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魏碑”的书艺特点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宋代书法在书史上的特殊地位。


    参考答案:

    ①经过五代之后,宋初略有重振衰风之势;
    ②宋代优惠文人的政策促成了文人的自尊意识,儒佛道思想的结合,使宋代的书法尚意为主流;
    ③宋代是书史上“帖学”的形成期;
    ④南宋和金代的书法大多受苏黄米的影响;
    ⑤宋代的书法理论在唐代的基础上确有建树和特色。题跋式的书法理论,使诗书画三者融为一体,对后世的文人书画有着深远的影响。


  • 第2题:

    张彦远的《书法要录》一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正确答案:张彦远以前,有关书法艺术的论著,繁富零散,且瑕瑜互见,真伪参杂。因张彦远世家高官,于各类典籍、法书、名画收藏甚富,加之他自幼爱好书画,又多见名迹真宝,因此,精于鉴赏甄别。他充分地利用、发挥了自己的这些优势,并苦思冥搜,审慎选裁,扬优去伪,终于编著出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书法艺术资料总集,为研究自唐朝以前的书法艺术和书学历史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当然,张彦远的这部著作,也有存在着现在看来很明显的缺点,如恭维帝王将相,未作详尽评注。还漏掉了一部分重要的书论著作,如孙过庭的《书谱》、卫恒的《四体书势》等。但作为书法理论家,张彦远还是当之无愧的。

  • 第3题:

    小篆在书法史上的贡献及其书艺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自春秋战国以来,经过四个世纪的战乱,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嬴政(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统一。秦始皇建国后实施一系列巩固统一的重大措施,如建郡县制、修长城、开灵渠、修道路,统一度量衡、货币等。其中支持承相李斯主持文字统一是秦朝重要的文化建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在沿续西周文字传统的秦系文字的基础上统一全国文字,创秦篆。“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爱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是也。”(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向全国推行,并作教育蒙童的课本,进行文字普及,从而完成了几千年以来文字自然发展的第一次全面总结。郭沫若说:“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是有意识地进一步的人为统一。中国文字的趋于一统,事实上并不始于秦始皇,自殷代以来,文字在逐渐完密的同时,也在逐渐普及,由黄河流域浸润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周所留下来的金文,是官方文字,无分南北东西,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晚周的兵器刻款、陶文、印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有区域性的不同。中国幅员广阔,文字流传到各地,在长远的期间发生了区域性的差别……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项大功绩。”
    秦代小篆字体比大篆少象形意味,是篆书发展上最后的有重大影响的形式。小篆笔画圆润流畅,结体呈纵势长方形,对称均衡、比古文大篆有结构严谨统一的特点。目前流传下来的秦代书迹有碑刻、竹简墨书、诏版、权量以及印符文字等。秦始皇东巡时刻的泰山、峄山、琅邪台、之罘、碣石、会稽等刻石,都是标准小篆,相传出于丞相李斯手笔。但大多已毁,泰山刻石仅存九个半残字,琅邪台刻石亦字迹漫漶,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都是后人的摹刻。这些刻石的小篆文字,“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字体严谨工整,而古厚之气自存。用笔圆润,“骨气丰匀,方圆妙绝”,故有“玉筋篆”之称。字的结体疏密停匀,平稳凝重之中透有逸
    致,的确是小篆的精工之作,号为“秦书之冠”。秦代遗物中的新郪虎符和阳陵虎符所用小篆与李斯刻石体势相同。秦代小篆和李斯书艺对后世篆书发展影响深远,如唐代的李阳冰、元朝的吾丘衍等都是继承秦小篆和李斯书艺的著名篆书家,影响所至一直波及到今日。秦代小篆书遗物还有大量权量和诏版,但笔意比刻石草率,结字趋于方严,有的还杂有隶书笔意。秦印章文字和瓦当文字也是小篆体,但更为自由活泼,形体变化多姿,对后代书家和篆刻家多有裨益。

  • 第4题:

