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什么是逆城市化?”相关问题
  • 第1题:

    论述“逆城市化”的特征及成因?


    参考答案:

    特征:
    1)郊区化快与城市化。逆城市化并非城市化的历史逆转,即不是真的“反城市化”,而只是在城市化水平继续缓慢提高的同时,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推进,导致城市人口不断从中心向郊区转移,使得郊区急速扩张和蔓延。例如美国的城市化水平由64%提高到74%,年均增长0.33%。
    2)郊区成为主要的人口聚居区。环境优美而又幽静的郊区已经成为许多中产阶级和富人阶层的首选居住地。
    3)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当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大城市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解,转而由中小城市担当起继续城市化的重任。
    成因:
    1)大城市过度密集造成的负效应。受到规模效益的影响,当中心城市和城市中心区的人口不断增加之后,一系列的“城市病”便在所难免: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地价和房价节节攀升、居住的舒适性渐渐降低。因聚集带来的正效应被过度聚集造成的负效益所抵消,甚至超越,于是人们便自发地选择往生活与工作成本相对较低廉的郊区和中小城市迁移。
    2)交通技术条件的极大改善显著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尺度。包括家庭小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网的建成和地铁轻轨的发展等,使得人们的出行更方便、更快捷,由此使得城市原有的空间尺度转化为时间尺度—衡量距离远近的不再是路途里程,而是通达时间。这样居住在城郊甚至远郊地区的人们与居住在城市内部的人们并无任何生活和工作上的缺憾;相反,随着产业活动和企业不断前移到城市外围,在郊区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 第2题:

    论述“逆城市化”的成因?


    参考答案:

    成因:
    1)大城市过度密集造成的负效应。受到规模效益的影响,当中心城市和城市中心区的人口不断增加之后,一系列的“城市病”便在所难免: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地价和房价节节攀升、居住的舒适性渐渐降低。因聚集带来的正效应被过度聚集造成的负效益所抵消,甚至超越,于是人们便自发地选择往生活与工作成本相对较低廉的郊区和中小城市迁移。
    2)交通技术条件的极大改善显著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尺度。包括家庭小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网的建成和地铁轻轨的发展等,使得人们的出行更方便、更快捷,由此使得城市原有的空间尺度转化为时间尺度—衡量距离远近的不再是路途里程,而是通达时间。这样居住在城郊甚至远郊地区的人们与居住在城市内部的人们并无任何生活和工作上的缺憾;相反,随着产业活动和企业不断前移到城市外围,在郊区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 第3题:

    许多国家都出现大规模的逆城市化现象,如日本,中国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逆城市化最明显的趋势是()。

    • A、城市人口增多
    • B、物质更加集中
    • C、城市数量减少和城市规模
    • D、工业集中

    正确答案:C

  • 第5题:

    1990年,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贝利在《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美联逆城市化”的概念。


    正确答案:错误

  • 第6题:

    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

    • A、郊区城市化
    • B、逆城市化
    • C、向心型城市化
    • D、过度城市化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多选题
    关于逆城市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A

    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出现在亚洲国家

    B

    逆城市化是大都市区的人口向较小的都市区乃至乡村地区流动的分散化过程

    C

    逆城市化的结果是都市区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人口的增长率为负值

    D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英、美、日本等国都曾发生过逆城市化

    E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一种暂时的调整,而不是一种长久的变化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逆城市化的特征及其产生原因?

    正确答案: 定义: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城市核心区失去繁华景象,出现城市衰退现象。
    形成原因:
    (1)人们追求田园式的居住环境;
    (2)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业选址的限制减少;
    (3)工业企业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低廉的土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1990年,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贝利在《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美联逆城市化”的概念。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美国著名地理学家()在《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美联逆城市化”的概念。
    A

    吉登斯

    B

    丹尼尔•贝尔

    C

    贝利

    D

    莫顿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有关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我国的大城市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B

    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是市民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C

    逆城市化是城市向心力作用的结果

    D

    逆城市化对大城市经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 (1)生产力高度发达,城乡之间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已没有实质性差异。
    (2)第三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占据绝对优势,其生产特点和生产布局条件与前一阶段占主导地位的第二产业有很大差别,生产发展对人口集中的需求度大大减小。
    (3)信息产业和高速交通的大发展,显著缩小了空间距离,特殊地理区位和集聚效应的意义有所降低。
    (4)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5)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逆城市化”的成因。


    参考答案:

    造成“逆城市化”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
    (1)大城市过度密集造成的负效应。
    (2)交通技术条件的极大改善显著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尺度。包括家庭小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网的建成和地铁轻轨的发展等,使得人们的出行更方便、更快捷,由此使得城市原有的空间尺度转化为时间尺度一衡量距离远近的不再是路途里程,而是通达时间。


  • 第14题:

    关于逆城市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A、逆城市化是指大都市区的人口向较小的都市区乃至乡村地区流动的分散化过程
    B、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一种暂时的调整,而不是一种长久的变化
    C、逆城市化是继大城市衰退之后的城市复兴
    D、逆城市化结果是都市区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人口的净增长率为负值

    答案:C
    解析:
    逆城市化是指大都市区的人口向较小的都市区乃至乡村地区流动的分散化过程。其结果是都市区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人口的净增长率为负值。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在于集聚经济,或称为规模效益。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一种暂时的调整,而不是一种长久的变化。继大城市衰退(逆城市化)之后的城市复兴被称为再城市化

  • 第15题:

    上世纪曾有短暂的几年国家出现逆城市化运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


    正确答案:上山下乡运动

  • 第16题:

    有关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的大城市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 B、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是市民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 C、逆城市化是城市向心力作用的结果
    • D、逆城市化对大城市经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逆城市化


    正确答案: 是指城市人口和部分工业、非农产业向非都市地区扩散的郊外化运动。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对逆城市化的认识?

    正确答案: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导致逆向化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城市推动力和农村地域的迁移,城市的推动力来看,世界经济的变化,引起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经济活动的分散。人们可能在比较分散的空间条件下,实现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生产和劳动。此外城市的推动力还表现在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生活费用上升等。
    逆化城市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们并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运动ing的一种新形式,是城市发展的新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什么是逆城市化?

    正确答案: 逆城市化是指大城市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城市外围的小城镇甚至乡村地区分散的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论述“逆城市化”的特征及成因?

    正确答案: 特征:
    1)郊区化快与城市化。逆城市化并非城市化的历史逆转,即不是真的“反城市化”,而只是在城市化水平继续缓慢提高的同时,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推进,导致城市人口不断从中心向郊区转移,使得郊区急速扩张和蔓延。例如美国的城市化水平由64%提高到74%,年均增长0.33%。
    2)郊区成为主要的人口聚居区。环境优美而又幽静的郊区已经成为许多中产阶级和富人阶层的首选居住地。
    3)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当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大城市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解,转而由中小城市担当起继续城市化的重任。
    成因:
    1)大城市过度密集造成的负效应。受到规模效益的影响,当中心城市和城市中心区的人口不断增加之后,一系列的“城市病”便在所难免: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地价和房价节节攀升、居住的舒适性渐渐降低。因聚集带来的正效应被过度聚集造成的负效益所抵消,甚至超越,于是人们便自发地选择往生活与工作成本相对较低廉的郊区和中小城市迁移。
    2)交通技术条件的极大改善显著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尺度。包括家庭小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网的建成和地铁轻轨的发展等,使得人们的出行更方便、更快捷,由此使得城市原有的空间尺度转化为时间尺度—衡量距离远近的不再是路途里程,而是通达时间。这样居住在城郊甚至远郊地区的人们与居住在城市内部的人们并无任何生活和工作上的缺憾;相反,随着产业活动和企业不断前移到城市外围,在郊区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论述“逆城市化”的特征?

    正确答案: 1)郊区化快与城市化。逆城市化并非城市化的历史逆转,即不是真的“反城市化”,而只是在城市化水平继续缓慢提高的同时,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推进,导致城市人口不断从中心向郊区转移,使得郊区急速扩张和蔓延。例如美国的城市化水平由64%提高到74%,年均增长0.33%。
    2)郊区成为主要的人口聚居区。环境优美而又幽静的郊区已经成为许多中产阶级和富人阶层的首选居住地。
    3)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当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大城市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解,转而由中小城市担当起继续城市化的重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基本概念:城市、城市化、逆城市化、反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正确答案: (1)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人口密集、居住在一个比较小的地区,从事非农业职业的人们。城市必须具有三个特征:密集性(人口数量与密度)、经济性(非农业的经济部门)、社会性(复杂社会活动关系)。
    (2)城市化:人口从乡村向城镇地区的移动,其结果是人口居住在城市较乡村地区的比例日益增加,城市行为模式与思想方法的传播。城市化有三大特征:第一,人口特征:人口规模、人口密度。第二,景观特征。第三,文化价值观。城乡差别应该有以上三大特点。城市化分为两个过程:人口、景观是第一个过程,文化价值观的改变是第二个过程。
    (3)逆城市化: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随着小汽车普及和高速公路发达,市中心人口不仅向近郊流动,而且向远郊甚至乡村迁移原因主要是城市推力(经济活动分散、城市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生活费用上升)和农村拉力。
    (4)反城市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地集中化、大型化。国外学者根据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执行的城市政策提出的专业名词。198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39%,其中发达国家69%,发展中国家34%;中国1958年15.4%1980年13.6%。
    (5)过度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市,导致人口急剧膨胀,超过城市设施、地区资源和周围环境的负荷能力,带来就业困难、交通堵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问题。实质是城市化速度超过工业化速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名词解释题
    逆城市化

    正确答案: 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