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论”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属于大众传媒的宏观效果理论的是()。

    • A、“培养理论”
    • B、“使用与满足”理论
    • C、“魔弹论”
    • D、强大效果论

    正确答案:A

  • 第2题:

    激励理论中的()认为,如果个体感到在努力与绩效之间、绩效与奖励之间、奖赏与个人目标满足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他就会非常努力地工作。

    • A、需要理论
    • B、价值理论
    • C、期望理论
    • D、道德理论

    正确答案:C

  • 第3题:

    激励理论包括满足/内容理论和()。

    • A、需要理论
    • B、过程理论
    • C、强化理论
    • D、期望理论

    正确答案:B

  • 第4题:

    与“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受众观相似的是()

    • A、魔弹论
    • B、“使用与满足”理论
    • C、“编码与释码”研究
    • D、“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正确答案:A

  • 第5题:

    用施拉姆的“自助餐厅”的提法说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从受众方面看待传播活动的理论,它特别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实际上制约着整个传播过程,而受众使用媒介都是基于自己的需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施拉姆曾有一形象比喻来说明这一理论,他认为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根据个人的口味及当天的食欲来挑选某些品种、某些数量的食物,而自助餐厅供应大量的、五花八门的饭菜就相当于媒介提供的林林总总的讯息。

  • 第6题:

    什么是使用与满足的预期价值理论?


    正确答案:“期待”作为受众的一个心理变量,在传播学关于媒介使用和影响的模式当中,期望价值模式,比较有影响力。它也是各种模式当中比较注重对受众心理因素分析。其基本的思想是,媒介能够为潜在的受众提供他们基于以往经验产生的期望的报偿,这些报偿可以被认为是个人对自己媒介经验进行评估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效果。就此帕姆格林与雷伯恩提出一个相关过程模式,该模式基于这样一个原理:人们对媒介的态度是由其经验形成的信念的产物,也是个人偏好的产物。这其中,使用与满足就是期待从媒介中获得满足,它是一个心理变量——期待。它决定了后面的媒介使用行为。作为心理变量的期待,在这里是对结果的期待。是对媒介内容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价值的期待。在此,期待受两方面决定,一是对媒介供应能力的看法,二是对媒介内容的评价。

  • 第7题:

    使用与满足理论和效果理论相比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1、使用与满足研究与效果研究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它不是站在传播者的角度讨论大众传播的影响,而是站在受众的角度,从动机使用的方向探讨受众对媒体的使用。
    2、“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传媒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3、“使用与满足”研究揭示了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获得的满足的一些基本类型,如“实用动机”、“休息动机”、“夸示动机”、“环境监视效用”、“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等,说明了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是媒介取得传播效果的前提。
    4、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核心假设是受众具有主动性。受众的主动性对媒体的使用动机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

  • 第8题:

    单选题
    大众传媒的()主要包括魔弹论、有限效果论和强大效果论。
    A

     期望值-价值理论

    B

    宏观效果理论

    C

    微观效果理论

    D

    使用与满足理论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论

    正确答案: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名词解释题
    使用满足理论

    正确答案: 受众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在使用大众传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下列属于大众传媒的宏观效果理论的是()。
    A

    “培养理论”

    B

    “使用与满足”理论

    C

    “魔弹论”

    D

    强大效果论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使用满足”理论的局限性。

    正确答案: 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过于浓重;它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它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使用与满足理论”属于大众传媒的宏观效果理论。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使用与满足理论


    正确答案:是一种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的受众理论。

  • 第15题:

    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及其代表性观点正确的是()

    • A、第三阶段:有限效果论,代表性理论为枪弹论
    • B、第二阶段:,超强效果论,代表性理论为枪弹论
    • C、第一阶段:宏观效果理论,代表性理论为使用与满足理论
    • D、第二阶段:有限效果论,代表性理论为使用与满足理论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


    正确答案:使用与满足理论在传播研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该理论不是站在传播者的角度来讨论大众传播的影响,而是站在受众的角度,从动机使用的方向或需求满足的角度探讨受众对媒体的使用问题。该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 第17题:

    如何评价使用与满足理论?


