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绝对优势说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提出的。
(1)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在某一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2)评价:斯密绝对利益学说包含着科学的成分,但也有一些非科学成分。
①从国际贸易实际的角度来看:斯密的假设条件不具有广泛性。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上,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很可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如发达国家,但仍然在进行国际贸易,也未因此而使得本国产业走向衰亡)。
②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斯密的学说符合18世纪资产阶级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经济扩张的要求,但是在自己劳动价值论的坚持方面,却无法说明两种产品进行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
更多“简述斯密绝对优势学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斯密的利润学说。


    参考答案:1、按劳动价值论解释的利润。斯密认为利润是工人劳动生产价值的一部分,是对劳动生成物的一种扣除,是工人劳动生产物被别人占有的一部分。这实际上把利润看成了剩余价值,看成了工人劳动增加的价值中扣除工资后余额。斯密还认为利润是随资本积累的出现而产生的历史范畴,是工人加到原材料上的价值中扣除的部分。
    2、按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解释利润。认为利润是价值构成的来源部分之一,是资本的“自然报酬”。这与上面的解释相矛盾。
    3、利润变动的趋势。他认为,资本增加会提高工资,因而倾向于降低利润。此外,竞争也会自然地倾向于降低该行业的利润。
    在这里他没有搞清楚:
    1、利润率与利润量变动的区别;
    2、资本家间的竞争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原因;
    3、使平均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资本有机构成普遍提高,而不是各行业资本全都同样增加。此外,他还认为利息是由利润派生出来的,利息率的升降与利润率的升降是一致的。

  • 第2题:

    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正确答案: (一)比较利益说的基本内容。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上成本都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相反,处于绝对劣势,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并非在所有的商品上都是一样的,这样处于绝对优势者不必生产所有商品,而是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相对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产品,只需停产最大劣势的产品,继而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评价。
    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①该学说揭示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
    ②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在论述中所设定的假设条件过于苛刻,与国际贸易实际相差较大,如要素在国际中完全不能流动的假设,并不是经济现实。
    ③按照该学说,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当今的贸易便应该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展开,但事实是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即今天的国际贸易实践使得人们对传统的比较利益学说的适用程度产生了疑问。
    ④按照该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利,为获得此利益,所有贸易参加国都应该积极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在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保护主义。
    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①在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和交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
    ②该理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
    ③其暗含一层意思,即越落后得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则越会从中受益。
    3)我国理论界对其认识和评价
    ①20世纪50年代与苏联学者共同批判该学说。
    ②20实际60年代初,我国学者认为该学说具有合理内核,应该批判的吸收,这一观点在后来受到批判。
    ③改革开放以来,看法一分为二,认为该学说的合理内核可以作为我国国际贸易的理论论述之一,作为各个地区结合优势发展贸易的基础。

  • 第3题:

    请你对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进行评价。


    正确答案: 各国多获得的利益,是由国际分工带来的。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从根本上看,这一学说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

  • 第4题:

    简述并评价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正确答案:(1)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
    (2)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3)绝对优势理论的意义和不足。

  • 第5题:

    试述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析。


    正确答案:国际贸易中产品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产品创新阶段
    第二阶段为外国开始模仿生产该种产品的阶段
    第三,外国模仿者以低成本为基础开始向第三国出口的阶段
    第四,外国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例如美国)的阶段。
    上述四个阶段结束之后,即该产品在创新国完成了自己的生命周期之后,随着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便在模仿国开始并进行着自己新的周期。

  • 第6题:

    对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绝对优势理论的评述。


    正确答案: 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积极意义:
    1、指出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意义;
    2、阐述了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绝对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获得利益局限性:按照绝对成本理论,在商品同样成本低或成本高的国家之间无法进行国际贸易。

  • 第7题:

    简述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国富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政治经济学巨著。
    全书分五篇: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以及生产品在各阶层的分配。
    第二篇,论资本的性质、蓄积和运用。
    第三篇,论各个国家财富的不同发展过程,即经济史。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即经济学说史。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即财政学。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并评价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正确答案: (1)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
    (2)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3)绝对优势理论的意义和不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斯密分工学说的片面性。

    正确答案: 斯密的论述有一定片面性,只看到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提高,没看到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也会推动分工的发展。他只从人的本性上看待分工,而忽视了分工也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这与他的社会历史观有一定联系。但他毕竟强调了分工、强调了分工的客观作用,这在当时是个贡献,是优于重农主义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斯密关于谨慎财政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 与“小政府、大市场”的信念此相一致,政府应节制征税和开支,在正常年份中应尽可能保证大致的平衡;
    • 大量而持续的赤字则是十足的愚蠢财政行为的标志;
    • 为此,实践中最可靠的法则是在预算中估算出适当的盈余,以便将赤字的可能性会降低到最低限度;
    • 政府举债虽然不必绝对禁止,但只有在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才是适宜的,而且举借债务的同时应建立偿债基金,建立明确的偿债计划,明确偿债资金的来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斯密绝对优势学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

