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相关问题
  • 第1题:

    城市化的速度开始放慢甚至停滞,城市化进程进入平稳发展、内涵质量提高的阶段,是在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参考答案:错误

  • 第2题:

    一、题目
    试论我国的城市化与城乡协调发展
    二、背景与答题要求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正在快速推进,且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这一进程中,城市与乡村 及其相互之间必然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如何应对,促使城市与乡村协调 发展,是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请按以下层次对本题论述:

    (一)城市化的内涵与城市化的过程
    (二)我国目前城乡差距的表现与原因
    (三)实现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具体措施

    答案:
    解析:
    (一)城市化内涵与城市化过程
    1.城市化内涵。城市化就其最一般的含义上讲,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发展, 乡村分散的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地进行空间上的聚集,逐渐地向城市转化的过程以 及城市内部结构逐渐高级化的过程。
    2.城市化过程。城市化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不 断地向大城市集中的过程,称为集中型城市化;二是生产要素由大城市向城郊或中小城市 转移的过程,称为分散型城市化。
    (二)我国目前城乡差距的表现与原因
    近些年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所谓的城 乡协调发展是指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平衡发展。城乡协 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已经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城乡发展的失衡问题。新中国成 立以来,我国一直走着一条城乡发展失衡的道路。改革开放以后,市场机制的引入并没使 城乡走上协调发展的道路,相反使得城乡之间在各个方面差距愈拉愈大。城乡之间的差距表现在诸多方面:
    第一,城乡居民在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在 1978 至 1983 年,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曾经一度缩小以外,从 1984 以后,城乡差距一路攀 升,截止 200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纯收入之比已经到达了 3.22:1,远远 超过了 1978 年 2.57:1 的水平。如果再加上城乡居民在享受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卫生等福利保障方面的差距,那么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更大。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收入水平直接决定着消费水平,城乡居民之间巨大的收入差 距带来了消费上的失衡,我国农村人口的消费总量占全国消费总量的比重已经从 20 世 纪 80 年代的 53%下降到目前的 25.8%。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 1/5。
    第二,城乡在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在教育方面,农村 2001 年农村小 学师生比例为 23:1,城市为 19:1。农村小学人均经费 900 元,城市为 4015 元。在医疗 上,农村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13 人,拥有床位 9.3 张,城市则分别为 72 人和 46.6 张。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更大,城镇除了部分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外,基本上全部 纳入了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农村除局部地区实行社区养老金制度外,基本没有养老保险;城镇的失业保险覆盖率目前已经达到了 70%以上,农村几乎为 0。在最低生活保障方 面,到 2002年城市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而农村除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发达地 区外,只有传统的五保制度。
    第三,城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每年拿出大量的资金 投入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我国的城市建设速度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 面貌更是日新月异。与城市的飞速发展相比,农村的发展速度则要慢得多。其原因在于: 一方面由于政府一直采取了城市偏向型的发展战略,因此,中央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的投资很少;另一方面,由于政府从农业部门抽取了大量的农业剩余,使得农民自己也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
    第四,落后农业与现代工业之间的差距。新中国成立后,受政府发展战略和政策上的 影响,我国在很短的时期内迅速建立起了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与农业部门相比,工业部 门技术进步的速度比较快,一些部门的技术甚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之下,受资源 与人口等因素的限制,农业部门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则要落后许多。从而形成了两部门 之间强烈的反差。
    目前,城乡差距的拉大,城乡发展的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最主要的 因素之一。因此,实行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实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导 致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的原因很多。具体包括:
    第一,建国以后,由于政府采取了城市偏向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因此,采取工 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税费、储蓄、土地的低价征收等措施从农村攫取了大量的资金,造成 了农村的资源流失。
    第二,政府的公共资源分配过度向城市分配。例如,2002 年国家财政支出用于农业 比例只占 7.7%。国家财政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中,用于农业与农村的只占 21%。其他用 于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同样如此。
    第三,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限制了农民的权利、割断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建国以 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割断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使城镇 和农村各自形成了两个封闭的体系。应该说农民是这种制度最大的受害者,它剥夺了农民 进城务工并获取收入的机会,使得农村沉淀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户 籍制度有所松动,但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三)实现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具体措施
    所谓的城乡协调发展是指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之问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平衡 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核心就是促进农村的发展,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
    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负担;第二,增加对农村的 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投入;第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业 产业化,推动农业科技进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促进农 村劳动力转移;第五,改革户籍制度,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并给予与城市劳动力平等 的待遇。

