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正确
更多“前南斯拉夫的经济发展道路为第三条道路。”相关问题
  • 第1题:

    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国统区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的出现,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早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国统区就兴起了一股宣传“第三条道路”的潮流。其代表人物中有不少是民主党派成员。1947年2月国共合作破裂后,《观察《新路》、《大学评论》、《时与文》、《世纪评论》、《大公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了不少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文章,将“第三条道路”运动推向了设法。其中最有代表的是《观察》周刊。该刊于1946年9月在上海创刊,其前身是1945年11月至1946年4月在重庆出版的《客观》周刊,储安平创办并任主编。该刊从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表示失望与不满,发表过不少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文章,同时对中国革命运动也缺乏认识,反对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认为共产党胜利,只能是“以暴易暴”。在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之后,美国帝国主义看到国民党政权已呈崩溃之势,更为积极地扶植“第三种势力”,主张让“自由主义分子”领导中国,因而在1948年间又出现了一轮规模更大的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声势。1948年1月1日,《大公报》发表社论,承认“武力不能解决问题”,希望这一年能成为“人类沉醉之年”。接着,该报陆续发表《自由主义者的信念》、《国际第三方面势力的抬头》等社论,宣传“自由主义”的“中间路线”,强调“自由主义者的信念”,号召“自由分子站起来”,倡议实行多党竞争制,有时还自我民主社会主义者。国民党政府中一部分负责工业生产的官员和一些学者教授,也于1948年3月1日在北平创建“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会”,并于5月15日创办该组织的机关刊物《新路》周刊,宣传走改良主义的“新路”,即“第三条道路”。1948年7月,国民党立法委员刘不同等人在南京创办《大学评论》周刊,也打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招牌,反映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力量借“第三条道路”的幌子,来进行政治投机的图谋。由于“第三条道路”确实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尚未摆脱个人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要求与情绪,因而在一个内影响十分广泛。对此,中国共产党组织国统区进步报刊对这一主张进行驳斥与批判。对于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活动,濒临崩溃边缘的国民党当局则采取法西斯高压政策,大肆民摧残。早在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后,国民党当局就于10月下旬下令解散民主同盟,在事实上封杀“第三条道路”。1947年12月30日,《中央日报》发表陶希圣秉承蒋介石意旨撰写的评论,对同情学生运动的《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进行指名道姓的人身攻击。1948年7月8日,国民党政府下令《新民报》南京版日、晚两刊,永久停刊。7月10日,王芸生在《大公报》上发表题为《由新民报停刊谈出版法》的社评,表示同情《新民报》,讥讽国民党政府出版法是袁世凯时代的产物。对此,《中央日报》又连续发表了几篇由陶希圣执笔的社评,对《大公报》与王芸生进行进行攻击与威胁。10月,《中央日报》发表社论《在野党的特权》,攻击王芸生,是新华社广播的应声虫,19日,又发表社论《王芸生之第三查》,追查王芸生的政治表现。在此情势下,王芸生被迫于11月离开上海去香港,1949年3月初奔赴解放区,加入了人民新闻工作者的行列。同时,倡导自由主义新闻理念的《观察》周刊也由于国民党反动真面目的暴露而改变政治立场,不再发表批评共产党的文章,还公开揭露该刊受国民党当局压制的情形,为一些推动舆论阵地的民主人士吴晗、张志让等人提供讲坛。1948年12月,国民党当局下令查封《观察》周刊,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工作者行列。至此,美帝国主义者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破产,其宣传活动也戛然告终。

  • 第2题:

    中国道路不等同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


    正确答案:正确

  • 第3题:

    "第三条道路"报刊


    正确答案: "第三条道路"出现于国共两党激战之际,主张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代表人物多是民主党派成员。代表刊物有《观察》、《新路》、《大公报》、《文汇报》等。

  • 第4题:

    第三条道路


    正确答案: 也称中间路线。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初期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分子的政治主张。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论人民民主专政》、《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等文中批评了国内一部分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头脑中残留着许多反动反人民的思想,对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抱有幻想,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具有足以战胜一切国内外敌人的力量表示怀疑,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采取骑墙态度,幻想走一条共产党和国民党之外的第三条道路。他指出,在中国,要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走新民主主义道路,要么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老路,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 第5题:

    第三条道路是介于集权和自由之间的一种自发模式。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克林顿在1992年提出了“振兴美国经济”口号,被经济学家称为()

    • A、第三条道路
    • B、科学之路
    • C、中间道路
    • D、美国道路
    • E、新公共管理之路

    正确答案:A,C

  • 第7题:

    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果怎样?


    正确答案: 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国统区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对于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活动,濒临崩溃边缘的国民党当局则采取法西斯高压政策,大肆迫害与推残进步人士。至此,美帝国主义者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破灭,以失败告终。

  • 第8题:

    试述“第三条道路”是否走得通?


