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析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基本思路。”相关问题
  • 第1题:

    小学语文教学论本质上属于学科教学论,是从“语文教授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法”等发展而来的。()


    参考答案:正确

  • 第2题:

    对语文教学目的表述最为全面、最准确的大纲是()

    A.1992年《义务教育大纲》

    B.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C.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D.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参考答案:A

  • 第3题:

    小学语文教学评估
    小学语文教学评估是对语文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语文学习质量作出客观的衡量和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估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它可以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际, 激励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 第4题:

    “文道统一”反映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教学与认识事物的统一。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结合实际简析构建行政组织文化的意义。


    正确答案: (1)行政组织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行政组织具体的实践活动,不同组织的不同行为方式融入相应的组织当中。
    (2)不同的行政组织具有不同的文化个性。
    (3)行政组织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
    (4)建设行政组织文化,一方面要立足于传统,另一方面要面向未来。

  • 第6题:

    ()第一次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 A、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 B、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 C、1978年《全日制十年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 D、1987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正确答案: (1)从观察入手
    (2)进行思维训练
    (3)开展想象

  • 第8题:

    小学语文教师在职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坚持“业余为主,自学为主,学校为主”的原则。
    (2)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把长远的政治、文化和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搞好当前教学工作的教材教法学习结合起来,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因地因人制宜。
    (3)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第9题:

    问答题
    小学语文教师在职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坚持“业余为主,自学为主,学校为主”的原则。
    (2)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把长远的政治、文化和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搞好当前教学工作的教材教法学习结合起来,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因地因人制宜。
    (3)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析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基本思路。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充分感知
    (1)充实感知材料,丰富学生表象: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观察实物,参观现场;通过其他手段,丰富表象。
    (2)引导学生质疑,问中学。
    第二阶段:再造想象
    (1)把“表演”和“游戏”引入课堂。
    (2)学生把课文内容描绘成图。
    (3)用音乐感染学生,启发想象。
    (4)补充课文,引发想象。
    第三阶段:分析归纳。教学中,教师通过情景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发挥了形象思维,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会和理解。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中心、写作方法等进行分析概括。
    第四阶段:巩固练习,检验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形象的、生动的、富有情感色彩的、两种思维有机结合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可以把音乐、美术、表演、游戏等引人课堂,再加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用几个字来概括,即:充分感知一再造想象一分析概括一练习巩固。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学生们爱上语文课,喜欢学习语文。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好,学生能力提高的较快,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教学中那种枯燥、乏味、效果差的局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表述最全面、合理、辩论的大纲是()。
    A

    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B

    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C

    1978年《全日制十年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D

    《义务教育大纲》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提出来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迷小学教学的基本方法。


    正确答案:
     (1)语言性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读书指导法。   (2)直观性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实践性教学方法:①实验法;②实习法;③练习法。   (4)研究性教学方法:①讨论法;②发现法。

  • 第14题:

    把培养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明确定位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的是()

    A.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B.1992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C.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D.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参考答案:A

  • 第15题: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提出来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小学语文教学原则就是教学经验。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7题: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表述最全面、合理、辩论的大纲是()。

    • A、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 B、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 C、1978年《全日制十年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 D、《义务教育大纲》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简析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征。


    正确答案: 1)观性: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和概念(结合生活实际、动手操作、直观演示);
    2)描述性:容易理解用日常语言描述的几何概念;
    3)渐进性:小学生对几何概念的理解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逐步理解,渐进形成的;
    4)偏重于明显要素:感知最明显、最突出的部分,而对那些不太明显的要素就容易忽略;
    5)偏重于单个要素:单个要素的特点呈现比较明显,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不同图形的本质联系,是比较隐含的,需要大量单个要素观察的积累,才能抽象得到;
    6)偏重于标准图形:通过变式图形与标准图形的比较,突出标准图形的本质特征。

  • 第19题: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和()。


    正确答案:分析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 第20题:

    单选题
    ()第一次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A

    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B

    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C

    1978年《全日制十年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D

    1987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正确答案: (1)从观察入手
    (2)进行思维训练
    (3)开展想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结合实际简析构建行政组织文化的意义。

    正确答案: (1)行政组织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行政组织具体的实践活动,不同组织的不同行为方式融入相应的组织当中。
    (2)不同的行政组织具有不同的文化个性。
    (3)行政组织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
    (4)建设行政组织文化,一方面要立足于传统,另一方面要面向未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析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征。

    正确答案: 1)观性: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和概念(结合生活实际、动手操作、直观演示);
    2)描述性:容易理解用日常语言描述的几何概念;
    3)渐进性:小学生对几何概念的理解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逐步理解,渐进形成的;
    4)偏重于明显要素:感知最明显、最突出的部分,而对那些不太明显的要素就容易忽略;
    5)偏重于单个要素:单个要素的特点呈现比较明显,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不同图形的本质联系,是比较隐含的,需要大量单个要素观察的积累,才能抽象得到;
    6)偏重于标准图形:通过变式图形与标准图形的比较,突出标准图形的本质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