  • 第3题: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外延是属、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间存在着关系。


    正确答案: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反变

  • 第4题:

    简述粮食安全的概念与内涵。


    正确答案:粮食安全即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三方面的涵义:
    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
    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
    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保障国民购买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5题:

    简述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正确答案: 概念:在社会实践中,创新是指人类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自觉地将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运用于社会实践,创造出新颖独特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政治、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活动。
    内涵:(1)创新的性质是人类自身的一种自觉的创造行为;
    (2)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环节和起点;
    (3)创新的形式表现为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两个层面;
    (4)创新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5)衡量创新与否的标准是实践。

  • 第6题:

    1990年,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贝利在《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美联逆城市化”的概念。


    正确答案:错误

  • 第7题:

    试论述城市化的内涵与动力机制


    正确答案: 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 第8题:

    论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现实选择。


    正确答案: 1)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它们在人才培养上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特征是相识的。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实施宽口径、适应性强的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具有4个明显特征。
    ①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
    ②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③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④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具有四个明显特征。
    ①专才教育主要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②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③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生活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④专业划分过细,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影响其后期发育。
    2)在现实中,没有纯粹的通才与专才教育,二者既有排斥的一面,又有联系的一面。两者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口径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
    3)提倡两者之间的恰当结合。这是历史上的必然和现实的选择。
    ①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的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高度结合。
    ③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追赶性经济、穷国办大教育培养全面性人才,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能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正确答案: 概念的外延与内涵是概念的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
    概念所反映的事物集合叫作这个概念的外延
    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集合叫作这个概念的内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论述城市化的内涵与动力机制

    正确答案: 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城市化的内涵是什么?

    正确答案: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机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论述城市化与城乡协调发展。

    正确答案: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一般说来,它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城市化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衡量某一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程度的指标是城市化水平,它是指该区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重越大,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由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是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另一种是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即由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而提高城市化的水平。相对于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来说,农民人口迁入城市更有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几个方面:A工业化,指由农业占主导的经济向商品制造业在总产量中的比重日益增长的经济转变的过程。B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C城乡差别,城市优于农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吸引着农村居民,当农村居民具有进入城市的能力时,城市的扩展就是必然的。D城市的中心作用。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中心,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转型期中的城乡协调发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计划经济下我国的城乡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城乡对立的局面,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这突出地表现为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社会福利、发展机会方面的巨大差异。
    (2)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所谓城乡二元结构,就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享受的社会福利待遇和受教育机会,政治和社会权利方面存在重大差别的现象。城乡二元结构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城乡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
    (3)户籍制度对城市化的影响。户籍制度是以户口登记为基础,对人口进行管理的制度。随着城市中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由户籍制度给城市人口带来的特权逐渐消失。这种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会产生明显影响。
    (4)农村城市化的策略。农村城市化不但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变为城市居民,而且包括农村居民过上城市式的生活。我们可以把农村居民过上城市居民那样的生活,即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称为城式化,这是农村居民的就地“城市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是( )

    A.内涵越大,外延越大
    B.内涵越小,外延越小
    C.内涵越大,外延越小
    D.内涵越小,外延越大

    答案:C,D
    解析: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如“脊椎动物”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有生命和有脊椎,它的外延包括一切有脊椎的动物。而“鸟”这个概念的内涵除了有生命和有脊椎之外,还有有羽毛、无齿有喙等,它的外延只是一切鸟类。“鸟”的内涵相对“脊椎动物”增加了,而它的外延却变小了。

  • 第14题:

    论述城市化与城乡协调发展。


    正确答案: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一般说来,它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城市化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衡量某一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程度的指标是城市化水平,它是指该区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重越大,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由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是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另一种是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即由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而提高城市化的水平。相对于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来说,农民人口迁入城市更有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几个方面:A工业化,指由农业占主导的经济向商品制造业在总产量中的比重日益增长的经济转变的过程。B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C城乡差别,城市优于农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吸引着农村居民,当农村居民具有进入城市的能力时,城市的扩展就是必然的。D城市的中心作用。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中心,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转型期中的城乡协调发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计划经济下我国的城乡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城乡对立的局面,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这突出地表现为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社会福利、发展机会方面的巨大差异。
    (2)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所谓城乡二元结构,就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享受的社会福利待遇和受教育机会,政治和社会权利方面存在重大差别的现象。城乡二元结构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城乡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
    (3)户籍制度对城市化的影响。户籍制度是以户口登记为基础,对人口进行管理的制度。随着城市中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由户籍制度给城市人口带来的特权逐渐消失。这种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会产生明显影响。
    (4)农村城市化的策略。农村城市化不但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变为城市居民,而且包括农村居民过上城市式的生活。我们可以把农村居民过上城市居民那样的生活,即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称为城式化,这是农村居民的就地“城市化”。