    中国书法史上推崇薛稷为“书圣”,看做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看做是书法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简牍近代出土的情况及它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据历史文献记载,在汉代、西晋、南北朝、宋代都有简牍出土,但均未能保存下来。古代简牍墨迹的大量发现,并得以保存和研究,则是近代的事。简牍发现的地点,可分西北和中原两大区域。西北有甘肃的敦煌、酒泉、居延(今内蒙额济纳旗)、武威,新疆的塔里木河、楼兰、和阗、青海的大通等处。中原有湖南的长沙,湖北的江陵、云梦,河南的信阳,河北的定县,山东的临沂等处。西北地区发现的简牍多为木简,中原地区多为竹简,这和就地取材和得以保存的气候条件有关。
    建国前,在西北地区多次发现简牍。发现简牍较多的是匈牙利人史坦因,他在1901年率领印度考古调查团来到我国西北地区,在1906年——1916年又来了两次,先后在新疆于阗、甘肃敦煌、酒泉得简牍约千余件,大至为西汉、东汉、西晋间的遗物。另外,发现得最多的是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斯文·赫定和贝格曼,1930年他们在居延地区多处发现简牍,总数达一万余件,大至是西汉和东汉的遗物。可惜这两批实物已流落海外了。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文物考古工作十分重视,对古代简牍作了大量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古代简牍在全国各地新出土并见于书刊发表的就有三十余次,从数量和内容方面都远超过去。在西北地区,甘肃武威四次发掘出汉简;居延地区在1972年——1974年竟出土二万余枚汉简;1979年敦煌又有新汉简出土,获一千二百余枚,字迹清晰,是继《流沙坠简》之后又一次新发现。在中原地区,湖北江陵前后四次出土简牍共二千六百余枚,除其中三十七枚楚简外,其余都是西汉竹简;湖北云梦1975年出土秦代竹简一千一百余枚;湖南长沙1951年——1954年先后出土战国简一百五十三枚,1973年出土汉简六百余枚;山东临沂1972年出土汉简四百九十余枚;河南信阳1957年出土战国简二百二十九枚;在河北定县、安徽阜阳、江西南昌、四川青川等地均有简牍出土。另外,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帛书老子两卷、及帛书战国策,经考定是西汉时的遗物。
    中国文字的字体,在秦到两汉是重大变革时期。过去由于仅凭碑刻文字来说明这段时期的概状,明显地留下了不少历史的空白,不足以解释这段时期的文字演变过程。现在有了战国、秦、西汉、东汉、西晋这些简牍、帛书墨迹,可作为真实反映这时期文字演变的实物佐证。通过这些简牍文字,可以认识到这样一些情况:一,隶书的出现早于小篆,它不是由小篆演变而来,主要是由大篆演变而来的;二、从云梦秦简的出土,使人们见到了秦隶的真貌,纠正了过去把“秦诏版”当做秦隶的误解;三、隶书的成熟期应是在西汉时,而不是过去认为的东汉时期;四、在这些简牍中,篆、隶、真、行、草(章草)俱有,可以看到那时用笔的原貌,并能证明西汉时期就是真、行、草的孕育时期;五、填补了书法史上西汉文字流传极少和产生章草的不足。因此,简牍书法可以同秦汉刻石并驾齐驱,成为并列的两大系统,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 第6题:

    单选题
    康有为的()是中国书法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书法理论著作。
    A

