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如何理解制度伦理?”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如何理解财政平衡问题。
    (1)财政平衡是财政收支对比的一种理想状态。
    财政收支对比的状态有三种:
    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
    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
    三是收纸箱等。在
    这三种情况中,收纸箱等是平衡,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几乎不存在,因此在实践中只能追求一种基本平衡,即略有结余或略有赤字均应视为财政平衡。
    (2)财政平衡的全面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财政平衡不可以做绝对理解。
    第二、对财政平衡要有动态观点。
    第三、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全局观点。
    第四、财政收支平衡可以从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考察。
    第五、研究财政平衡要注意区别不同赤字概念。

  • 第2题:

    简述制度的伦理内涵、伦理功能及其作用方式。


    正确答案: 从制度本身的内在结构看,制度一般有三个维度:社会关系、制度形式和伦理精神。社会关系是制度的客观内容,也是制度调节和处理的对象;制度形式是制度的具体组织、构架和运用方式;伦理精神是制度的灵魂和核心;这三者又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制度的伦理功能就是制度调节、整合人与人之间各方面关系的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有调节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和演示功能。调节功能是指制度遵循一定的规范准则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之和谐有序;约束功能是指制度以其特有的惩罚措施使人们的行为方式合乎规范;凝聚功能是指制度以其内蕴的伦理精神对人们产生感召力,从而使制度产生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达成某种社会共识;演示功能是指制度通过其运行过程把它蕴含的伦理理念(如公平、正义、人道等)展现出来,从而对人们起到倡导这些观念的作用。
    制度的伦理功能通过明示和默示两种基本方式发挥作用,明示是指制度以具体的规范形式公开昭示某种伦理要求,主要表现为法律规范、各种行政法规以及职业道德中的章程、守则、承诺等;默示是指制度所内涵的伦理精神通过组织形式、运作程序以及基本的权利、义务安排等方式来默示某一种价值准则,给社会成员展示一条基本的行为之“道”,使民众因受此“道”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有所“得”,从而形成符合制度要求的德行。真正健全的制度应该将明示和默示这两种方式有机统一起来。

  • 第3题:

    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


    正确答案:偏向问题:研究者的偏向;被试者的偏向。研究者的偏向的主要来自研究者的期望和行为暗示;被试者的偏向主要来自于被试者的行为的主观反映和对研究的担心程度。即被试者指导自己正在进行实验或者担心实验的后果,从而导致自身行为与平时或其他非研究者的不一样的状态。
    伦理问题:自觉自愿原则;保护原则——风险最小原则;风险-利益原则;尊重原则。

  • 第4题:

    简述制度与伦理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 区别:二者都是调节利益关系的规则体系,都为一定的经济关系服务,反映社会运行有序的客观要求,二者在内容和功能上相互补充。
    联系:制度是组织按一定的程序一决策和立法的形式制定出来的,伦理是公众约定俗成的秩序关系;制度具有强制性,伦理是非强制性的,制度外在,要求人们自觉遵守。

  • 第5题:

    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正确答案: 所谓根本政治制度意味着: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包括运用和行使国家政权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权力渊源地位,其他的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其权力、合法性均来自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宪法和法律上,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制度和机构相比,是本源性的、根本性的。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统治和管理国家政权权力的、具有相对低成本和较高可接近性的机构。相比较而言,在现有的国家政治制度中,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距离最近、“人民”最容易进入和产生影响,人民代表大会最具有直接代表和反映“人民”意愿和要求的能力。
    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丰富内涵也决定了它具有一种“根本性”。所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构建的国家政权体系,它主要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同产生它的人民的关系,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同它产生的‘一府两院’等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这三个‘关系’、一个‘基础’、一个‘原则’,概括地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集中地体现了国家的性质。一句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五,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性”还在于它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具有根本的区别。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西方国家实行多党竞争制度。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多党地位平等的多党竞争制度需要不同的政党生存和竞争的制度空间。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相适应的政党活动空间是人民代表大会,而与西方多党竞争相适应的政党活动空间是议会民主制。在目前阶段,在中国实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根本的重要政治意义,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所必然要求的政党活动空间的模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就具有了根本性的地位和意义。

  • 第6题:

    如何理解教育科研的伦理性?


