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康德关于“定言命令”的学说。

题目

简述康德关于“定言命令”的学说。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康德关于“定言命令”的学说。”相关问题
  • 第1题:

    莱辛关于“画与诗的界限”之区别,主要是针对()的学说。

    A.康德

    B.布瓦洛

    C.温克尔曼

    D.狄德罗


    参考答案:C

  • 第2题:

    定言命令


    正确答案: 按照康德,自然法则体现为以“是”为系词的叙述式,理性法则乃是由“应该”联结起来的命令式,因而对人表现为命令他“应该做什么”的道德法则。我们有两类命令式,一类是假言命令,一类是定言命令。所谓“假言命令”是一种有条件的命令式,它以“如果……,就……”为形式。所谓“定言命令”则是一种无条件的命令式,或者说,在这种命令式中,目的与手段是统一的。定言命令是道德法则的形式,它的基本形式是“你的行动,要使你的准则通过你的意志上升为普遍的法则”。

  • 第3题:

    简述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公设”的学说。


    正确答案: 当康德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从功能上划分清楚之后,他立刻就面临着理性的统一问题。理性是统一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是它的两种功能。康德确立了实践理性的“优先地位”:我们不可能让理论理性统治实践理性,因为那样一来就势必毁灭了自由,因此只能由实践理性来统治理论理性。
    康德通过使意志的动机与行为的效果“划清界限”的方式来维护道德的纯洁性,但是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的意志可以遵从理性自身的法则行事,这种道德法则与经验无关亦与行为的结果无关,它属于纯粹理性的理想世界,而行为则不可避免地要落入由必然的自然法则所统治的现象世界,这就意味着动机与效果是完全分离的,这一问题要求康德说明理智世界与感觉世界之间的关系,为此他提出了实践理性的“公设”。人类理性由于敬重道德法则而向往一个无条件的对象即“至善”,“公设”就是这个由道德法则而成立的“至善”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假设。实践理性有三个“公设”,这就是“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仅就道德法则而论,它是无条件的,并不需要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为其基础和前提,但是一涉及到道德法则的实现,那就不是道德法则力所能及的范围了。显然,这是康德哲学二元论性质的必然结果。

  • 第4题:

    王国维没有任何怀疑地接受了康德的学说。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永远不要把人当作是一个手段体现了康德的()命题。

    • A、道德自主
    • B、定言命令
    • C、目的王国
    • D、多元主义

    正确答案:C

  • 第6题:

    关于地球的起源古代中国是如何解释的()

    • A、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学说
    • B、盘古开天辟地
    • C、创世说
    • D、天圆地方说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分析康德的国家学说?


    正确答案: 契约论可以说明国家的产生,国家是抽象的“绝对命令”要求的结果,国家建立在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之上,国家是许多人在法律统治下的联合,国家权力源于公民的自由意志。国家的使命和目的是维护法律秩序,维持国家本身的存在,偏离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契约论国家观的根本立场。人民对国家统治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反抗的权利。
    以自由主义的人权观念为基础的,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的进步倾向,公民只拥有思想自由和投票自由而没有反抗自由,反映了保守性和妥协性。可以按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数,运用最高权力治理国家的方式两种方式划分国家,国家权力可以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反对专制政体主张共和政体,但这种共和国又是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

  • 第8题:

    简述巴门尼德关于“真理与意见”的学说。


    正确答案:巴门尼德在他的哲学诗的开始,借正义女神之口,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真理之路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真理之路通往“圆满的”、“不可动摇的中心”,而意见之路却“不真实可靠”。巴门尼德用“光明”和“黑暗”这两个领域比喻真理和意见的对象。
    巴门尼德主张遵循真理之路,但却没有完全否定意见,他说,应该学习从真理到意见的一切,直到如何把不真的、但被相信的意见变成确定的、无所不在的道理。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定言命令

    正确答案: 按照康德,自然法则体现为以“是”为系词的叙述式,理性法则乃是由“应该”联结起来的命令式,因而对人表现为命令他“应该做什么”的道德法则。我们有两类命令式,一类是假言命令,一类是定言命令。所谓“假言命令”是一种有条件的命令式,它以“如果……,就……”为形式。所谓“定言命令”则是一种无条件的命令式,或者说,在这种命令式中,目的与手段是统一的。定言命令是道德法则的形式,它的基本形式是“你的行动,要使你的准则通过你的意志上升为普遍的法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莱辛关于“画与诗的界限”之区别,主要是针对()的学说。
    A