    正确答案:走不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对象是封建势力。在中国,这个革命的对象除了封建势力外,还有帝国主义。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的目的,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来发展自己的资本主义。因此,他们扶植自己的代理人——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通过这些带有浓厚封建性和买办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把中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殖民体系内。因此,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帝国主义所不允许的。
    2、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前,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曾被视为医治中国贫穷落后的良方。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甚至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志士仁人都热心地提倡过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但是,学习西方的结果,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相反,帝国主义列强日益加紧的侵略,彻底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社会主义俄国的支持、援助形成了鲜明对比。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自然不为广大工农群众所欢迎。
    3、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中国国内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是独裁专制的政权,为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必然排斥、镇压一切先进的思想。前者扼杀了孙中山亲手创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后者在抗战胜利前后,封杀了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希望建立的英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继然拒绝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包括蒋介石集团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4、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不发达和政治上软弱的状况。同时,在近代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中国民主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和残暴的。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打败强大的敌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中国革命的历史充分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 第9题:

    问答题
    评析第三条道路的社会政策观。

    正确答案: 内容主要为:在社会民主主义的基础上,强调解除管制、地方分权(非核心化)和低税赋等政策。在政治方面,主张重构国家,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和风险管理的能力,扩展公共领域的作用;在经济方面,主张能够建立新型的混合经济,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的动力机制的同时,把公共利益作为一项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在社会政策方面,提倡积极的福利观,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前南斯拉夫的经济发展道路为第三条道路。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中国道路不等同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名词解释题
    "第三条道路"报刊

    正确答案: "第三条道路"出现于国共两党激战之际,主张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代表人物多是民主党派成员。代表刊物有《观察》、《新路》、《大公报》、《文汇报》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第三条道路的破产根本原因是蒋介石的专制统治造成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如何认识‚第三条道路的失败?


    正确答案: 内容:所谓‚第三条道路:
    抗日战争胜利之初,站在中间立场的民主党派,既不满意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统治,又不赞成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和彻底的民主革命。他们想在国共两党两条道路之外,另辟蹊径,走第三条道路。他们展开了频繁的政洽活动和广泛的宣传。第三条道路,亦称中间路线。
    所谓‚中间‛,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他们自认为超然于国共两党之外,是第三者。
    二是他们认为中间路线‚不偏不倚‛,是‚最公正和最正确的,这条路线,不但是进步的、温和的、不用厮杀而把国家纳入正常的轨道。而且合乎人道的,具有实效的。破产:1946年7月1l日和15日,著名的爱国‚七君子之一李公朴和著名的教授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枪杀于昆明。10月7日,国民党特务又杀害了民盟中央常委、西北总支部负责人杜斌丞。民盟地方组织的许多成员被逮捕、绑架、屠杀,所办的多家报社也被捣毁或遭袭击。1947年10月,国民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明令对该组织及其成员的一切活动‚严加取缔‛。

  • 第15题:

    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正确答案: 背景:
    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在国统区兴起的一股宣传第三条道路潮流,代表人物中有不少是民主党派成员。1947年2月,国共合作胜利之后,《观察》、《大学评论》等报刊发表了不少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文章,将第三条道路运动推向高潮。国统区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出现,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道路。由于第三条道路确实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尚未摆脱个人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要求和情绪,因而在一个时期内影响十分广泛。对此,中共组织国统区进步报刊对这一主张进行驳斥与批判。
    结果:
    对于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活动,国民党当局始终实行弹压政策。1948年12月,国民党下令查封《观察》周刊,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队伍。至此,美帝国主义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破产,其宣传活动就此戛然而止。

  • 第16题:

    什么是“第三条道路”?解放战争后,民主党派为什么会抛弃“第三条道路”?


    正确答案:民盟由于抗战特别由于政协的机缘,客观上一时造成了他在全国的第三党地位,企图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寻找第三条道路,即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他们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他们所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但是,中国在战后面临的是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客观形势决定了人们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持有中间路线想法的人们一接触到实际斗争,尤其是内战重起,就使他们只能在靠近共产党或靠近国民党中选择道路,而不能有其他道路。

  • 第17题:

    “中间路线”或“第三条道路”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正确答案: 1948年,国统区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宣传活动达到了高峰。"第三条道路"出现于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既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也反对苏维埃式的人民政权,而主张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代表人物多是民主党派成员。代表刊物有《观察》、《新路》、《大公报》、《文汇报》等。
    对于"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国民党当局始终采取弹压政策。在当局下令查封《观察》周刊中,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工作队伍。1949年6月,上海《大公报》发表《新生宣言》,标志着新记大公报时代的正式结束。

  • 第19题:

    评析第三条道路的社会政策观。


    正确答案: 内容主要为:在社会民主主义的基础上,强调解除管制、地方分权(非核心化)和低税赋等政策。在政治方面,主张重构国家,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和风险管理的能力,扩展公共领域的作用;在经济方面,主张能够建立新型的混合经济,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的动力机制的同时,把公共利益作为一项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在社会政策方面,提倡积极的福利观,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 第20题:

    问答题
    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正确答案: “国统区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的出现,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早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国统区就兴起了一股宣传“第三条道路”的潮流。其代表人物中有不少是民主党派成员。1947年2月国共合作破裂后,《观察《新路》、《大学评论》、《时与文》、《世纪评论》、《大公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了不少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文章,将“第三条道路”运动推向了设法。其中最有代表的是《观察》周刊。该刊于1946年9月在上海创刊,其前身是1945年11月至1946年4月在重庆出版的《客观》周刊,储安平创办并任主编。该刊从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表示失望与不满,发表过不少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文章,同时对中国革命运动也缺乏认识,反对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认为共产党胜利,只能是“以暴易暴”。在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之后,美国帝国主义看到国民党政权已呈崩溃之势,更为积极地扶植“第三种势力”,主张让“自由主义分子”领导中国,因而在1948年间又出现了一轮规模更大的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声势。1948年1月1日,《大公报》发表社论,承认“武力不能解决问题”,希望这一年能成为“人类沉醉之年”。接着,该报陆续发表《自由主义者的信念》、《国际第三方面势力的抬头》等社论,宣传“自由主义”的“中间路线”,强调“自由主义者的信念”,号召“自由分子站起来”,倡议实行多党竞争制,有时还自我民主社会主义者。国民党政府中一部分负责工业生产的官员和一些学者教授,也于1948年3月1日在北平创建“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会”,并于5月15日创办该组织的机关刊物《新路》周刊,宣传走改良主义的“新路”,即“第三条道路”。1948年7月,国民党立法委员刘不同等人在南京创办《大学评论》周刊,也打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招牌,反映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力量借“第三条道路”的幌子,来进行政治投机的图谋。由于“第三条道路”确实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尚未摆脱个人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要求与情绪,因而在一个内影响十分广泛。对此,中国共产党组织国统区进步报刊对这一主张进行驳斥与批判。对于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活动,濒临崩溃边缘的国民党当局则采取法西斯高压政策,大肆民摧残。早在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后,国民党当局就于10月下旬下令解散民主同盟,在事实上封杀“第三条道路”。1947年12月30日,《中央日报》发表陶希圣秉承蒋介石意旨撰写的评论,对同情学生运动的《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进行指名道姓的人身攻击。1948年7月8日,国民党政府下令《新民报》南京版日、晚两刊,永久停刊。7月10日,王芸生在《大公报》上发表题为《由新民报停刊谈出版法》的社评,表示同情《新民报》,讥讽国民党政府出版法是袁世凯时代的产物。对此,《中央日报》又连续发表了几篇由陶希圣执笔的社评,对《大公报》与王芸生进行进行攻击与威胁。10月,《中央日报》发表社论《在野党的特权》,攻击王芸生,是新华社广播的应声虫,19日,又发表社论《王芸生之第三查》,追查王芸生的政治表现。在此情势下,王芸生被迫于11月离开上海去香港,1949年3月初奔赴解放区,加入了人民新闻工作者的行列。同时,倡导自由主义新闻理念的《观察》周刊也由于国民党反动真面目的暴露而改变政治立场,不再发表批评共产党的文章,还公开揭露该刊受国民党当局压制的情形,为一些推动舆论阵地的民主人士吴晗、张志让等人提供讲坛。1948年12月,国民党当局下令查封《观察》周刊,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工作者行列。至此,美帝国主义者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破产,其宣传活动也戛然告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什么是“第三条道路”?解放战争后,民主党派为什么会抛弃“第三条道路”?

    正确答案: 民盟由于抗战特别由于政协的机缘,客观上一时造成了他在全国的第三党地位,企图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寻找第三条道路,即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他们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他们所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但是,中国在战后面临的是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客观形势决定了人们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持有中间路线想法的人们一接触到实际斗争,尤其是内战重起,就使他们只能在靠近共产党或靠近国民党中选择道路,而不能有其他道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果怎样?

    正确答案: 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国统区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对于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活动,濒临崩溃边缘的国民党当局则采取法西斯高压政策,大肆迫害与推残进步人士。至此,美帝国主义者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破灭,以失败告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如何认识‚第三条道路的失败?

    正确答案: 内容:所谓‚第三条道路:
    抗日战争胜利之初,站在中间立场的民主党派,既不满意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统治,又不赞成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和彻底的民主革命。他们想在国共两党两条道路之外,另辟蹊径,走第三条道路。他们展开了频繁的政洽活动和广泛的宣传。第三条道路,亦称中间路线。
    所谓‚中间‛,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他们自认为超然于国共两党之外,是第三者。
    二是他们认为中间路线‚不偏不倚‛,是‚最公正和最正确的,这条路线,不但是进步的、温和的、不用厮杀而把国家纳入正常的轨道。而且合乎人道的,具有实效的。破产:1946年7月1l日和15日,著名的爱国‚七君子之一李公朴和著名的教授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枪杀于昆明。10月7日,国民党特务又杀害了民盟中央常委、西北总支部负责人杜斌丞。民盟地方组织的许多成员被逮捕、绑架、屠杀,所办的多家报社也被捣毁或遭袭击。1947年10月,国民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明令对该组织及其成员的一切活动‚严加取缔‛。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