    正确答案: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使教育更符合规律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教育科研不能违背伦理性原则。如一项名为"感觉剥夺"的实验研究,这个研究的过程妨碍并有害于研究对象身心的健康发展,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

  • 第7题:

    如何理解伦理道德批评?


    正确答案: 按照批评标准的审美、思想二分法,道德批评属于思想批评的范畴,思想批评分为政治思想批评、伦理思想批评、社会思想批评、哲学思想批评、宗教思想批评等若干方面,其中政治思想批评是最重要的方面,但是伦理思想批评也占极为重要的地位,道德批评也即伦理思想批评,它是对文学作品渗透出来的伦理立场的研究和批判,看它体现了进步的伦理意识还是落后的伦理意识,这个伦理意识是有利于人类的自由解放还是阻碍了人类的自由解放。
    伦理道德批评本身不仅是作为标准,而且是作为一种方法存在于文学批评之中的,它是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方式。但是古往今来,人们对伦理道德批评的认识并没有得到统一。有人就因为认为作品是审美的,是超功利的,因此和伦理道德实用价值是对立的。例如康德就提出了文学作品的无目的的和目的性。但是康德在看到文学作品的无目的的同时也看到了其深层次的和目的性。他在本质上不是真正将道德驱除出审美的领域,而是认为审美现象和生活现象是不同的,它并不遵循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律,它遵循的是超越日常生活中善与恶二元对立的超越性道德,例如康德就认为审美在终极意义上和道德是相同的,二者在最高的终极理想的层次才是统一的。因此伦理道德批评在理论上依然有它的合法性问题。
    而伦理道德批评在实践时应该看到伦理道德在文学作品中存在形态的差异。首先应该看到有的伦理道德内容实际上是一直隐含地存在并主宰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趋势的,它并不能代表作家的伦理道德理念。第二个层次是要分清叙述人的道德理念。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非常常见,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我们仍然不能将这种伦理道德评价等同与作者的道德评价。第三个层面才是作者的道德观念。一般说来,作者的观念大体和叙述人的观念接近,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中这种作者和叙述人统一的情况比较多见,浪漫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中也大体如此。

  • 第8题:

    如何理解行政伦理规范的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正确答案:(1)行政伦理规范的他律性主要是指行政人员以及他的行政行为选择需要根据行政伦理规范作出。行政伦理规范的他律性来自于行政伦理的社会历史本质,而行政伦理规范的自律性则是行政人员主体性充分发挥的结果。
    (2)行政伦理规范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相伴而生,他律性是自律性生成的前提和基础,而自律性是他律性发展的归宿和必然结果。
    (3)行政伦理规范的他律性向自律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行政人员行为的动因由最初的外在约束和导向转变成内在的自我意志。具体而言,首先,行政伦理规范的自律性表现为行政人员对行政伦理规范他律性的认同;其次,行政伦理规范的自律性表现为行政人员自己为自己的行为立法;再次,行政伦理规范的自律性表现为行政人员的自我意志对自身行为的把握。行政伦理规范由他律转化为自律,体现了行政人员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交互运动的完成,以及自我道德人格的最终形成。

  • 第9题:

    多选题
    对于医院管理伦理的认识和理解正确的是()
    A

    医院管理伦理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B

    医院管理伦理要求将管理制度与伦理相结合

    C

    医院管理伦理要研究如何使医院管理与伦理相结合

    D

    医院管理伦理要求医院管理注重医院文化建设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伦理道德批评?

