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孟子的以时观念?

题目

简述孟子的以时观念?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孟子的以时观念?”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孟子的井田制。


    参考答案:恒产”的标准是五亩宅、百亩田。井田论是在“恒产论”思想基础上具体实施。通过“井田制”把土地分给老百姓,以使农民有“恒产”,这样才能实现王道,仁政的首要目标。

  • 第2题:

    简述孟子经济思想分工与劳动。


    参考答案:社会分工是孟子的重要经济思想。孟子不仅认识到分工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分工的利益。第四,价格与质量。

  • 第3题:

    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的孙子子思对儒学有共同的见解,在儒学分化中形成“思孟学派”,成为儒学派别中最有影响的学派,被后来封建统治者看作儒学正统,称为“孔孟之道”。孟子的教育思想:(1)“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孟子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论述了教育的作用:①“性善论”的内容与价值:孟子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拥有“善端”,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且提出人人皆可为尧舜,体现了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人们的道德境界、智能程度不同,受后天个人主观努力程度不同的影响。孟子从人性论上肯定了每个人发展的可能性。②教育对个人的作用——扩充善性: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受到破坏,就会成为小人、恶人。因此,“善”的社会习得依靠教育,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存心养性”,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二是“求放心”,是寻求失落、放任的心灵,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③教育对社会的作用——经过教育来扩充人性进而达到国泰民安。(2)“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又说明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人伦”的内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又极为重视“孝”与“悌”,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明人伦”的价值:五伦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关系,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为人们普遍接受,孟子想把国家统一政治的实现,建立在以“孝”为纽带的血缘宗法关系的基础上。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3)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他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境界。①孟子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首先,“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他们绝不向权势低头,决不无原则地顺从。他们立足于仁义礼智,只向真理和正义低头。其次,“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这是一股凛然正气,是对自己行为的正义性的自觉,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②培养“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途径: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4)“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学习和钻研,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他认为想达到深造自得的基本要求要有正确的办法,深入学习和钻研,尤其主张独立思考和独自见解,不轻信,不盲从,要求读书不拘于文字表层意思,而应通过思考,去体会深层意蕴,总之,学习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上升到理性思维,孟子强调理性思维。

  • 第4题:

    孟子的政治哲学上的观念是非常保守的,不适用于现代。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简述孟子及其思想。


    正确答案: 孟子,儒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传为孔子孙子子思门生,一生不曾做官,专以讲述为业。与弟子共同编有《孟子》。 “性善”和“良知”:思想核心。因为性善,所以人上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认为一个人所以不能成为善人,是因为他不去培养和扩充自己的善端。为此,孟子注重主观精神的修养,提出要“养浩然之气”,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
    义:孟子在“仁学”理论方面所做的补充。仁是发自内心之爱,义是所以为人之道。“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孔子“杀身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舍生取义”,使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观更加完备。
    仁政:政治思想。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他认为治道有王道和霸道两种方式。王道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来实现;霸道则依靠暴力和强迫来实现。孟子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提出“仁政”的观念,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并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把孔子的“内圣”之道推广到治国的方面,成为“外王”之道。

  • 第6题:

    孟子的哲学思想与伦理道德观念有何联系?


    正确答案:孟子的道德起源论和性善论同源。其哲学思想的性善论认为人具有天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之为“四端”。对“四端”加以后天的培养和扩充,便能形成仁、义、礼、智“四德”。“四德”就是孟子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范畴。

  • 第7题:

    简述以工补农、以商求富观念的文化价值。


    正确答案:(l)促成了城市的出现。
    (2)发展了市民文化。
    (3)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把地方或民族的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他地方。

  • 第8题:

    在保护自然方面,中国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值得注意,就是孟子提出的()

    • A、不违天时观念
    • B、不违地利观念
    • C、不违人和观念
    • D、不违天地观念

    正确答案:A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的以时观念?