    《论书语》

    B

    《行书册页》

    C

    《艺舟双楫》

    D

    《广艺舟双楫》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邓石如的书艺在清代书法史上的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邓石如处于清代碑学大盛的初期,是集书法、篆刻于一身,真、草、隶、篆四体皆备的大书家,他的书艺成就主要在篆、隶书方面。篆隶书的发展是构成清代书艺成就的主要因素,清初篆隶书虽不乏名家,但他们的成就和影响都没有邓石如的深远,因此说邓石如在篆隶书上的成就奠定了清代篆隶书和碑学发展的基础,尽管在当时受到内阁大学士翁方纲的贬斥和排挤,但动摇不了他在清代书法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起自寒门,终生布衣。早年好刻石,“仿汉人玉篆甚工”,后来在书法的功底上“印以书出”,在清代篆刻复兴、流派云起的乾嘉时代,以他雄健的腕力运刀如笔,于浙派、徽派之外创立圆劲刚健、婀娜多姿的“邓派”,又称“皖派”,对后来的印坛产生很大的影响。邓石如在书法上用过苦功,“乃好石鼓文,李斯《峄山碑》、《泰山刻石》,《汉启母阙》,《敦煌太守碑》,苏建《国山碑》及皇象《天发神谶碑》,李阳冰《城隍庙碑》、《三坟记》,每种临摹各百本。又苦篆体不备,手写说文解字二十本,半年而毕。复旁搜三代钟鼎及秦汉瓦当、碑额,以纵其势,博其趣。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乃就寝,寒暑不辍。五年篆书成,乃学汉分。临《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张迁》、《校官》、《孔羡》、《受禅》、《大飨》各五十本,三年分书成。”完成了他的书艺奠基之功。又将篆隶书的深厚功底和成就通于真、行、草书,真草隶篆交互为用,浑然一体。再加连年“访求金石碑刻,物色贤豪”,足迹遍名山大川,茅店野宿,多得江山之助,终于成就了邓派书艺创造。
    邓石如篆书以二李为宗,又旁搜博取,“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而别有情意熔铸”,达到合心应手的境地。邓石如写篆书不像元代吾丘衍以来用秃毫以及王澍用烧毫那样,他善用长锋羊毫,以凝炼而舒畅之笔,正锋直落,如锥划沙。更重要的是他以隶笔入篆,挥运自如,起笔处往往见锋,又“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形成“茂密浑劲,苍古奇伟,雅健妙丽”的特点,以瘦劲而气体磅礴见风神。邓石如篆书突破了二李的局限,“一变故态,用笔如行云流水,结字如瑶草琪花,茂密伟丽”,(《书法精论》)为清代篆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杨守敬说他“以柔毫作篆,博大精深”,“自完白后,篆业大昌”。康有为誉之为“集篆之大成”。邓石如的隶书从汉隶入手,得力于《曹全碑》的遒丽,《史晨碑》的从容秀雅,《衡方碑》的淳厚,《夏承碑》的奇古,《石门颂》的纵肆,终之于隋墓志《张俭》而出之己意。以篆、草笔意入隶是形成邓石如隶书特征的关键,包世臣说:“山人移篆分以作今隶”,“分书则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极严正,而浑融无迹,善约峄山、国山之法而为之。”尤其是晚年的隶书,如《宋敖陶孙诗评条屏》淋漓尽致,跌宕多姿,“有十荡十决之雄,兼一觞一咏之乐”。包世臣认为邓石如的隶书达到了“平和简敖,遒丽天成”的境界。
    清代的隶书家,邓石如之前有郑簠,其书得《曹全碑》之逸而兼《史晨》,隶中用草笔,故多飞动之致。金农隶书得力于《华山碑》,因参入漆书笔意而得浓密之致,又多侧锋,于拙中见巧,确有诗人之韵、画家之趣、书家之功。与邓石如同代而稍后的伊秉绶,师《衡方碑》、《郙阁颂》、《弔比干文》,以颜楷笔意写隶字,体方笔圆,寓巧于拙,愈大愈壮,挺健刚直,苍古雄茂。此外还有何绍基、陈鸿寿、朱彝尊、桂馥、黄易等,这些书家都有独特的风彩和贡献。
