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诱变后代的选育过程。”相关问题
  • 第1题:

    不属于食用菌品种选育过程得是()

    • A、自然选择
    • B、诱变育种
    • C、配置培养基
    • D、灭菌

    正确答案:C,D

  • 第2题:

    简述三系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过程


    正确答案:三系法杂交水稻组合选育的基本过程是:
    第一步:确定计划用于组合测配的不育系和恢复系。
    第二步:不育系分期播种,以便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不育系开花。
    第三步:在开花期进行大量的杂交,每个组合杂交种子量50粒左右;
    第四步:进行杂交组合的优势鉴定;
    第五步:对初选组合进行复测,复测的种子量要达到500粒以上;
    第六步:对复测的组合进行小区比产试验;
    第七步:对复测中选的组合进行小面积隔离制种;
    第八步:进行多点品比试验,决选株型好、生育期适宜、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的组合;
    第九步:申报区域试验;
    第十步:在区域试验中表现优良,申报审定。

  • 第3题:

    下列哪种品种选育方法为生物技术育种()。

    • A、系统育种
    • B、杂交育种
    • C、诱变育种
    • D、分子育种

    正确答案:D

  • 第4题:

    简述诱变育种的筛选过程。


    正确答案: 诱变育种的筛选过程:筛选过程主要包括传种斜面、菌株保藏和筛选高产菌株
    (1)传种斜面:主要挑选生长良好的正常形态的菌落传种斜面,并可适当挑选少数形态或色素有变异的菌落,经诱变处理,形态严重变异的往往为低产菌株。
    (2)留种保藏菌种:经筛选挑出比对照生产能力高10%以上的菌株,要制成砂土管或冷冻管留种保藏。
    (3)筛选高产菌株:诱变处理后的孢子传种斜面后,进行生产能力测试筛选。为了获得优良菌株,初筛菌株的量要大,发酵和测试的条件都可粗放一些。可以采用琼脂块筛选法进行初筛,也可以采用一个菌株进一个摇瓶的方法进行初筛。随着以后一次一次的复筛,对发酵和测试的条件应逐步提高,复筛一般每个菌株进3-5个摇瓶,如果生产能力继保持优异,再重复几次复筛。初筛和复筛均需有亲株做对照以比较生产能力是否优良。复筛后,对于有发展前途的优良菌株,可考察其稳定性、菌种特性和最适培养条件等。

  • 第5题:

    如何进行辐射后代的选育.


    正确答案: ①种子辐射后代,M1不选择,加强管理,M2代是株选工作的重点;
    ②无性繁殖器官辐射处理后,选择在M1代,并采取相应人工措施,如多次摘心、修剪,促使从植株基部萌发或促使从茎部长出更多的侧枝,然后分别扦插或嫁接,以增加选择的机会。

  • 第6题:

    菌种的选育包括()

    • A、自然选育
    • B、诱变育种
    • C、杂交育种
    • D、分子育种

    正确答案:A,B,C,D

  • 第7题:

    太空诱变增加了种质资源的变异度,不利于选育具有优良新性状的作物品种。()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诱变育种的筛选过程。

    正确答案: 诱变育种的筛选过程:筛选过程主要包括传种斜面、菌株保藏和筛选高产菌株
    (1)传种斜面:主要挑选生长良好的正常形态的菌落传种斜面,并可适当挑选少数形态或色素有变异的菌落,经诱变处理,形态严重变异的往往为低产菌株。
    (2)留种保藏菌种:经筛选挑出比对照生产能力高10%以上的菌株,要制成砂土管或冷冻管留种保藏。
    (3)筛选高产菌株:诱变处理后的孢子传种斜面后,进行生产能力测试筛选。为了获得优良菌株,初筛菌株的量要大,发酵和测试的条件都可粗放一些。可以采用琼脂块筛选法进行初筛,也可以采用一个菌株进一个摇瓶的方法进行初筛。随着以后一次一次的复筛,对发酵和测试的条件应逐步提高,复筛一般每个菌株进3-5个摇瓶,如果生产能力继保持优异,再重复几次复筛。初筛和复筛均需有亲株做对照以比较生产能力是否优良。复筛后,对于有发展前途的优良菌株,可考察其稳定性、菌种特性和最适培养条件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恢复系选育的方法有()。
    A

    远源杂交核置换

    B

    回交转育法

    C

    杂交选育

    D

    测交筛选

    E

    人工诱变法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如何进行辐射后代的选育.

