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在本体论上二程的道(理)气合一,表现在人性论上就是性气不离。儒家既禀持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境界,就不应只推尊人而否定物,肯定人性而贬斥物性就已经是天人为二了。但只有普遍性而无特殊性亦不可,性本善而只有人得体验而扩充之,物则只知其生而不知其本,故人性又不同于物性。
性的普遍与特殊之差,在二程具体是指本性与气禀之差。“性之本”也就是“性之理”,明确标示性之本才能保证性善的普遍性的落实。就价值判断来说,与张载的否定不同,二程多次正面肯定了“生之谓性”的意义。
气禀在二程亦是可变的,认为“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说法,移与不移不在于禀赋而在于人为。二程的澄治之功大致类似于张载的“善反”,但又不尽相同。因为张载的善反是进达完全的天地之性,二程的澄治却只是返回到“元初”本然。
更多“试述二程人性论的基本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的人性论、知识论和学习论基础。
    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是建立在对“人性”、“知识”和“学习”更为全面、更为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
    (1)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人性观转向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传统的主体性理论依然没有走出主客二分的逻辑,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主体却将周围的其他主体视为“客体”,由此带来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的异化”,即主体间封闭和控制关系的广泛存在。最早挑战这种主体性理论的是胡塞尔,他在哲学上首先提出主体间性的概念,认为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均是主体,没有客体,主体间交往是一种从“自我”走向“他我”,从单数的“我”走向复数的“我们”的过程。自胡塞尔以后,主体间性理论经由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马丁•布伯等思想家的继承与阐发,其本身的涵义也不断得到充实。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间的彼此走近,相互拥抱,意味着每一主体都走出原子化的“自我”,通过与其他主体进行平等的交往和对话,实现经验、精神、意义和智慧的共享,它是主体间的“共在”(海德格尔),是我——你的“相遇和对话”(布伯),是不同主体的不同“视界”因相互敞开、相互进入而实现的“视界融合”(伽达默尔)。“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确立了“交往的人”的人性形象,为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2)新知识观的社会性特征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知识属于共同体”的观点是新知识观的重要特征。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人与他人通过互动与磋商而建构的共识,它镶嵌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中,“社会性是知识的本质属性”。分布认知理论也认为,知识分为“个人知识”和散布于环境中的“分布知识”两部分,知识并非是“静如脑中的家具”,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各种人际活动当中,个体必须通过与他人建立彼此支持的伙伴关系,不断将分布于环境中的知识整合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建构起知识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知识的社会属性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对话、分享、互动对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建构所具有的价值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交往性发展”这一原则得以确立的重要前提。
    (3)新学习观的社会性特征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传统的学习观将学习视为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学习是独立的个人活动。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维果斯基则较早提出,人类的学习首先是一种发生于主体之间的社会性的活动,然后才是一种发生于主体内部的思维活动,学习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他人思想和自我见解之间的对话,它首先是一个社会过程,然后才是一个心理过程。这种学习理论由“人之内”向“人之间”的转向,要求教师走出孤立和封闭,建立起广泛的伙伴关系,通过参与“专业共同体”的合作、交往和对话,实现“交往性发展”。

  • 第2题:

    试述二手物资拍卖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2、参拍人数多;
    3、竞价方式多;

  • 第3题:

    试述二行程内燃机和与四行程内燃机的功率差异。


    正确答案: 二行程内燃机与四行程内燃机相比,二行程内燃机结构比较简单、重量轻,尺寸小,由于曲轴旋转一圈就有一次作功,因此当排量、转速和压缩比相同时,在理论上二行程比四行程的功率大一倍;但由于二行程不易排尽废气,残余废气量较大,热效率较低,所以实际功率约为1.5~1.6倍。尤其是二行程汽油机,因部分新鲜混合气随废气一起排出,经济性更差。

  • 第4题:

    试述国际组织及其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国际组织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行为主体,包括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和非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际组织的基本特点:
    第一,国际组织都具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
    第二,国际组织的基本存在和活动依据是参与者所签订的条约,超越或者违背条约规定的机构、职权和活动,均为非法或无效。
    第三,国际组织的原则是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或者个人事务,更不得侵犯各参与者自己的权利。
    在国际社会中,人们常常按照不同的标准,把国际组织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按照其基本性质、活动目标和范围划分,可以把国际组织划分为一般政治性组织和专门性组织。
    第二,按照其成员构成和处理事务的地域范围划分,可以把国际组织划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第三,按照其活动的内容和领域划分,可以把国际组织划分为政治性、经济性、军事性和文化科技卫生等不同领域的国际组织。

