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如何理解和评价汉代新儒学的“天人感应”思想?”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评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正确答案:前179-前104,汉广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把汉代的封建统治说成是“天道”、“天意”。肯定了有意志的“天”,除了“君权神授”,抬高皇帝的权威造舆论外,也是为了进一步论证“天人感应”的理论。
    董仲舒从物类的机械感应推出“天人感应”。即“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视瞑,天有昼夜。”“人有好恶,天有暖晴;人有喜怒,天有寒暑。”同时,他除了把“天”说成是和人一样有意志的之外,还提出了“人副天数”的著名命题。他把人说成天的副本,用来论证他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为人者天》)“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人副天数》)“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阴阳位》)“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立元神》)“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阴阳义》)“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立元神》)
    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注意吸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作为神道设教、君权神授的理论根据。

  • 第2题: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 A、仁者爱人
    • B、君权神授
    • C、天人感应
    • D、大一统

    正确答案:C

  • 第3题: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相对于孔子思想,主要变化有() ①“君权神授” ②“天人感应” ③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 ④提出“民贵君轻”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正确答案:A

  • 第4题:

    汉代董仲舒把道学、法学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又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北宋时,儒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可见()

    • A、中华文化是由儒佛道等思想融合而成
    • B、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 C、各种思想都能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 D、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正确答案:B

  • 第5题:

    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 A、仁者爱人
    • B、轻徭薄赋
    • C、天人感应
    • D、大一统

    正确答案:C

  • 第6题: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家的主要区别是()

    • A、扬仁和礼
    • B、仁政
    • C、扬人性本善
    • D、提出“天人感应”

    正确答案:D

  • 第7题:

    汉代的董仲舒将天道和人事相比附,提出了“()”说,成为古代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 A、天人相通
    • B、天人同流
    • C、天人感应
    • D、天人合一

    正确答案:C

  • 第8题:

    西汉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解释发展而形成的新儒学,有利于国家巩固.专制统治,其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 A、仁者爱人
    • B、天人感应
    • C、民贵君轻
    •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正确答案:B

  • 第9题:

    问答题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

    正确答案: 董仲舒继承和发挥了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揉合了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构造出一个以天人感应目的论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
    1一类相感。由于天人同类,所以人的意识和作为可以引起自然界的非常变化,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引起天时气节的变化,天有自然之天,神性之天,道德之天。
    2人副天数,因为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和道德的本质,这就证明了天与人是合一的。他认为“天”是宇宙最高的主宰,“天”主宰万物的作用是通过阴阳和五行之气表现出来的,“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这是他宇宙演化论,也是用来论证天人感应的目的论。
    3遣告,利用宗教对人君的“失道”加以限制,但从维护封建社会的根本利益来说,体现天对人君的一种爱护,从另一个角度论证“君权神授”。在他看来,“道”和“天”一样是永恒的,社会弊病存在是偏离了“道”。社会改革和变化只是对“失道”的补救。“合各有阴阳”是说相配合的两个方面,在性质和地位是不一样的,阳是主导地位,阴是从属地位,这是为了论证封建伦常秩序的永恒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A

    仁者爱人

    B

    君权神授

    C

    天人感应

    D

    大一统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汉代的董仲舒将天道和人事相比附,提出了“()”说,成为古代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A

    天人相通

    B

    天人同流

    C

    天人感应

    D

    天人合一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正确答案: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基本观念。无论是儒、道、墨、佛,还是法、兵、农、医,各家各派都以“天人合一”为出发点和归宿。
    明确提出这一命题的是张载,他在《正蒙•乾称》中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而“天人合一”的基本和主要涵义,也来自儒家的阐说,且儒家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充分、广泛、深入的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思维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统一性,有着极其深刻和合理的一面,能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基础性原则和智慧。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充分认识把握上述统一性基础上,主张达到一种依据天地人普遍规律的高度自觉,从而将其应用贯彻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社会关系的调整、政治伦理秩序的建立、为人处事的原则和谋略、道德的认识和修养、人生价值的理想定位等方面。进而在个体身上体现出心胸的宽广大量、情感的丰富纯净、心态的平和健康、举止的优雅得体、才学的渊深灵动。由此延伸出整体统摄、辩证通变的思维模式,以及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的文化精神。不过也应看到,中国古代某些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解释,把社会规律完全等同于自然规律而不作区分,是不科学的;而用天和人作简单的比附,有肤浅、牵强以至荒诞的一面,董仲舒之说便是典型。由此也产生一些负效应,如迷信天命、消极宿命、以理杀人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董仲舒在哲学史上对天人感应第一次进行了自觉而系统地阐发。天人感应的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天人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天与人能互相影响。
    (2)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第一步,是将天神化,将自然属性人格化。第三步则是具体落实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万物非天不生。阴阳即是天的刑德,五行相生体现了天的恩德,五行相克则体现了天的刑罚,而春秋四季则体现的是天的爱、乐、严、哀的志向。
    (3)第二步是讲天人同类、人副天数。天人能够“合一”的基础,在于二者本是同类。认为天是人之曾祖父,而人则是天的副本,举凡天有什么,人也就有什么。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比较标准的“天人合一”的提法。
    (4)第三步则是具体落实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认为,天人感应的过程是双向的,一是上传,即人以行感天;另一则是下达,天根据人的行为的好坏,或降下“祥瑞”以资鼓励,或降下灾异以示遣告和惩罚,后者又随着人是否反省和改正其恶行而逐步加重。
    (5)如此的双向天人感应的目的,在董仲舒是想要利用上天来劝诫统治者随时注意调整君民关系,防止官逼民反,它既包括“屈民而伸君”,也包括“屈君而伸天”,二者可以相互发明。

