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在外国公使驻京前后,中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即“北京政变”(又称“辛酉政变”),肃顺等顾命大臣被清除,恭亲王奕和慈禧太后掌握政权。

题目

1861年,在外国公使驻京前后,中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即“北京政变”(又称“辛酉政变”),肃顺等顾命大臣被清除,恭亲王奕和慈禧太后掌握政权。


相似考题
更多“1861年,在外国公使驻京前后,中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即“北京”相关问题
  • 第1题:

    境内居民A在大韩航空驻京代表处购买从北京飞往汉城的机票,大韩航空驻京代表处收到机票款后汇回韩国总公司,大韩航空驻京代表处本笔汇出款应申报在()项下。

    • A、222024一空运客运
    • B、222029一其他空运服务
    • C、223010一公务及商务旅行
    • D、223029一其他私人旅行

    正确答案:A

  • 第2题:

    下列关于列强在中国获取下列特权的先后顺序是()①领事裁判权②公使驻京权③协定关税权④设厂权

    • A、①②③④
    • B、③①②④
    • C、③①④②
    • D、①③④②

    正确答案:B

  • 第3题:

    《天津条约》签订以后,咸丰皇帝表示:“因思驻京一节,为患最巨,断难允行。至进京换约,如能尽力阻止,更属妥善。”咸丰皇帝的这番话表明()

    • A、英法“进京换约”的要求是不正当的
    • B、清政府强硬的反侵略外交政策
    • C、外国公使“驻京”是危害最大的条款
    • D、清政府受传统外交体制的束缚

    正确答案:D

  • 第4题:

    《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都涉及到()

    • A、共同镇压中国革命
    • B、在东交民巷设“使馆界”
    • C、割地、赔款
    • D、公使进驻北京

    正确答案:C

  • 第5题: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条约是天津条约。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在中国近代史上,允许外国公使常住北京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马关条约》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变频器的问世,使电气传动领域发生了一场技术革命,即()取代直流调速。


    正确答案:交流调速

  • 第8题:

    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不平等条约的是()

    •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瑷珲条约》

    正确答案:B

  • 第9题: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马关条约》共同涉及的内容是()。

    • A、割占中国部分领土
    •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C、开辟内河新航线
    • D、开放通商口岸

    正确答案:D

  • 第10题:

    单选题
    在中国近代史上,允许外国公使常住北京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的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黄埔条约》

    C

    《天津条约》

    D

    《北京条约》


    正确答案: D
    解析:
    C项,1858年6月,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其重要内容为:公使进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南等城市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以自由驶入长江一带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外国传教士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中国对英、法两国赔款600万两白银。

  • 第12题:

    问答题
    如何评价公使驻京问题。

    正确答案: (一)1854年,英国要求依据《望夏条约》有关十二年修约之规定而援引最惠国待遇修订《南京条约》,并在外交上提出在中国建立西方外交体制之要求,其中就有两国互派公使驻京。1858年之《天津条约》谈判中,英法提出公使驻京要求并被接受。1860年之《北京条约》更对此予以承认。若单就上述条约关于公使驻京之文本的规定来看,则中英关系是平等的。但从客观方面来看,中国在当时既无能力亦无想法派驻使节,纵使此后在1875年派驻使节,中国亦绝无以此影响英法决策的可能。由此而言,公使驻京是单方的,不平等的。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则无论是1860年的英使驻京,还是1875年的郭嵩焘赴英,都显然促进了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化。从半殖民地化的角度来看,西方公使驻京使得西方国家能够就近影响控制我中央政府,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因之加深。
    (二)“公使驻京”是宗藩制度瓦解的标志。国际公法是以国家主权平等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派驻使臣、“公使驻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宗藩制度是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不论内藩还是外藩,都要臣服于皇帝的统治。作为臣下,只能派遣使臣去朝贡或参加重大活动,怎么能够长期留在天子脚下,处理相关事务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使驻京”是中国传统宗藩制度瓦解的标志。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宗藩制度是在西方列强的武力逼迫下被迫瓦解的。接受他国使臣,本应是接受国的主权权利而非义务,但此时的国际公法掌控在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手里。所谓的主权平等,只是针对西方列强之间的。对于落后的亚洲、非洲及拉美国家,资本主义列强从来没有讲过主权平等。在“公使驻京”这个问题上,西方列强表面上打出的是主权平等的国际公法旗号,但从来没有把中国视为主权平等国家。
    (三)宗藩制度瓦解的重要意义在近代中西对抗的过程中,“公使驻京”问题犹如一把尖刀,不断地破环着中国传统的宗藩制度。《北京条约》最终实现了西方列强“公使驻京”的野心,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宗藩制度的瓦解。宗藩制度瓦解最直接的影响在于中国开始接受国际公法。首先,清朝成立专门处理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成立同文馆培养外交人才。对于国际公法上的使节制度逐渐地予以接受。清朝政府开始向国外派驻公使。其次,在外交思想上,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总之,这种新的外交思想都是在“公使驻京”后宗藩制度瓦解的背景下产生的。宗藩制度的瓦解,虽然是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标志,但不可否认,客观上对中国历史进程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都是战争时期的临时举措,多是技术层面,很少涉及到制度问题,因为他们还没有摆脱宗藩理念的影响。1860年“公使驻京”以后,中国人已开始不再用“蛮夷”、“藩邦”的观念去看西方人,也不再以“宗主国”、“天朝上国”自居。中国人开始用平等的眼光、虚心的态度来看待西方人。从地方到中央逐步地开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继而逐步地转向政治法律制度。这些变革的前提就是宗藩制度的破除。从这个角度来说,“公使驻京”问题具有标志性的历史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签订了《北京条约》()