  • 第5题:

    试述中国古代的人性论。


    正确答案: 1、性善说:孟子是中国古代性善说的主要代表。
    教育的任务:“求其放心”
    教育方法上:注重内省和主观修养的工夫。
    2、性恶说:荀子从他的自然的天道观出发,提出他的性恶论思想。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教育方法上:重视改造和外炼
    3、性无善无恶说: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老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
    4、性有善有恶说:世硕和扬雄是这一观点的代表。
    5、性三品说:董仲舒:“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韩愈:上、中、下三个品级

  • 第6题:

    二行程发动机具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1)曲轴每转一周(360度)就有一个作功冲程
    (2)和四行程发动机相比,由于作功频率较快,因而运转比较均匀平稳。
    (3)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方便。
    但,二行程发动机换气过程中:新鲜气体损失较多,废气排除也不彻底,且气孔占据了一部分活塞行程,作功时能量损失较大,经济性较差。因此,实际上二行程发动机的功率并不等于四行程发动机的两倍,而是1.5-1.6倍左右。由于这个缺点,二行程汽油机在一般汽车上很少采用,仅在摩托车、少数微型汽车及其他工程机械上应用。

  • 第7题:

    简述孟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孟子用来论证“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他的抽象的天赋道德的“性善说。”“善”即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孟子认为“善”是人生而俱来的本性。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同情心”。古代帝王所以有“仁”政,那就是因为他有“不忍之心”。除此之外,人还有其他的天赋本性,即“四端”。
    (1)“四端”
    “四端”即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这四种“心”,就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孟子甚至认为,人跟禽兽的差别极其微小,仅仅在于人是有这些“心”和“仁义”等道德观念。因此,如果没有这四种“心”,就不能算作人。
    (2)“大体”与“小体”
    “大体”指心,即先验的“善性”,“小体”指耳目之欲,即人欲。“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意思是说,“大人”善于保存心中的善性,不使它丧失,并且用“心”来主导耳目之欲,所以是“大人”;而“小人”则不善于保存心中的善性,使它失掉了,而听任耳目之欲无限发展,所以就是“小人。”但在实践中,孟子严格区分“君子(大人)”和“小人”,认为“仁、义、礼、智”这些善行,只有“君子”能保存、能恢复,而“小人”是不会保存,也不可能恢复的。

  • 第8题:

    试述分程调节的作用?


    正确答案: ①作用:一个调节器控制俩个或两个以上的调节阀,而这些调节阀各在某段范围内动作。
    ②EA701为分程调节器。LCA708A的工作范围为0.020.06MPA,作用方式为"气关式",LCA708B的工作范围为0.06~0.1MPA,作用方式为"气开式",EA701液位上升LCA708B关,而LCA-708A则开。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中国古代的人性论。

    正确答案: 1、性善说:孟子是中国古代性善说的主要代表。
    教育的任务:“求其放心”
    教育方法上:注重内省和主观修养的工夫。
    2、性恶说:荀子从他的自然的天道观出发,提出他的性恶论思想。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教育方法上:重视改造和外炼
    3、性无善无恶说: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老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
    4、性有善有恶说:世硕和扬雄是这一观点的代表。
    5、性三品说:董仲舒:“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韩愈:上、中、下三个品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二程人性论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在本体论上二程的道(理)气合一,表现在人性论上就是性气不离。儒家既禀持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境界,就不应只推尊人而否定物,肯定人性而贬斥物性就已经是天人为二了。但只有普遍性而无特殊性亦不可,性本善而只有人得体验而扩充之,物则只知其生而不知其本,故人性又不同于物性。
    性的普遍与特殊之差,在二程具体是指本性与气禀之差。“性之本”也就是“性之理”,明确标示性之本才能保证性善的普遍性的落实。就价值判断来说,与张载的否定不同,二程多次正面肯定了“生之谓性”的意义。
    气禀在二程亦是可变的,认为“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说法,移与不移不在于禀赋而在于人为。二程的澄治之功大致类似于张载的“善反”,但又不尽相同。因为张载的善反是进达完全的天地之性,二程的澄治却只是返回到“元初”本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二行程内燃机和与四行程内燃机的功率差异。