    邓石如正书直法北碑,以篆隶笔法入之,峻峭蕴藉,挺健秀逸,“一洗圆润之习,遂开有清一代碑学之宗”。行草书气体浑厚开张,以篆隶笔意兼帖之风韵,独具神貌。邓石如的书艺成就,深入地启掘和发扬了碑版书艺之美,为清代碑学大盛打开大门,在书学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不愧为清代第一大书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魏碑”的书艺特点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是由隶书向楷书衍变、楷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三国魏的钟繇的楷书还带波磔笔意。楷书入碑早期见于东吴《九真太守谷朗碑》,碑字笔画已变波磔而为横平竖直,是不成熟的楷书形式。东晋楷书有方笔圆笔之分,王羲之以篆书入楷,形成圆转流美的风格特点,这种楷字曾风靡南朝。同时也有方笔楷书存在,如王、谢墓志等民间书家的铭刻等。晋《爨宝子碑》和南朝宋《爨龙颜碑》就是延续方笔传统出现的二块名碑。《爨宝子碑》书风凝重平满,“端朴若古佛之容”(康有为),笔意在隶、楷之间,结字随字形变异,聚散有奇趣。与北方的《中岳嵩高灵庙碑》近似。晚于《爨宝子碑》半个世纪的《爨龙颜碑》,书风‘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康有为),气象庄严清肃,雄穆而灿烂。楷体而存隶意,又有行草气息,书体较《爨宝子碑》已演进了一大步,但又保持了雄强峻厚,雍容洞达,神奕舒长的碑刻雄风。公元五世纪前后,我国中原和北方出现了继承方笔传统,以出锋露角悍劲峻拔见长的楷书新字体,与南方圆笔楷书以及以后的唐楷大异其趣。属于这种字体的碑刻以北魏碑刻最典型,最集中,数量也最多。康有为说:“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故称碑者,必称魏也。”习惯上把这类北碑叫“魏碑”。北碑字体流行近一个世纪,到北周以后就被别的字体代替了。
    魏碑书风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个过程的,北魏早期《魏太武帝东巡碑》、《华岳庙碑》、《中岳嵩高灵庙碑》三名碑,保存隶书笔意较多,可称魏碑字体的先导。魏孝文帝从平城(大同)迁都洛阳后,极力推行汉化政策,与南朝通使联络,文化受南朝影响,书法亦不例外。如北魏的《张猛龙碑》与南朝梁的《始兴王碑》的书风相近,这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文化大交流的必然结果。再加之北魏风行立碑,佛教寺庙碑刻、石窟造像题记、经幢等的大量出现,为书法发展提供广泛用场。北魏书艺在迁都之后有了较大的发展,“太和之后,碑版尤盛,佳书妙制,率在其时”(康有为),逐渐形成典型的碑风。以方笔为主的《龙门二十品》造像题记创造了新的书法形象,可视为魏碑书风确立的典型样式。后来又参入圆笔。康有为认为:“魏碑大种有三: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锋石刻》,一曰冈山、尖山、铁山摩崖,皆数十中同一体者。《龙门》为方笔之极轨,《云锋》为圆笔之极轨。二种争盟,可谓极盛。”
    总体来看,魏碑字体用笔提按幅度大,大起大落,又结合石刻的技巧和特点,形成出锋露角,内圆外方,点线悍劲峻拔的特点。结字中敛旁肆,奇险放纵,崇自然而尚天趣。如包世臣说:“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然,故多变态”。魏碑书风一致,特点突出,但个性和情致表达较为充分而灵活,因而形成不同的艺术境界。“《石门铭》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刁遵志》如西湖之水,以秀美名寰中,《杨大眼》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广川王造像》如白门伎乐,装束美丽”,“《云锋石刻》如阿房宫楼阁绵密”,“《张黑女碑》如骏马越涧,偏面骄嘶”……(《广艺舟双楫》)魏碑字体是由蔡邕、钟繇分隶为代表的中原古法直接发展演化而成的,是北方文化形态的产物,它体现了北方人的尚武精神,粗犷彪悍的气质和豪放纯朴的性格特征以及北人的审美情趣。康有为谈北碑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划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的十美,魏碑足以当之而无愧。魏碑在总体上给人以雄强浑劲、质朴厚重而又豪放泼辣的壮美感受,与当时南朝简札楷书的典雅秀逸之美有很大区别,构成南北朝时期的两大艺术流派,它是我国书艺的两大支柱,对宋元明清有巨大影响的唐代楷书,就是在这两大支柱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唐代开始,由于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所决定,大力提倡南朝风行的圆转流美的二王书风,北碑书风受到压抑。