    康德

    B

    布瓦洛

    C

    温克尔曼

    D

    狄德罗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关于审美活动的特征理论。

    正确答案: 1.从质的方面来看:审美是凭借想象力与悟性联系于主体的快与不快的情感;
    2.从量的方面来看:审美判断具有主观普遍性和、可传达性;
    3.从关系方面来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无目的德合目的性”;
    4.从情状方面来看:审美判断使审美主体感到美感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关于“定言命令”的学说。

    正确答案: 按照康德,自然法则体现为以“是”为系词的叙述式,理性法则乃是由“应该”连结起来的命令式,因而对人表现为命令他“应该做什么”的道德法则。道德法则是一种命令式,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命令式都是道德法则。我们有两类命令式,一类是假言命令,一类是定言命令。所谓“定言命令”则是一种无条件的命令式,在这种命令式中,目的与手段是统一的。定言命令是道德法则的形式。道德法则作为定言命令是一种纯粹的形式规定,具有这样一些形式上的特征: 第一,“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个“普遍性公式”是定言命令最重要的公式,康德有时甚至称之为“唯一的定言命令”。
    第二,“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仅仅看作是手段”。康德所谓的“人是目的”也就是说“理性是目的”。
    第三,“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的观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观念”,从而“每个有理性的存在,在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由于意志自由而可能的目的王国中的立法者”。当我们按照定言命令而行动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按照自己制定的法则而行动,我们既是守法者也是立法者。
    这三个公式实际上是定言命令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应该是对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有效的“普遍法则”;应该是能够成为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的“自在目的”;应该是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作为理性存在而自己为自己确立的法则。通常人们说康德关于知性为自然立法的思想发生了主体能动性,实际上真正体现主体能动性的是理性为自身立法,因为它体现的是人类理性的自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康德关于审美活动的特征理论。


    参考答案:

    1.从质的方面来看:审美是凭借想象力与悟性联系于主体的快与不快的情感;
    2.从量的方面来看:审美判断具有主观普遍性和、可传达性;
    3.从关系方面来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无目的德合目的性”;
    4.从情状方面来看:审美判断使审美主体感到美感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


  • 第14题:

    简述关于盆景起源的几个学说?


    正确答案:1、唐代起源说2、唐代前起源说3、晋代起源说4、东汉起源说5、西汉起源说6、古代园林造景起源说7、夏朝起源说8、尚待进一步考证9、起源新说

  • 第15题:

    功利主义的犯罪原因理论,也称“幸福计算”理论的是()。

    • A、贝卡利亚学说的核心
    • B、边沁学说的核心
    • C、康德学说的核心
    • D、龙勃罗梭学说的核心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王国维没有任何怀疑地就接受了康德的学说。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7题:

    简述皮尔士的实用主义与康德关于实用的思想的重要区别。


    正确答案: ⑴①康德尽管提出了“实用的信念”等观点,他对经验、实验等的解释以及他的整个认识理论也都局限于现象范围,否定了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对外部世界的描绘;但康德在肯定先验意识活动的能动作用时并没有否定自在之物的存在及其对经验的影响,也没有否定获得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的可能性。
    ②皮尔士不满康德的这种矛盾立场。他把一切知识都归结为“实用的”信念,关于知识的问题被归结为确定信念以便使之成为行动的工具的问题。
    ⑵皮尔士也企图建立一个包括本体论、知识论和范畴论等内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但这不同于康德的体系。他排斥本体论,明确指出实用主义“本身不是关于形而上学的学说,不试图确定事物的任何真理性。它只是一种发现现实的词和抽象概念的意义的方法。”

  • 第18题:

    莱辛关于“画与诗的界限”之区别,主要是针对()的学说。

    • A、康德
    • B、布瓦洛
    • C、温克尔曼
    • D、狄德罗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康德道德学说述评。


    正确答案:康德认为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纯粹理性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制约,因而是自由的。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唯有自由的意志,才能自觉自主的行善,被迫的和为外在目的而为的并不能算作行善。
    自由自决的纯粹理性以自身为目的,这样的纯粹理性只能是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对“自由意志”的深化,自由意志是以善良意志为目的的,因为否则的话,即使它做了趋善避恶的选择,也不是自由的选择,因而只有以善为目的,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善良意志以自身为目的,自己立法自己守法,这就是道德自律。善良意志通过绝对命令实现道德自律。绝对命令以直言句表达,没有条件句。任何行为规则都是主观的,都是我自己的判断为依据,但我的判断必须符合理性的普遍要求,即以此行为的合理性为自身的目的,我的规则同时也就成为普遍规律。这样,绝对命令就有了合理性、普遍性和自足性,因此它是理性的自律。为了达到至善,除了绝对命令以外,还要辅之以道德公设,帮助人们培养向善的勇气,这样的公设有三:其一是意志自由,其二是灵魂不朽,其三是上帝存在。
    康德的道德学说以理性自律为基础,体现了启蒙以来的时代精神,凸现了主体的能动意识,从思辨理性的高度概括出了时代的精华。然而另一方面,康德的道德学说具有极端形式主义的特点,在实践中往往是软弱无力的。