    正确答案: 二行程内燃机与四行程内燃机相比,二行程内燃机结构比较简单、重量轻,尺寸小,由于曲轴旋转一圈就有一次作功,因此当排量、转速和压缩比相同时,在理论上二行程比四行程的功率大一倍;但由于二行程不易排尽废气,残余废气量较大,热效率较低,所以实际功率约为1.5~1.6倍。尤其是二行程汽油机,因部分新鲜混合气随废气一起排出,经济性更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的人性论、知识论和学习论基础。

    正确答案: 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是建立在对“人性”、“知识”和“学习”更为全面、更为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
    (1)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人性观转向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传统的主体性理论依然没有走出主客二分的逻辑,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主体却将周围的其他主体视为“客体”,由此带来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的异化”,即主体间封闭和控制关系的广泛存在。最早挑战这种主体性理论的是胡塞尔,他在哲学上首先提出主体间性的概念,认为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均是主体,没有客体,主体间交往是一种从“自我”走向“他我”,从单数的“我”走向复数的“我们”的过程。自胡塞尔以后,主体间性理论经由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马丁•布伯等思想家的继承与阐发,其本身的涵义也不断得到充实。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间的彼此走近,相互拥抱,意味着每一主体都走出原子化的“自我”,通过与其他主体进行平等的交往和对话,实现经验、精神、意义和智慧的共享,它是主体间的“共在”(海德格尔),是我——你的“相遇和对话”(布伯),是不同主体的不同“视界”因相互敞开、相互进入而实现的“视界融合”(伽达默尔)。“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确立了“交往的人”的人性形象,为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2)新知识观的社会性特征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知识属于共同体”的观点是新知识观的重要特征。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人与他人通过互动与磋商而建构的共识,它镶嵌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中,“社会性是知识的本质属性”。分布认知理论也认为,知识分为“个人知识”和散布于环境中的“分布知识”两部分,知识并非是“静如脑中的家具”,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各种人际活动当中,个体必须通过与他人建立彼此支持的伙伴关系,不断将分布于环境中的知识整合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建构起知识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知识的社会属性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对话、分享、互动对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建构所具有的价值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交往性发展”这一原则得以确立的重要前提。
    (3)新学习观的社会性特征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传统的学习观将学习视为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学习是独立的个人活动。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维果斯基则较早提出,人类的学习首先是一种发生于主体之间的社会性的活动,然后才是一种发生于主体内部的思维活动,学习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他人思想和自我见解之间的对话,它首先是一个社会过程,然后才是一个心理过程。这种学习理论由“人之内”向“人之间”的转向,要求教师走出孤立和封闭,建立起广泛的伙伴关系,通过参与“专业共同体”的合作、交往和对话,实现“交往性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非发酵菌的特点及鉴定的基本方法。


    正确答案:非发酵菌的特点有:
    1.大多为机会致病菌,主要引起抵抗力低下病人的机会感染。
    2.自然环境中,水、空气、土壤中均存在,尤其是医院内。
    3.为正常菌群的一部分。
    4.对抗生素天然抗药性。
    鉴定的特点有:革兰氏阴性杆菌,三糖铁培养基上层产碱,下层不产酸,或OF管葡萄糖呈氧化型;氧化酶阳性。

  • 第14题:

    试述二程人性论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在本体论上二程的道(理)气合一,表现在人性论上就是性气不离。儒家既禀持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境界,就不应只推尊人而否定物,肯定人性而贬斥物性就已经是天人为二了。但只有普遍性而无特殊性亦不可,性本善而只有人得体验而扩充之,物则只知其生而不知其本,故人性又不同于物性。
    性的普遍与特殊之差,在二程具体是指本性与气禀之差。“性之本”也就是“性之理”,明确标示性之本才能保证性善的普遍性的落实。就价值判断来说,与张载的否定不同,二程多次正面肯定了“生之谓性”的意义。
    气禀在二程亦是可变的,认为“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说法,移与不移不在于禀赋而在于人为。二程的澄治之功大致类似于张载的“善反”,但又不尽相同。因为张载的善反是进达完全的天地之性,二程的澄治却只是返回到“元初”本然。

  • 第15题:

    试述荀子的认识论和人性论


    正确答案: 认识论:
    1知识才能是后天获得的
    2客观事物的道理是可知的
    3理性思维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
    4“行”是“知”的目的
    人性论:荀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的对立面是“伪”。对于“性”和“伪”的关系,荀子认为性是伪的基础,是人为加工改造的原始材料,使“性”完善美好。荀子一方面加强“性伪之分”。另一方面又强调“性伪合”,以为这个“性”可以化,而“伪”的目的就是为了性。这种合的关系就是“化性而起伪”。(荀子认为人的本性虽然是自然生就的,但是他是可以改造的,荀子不断强调人性的必须改造,而且认为人性可以改造,改造人生必须通过伪的努力,他把改造“人性”的过程叫做“化性而起伪”)荀子虽然错误地离开人的社会关系来谈人性,但是他却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后天善的积累对于改造人性的作用。充分肯定了人在道德修养上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助于激励人们树立努力学习自觉修养的信息和勇气。

  • 第16题:

    试述“二期愈合”的伤口的特点。


    正确答案: 二期愈合有如下特点:
    ①组织坏死多,或由于感染,继续引起明显的局部组织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只有等到感染被控制,坏死组织基本被消除后,组织再生才能开始;
    ②伤口大,只有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多量的肉芽组织才能将伤口填平;
    ③愈合时间长,形成瘢痕大。

  • 第17题:

    试述胶印基本原理与特点?


    正确答案: 原理:利用油水相斥原理,首先使版面空白部分湿水,再往版面滚墨,只有印刷图文部位着墨。胶印印版的图文上附着的油墨先转移到橡皮滚筒的橡皮布上,然后经过压印再转移到承印物表面上。
    特点:
    1.制版工艺简单迅速
    2.印版耐印力高
    3.印刷速度快
    4.品质高

  • 第18题:

    试述项目管理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1)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项目管理一般由多个部门组成,工作跨越多个组织,需要运营多种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2)项目管理具有创造性既要承担风险,又必须发挥创造性
    (3)项目有其寿命授权计划和控制一次性的工作,在规定期限内到达预定目标。一旦目标满足,项目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解体,因此项目具有一种可预知的寿命周期
    (4)项目管理需要集权领导和建立专门的项目组织需要建立围绕专一任务进行决策的机制和相应的专门组织
    (5)项目负责人(或称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必须能够综合各种不同专业观点来考虑问题,成功的管理还取决于预测和控制人的形为的能力,项目负责人必须使他的组织成员成为一支真正的队伍,一个工作配合默契、具有积极性和责任心的高效率群体

  • 第19题:

    试述银行保函业务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保函业务不同于自我赔偿保证、跟单信用证及保险等业务,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其基本特点如下:
    1.保函是作为对他人信用不足的辅助或补充的以银行信用(担保方信用)为基础的信用工具或结算工具,这一点不同于自我赔偿保证书,后者只是基于债务人自身信用。
    2.保函项下的支付具有“或燃性”,这一点则不同于跟单信用证,后者在正常情况下必须发生支付。
    3.保函有三方基本当事人,是银行(担保方)以自身信誉为他人(委托人)债务/责任的偿付/履行而向第三者(受益人)出具的支付/赔偿保证文件。
    4.保函的担保方未必负有第一性的付款或赔偿责任(其担保方的付款或赔偿责任有时可以是第二性的)。
    5.保函的受益人权益是不允许转让的,这一点也不同于跟单信用证、自我赔偿保证和保险,后三者必要时允许开立可转让信用证或过户转让索赔权。

  • 第20题:

    试述裂缝性背斜油气藏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1)油气藏常呈块状。
    (2)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和井喷现象。
    (3)试井获得的地层实际渗透率比实验室测得的渗透率大的多。
    (4)同一油气藏,不同的油气井之间产量相差悬殊,一般说单井产量都较高,而储量一般不大(除溶蚀作用形成的孔、洞性油气藏)。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孟子用来论证“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他的抽象的天赋道德的“性善说。”“善”即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孟子认为“善”是人生而俱来的本性。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同情心”。古代帝王所以有“仁”政,那就是因为他有“不忍之心”。除此之外,人还有其他的天赋本性,即“四端”。
    (1)“四端”
    “四端”即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这四种“心”,就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孟子甚至认为,人跟禽兽的差别极其微小,仅仅在于人是有这些“心”和“仁义”等道德观念。因此,如果没有这四种“心”,就不能算作人。
    (2)“大体”与“小体”
    “大体”指心,即先验的“善性”,“小体”指耳目之欲,即人欲。“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意思是说,“大人”善于保存心中的善性,不使它丧失,并且用“心”来主导耳目之欲,所以是“大人”;而“小人”则不善于保存心中的善性,使它失掉了,而听任耳目之欲无限发展,所以就是“小人。”但在实践中,孟子严格区分“君子(大人)”和“小人”,认为“仁、义、礼、智”这些善行,只有“君子”能保存、能恢复,而“小人”是不会保存,也不可能恢复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荀子的认识论和人性论