直至清中叶,随着书艺的衍变和大量北碑的出上,北碑那种雄强的气质和富于生命力的书艺特征,成了书家们校正和改革帖学末路以及台阁体馆阁体死气沉沉局面的灵丹妙药,在阮元、邓石如、包世臣、赵之谦、康有为等书家理论家的大力提倡和嘉美北碑的情况之下,当时北碑名品如《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石门铭》、《张猛龙碑》《张玄墓志》等,风行书坛,对当时的书家形成个人书风起了很大的作用。北碑书风对清代中叶后的书艺变革和新的书法境界的开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直影响至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牍近代出土的情况及它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据历史文献记载,在汉代、西晋、南北朝、宋代都有简牍出土,但均未能保存下来。古代简牍墨迹的大量发现,并得以保存和研究,则是近代的事。简牍发现的地点,可分西北和中原两大区域。西北有甘肃的敦煌、酒泉、居延(今内蒙额济纳旗)、武威,新疆的塔里木河、楼兰、和阗、青海的大通等处。中原有湖南的长沙,湖北的江陵、云梦,河南的信阳,河北的定县,山东的临沂等处。西北地区发现的简牍多为木简,中原地区多为竹简,这和就地取材和得以保存的气候条件有关。
    建国前,在西北地区多次发现简牍。发现简牍较多的是匈牙利人史坦因,他在1901年率领印度考古调查团来到我国西北地区,在1906年——1916年又来了两次,先后在新疆于阗、甘肃敦煌、酒泉得简牍约千余件,大至为西汉、东汉、西晋间的遗物。另外,发现得最多的是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斯文·赫定和贝格曼,1930年他们在居延地区多处发现简牍,总数达一万余件,大至是西汉和东汉的遗物。可惜这两批实物已流落海外了。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文物考古工作十分重视,对古代简牍作了大量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古代简牍在全国各地新出土并见于书刊发表的就有三十余次,从数量和内容方面都远超过去。在西北地区,甘肃武威四次发掘出汉简;居延地区在1972年——1974年竟出土二万余枚汉简;1979年敦煌又有新汉简出土,获一千二百余枚,字迹清晰,是继《流沙坠简》之后又一次新发现。在中原地区,湖北江陵前后四次出土简牍共二千六百余枚,除其中三十七枚楚简外,其余都是西汉竹简;湖北云梦1975年出土秦代竹简一千一百余枚;湖南长沙1951年——1954年先后出土战国简一百五十三枚,1973年出土汉简六百余枚;山东临沂1972年出土汉简四百九十余枚;河南信阳1957年出土战国简二百二十九枚;在河北定县、安徽阜阳、江西南昌、四川青川等地均有简牍出土。另外,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帛书老子两卷、及帛书战国策,经考定是西汉时的遗物。
    中国文字的字体,在秦到两汉是重大变革时期。过去由于仅凭碑刻文字来说明这段时期的概状,明显地留下了不少历史的空白,不足以解释这段时期的文字演变过程。现在有了战国、秦、西汉、东汉、西晋这些简牍、帛书墨迹,可作为真实反映这时期文字演变的实物佐证。通过这些简牍文字,可以认识到这样一些情况:一,隶书的出现早于小篆,它不是由小篆演变而来,主要是由大篆演变而来的;二、从云梦秦简的出土,使人们见到了秦隶的真貌,纠正了过去把“秦诏版”当做秦隶的误解;三、隶书的成熟期应是在西汉时,而不是过去认为的东汉时期;四、在这些简牍中,篆、隶、真、行、草(章草)俱有,可以看到那时用笔的原貌,并能证明西汉时期就是真、行、草的孕育时期;五、填补了书法史上西汉文字流传极少和产生章草的不足。因此,简牍书法可以同秦汉刻石并驾齐驱,成为并列的两大系统,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元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其书法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特征?