    • A、公使驻京
    • B、鸦片贸易合法化
    • C、割让北京
    • D、开放新口岸
    • E、内地传教

    正确答案:A,B,D,E

  • 第14题:

    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

    • 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 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 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 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争所不当争”是指()

    • A、五口通商
    • B、协定关税
    • C、治外法权
    • D、公使驻京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正确答案:《天津条约》

  • 第17题:

    ()战争结束后列强在北京建立了公使馆,外国公使以征服者的身份影响和干涉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正确答案:第二次鸦片

  • 第18题:

    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已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状况应出现于下列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如何评价公使驻京问题。


    正确答案: (一)1854年,英国要求依据《望夏条约》有关十二年修约之规定而援引最惠国待遇修订《南京条约》,并在外交上提出在中国建立西方外交体制之要求,其中就有两国互派公使驻京。1858年之《天津条约》谈判中,英法提出公使驻京要求并被接受。1860年之《北京条约》更对此予以承认。若单就上述条约关于公使驻京之文本的规定来看,则中英关系是平等的。但从客观方面来看,中国在当时既无能力亦无想法派驻使节,纵使此后在1875年派驻使节,中国亦绝无以此影响英法决策的可能。由此而言,公使驻京是单方的,不平等的。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则无论是1860年的英使驻京,还是1875年的郭嵩焘赴英,都显然促进了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化。从半殖民地化的角度来看,西方公使驻京使得西方国家能够就近影响控制我中央政府,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因之加深。
    (二)“公使驻京”是宗藩制度瓦解的标志。国际公法是以国家主权平等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派驻使臣、“公使驻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宗藩制度是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不论内藩还是外藩,都要臣服于皇帝的统治。作为臣下,只能派遣使臣去朝贡或参加重大活动,怎么能够长期留在天子脚下,处理相关事务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使驻京”是中国传统宗藩制度瓦解的标志。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宗藩制度是在西方列强的武力逼迫下被迫瓦解的。接受他国使臣,本应是接受国的主权权利而非义务,但此时的国际公法掌控在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手里。所谓的主权平等,只是针对西方列强之间的。对于落后的亚洲、非洲及拉美国家,资本主义列强从来没有讲过主权平等。在“公使驻京”这个问题上,西方列强表面上打出的是主权平等的国际公法旗号,但从来没有把中国视为主权平等国家。
    (三)宗藩制度瓦解的重要意义在近代中西对抗的过程中,“公使驻京”问题犹如一把尖刀,不断地破环着中国传统的宗藩制度。《北京条约》最终实现了西方列强“公使驻京”的野心,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宗藩制度的瓦解。宗藩制度瓦解最直接的影响在于中国开始接受国际公法。首先,清朝成立专门处理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成立同文馆培养外交人才。对于国际公法上的使节制度逐渐地予以接受。清朝政府开始向国外派驻公使。其次,在外交思想上,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总之,这种新的外交思想都是在“公使驻京”后宗藩制度瓦解的背景下产生的。宗藩制度的瓦解,虽然是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标志,但不可否认,客观上对中国历史进程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都是战争时期的临时举措,多是技术层面,很少涉及到制度问题,因为他们还没有摆脱宗藩理念的影响。1860年“公使驻京”以后,中国人已开始不再用“蛮夷”、“藩邦”的观念去看西方人,也不再以“宗主国”、“天朝上国”自居。中国人开始用平等的眼光、虚心的态度来看待西方人。从地方到中央逐步地开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继而逐步地转向政治法律制度。这些变革的前提就是宗藩制度的破除。从这个角度来说,“公使驻京”问题具有标志性的历史意义。

  • 第20题:

    下列各项最能有利于列强操纵清政府内政外交的是()

    • A、外国公使驻京
    • B、准许华工出国
    • C、外国舰船在沿海沿江各口岸通航
    • D、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多选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签订了《北京条约》()
    A

    公使驻京

    B

    鸦片贸易合法化

    C

    割让北京

    D

    开放新口岸

    E

    内地传教


    正确答案: E,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辛丑条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1900年4月6日,英、法、美、德四国驻华公使联合发出通牒,以出兵“平乱”胁迫清政府,限令在两个月内“剿除”义和团,不然就派出水陆各军代为“剿平”。为了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法等八国于5月28日一致决定,以“()”为名,派兵进入北京。西方列强还分别照会清政府,“不论中国政府的态度如何,各外国公使已决定调兵来北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慈禧太后竟下谕同意洋兵进京。
    A

    反恐怖

    B

    商业侨民

    C

    保护使馆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