    正确答案: 1、在保护自然方面,孟子提出不违天时观念。
    2、《孟子。梁惠王》篇谈到如何实施王道政治时说过这样的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人山林木,林木可胜用也。
    3、这些话谁染时强调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但还是包含着明显的自然保护意识在内。
    4、孟子所言的古代有相当的代表性,例如;先秦时期大规模的狩猎活动都安排在冬天进行,砍伐树木也一般在同样的时候,都含有以时的观念在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孟子的哲学思想与伦理道德观念有何联系?

    正确答案: 孟子的道德起源论和性善论同源。其哲学思想的性善论认为人具有天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之为“四端”。对“四端”加以后天的培养和扩充,便能形成仁、义、礼、智“四德”。“四德”就是孟子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范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孟子的政治哲学上的观念是非常保守的,不适用于现代。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的思想以及《孟子》与《论语》在体制上的异同。

    正确答案: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以民为本的“王道”。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孟子》是记述孟子言行的书,此书共七篇。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与《论语》比较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了,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如果加上一个标题,就可单独成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孟子的经济思想的财富观。


    参考答案:《孟子》开篇即说,“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句话成为后代儒家的教条。但并不罕言利。在经济问题上,强调行为的后果而不甚重视其动机。孔子主张个人财富的获取完全服从道德规范的制约,但孟子与此不同。已认识到物质环境对人的影响。但他反对完全离开道德标准来谈财富。从国家角度来谈财富问题时,却主张把伦理放在第一位,把财富放在第二位。这与孔子又是不同的。孟子并非是主张治国而完全忽视经济事务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济的方案,如恒产论、井田制等,他之所以在治国上重视伦理,主要是反对当时各国以战争来开疆拓土,不行仁政。

  • 第14题:

    简述孟子的经济思想的价格与质量。


    参考答案:

    价格与价值。孟子认为价格之大小应该决定于商品本身的质量。他与子贡、范蠡等以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不同,从商品本身寻找商品价格不同的原因。孟子认识到不适当的价格会影响生产,“巨屦小屦同价,人岂为之哉”,必定导致“相率而为伪”。
    孟子首次提出“垄断”一词,孟子的“垄断”指小商小贩在市场上的投机活动。


  • 第15题:

    简述孟子“四端”学说。
    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指出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四端。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这些德,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即扩充),有如种子自己长成树,蓓蕾自己长成花。这也就是孟子同告子争论的根本之点。告子认为人性本身无善无不善,因此道德是从外面人为地加上的东西,即所谓“义,外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

  • 第16题:

    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时的观念中,不属于“以产品为中心”的是()

    • A、推销观念
    • B、社会营销观念
    • C、产品观念
    • D、生产观念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割不正不食”观念的提出者是()

    • A、老子
    • B、孔子
    • C、孟子
    • D、墨子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简述孟子的思想以及《孟子》与《论语》在体制上的异同。


    正确答案: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以民为本的“王道”。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孟子》是记述孟子言行的书,此书共七篇。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与《论语》比较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了,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如果加上一个标题,就可单独成篇。

  • 第19题:

    简述孟子的以时观念?


    正确答案:1、在保护自然方面,孟子提出不违天时观念。
    2、《孟子。梁惠王》篇谈到如何实施王道政治时说过这样的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人山林木,林木可胜用也。
    3、这些话谁染时强调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但还是包含着明显的自然保护意识在内。
    4、孟子所言的古代有相当的代表性,例如;先秦时期大规模的狩猎活动都安排在冬天进行,砍伐树木也一般在同样的时候,都含有以时的观念在内。

  • 第20题:

    填空题
    孟子的“经”、“权”观念:()

    正确答案: 由贵民意识上升于人道观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以工补农、以商求富观念的文化价值。

    正确答案: (l)促成了城市的出现。
    (2)发展了市民文化。
    (3)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把地方或民族的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他地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和而不同”这一观念是由()提出的。
    A

    孟子

    B

    荀子

    C

    孔子

    D

    庄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在保护自然方面,中国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值得注意,就是孟子提出的()
    A

    不违天时观念

    B

    不违地利观念

    C

    不违人和观念

    D

    不违天地观念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