    正确答案: 元代书法由于其社会的特殊性,特别是赵孟頫的出现,使书法在元代发展成一种全面回归的潮流,呈现出一种典雅秀逸的风格态势,形成书法史上的一次转折。
    元代的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复兴晋唐书风与全面复古是元代书坛的总体特征。由于赵孟頫的提倡复古,这一时期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2)奎章阁的设立为元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代表书家有赵世延、虞集、揭溪斯、柯九思、勃术鲁翀,康里巎巎等。
    (3)少数民族书家的大量涌现是元代书坛的独特现象。
    (4)隐士书家群成为元代书法重要一脉。
    (5)书法与文人画紧密结合在元代成为一种风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汉简在书法史上有什么意义?它的书艺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篆书与隶书在文字史和书法史上属于两大阶段,秦代以前是篆书体系,古文大篆的象形意味很浓,因而形体和笔画繁简变化很大。秦小篆将篆书统一和规范化,象形性减弱而符号性加强,可视为象形古文字的终点。秦隶承楚隶,“令隶人佐书”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隶书,汉代承袭秦隶的势头而有很大的发展。隶书是符号化新文字的开始,由篆书向隶书的衍变,具有由不定型向定型、由象形向符号转化的性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之际正处于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时期,秦代通行的书体是篆书,汉代通行的书体是隶书,而我们目前看到的汉代碑碣刻石,除少量是西汉作品外,大量是东汉的作品。如华山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这些著名碑石的书法,已是相当成熟的隶书。隶书在成熟之前,必然有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在西汉碑石极少出土的情况下,无从论述。建国以后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发现大量汉代竹木简书,如居延汉简、马王堆汉简、武威汉简、甘谷汉简等。其中有大量是属于西汉时期的,这时西汉书法面貌才得以看清,由篆书向隶书的转化以及真、行、草书的形成和发展才得以知晓。所以说汉简的发见在我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木简册和山东临沂出土的《孙殡兵法》竹简,是西汉前期作品,从文字性质看,虽属隶书,但在笔法上仍然保留着篆书用转的痕迹。用笔随便,有方有圆,但还没有明显的波磔。结字还不是严格的方整形体,显然与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秦简隶书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内蒙古出土的居延汉简,是汉简中的精品,其中有不少有纪年。属于西汉的有汉武帝、昭帝、宣帝时的作品。如《太始三年简》、《元凤元年简》、《本始二年简》等,已是成熟的隶书。方折的笔势很明显,波磔俯仰也较突出。可见由古隶向汉隶转化,隶书已脱离篆书而独立成体,汉武帝时隶书已露八分书势。特别是河北定县出土的汉宣帝时的汉简,波磔分明、工稳秀丽,已与东汉成熟的汉碑无异,汉简的发见改变了隶书成熟于东汉的旧说。这些简书大都是下层吏人所书,书法的发展和一个新书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千万个无名书家们共同实践的结果,并非少数圣人所创。所以也改变了历史上王次仲、蔡邕造八分的说法,证明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邓石如的书艺在清代书法史上的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邓石如处于清代碑学大盛的初期,是集书法、篆刻于一身,真、草、隶、篆四体皆备的大书家,他的书艺成就主要在篆、隶书方面。篆隶书的发展是构成清代书艺成就的主要因素,清初篆隶书虽不乏名家,但他们的成就和影响都没有邓石如的深远,因此说邓石如在篆隶书上的成就奠定了清代篆隶书和碑学发展的基础,尽管在当时受到内阁大学士翁方纲的贬斥和排挤,但动摇不了他在清代书法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起自寒门,终生布衣。早年好刻石,“仿汉人玉篆甚工”,后来在书法的功底上“印以书出”,在清代篆刻复兴、流派云起的乾嘉时代,以他雄健的腕力运刀如笔,于浙派、徽派之外创立圆劲刚健、婀娜多姿的“邓派”,又称“皖派”,对后来的印坛产生很大的影响。邓石如在书法上用过苦功,“乃好石鼓文,李斯《峄山碑》、《泰山刻石》,《汉启母阙》,《敦煌太守碑》,苏建《国山碑》及皇象《天发神谶碑》,李阳冰《城隍庙碑》、《三坟记》,每种临摹各百本。又苦篆体不备,手写说文解字二十本,半年而毕。复旁搜三代钟鼎及秦汉瓦当、碑额,以纵其势,博其趣。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乃就寝,寒暑不辍。五年篆书成,乃学汉分。临《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张迁》、《校官》、《孔羡》、《受禅》、《大飨》各五十本,三年分书成。”完成了他的书艺奠基之功。又将篆隶书的深厚功底和成就通于真、行、草书,真草隶篆交互为用,浑然一体。再加连年“访求金石碑刻,物色贤豪”,足迹遍名山大川,茅店野宿,多得江山之助,终于成就了邓派书艺创造。
    邓石如篆书以二李为宗,又旁搜博取,“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而别有情意熔铸”,达到合心应手的境地。邓石如写篆书不像元代吾丘衍以来用秃毫以及王澍用烧毫那样,他善用长锋羊毫,以凝炼而舒畅之笔,正锋直落,如锥划沙。更重要的是他以隶笔入篆,挥运自如,起笔处往往见锋,又“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形成“茂密浑劲,苍古奇伟,雅健妙丽”的特点,以瘦劲而气体磅礴见风神。邓石如篆书突破了二李的局限,“一变故态,用笔如行云流水,结字如瑶草琪花,茂密伟丽”,(《书法精论》)为清代篆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杨守敬说他“以柔毫作篆,博大精深”,“自完白后,篆业大昌”。康有为誉之为“集篆之大成”。邓石如的隶书从汉隶入手,得力于《曹全碑》的遒丽,《史晨碑》的从容秀雅,《衡方碑》的淳厚,《夏承碑》的奇古,《石门颂》的纵肆,终之于隋墓志《张俭》而出之己意。以篆、草笔意入隶是形成邓石如隶书特征的关键,包世臣说:“山人移篆分以作今隶”,“分书则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极严正,而浑融无迹,善约峄山、国山之法而为之。”尤其是晚年的隶书,如《宋敖陶孙诗评条屏》淋漓尽致,跌宕多姿,“有十荡十决之雄,兼一觞一咏之乐”。包世臣认为邓石如的隶书达到了“平和简敖,遒丽天成”的境界。
    清代的隶书家,邓石如之前有郑簠,其书得《曹全碑》之逸而兼《史晨》,隶中用草笔,故多飞动之致。金农隶书得力于《华山碑》,因参入漆书笔意而得浓密之致,又多侧锋,于拙中见巧,确有诗人之韵、画家之趣、书家之功。与邓石如同代而稍后的伊秉绶,师《衡方碑》、《郙阁颂》、《弔比干文》,以颜楷笔意写隶字,体方笔圆,寓巧于拙,愈大愈壮,挺健刚直,苍古雄茂。此外还有何绍基、陈鸿寿、朱彝尊、桂馥、黄易等,这些书家都有独特的风彩和贡献。
    邓石如正书直法北碑,以篆隶笔法入之,峻峭蕴藉,挺健秀逸,“一洗圆润之习,遂开有清一代碑学之宗”。行草书气体浑厚开张,以篆隶笔意兼帖之风韵,独具神貌。邓石如的书艺成就,深入地启掘和发扬了碑版书艺之美,为清代碑学大盛打开大门,在书学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不愧为清代第一大书家。