    正确答案: ①种子辐射后代,M1不选择,加强管理,M2代是株选工作的重点;
    ②无性繁殖器官辐射处理后,选择在M1代,并采取相应人工措施,如多次摘心、修剪,促使从植株基部萌发或促使从茎部长出更多的侧枝,然后分别扦插或嫁接,以增加选择的机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在自交系选育过程中,连续自交会造成自交后代植株生活力的衰退。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不会造成自交后代植株生活力的衰退。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诱变后代的选育过程。

    正确答案: M1代由于有生理损伤,往往表现出一些形态和生理上的畸变,一般不遗传,如有突变的Ml代,植株大多呈隐性,因此Ml代不宜进行选择,但应精心培植,尽可能多地保留变异植株。M2代植株出现分离,是选择的重点。为增加有益突变出现的机率,M2代群体宜大,选择的单株应尽可能多些,对一些萌发能力强和能利用无性繁殖的园林植物,可通过多次摘心、修剪、扦插、嫁接或组织培养等方法,促进内部变异体组织暴露,使扇形嵌合体扩大并得到表现。然后进行株选或芽变选种。M3基本稳定,可鉴定后大量繁殖,并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生长试验、多点试验及区域试验,品种命名,登记后推广应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选育无籽西瓜的育种方法是()。

    • A、杂交育种
    • B、诱变育种
    • C、多倍体育种
    • D、转基因育种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恢复系选育的方法有()。

    • A、远源杂交核置换
    • B、回交转育法
    • C、杂交选育
    • D、测交筛选
    • E、人工诱变法

    正确答案:B,C,D,E

  • 第15题:

    选育新品种的基本方法有系统选种和()。

    • A、诱变良种
    • B、辐射育种
    • C、杂交育种
    • D、倍性育种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如何进行多倍体后代的选育.


    正确答案: 大多园林植物人工诱导多倍体成功后,即可用无性繁殖如扦插、嫁接直接利用,稀植,加强管理。

  • 第17题:

    在自交系选育过程中,连续自交会造成自交后代植株生活力的衰退。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工业发酵中菌种选育最常用的方法是()。

    • A、自然选育
    • B、诱变育种
    • C、分子育种
    • D、杂交育种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诱变育种诱变过程。

    正确答案: 诱变育种诱变过程:由出发菌种开始,制出新鲜孢子悬浮液(或细菌悬浮液)做诱变处理,然后以一定稀释涂布平皿上长出单菌落为止的各步骤为诱变过程。
    (1)出发菌种的斜面:出发菌种的斜面非常重要,其培养工艺最好是经过试验已知的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要选取对诱变剂敏感的斜面种龄,要求孢子数适中而新鲜。
    (2)单孢子悬浮液制备。
    (3)孢子计数:诱变处理后孢子要计数,以控制处理液的孢子数和统计诱变致死率,常用于处理孢子的浓度为105-108个孢子/亳升;孢子计数采用血球计数法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致死率是通过处理前后孢子液活菌计数来测定。
    (4)单菌落分离:平皿内倾入20ml左右的培养,凝固后,加入一定量经诱变处理的孢子液(以控制每一平皿生长10-50个菌落为合适的量),用刮棒涂布均匀后进行培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工业发酵中菌种选育最常用的方法是()。
    A

    自然选育

    B

    诱变育种

    C

    分子育种

    D

    杂交育种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如何进行多倍体后代的选育.

    正确答案: 大多园林植物人工诱导多倍体成功后,即可用无性繁殖如扦插、嫁接直接利用,稀植,加强管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菌种的选育包括()
    A

    自然选育

    B

    诱变育种

    C

    杂交育种

    D

    分子育种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诱变育种程序及后代的处理方法。

    正确答案: 程序:(1)处理材料的选择;(2)诱变剂连的选择;(3)处理群体的大小;(4)后代种植和选择方法。
    后代的处理方法:(1)M1不进行选择,往往采取密植等方法控制分蘖,只收获主穗上的种子。
    (2)M2及其后代的处理方法:系谱法、混合法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