    正确答案: 按照批评标准的审美、思想二分法,道德批评属于思想批评的范畴,思想批评分为政治思想批评、伦理思想批评、社会思想批评、哲学思想批评、宗教思想批评等若干方面,其中政治思想批评是最重要的方面,但是伦理思想批评也占极为重要的地位,道德批评也即伦理思想批评,它是对文学作品渗透出来的伦理立场的研究和批判,看它体现了进步的伦理意识还是落后的伦理意识,这个伦理意识是有利于人类的自由解放还是阻碍了人类的自由解放。
    伦理道德批评本身不仅是作为标准,而且是作为一种方法存在于文学批评之中的,它是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方式。但是古往今来,人们对伦理道德批评的认识并没有得到统一。有人就因为认为作品是审美的,是超功利的,因此和伦理道德实用价值是对立的。例如康德就提出了文学作品的无目的的和目的性。但是康德在看到文学作品的无目的的同时也看到了其深层次的和目的性。他在本质上不是真正将道德驱除出审美的领域,而是认为审美现象和生活现象是不同的,它并不遵循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律,它遵循的是超越日常生活中善与恶二元对立的超越性道德,例如康德就认为审美在终极意义上和道德是相同的,二者在最高的终极理想的层次才是统一的。因此伦理道德批评在理论上依然有它的合法性问题。
    而伦理道德批评在实践时应该看到伦理道德在文学作品中存在形态的差异。首先应该看到有的伦理道德内容实际上是一直隐含地存在并主宰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趋势的,它并不能代表作家的伦理道德理念。第二个层次是要分清叙述人的道德理念。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非常常见,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我们仍然不能将这种伦理道德评价等同与作者的道德评价。第三个层面才是作者的道德观念。一般说来,作者的观念大体和叙述人的观念接近,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中这种作者和叙述人统一的情况比较多见,浪漫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中也大体如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调节伦理关系的强制手段和非强制手段?

    正确答案: 调节伦理关系的强制手段和非强制手段主要指的是法律与道德。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铺相成,又相互区别。
    首先、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彼此强化着对方的作用,如果能将道德和法律摆在并重的位置上,共同发挥作用,对社会伦理关系的维护和调节是最佳的。
    其次、二者相互区别。从作用的性质看,道德是一种强制手段,它主要靠着规劫、评价、示范、激励等温和的方式,诉诸人的良心、内心信念等发生作用,它对于人的行为缺乏强制的约束力。
    从作用的范围看,法律的范围比道德要窄,法律规范表达的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社会的底线伦理。而道德却包括了从最低到最高目标不同层次的标准和境界。
    从作用的效果看,法律比道德更快捷、更高效、但道德比法律更深刻、更持久,它不仅为法律提供善恶、正当与否的标准,还造就了服从法律的品质,道德改变的是人心,使人在法律监督不到的地方也能自我约束而不做违法的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正确答案: 所谓根本政治制度意味着: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包括运用和行使国家政权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权力渊源地位,其他的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其权力、合法性均来自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宪法和法律上,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制度和机构相比,是本源性的、根本性的。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统治和管理国家政权权力的、具有相对低成本和较高可接近性的机构。相比较而言,在现有的国家政治制度中,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距离最近、“人民”最容易进入和产生影响,人民代表大会最具有直接代表和反映“人民”意愿和要求的能力。
    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丰富内涵也决定了它具有一种“根本性”。所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构建的国家政权体系,它主要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同产生它的人民的关系,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同它产生的‘一府两院’等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这三个‘关系’、一个‘基础’、一个‘原则’,概括地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集中地体现了国家的性质。一句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五,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性”还在于它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具有根本的区别。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西方国家实行多党竞争制度。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多党地位平等的多党竞争制度需要不同的政党生存和竞争的制度空间。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相适应的政党活动空间是人民代表大会,而与西方多党竞争相适应的政党活动空间是议会民主制。在目前阶段,在中国实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根本的重要政治意义,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所必然要求的政党活动空间的模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就具有了根本性的地位和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如何理解德育内容在发展的趋势上对“全球伦理”的确认?
    所谓“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没有这样一种在伦理上的基本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或独裁的威胁,而个人或迟或早也会感到绝望。”

  • 第14题:

    如何理解调节伦理关系的强制手段和非强制手段?