  • 第15题:

    论述城市人口管理概念与内涵。


    正确答案: (一)城市人口的概念
    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或城镇范围内的从事第二、三产业的非农业人口,不一定持有该城市的户口。
    (二)城市人口的特征指标
    1、城市人口数量。
    2、城市人口密度。
    3、城市人口分布。
    4、城市人口性别比例。
    5、城市人口年龄比例。
    6、城市人口职业结构。
    (三)城市人口管理的内容
    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
    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
    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
    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 第16题:

    基本概念:城市、城市化、逆城市化、反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正确答案: (1)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人口密集、居住在一个比较小的地区,从事非农业职业的人们。城市必须具有三个特征:密集性(人口数量与密度)、经济性(非农业的经济部门)、社会性(复杂社会活动关系)。
    (2)城市化:人口从乡村向城镇地区的移动,其结果是人口居住在城市较乡村地区的比例日益增加,城市行为模式与思想方法的传播。城市化有三大特征:第一,人口特征:人口规模、人口密度。第二,景观特征。第三,文化价值观。城乡差别应该有以上三大特点。城市化分为两个过程:人口、景观是第一个过程,文化价值观的改变是第二个过程。
    (3)逆城市化: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随着小汽车普及和高速公路发达,市中心人口不仅向近郊流动,而且向远郊甚至乡村迁移原因主要是城市推力(经济活动分散、城市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生活费用上升)和农村拉力。
    (4)反城市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地集中化、大型化。国外学者根据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执行的城市政策提出的专业名词。198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39%,其中发达国家69%,发展中国家34%;中国1958年15.4%1980年13.6%。
    (5)过度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市,导致人口急剧膨胀,超过城市设施、地区资源和周围环境的负荷能力,带来就业困难、交通堵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问题。实质是城市化速度超过工业化速度。

  • 第17题:

    试述风险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正确答案: 风险管理是指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风险管理是以问题为重点,目的在于对那些可能导致损害的问题,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从而建立一个计划,以减少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减少伤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日复一日地发现、教育和干预的过程。

  • 第18题:

    如何理解城市化的内涵?


    正确答案: 城市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人口向城市的集聚;
    2、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
    3、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变;
    4、农业景观向城市景观的转变;
    5、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 第19题:

    论述广告策划概念的核心内涵。


    正确答案: 1、广告主的营销策略是广告策略的根本依据
    2、广告策划有其特定的程序
    3、广告策划应该提出广告运动的总体战略
    4、广告策划以市场调查为依据和开端
    5、广告的诉求策略、定位策略、表现策略和媒介策略是广告策略的核心内容
    6、广告策划的结果是以广告策划文本的方式来体现
    7、广告效果的测定方法应该在广告策划中预先设定
    8、进行广告策划的目的是追求广告进程的合理化和广告效果的最大化

  • 第20题:

    问答题
    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正确答案: 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具有如下六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论述城市人口管理概念与内涵。

    正确答案: (一)城市人口的概念
    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或城镇范围内的从事第二、三产业的非农业人口,不一定持有该城市的户口。
    (二)城市人口的特征指标
    1、城市人口数量。
    2、城市人口密度。
    3、城市人口分布。
    4、城市人口性别比例。
    5、城市人口年龄比例。
    6、城市人口职业结构。
    (三)城市人口管理的内容
    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
    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
    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
    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城市化的内涵。

    正确答案: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论述广告策划概念的核心内涵。

    正确答案: 1、广告主的营销策略是广告策略的根本依据
    2、广告策划有其特定的程序
    3、广告策划应该提出广告运动的总体战略
    4、广告策划以市场调查为依据和开端
    5、广告的诉求策略、定位策略、表现策略和媒介策略是广告策略的核心内容
    6、广告策划的结果是以广告策划文本的方式来体现
    7、广告效果的测定方法应该在广告策划中预先设定
    8、进行广告策划的目的是追求广告进程的合理化和广告效果的最大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填空题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外延是属、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间存在着关系。

    正确答案: 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反变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