    正确答案: 认识论:
    1知识才能是后天获得的
    2客观事物的道理是可知的
    3理性思维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
    4“行”是“知”的目的
    人性论:荀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的对立面是“伪”。对于“性”和“伪”的关系,荀子认为性是伪的基础,是人为加工改造的原始材料,使“性”完善美好。荀子一方面加强“性伪之分”。另一方面又强调“性伪合”,以为这个“性”可以化,而“伪”的目的就是为了性。这种合的关系就是“化性而起伪”。(荀子认为人的本性虽然是自然生就的,但是他是可以改造的,荀子不断强调人性的必须改造,而且认为人性可以改造,改造人生必须通过伪的努力,他把改造“人性”的过程叫做“化性而起伪”)荀子虽然错误地离开人的社会关系来谈人性,但是他却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后天善的积累对于改造人性的作用。充分肯定了人在道德修养上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助于激励人们树立努力学习自觉修养的信息和勇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高级氧化的基本特点、基本过程以及这些基本过程的特点?

    正确答案: 凡反应涉及水中羟基自由基(·OH)的氧化过程,即高级氧化过程。基本过程有:O3/UV;H2O2/O3;H2O2/UV;H2O2/O3/UV;光催化氧化过程;水电空化和声化;超临界水氧化;γ—射线;电子束;非热等离子体。
    最显著的特点:是以羟基自由基为主要氧化剂与有机物发生反应,反应中生成的有机自由基可以继续参加·OH的链式反应,或者通过生成的有机过氧化自由基后,进一步发生氧化分解反应直至降解为最终产物CO2和H2O,从而达到氧化分解有机物的目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述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争辩以及孟子性善论的要旨。

    正确答案:
    (1)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争辩
    《孟子·告子上》中包含了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观点:
    ①“人性善恶”的问题
    a.告子用两个比喻来阐释自己的观点,认为人性同杞柳一样,取决于后天的加工,而不在于其先天品质;人性如水,没有先天的善性,而在于后天的引导。
    b.孟子针锋相对,主张制作桮棬时只能顺从杞柳之本性,而不能戕害杞柳的本性,由此类推,仁义也是顺从人性而来,而不能视为对本性的强制。同样地,水虽然不分东西,然而不能不分高下。人之性善就像水流向下,是其本性所然;而人之性恶则像水流向上,是环境和外力的结果,并非出自本性。
    ②“生之谓性”的问题
    a.告子代表当时流行的看法,主张“生之谓性”,古代“生”与“性”可以互训。告子又说:“食色,性也”,把性仅仅理解为生理机能和欲望。
    b.孟子认为告子把人兽界限的混淆了,降人类为兽类。故他在与告子的辩论中,通过层层推理,由“生之谓性”推出“牛之性犹人之性”,由此证明告子主张“生之谓性”必然导致把兽性等同人性的结果。
    ③“仁内义外”的问题
    a.告子主张“仁内义外”,他认为,我尊敬年长人,但这种尊敬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如同我们所说一个东西是白色的,仅仅是因为它的外表是白色的,所以说这只是外在的。
    b.孟子运用反诘式归谬法对告子进行反驳,他主张仁义皆是内在的,即所谓仁、义、礼、智四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孟子性善论的要旨
    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首次明确揭示出关于人性的新观念,即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或他物的特殊性,这便是道德性。孟子并不否认人有自然欲望之性,但是他强调只有道德本性才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尺,也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人内在具有的恻隐、羞恶、恭敬和是非等道德情感与鉴别、判断道德是非,皆是道德理性仁、义、礼、智的萌芽。把这些萌芽状态的东西扩展开来,就可以为善。这是人天生固有的,而不是外力强加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