的浪漫主义名篇。

  • 第21题:

    问答题
    什么是笔意,区分笔意与笔势对以形索义有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①笔意是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随着字形的演变,不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就叫笔势。
    ②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若硬以笔势索义,就难免穿凿附会,导致谬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名词解释题
    笔势

    正确答案: 指经过演变趋向符号化,从而看不出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什么叫笔势?为什么说笔势是书法艺术的审美核心?

    正确答案: 所谓笔势,是指写字时毛笔的走向、趋势及书法作品的点画、结构、章法等书法的组合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动态形势。
    书法艺术作品是否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关键在于其是否气韵生动,是否能表达出深刻的意象性思想情绪内含,决定气韵生动,决定意象性思想情绪内含的就是笔势。因为运笔时的趋向、动势的变化决定了所得点画的方、圆、藏、露、疾、涩、枯、润、偏、侧、大、小、粗、细等方面的变化,这些点画以不同的动态、形势在空间中的组合,又是决定书法作品险峻、平稳、雄浑、秀丽、古拙、清雅、刚健、阿娜等艺术风格的关键。此外,书法美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笔力,也是由笔势决定的,正是运笔时千变万化的趋向,动势的巧妙运用,才使点画形式具备了千变万化的力的感觉。古人早就说过:“粗不为重,细不为轻”,虽然点画的粗、细、大、小,是由运笔时生理意义上的人的力量所决定的,但其书法艺术意义上的形式上的力感,却是由行笔过程中趋向、动势的变化和点画组合时的动态形势变化亦即笔势的变化所决定的。笔势的运行和组合恰到好处,就有力感有笔力,否则,就无力感没有笔力。在这里笔力是笔势的外在形式,笔势是笔力的基础和源泉。所以,不懂笔势的大力士操笔狠书,所得书法可能如春蚓秋蛇毫无生命律动的力感,而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书法家,却由于心手相应无间地把握了笔势的运用和布置,创造出的书法艺术品,却能力敌千钧、入木三分。
    因此,我们说,笔势是书法艺术审美的核心。对于这一点,古人在书论中作了大量的、精辟的说明。清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中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东汉蔡邕)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亦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已操胜算。”所以,古人常以“识势”,“得势”等语来褒扬优秀的书法家和书法艺术作品,还把“取势”作为书法的主要基本功。如运笔时的“中锋以运笔,侧锋以取势”、“无往不回,无垂不缩”、“竖画横下,横画竖下”、“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等,结体中的“顾盼照应”、“险中求稳”、“如杨柳迎风”、“似项羽扛鼎”等,都是讲的笔势的运用、布置和表现。“永字八法”中的“侧、勒、努、趯、策、啄、掠、磔”,实际是对“永”字的八种点画行笔势态所做的简捷明了的定义。卫夫人《笔阵图》中所说的“点若高峰坠石”、“横若千里阵云”、“百钧弩发”、“崩浪雷奔”等也是对点画势态即笔势的生动而又形象化的形容。
    再如结构、章法中的疏、密、骤、散,峻严紧凑、开阔飘逸等无不是笔势的具体表现形式。正是时代、性情、学识、品德各异的书法家对笔势的独特运用、布置,才形成了其独特的书法风格。也正是笔势的千变万化,才造就了历代无数著名的书法大家。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