  • 第14题: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融合了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充满了迷信,没有多大价值
    • B、新儒学从根本上摒弃了“为政以德”的先秦儒学民本思想
    • 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
    • D、“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宣扬的“君权神授”思想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
    • B、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
    •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
    • 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关于汉代的法律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A、汉代法律的指导思想是新儒学
    • B、汉代尚书台的出现表明了皇权进一步强化
    • C、“春秋决狱”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正确答案: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基本观念。无论是儒、道、墨、佛,还是法、兵、农、医,各家各派都以“天人合一”为出发点和归宿。
    明确提出这一命题的是张载,他在《正蒙•乾称》中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而“天人合一”的基本和主要涵义,也来自儒家的阐说,且儒家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充分、广泛、深入的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思维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统一性,有着极其深刻和合理的一面,能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基础性原则和智慧。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充分认识把握上述统一性基础上,主张达到一种依据天地人普遍规律的高度自觉,从而将其应用贯彻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社会关系的调整、政治伦理秩序的建立、为人处事的原则和谋略、道德的认识和修养、人生价值的理想定位等方面。进而在个体身上体现出心胸的宽广大量、情感的丰富纯净、心态的平和健康、举止的优雅得体、才学的渊深灵动。由此延伸出整体统摄、辩证通变的思维模式,以及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的文化精神。不过也应看到,中国古代某些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解释,把社会规律完全等同于自然规律而不作区分,是不科学的;而用天和人作简单的比附,有肤浅、牵强以至荒诞的一面,董仲舒之说便是典型。由此也产生一些负效应,如迷信天命、消极宿命、以理杀人等。

  • 第18题: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


    正确答案: 董仲舒继承和发挥了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揉合了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构造出一个以天人感应目的论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
    1一类相感。由于天人同类,所以人的意识和作为可以引起自然界的非常变化,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引起天时气节的变化,天有自然之天,神性之天,道德之天。
    2人副天数,因为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和道德的本质,这就证明了天与人是合一的。他认为“天”是宇宙最高的主宰,“天”主宰万物的作用是通过阴阳和五行之气表现出来的,“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这是他宇宙演化论,也是用来论证天人感应的目的论。
    3遣告,利用宗教对人君的“失道”加以限制,但从维护封建社会的根本利益来说,体现天对人君的一种爱护,从另一个角度论证“君权神授”。在他看来,“道”和“天”一样是永恒的,社会弊病存在是偏离了“道”。社会改革和变化只是对“失道”的补救。“合各有阴阳”是说相配合的两个方面,在性质和地位是不一样的,阳是主导地位,阴是从属地位,这是为了论证封建伦常秩序的永恒性。

  • 第19题: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 B、社会发展规律
    •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D、“天人感应”理论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问答题
    具体阐述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对汉代法制的影响。

    正确答案: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其主要思想要素来源于阴阳五行学说和以往的儒家思想。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天人感应”理论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汉代的法制。
    首先,将阴阳学说和儒家学糅合在一起的“天人感应”理论,成为法律上维护君主专制的哲学基础。根据“天人感应”理论,君主受命于天,具有绝对的权威。因此,法律设定种种罪名以及相应的刑罚,来维护君主的专制权力和人身安全,是顺行天意。
    其次,以阴阳学说论证封建三纲,并进而以三纲作为立法原则。董仲舒利用阳尊阴卑的理论,附会君、父、夫为阳,臣、子、妻为阴的附会,进而说明法律维护君权、父权、夫权的合理性。
    再次,以阴阳学说来论证德主刑辅的法制指导思想。德为阳,刑为阴;阴阳之道在于阳为主,阴为辅。依据天道,人世立法必须以德为主,以刑为辅;不能违背天道,专任刑法。
    最后,以阴阳四时说推演出秋冬行刑的司法原则。春夏天气滋长万物,不宜行杀施罚;秋冬天气肃杀,合于杀罚。因此行刑宜在秋冬季节。经过天人感应学说的论证,秋冬行刑成为汉代一项司法原则,执行死刑在秋冬季以及后世的秋审制度都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A

    仁者爱人

    B

    轻徭薄赋

    C

    天人感应

    D

    大一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关于中医天人观思想的理解,错误的是()。
    A

    天人感应

    B

    顺应自然

    C

    适应自然

    D

    天人同道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如何评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正确答案: 前179-前104,汉广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把汉代的封建统治说成是“天道”、“天意”。肯定了有意志的“天”,除了“君权神授”,抬高皇帝的权威造舆论外,也是为了进一步论证“天人感应”的理论。
    董仲舒从物类的机械感应推出“天人感应”。即“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视瞑,天有昼夜。”“人有好恶,天有暖晴;人有喜怒,天有寒暑。”同时,他除了把“天”说成是和人一样有意志的之外,还提出了“人副天数”的著名命题。他把人说成天的副本,用来论证他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为人者天》)“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人副天数》)“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阴阳位》)“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立元神》)“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阴阳义》)“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立元神》)
    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注意吸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作为神道设教、君权神授的理论根据。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