  • 第14题:

    陶宗仪的书论《书史会要》一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陶宗仪不以书法名世,但对于古学无所不窥,尤致力于字学、书学。著书论《书史会要》九卷,对上起三皇五帝,下至元代的书法家及其书迹,进行了翔实的考证,精到的评析,用词简捷、准确、扼要,探源辟流,类比明晰,令人一目了然。《中国文艺辞典》(孙良工编纂)称此书“为书史中最重要的著作”。陶宗仪,浙江黄宕人。生卒年不详。元朝举进士不中,即开学馆,以教学自给。明朝洪武初年,官府屡次征荐其为官不应。闭门著书,著作甚多。

  • 第15题:

    康有为的()是中国书法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书法理论著作。

    • A、《论书语》
    • B、《行书册页》
    • C、《艺舟双楫》
    • D、《广艺舟双楫》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汉简在书法史上有什么意义?它的书艺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篆书与隶书在文字史和书法史上属于两大阶段,秦代以前是篆书体系,古文大篆的象形意味很浓,因而形体和笔画繁简变化很大。秦小篆将篆书统一和规范化,象形性减弱而符号性加强,可视为象形古文字的终点。秦隶承楚隶,“令隶人佐书”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隶书,汉代承袭秦隶的势头而有很大的发展。隶书是符号化新文字的开始,由篆书向隶书的衍变,具有由不定型向定型、由象形向符号转化的性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之际正处于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时期,秦代通行的书体是篆书,汉代通行的书体是隶书,而我们目前看到的汉代碑碣刻石,除少量是西汉作品外,大量是东汉的作品。如华山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这些著名碑石的书法,已是相当成熟的隶书。隶书在成熟之前,必然有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在西汉碑石极少出土的情况下,无从论述。建国以后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发现大量汉代竹木简书,如居延汉简、马王堆汉简、武威汉简、甘谷汉简等。其中有大量是属于西汉时期的,这时西汉书法面貌才得以看清,由篆书向隶书的转化以及真、行、草书的形成和发展才得以知晓。所以说汉简的发见在我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木简册和山东临沂出土的《孙殡兵法》竹简,是西汉前期作品,从文字性质看,虽属隶书,但在笔法上仍然保留着篆书用转的痕迹。用笔随便,有方有圆,但还没有明显的波磔。结字还不是严格的方整形体,显然与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秦简隶书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内蒙古出土的居延汉简,是汉简中的精品,其中有不少有纪年。属于西汉的有汉武帝、昭帝、宣帝时的作品。如《太始三年简》、《元凤元年简》、《本始二年简》等,已是成熟的隶书。方折的笔势很明显,波磔俯仰也较突出。可见由古隶向汉隶转化,隶书已脱离篆书而独立成体,汉武帝时隶书已露八分书势。特别是河北定县出土的汉宣帝时的汉简,波磔分明、工稳秀丽,已与东汉成熟的汉碑无异,汉简的发见改变了隶书成熟于东汉的旧说。这些简书大都是下层吏人所书,书法的发展和一个新书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千万个无名书家们共同实践的结果,并非少数圣人所创。所以也改变了历史上王次仲、蔡邕造八分的说法,证明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

  • 第17题:

    颜体书的特点是什么?它在中国书法史中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颜体书为唐朝刑部尚书、太子太师、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所创。颜真卿秉承家学,远追秦汉六朝遗风,近取张旭、褚遂良笔法,兼熔当时民间书法为一炉。其正楷书体端庄雄伟、大气磅礴。体形方整,而结构则外紧内松,善于避让。章法上字口丰满,字大撑格,茂密森严,似拙反奇,平整中见险劲之姿。在用笔上吸收了篆书、草书挺拔绵韧的笔意,易方为圆,遒劲豪宕,顿挫分明。横画细而不枯,竖画粗而不肥,两侧竖画多呈弓状,且弓背向外。捺画虽粗硕而又锋颖锐出,坚利挺拔。转折处不折不顿提笔另下而又浑然天成,开盛唐一代雄风。颜体字的出现,突破了二王及初唐欧、虞、褚、薛四大家以秀雅为尚的美学观念,以“雄”代秀,以“俗”代雅,以肥硕代瘦硬,能充分体现盛唐时代气势、威严、雄心勃勃、蒸蒸日上的时代风貌,把中国的楷书推向了高峰。
    颜体书法所以为历代绝大多数人推崇褒扬,固然由于其书法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但他刚正不阿、维护统一、以身殉国的崇高品质,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后人所评:“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欧阳修《六一题跋》)。苏轼在其《东坡题跋》中盛赞颜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遂奄有汉、遂魏、晋、宋以来风流”,“颜鲁公书磊落巍峨,自是台阁中物”。但是也有人批评他的书法如“村夫大脚”“沉重不清畅”。宋代米芾在其《书史》中评论说:“颜行书可观,真书便入俗品”,“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从此,古法荡然无遗矣。”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人评曰:“书之美者,莫若颜鲁公;然书法之坏,自鲁公始。”这说明,唯敢于损益古法、才能创新。
    对颜真卿书法的褒贬不同,也说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审美观念也各有差异。但对要学习颜体书的人来说,确实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握颜书的特点。古语云:“学颜忌臃肿,学柳忌拔张”。这话应仔细体察,引以为诫。颜体真书,传世较多,其名世的代表作有:《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元次山碑》、《东方朔画赞》、《多宝塔碑》等。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宋代书法在书史上的特殊地位。