    正确答案: 调节伦理关系的强制手段和非强制手段主要指的是法律与道德。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铺相成,又相互区别。
    首先、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彼此强化着对方的作用,如果能将道德和法律摆在并重的位置上,共同发挥作用,对社会伦理关系的维护和调节是最佳的。
    其次、二者相互区别。从作用的性质看,道德是一种强制手段,它主要靠着规劫、评价、示范、激励等温和的方式,诉诸人的良心、内心信念等发生作用,它对于人的行为缺乏强制的约束力。
    从作用的范围看,法律的范围比道德要窄,法律规范表达的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社会的底线伦理。而道德却包括了从最低到最高目标不同层次的标准和境界。
    从作用的效果看,法律比道德更快捷、更高效、但道德比法律更深刻、更持久,它不仅为法律提供善恶、正当与否的标准,还造就了服从法律的品质,道德改变的是人心,使人在法律监督不到的地方也能自我约束而不做违法的事。

  • 第15题:

    怎样理解公共伦理学的制度伦理?


    正确答案: 第一,制度本身就包含着伦理规范,因此,简单地说,制度伦理首先指称的就是“制度中的伦理”,它强调的是制度的道德性。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不是直接的伦理规范,但人们设立这些制度时所依据的又往往是特定的伦理原则和一定的道德要求。从制度安排来看,制度的设立是以一定的道德为前提的,道德为制度提供伦理支持。
    第二,制度伦理的另一个含义是“道德的制度化”,其核心是“道德立法”。通过“道德立法”来明确公共部门的公职人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和行为准则,使道德规范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这也是改变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带来的“道德失范”的种种无序现象,强化公众特别是公职人员的公德意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我们可以把制度伦理具体理解为,它是制度的道德性与道德的制度化相协调的一系列规范和规则的制度安排,是社会道德价值与道德建设的规范体系的辩证统一。离开制度的道德评价和道德要求,制度伦理就失去了内在价值,也就很难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同样,离开道德的制度化或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制度伦理就没有现实存在和实践的意义,也就不可能把社会主导的伦理价值和道德观念转化为现实的社会道德。

  • 第16题:

    简述评判制度的伦理准则。


    正确答案: 1)公正标准。正义可以界定为:一定的道德体系所认可的对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的恰当分配。社会主义的正义要求权利和义务的真正平等。
    2)、生产力标准。侧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经济效率。
    3)、人道主义标准。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特别是尊重那些为社会辛勤劳动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特别是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 第17题:

    如何认识公共管理伦理的制度化?


    正确答案: 20世纪末期,公共管理伦理受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普遍重视。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题为《公共服务伦理管理原则》的建议书,提出了12条行政伦理的原则,认为成员国要采取行动确保管理体制的良好运行,以推进公共服务中的伦理行为。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意向来看,推进公共服务的伦理建设需要制度化的保证机制。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是指将公共管理领域中达成社会共识的伦理取向以硬性的法律、规章等形式规范化、系统化,形成相关表述。公共管理制度化的范围主要是公共管理者基本的公共管理行政原则和公共管理者的工作职责。
    1.公共管理理伦理制度化的合理性。公共管理伦理建设很重要的内容便是增强公共管理伦理的约束力,而通过与奖惩直接挂钩的规范或者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法律等形式,可以形成强大的外部控制,形成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公共管理伦理系统。
    2.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的局限性。公共管理伦理的制度化可以通过正确、完善、明确的制度,更为有效而直接地实现公共管理的伦理化,还可以使得伦理因素内化,提升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觉悟,使制度的外在约束成为其自觉行为。
    公共管理伦理制化的局限性表现为下三点:1)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的范围是有限的。
    2)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并不能根本解决公共管理中伦理弱化和失范的问题。
    3)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在实践中也可能效果不佳甚至产生反作用。
    3.公共管理伦理的立法和组织管理。立法是许多国家促进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的首选手段。