    正确答案:意义:1、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不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
    2、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
    3、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
    局限:1、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忽略了社会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制约。
    2、受众的能动性是有限的仅限于"有选择的接触"范围,其接触行为通常是仪式化的,而非高度精心的;
    3、脱离传媒生产过程和社会系统来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 第18题: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核心思想。


    正确答案:①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
    ②不同媒介形式及传播内容对人的需求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满足,只是侧重点和程度有差异。(该研究源于40年代,主要对广播媒介、印刷媒介、电视媒介等进行有关“使用与满足”研究)

  • 第19题:

    名词解释题
    使用与满足理论

    正确答案: 是一种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的受众理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用施拉姆的“自助餐厅”的提法说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从受众方面看待传播活动的理论,它特别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实际上制约着整个传播过程,而受众使用媒介都是基于自己的需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
    施拉姆曾有一形象比喻来说明这一理论,他认为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根据个人的口味及当天的食欲来挑选某些品种、某些数量的食物,而自助餐厅供应大量的、五花八门的饭菜就相当于媒介提供的林林总总的讯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激励理论中的()认为,如果个体感到在努力与绩效之间、绩效与奖励之间、奖赏与个人目标满足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他就会非常努力地工作。
    A

    需要理论

    B

    价值理论

    C

    期望理论

    D

    道德理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用实例阐释“使用与满足”经典传播理论。

    正确答案: (一)理论背景:
    1)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收音机的使用普及率达到80%以上,许多人认为收音机的普及以及广播媒介会大大提高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然而,受欢迎的广播节目却是“格调低俗”的轻喜剧、连续剧以及游戏节目。
    2)60年代后,这个理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对“使用与满足”的形态进行系统的定量定性研究;
    二是重视对受传者使用动机产生的社会条件的考察;
    三是加强了对“使用与满足”过程理论的考察。
    (二)关于不同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1.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主要是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进行了调查:调查人为H.赫尔卓格。其认为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使得人们喜爱知识竞赛节目:(体现出听众对广播媒介的“使用”动机的多样性)
    1)竞争心理需求:通过抢先预测答案使自己与出场嘉宾或收听伙伴处于竞争状态,享受由此带来的竞争乐趣;
    2)获得新知的需求:从节目中得到新的知识或话题;
    3)自我评价的需求:通过猜测答案来判断自己的知识程度,确认自己的价值。
    2.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主要调查人是贝雷尔森。其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六种利用形态:
    1)获得外界信息的来源;
    2)日常生活的工具;
    3)休憩的手段;
    4)树立社会威信的手段;
    5)社交的手段;
    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3.对电视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主要是在60年代进行,包括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1)心绪转换效用:电视节目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
    2)人际关系效用:一是“拟态”人际关系,二是现实人际关系;
    3)自我确认效用:通过与电视节目的比较,观众能够引起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4)环境监测效用: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可以获得与自己的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把握环境的变化。
    (三)“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分析
    1.出现背景:
    1)布鲁姆勒和卡茨《大众传播的利用》一文的发表,使得“使用与满足”模式成为传播学中受众研究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2)在该文中指出,将媒介的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郭庆光语);
    3)日本学者竹内郁郎正式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并提出了媒介接触的相应条件。
    2.“使用与满足”模式图(略,但考试时不可缺)
    3.该图的含义是:(以国庆60周年阅兵为例的分析)
    1)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因此,为了能够观看60周年阅兵仪式,许多人就不得不接触媒介,并获得相关的信息。
    2)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接触媒介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不同的社会群体会有不同的媒介接触条件,作为学生,更多的是通过校园网络的媒介渠道来观看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
    3)根据媒介印象和接触媒介的可能性,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通过接触媒介,观看了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
    4)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通过观看这次阅兵仪式,产生了对媒介和这次阅兵活动的主体性评价。
    5)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受众通过观看这次阅兵仪式,对特定的媒介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四)对“使用与满足”的评价1.重要意义:
    1)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2)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3)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是对40年代至60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正。
    2.局限性:
    1)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2)只是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3)虽然,指出了受众的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地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力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使用与满足理论”属于大众传媒的宏观效果理论。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