    正确答案: ①经过五代之后,宋初略有重振衰风之势;
    ②宋代优惠文人的政策促成了文人的自尊意识,儒佛道思想的结合,使宋代的书法尚意为主流;
    ③宋代是书史上“帖学”的形成期;
    ④南宋和金代的书法大多受苏黄米的影响;
    ⑤宋代的书法理论在唐代的基础上确有建树和特色。题跋式的书法理论,使诗书画三者融为一体,对后世的文人书画有着深远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陶宗仪的书论《书史会要》一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陶宗仪不以书法名世,但对于古学无所不窥,尤致力于字学、书学。著书论《书史会要》九卷,对上起三皇五帝,下至元代的书法家及其书迹,进行了翔实的考证,精到的评析,用词简捷、准确、扼要,探源辟流,类比明晰,令人一目了然。《中国文艺辞典》(孙良工编纂)称此书“为书史中最重要的著作”。陶宗仪,浙江黄宕人。生卒年不详。元朝举进士不中,即开学馆,以教学自给。明朝洪武初年,官府屡次征荐其为官不应。闭门著书,著作甚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它在书法史上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回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小篆在书法史上的贡献及其书艺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自春秋战国以来,经过四个世纪的战乱,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嬴政(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统一。秦始皇建国后实施一系列巩固统一的重大措施,如建郡县制、修长城、开灵渠、修道路,统一度量衡、货币等。其中支持承相李斯主持文字统一是秦朝重要的文化建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在沿续西周文字传统的秦系文字的基础上统一全国文字,创秦篆。“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爱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是也。”(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向全国推行,并作教育蒙童的课本,进行文字普及,从而完成了几千年以来文字自然发展的第一次全面总结。郭沫若说:“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是有意识地进一步的人为统一。中国文字的趋于一统,事实上并不始于秦始皇,自殷代以来,文字在逐渐完密的同时,也在逐渐普及,由黄河流域浸润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周所留下来的金文,是官方文字,无分南北东西,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晚周的兵器刻款、陶文、印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有区域性的不同。中国幅员广阔,文字流传到各地,在长远的期间发生了区域性的差别……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项大功绩。”
    秦代小篆字体比大篆少象形意味,是篆书发展上最后的有重大影响的形式。小篆笔画圆润流畅,结体呈纵势长方形,对称均衡、比古文大篆有结构严谨统一的特点。目前流传下来的秦代书迹有碑刻、竹简墨书、诏版、权量以及印符文字等。秦始皇东巡时刻的泰山、峄山、琅邪台、之罘、碣石、会稽等刻石,都是标准小篆,相传出于丞相李斯手笔。但大多已毁,泰山刻石仅存九个半残字,琅邪台刻石亦字迹漫漶,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都是后人的摹刻。这些刻石的小篆文字,“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字体严谨工整,而古厚之气自存。用笔圆润,“骨气丰匀,方圆妙绝”,故有“玉筋篆”之称。字的结体疏密停匀,平稳凝重之中透有逸
    致,的确是小篆的精工之作,号为“秦书之冠”。秦代遗物中的新郪虎符和阳陵虎符所用小篆与李斯刻石体势相同。秦代小篆和李斯书艺对后世篆书发展影响深远,如唐代的李阳冰、元朝的吾丘衍等都是继承秦小篆和李斯书艺的著名篆书家,影响所至一直波及到今日。秦代小篆书遗物还有大量权量和诏版,但笔意比刻石草率,结字趋于方严,有的还杂有隶书笔意。秦印章文字和瓦当文字也是小篆体,但更为自由活泼,形体变化多姿,对后代书家和篆刻家多有裨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张彦远的《书法要录》一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正确答案: 张彦远以前,有关书法艺术的论著,繁富零散,且瑕瑜互见,真伪参杂。因张彦远世家高官,于各类典籍、法书、名画收藏甚富,加之他自幼爱好书画,又多见名迹真宝,因此,精于鉴赏甄别。他充分地利用、发挥了自己的这些优势,并苦思冥搜,审慎选裁,扬优去伪,终于编著出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书法艺术资料总集,为研究自唐朝以前的书法艺术和书学历史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当然,张彦远的这部著作,也有存在着现在看来很明显的缺点,如恭维帝王将相,未作详尽评注。还漏掉了一部分重要的书论著作,如孙过庭的《书谱》、卫恒的《四体书势》等。但作为书法理论家,张彦远还是当之无愧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