  • 第18题:

    如何理解制度伦理。


    正确答案: (1)制度伦理可以具体理解为制度的道德性与道德制度化相协调的一系列规范和规则的制度安排。
    (2)从制度安排的角度看,制度安排本身并不存在单纯的伦理活动,但其中又无不以一定的伦理思想和伦理价值为基础。
    (3)从制度的形式及类型来看,无论何种类型的制度,它与伦理是相辅相成的。
    (4)制度本身就包含着伦理规范,因此,简单地说,制度伦理首先指称的就是“制度中的伦理”,它强调的是制度的道德性。
    (5)制度伦理的另一个含义是“道德的制度化”,其核心是“道德立法”。
    (6)从制度安排角度来讲,制度与伦理虽然具有密切的联系,但二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它们虽然同是社会规范,但伦理道德是非正式的、非系统化的规范体系。

  • 第19题:

    怎样理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性?


    正确答案:中国古代法律制度重视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强调等级特权,士张同罪异罚。这都表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封建伦理特性由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法律逐渐儒家化,礼法结合,古代法律既有明显的残酷性和严苛性,又保留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原则。皇帝为中心的统治者享有法律的特权,强调家族内部的身份区别,家国相通,君父相联,伦理与政治的紧密结合,保证了传统中国社会伦理秩序的稳固。

  • 第20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性?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重视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强调等级特权,士张同罪异罚。这都表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封建伦理特性由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法律逐渐儒家化,礼法结合,古代法律既有明显的残酷性和严苛性,又保留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原则。皇帝为中心的统治者享有法律的特权,强调家族内部的身份区别,家国相通,君父相联,伦理与政治的紧密结合,保证了传统中国社会伦理秩序的稳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如何理解制度伦理?

    正确答案: (1)制度伦理可以具体理解为制度的道德性与道德制度化相协调的一系列规范和规则的制度安排。
    (2)从制度安排的角度看,制度安排本身并不存在单纯的伦理活动,但其中又无不以一定的伦理思想和伦理价值为基础。
    (3)从制度的形式及类型来看,无论何种类型的制度,它与伦理是相辅相成的。
    (4)制度本身就包含着伦理规范,因此,简单地说,制度伦理首先指称的就是“制度中的伦理”,它强调的是制度的道德性。
    (5)制度伦理的另一个含义是“道德的制度化”,其核心是“道德立法”。
    (6)从制度安排角度来讲,制度与伦理虽然具有密切的联系,但二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它们虽然同是社会规范,但伦理道德是非正式的、非系统化的规范体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公共伦理学的制度伦理?

    正确答案: 第一,制度本身就包含着伦理规范,因此,简单地说,制度伦理首先指称的就是“制度中的伦理”,它强调的是制度的道德性。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不是直接的伦理规范,但人们设立这些制度时所依据的又往往是特定的伦理原则和一定的道德要求。从制度安排来看,制度的设立是以一定的道德为前提的,道德为制度提供伦理支持。
    第二,制度伦理的另一个含义是“道德的制度化”,其核心是“道德立法”。通过“道德立法”来明确公共部门的公职人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和行为准则,使道德规范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这也是改变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带来的“道德失范”的种种无序现象,强化公众特别是公职人员的公德意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我们可以把制度伦理具体理解为,它是制度的道德性与道德的制度化相协调的一系列规范和规则的制度安排,是社会道德价值与道德建设的规范体系的辩证统一。离开制度的道德评价和道德要求,制度伦理就失去了内在价值,也就很难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同样,离开道德的制度化或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制度伦理就没有现实存在和实践的意义,也就不可能把社会主导的伦理价值和道德观念转化为现实的社会道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德育内容在发展的趋势上对“全球伦理”的确认?

    正确答案: 所谓“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没有这样一种在伦理上的基本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或独裁的威胁,而个人或迟或早也会感到绝望。”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