  • 第20题:

    多选题
    道德法则是一种命令式,命令式分为假言命令与定言命令。假言命令是一种有条件的命令式,定言命令是一种无条件的命令式。道德法则定言命令的特征有(  )。
    A

    普遍性公式

    B

    质料公式

    C

    自律性公式

    D

    道德法则

    E

    自然法则


    正确答案: C,A
    解析:
    道德法则定言命令的特征主要有:①普遍性公式,是对一切有理性者意志都有效的普遍法则;②质料公式,是能够成为一切有理性者意志的目的的自在目的。质料公式规定何种意志准则能够成为对一切有理性者普遍有效的客观法则;③自律性公式,是一切有理性者意志作为理性存在而自己为自己确立的法则。DE两项,均不属于道德法则定言命令的特征,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C。

  • 第21题:

    问答题
    分析康德的国家学说?

    正确答案: 契约论可以说明国家的产生,国家是抽象的“绝对命令”要求的结果,国家建立在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之上,国家是许多人在法律统治下的联合,国家权力源于公民的自由意志。国家的使命和目的是维护法律秩序,维持国家本身的存在,偏离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契约论国家观的根本立场。人民对国家统治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反抗的权利。
    以自由主义的人权观念为基础的,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的进步倾向,公民只拥有思想自由和投票自由而没有反抗自由,反映了保守性和妥协性。可以按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数,运用最高权力治理国家的方式两种方式划分国家,国家权力可以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反对专制政体主张共和政体,但这种共和国又是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康德道德学说述评。

    正确答案: 康德认为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纯粹理性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制约,因而是自由的。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唯有自由的意志,才能自觉自主的行善,被迫的和为外在目的而为的并不能算作行善。
    自由自决的纯粹理性以自身为目的,这样的纯粹理性只能是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对“自由意志”的深化,自由意志是以善良意志为目的的,因为否则的话,即使它做了趋善避恶的选择,也不是自由的选择,因而只有以善为目的,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善良意志以自身为目的,自己立法自己守法,这就是道德自律。善良意志通过绝对命令实现道德自律。绝对命令以直言句表达,没有条件句。任何行为规则都是主观的,都是我自己的判断为依据,但我的判断必须符合理性的普遍要求,即以此行为的合理性为自身的目的,我的规则同时也就成为普遍规律。这样,绝对命令就有了合理性、普遍性和自足性,因此它是理性的自律。为了达到至善,除了绝对命令以外,还要辅之以道德公设,帮助人们培养向善的勇气,这样的公设有三:其一是意志自由,其二是灵魂不朽,其三是上帝存在。
    康德的道德学说以理性自律为基础,体现了启蒙以来的时代精神,凸现了主体的能动意识,从思辨理性的高度概括出了时代的精华。然而另一方面,康德的道德学说具有极端形式主义的特点,在实践中往往是软弱无力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公设”的学说。

    正确答案: 当康德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从功能上划分清楚之后,他立刻就面临着理性的统一问题。理性是统一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是它的两种功能。康德确立了实践理性的“优先地位”:我们不可能让理论理性统治实践理性,因为那样一来就势必毁灭了自由,因此只能由实践理性来统治理论理性。
    康德通过使意志的动机与行为的效果“划清界限”的方式来维护道德的纯洁性,但是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的意志可以遵从理性自身的法则行事,这种道德法则与经验无关亦与行为的结果无关,它属于纯粹理性的理想世界,而行为则不可避免地要落入由必然的自然法则所统治的现象世界,这就意味着动机与效果是完全分离的,这一问题要求康德说明理智世界与感觉世界之间的关系,为此他提出了实践理性的“公设”。人类理性由于敬重道德法则而向往一个无条件的对象即“至善”,“公设”就是这个由道德法则而成立的“至善”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假设。实践理性有三个“公设”,这就是“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仅就道德法则而论,它是无条件的,并不需要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为其基础和前提,但是一涉及到道德法则的实现,那就不是道德法则力所能及的范围了。显然,这是康德哲学二元论性质的必然结果。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