    正确答案: 绝对优势说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提出的。
    (1)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在某一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2)评价:斯密绝对利益学说包含着科学的成分,但也有一些非科学成分。
    ①从国际贸易实际的角度来看:斯密的假设条件不具有广泛性。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上,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很可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如发达国家,但仍然在进行国际贸易,也未因此而使得本国产业走向衰亡)。
    ②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斯密的学说符合18世纪资产阶级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经济扩张的要求,但是在自己劳动价值论的坚持方面,却无法说明两种产品进行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对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绝对优势理论的评述。

    正确答案: 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积极意义:
    1、指出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意义;
    2、阐述了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绝对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获得利益局限性:按照绝对成本理论,在商品同样成本低或成本高的国家之间无法进行国际贸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斯密分工学说的片面性。


    参考答案:斯密的论述有一定片面性,只看到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提高,没看到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也会推动分工的发展。他只从人的本性上看待分工,而忽视了分工也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这与他的社会历史观有一定联系。但他毕竟强调了分工、强调了分工的客观作用,这在当时是个贡献,是优于重农主义的。

  • 第14题:

    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obsolute Advantage)


    正确答案: 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 第15题:

    简述斯密的分工学说。


    正确答案: 分工和交换学说是斯密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A、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分工的优越性所在。他认为,分工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原因在于:A.分工使劳动的技巧增进、促进了操作的专业化、简单化,使工人能很快掌握和提高技术,提高劳动熟练程度。B.分工专业化可节省工种、工序转换的时间。C.分工使操作简化,为那些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提高效率的工具与机械的发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他认为这是分工的缺点。这种思想直接来源于弗格森。斯密认为,分工使工人常年累月从事单调死板的活动,损坏了工人全面的活动能力和智力的发展。这既造成不平等,也对人的健康不利。
    C、分工产生的原因。分工是从人的交换本性产生的。他认为,人类的利己心产生交换倾向,而交换倾向导致分工。这是“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斯密否认分工是由人们头脑中发明出来的。这具有一定的客观意义。但他把分工归因于人类本性的交换倾向,这是错误的,也是颠倒因果的。历史上,分工先于交换;理论上,分工导致占有制的变化,然后才可能谈到交换。化为投资,因而不会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 第16题: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1)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包括批评了重商主义财富观、借贸易顺差聚敛财富观点、“零和游戏”规则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
    (2)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3)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
    (4)国际分工是家庭分工和行业分工的更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会给各国都带来利益。
    (5)国际分工建立在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的基础之上。

  • 第17题:

    简述亚当·斯密绝对成本说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
    由于这个理论是按照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所以,他的分工理论又称地域分工理论或绝对成本理论或绝对优势理论。

  • 第18题:

    简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正确答案: 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被称为地域分工论或绝对优势论。
    (1)斯密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因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
    (2)斯密主张分工,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既然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于一种物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3)他认为,国际分工是各种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因此,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的要便宜(生产成本绝对地低),那么就应该输出本国在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而不要自己去生产。
    (4)他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无论是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都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物资财富。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亚当·斯密绝对成本说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
    由于这个理论是按照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所以,他的分工理论又称地域分工理论或绝对成本理论或绝对优势理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正确答案: 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被称为地域分工论或绝对优势论。
    (1)斯密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因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
    (2)斯密主张分工,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既然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于一种物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3)他认为,国际分工是各种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因此,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的要便宜(生产成本绝对地低),那么就应该输出本国在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而不要自己去生产。
    (4)他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无论是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都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物资财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名词解释题
    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obsolute Advantage)

    正确答案: 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斯密的利润学说。

    正确答案: 1、按劳动价值论解释的利润。斯密认为利润是工人劳动生产价值的一部分,是对劳动生成物的一种扣除,是工人劳动生产物被别人占有的一部分。这实际上把利润看成了剩余价值,看成了工人劳动增加的价值中扣除工资后余额。斯密还认为利润是随资本积累的出现而产生的历史范畴,是工人加到原材料上的价值中扣除的部分。
    2、按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解释利润。认为利润是价值构成的来源部分之一,是资本的“自然报酬”。这与上面的解释相矛盾。
    3、利润变动的趋势。他认为,资本增加会提高工资,因而倾向于降低利润。此外,竞争也会自然地倾向于降低该行业的利润。
    在这里他没有搞清楚:
    1、利润率与利润量变动的区别;
    2、资本家间的竞争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原因;
    3、使平均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资本有机构成普遍提高,而不是各行业资本全都同样增加。此外,他还认为利息是由利润派生出来的,利息率的升降与利润率的升降是一致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包括批评了重商主义财富观、借贸易顺差聚敛财富观点、“零和游戏”规则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
    (2)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3)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
    (4)国际分工是家庭分工和行业分工的更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会给各国都带来利益。
    (5)国际分工建立在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的基础之上。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