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老子的“道”和庄子的“道”有怎样的区别?”相关问题
  • 第1题:

    历史上第一个把“道”划入哲学范畴的人是()。

    • A、老子
    • B、张道陵
    • C、庄子
    • D、荀子

    正确答案:A

  • 第2题:

    “士要志于道”语出自()。

    • A、孔子
    • B、老子
    • C、庄子
    • D、韩非子

    正确答案:A

  • 第3题:

    老子和庄子共同认定()是实在的,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 A、气
    • B、天
    • C、道
    • D、自然

    正确答案:C

  • 第4题:

    “道可道,非常道”出自谁之手?()

    • A、庄子
    • B、老子
    • C、孟子
    • D、孔子

    正确答案:B

  • 第5题:

    “道可道,非常道”是谁的说法:()

    • A、孟子
    • B、老子
    • C、庄子
    • D、孔子

    正确答案:B

  • 第6题:

    单选题
    “道可道,非常道”是谁提出的()
    A

    孔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孟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道可道,非常道”出自谁之手?()
    A

    庄子

    B

    老子

    C

    孟子

    D

    孔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传统文化“道”思维建立的是:()。
    A

    老子

    B

    庄子

    C

    孔子

    D

    孟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道教的基本信仰“道”与老子所讲的“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所谓的“道”,也称“大道”。这是从道家那里借来的一个概念。因此,与老子所讲的“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极,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即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成的。“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天地万物的母体,它无处不在,无所不生,无所不化,无所不管,是一个包容一切又生成一切的抽象无比的创世物。

  • 第10题:

    单选题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的观点。
    A

    庄子

    B

    老子

    C

    墨子

    D

    孔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正确答案: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最早提出“道”这个哲学概念,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并有所发挥。
    1)道是世界的本原,又具有超越性——物物者非物。产生万物的是与物相对的“道”,在庄子的思想里,道是产生万物的精神实体。庄子认为,天没有道不高,地没有道不广,日月没有道不能运行,万物没有道不能繁荣昌盛,所有的东西都依靠着道,由道来决定。
    2)庄子的道具有普遍性,他无所不在。在道和物的关系上,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但庄子对“道”与“物”的关系做了一些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又不同于具体的事物,但又无所不在地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
    3)道是自本自根,道以自己为本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以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术为中心的学术派别是道家。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老子对“道”作了怎样的形容和比喻?


    正确答案:老子用“道冲”“渊、湛”“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来具体描述“道”的形象。他认为道虽然是空虚的、磨掉了锐气、解脱了烦扰;隐蔽了光芒,混同尘俗。但是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好像是万物的主宰,深邃不知道它是不是存在,好像是在天帝出现之前就存在。这些论述既是唯物的又是神权的否定。

  • 第14题:

    简述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正确答案: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最早提出“道”这个哲学概念,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并有所发挥。
    1)道是世界的本原,又具有超越性——物物者非物。产生万物的是与物相对的“道”,在庄子的思想里,道是产生万物的精神实体。庄子认为,天没有道不高,地没有道不广,日月没有道不能运行,万物没有道不能繁荣昌盛,所有的东西都依靠着道,由道来决定。
    2)庄子的道具有普遍性,他无所不在。在道和物的关系上,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但庄子对“道”与“物”的关系做了一些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又不同于具体的事物,但又无所不在地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
    3)道是自本自根,道以自己为本原。

  • 第15题:

    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


    正确答案: 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道”的特征在于自自然然,毫不造作。所以它在一切之上又在一切之中,这正是人所应该崇拜学习的。一切事物都是生死始终的,都局限在一定具体的时空范围内。只有这个“道”是超越这一切的。它无始终,无生死,无喜怒,无爱恶。它表现为万物的自生自化,它自身也就在这万物之中。这一点双方一致。;老子讲“反者,道之动”,“无为”,庄子的“道”论,即庄子的本体论哲学。庄子讲的“道”并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他把人作为本体提到宇宙高度来论说,也就是说,它提出的是人的本体存在与宇宙自然存在的同一性。在庄子看来,这个人的本体存在,由于摆脱了一切“物役”从而获得了绝对自由,所以它是无限的。庄子要求人必须仿效自然事物,既无知识又无愿欲、任凭那无目的而又合规律的客观过程运行,庄子认为这样才合乎“道”。表面上庄老并称,老子讲权术、重理智,确乎不动情感;庄子则道是无情却有情,外表上讲了许多超冷酷的话,实际上却深深地透露出对人生、生命、感情的眷恋和爱护。这正是庄子的特色之一,他似乎看透了人生和生死,但终于并没有舍弃和否定它。

  • 第16题:

    谁提出了“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

    • A、孟子
    • B、老子
    • C、庄子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道生一”语出()。

    • A、孔子
    • B、韩非子
    • C、庄子
    • D、老子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单选题
    老子和庄子共同认定()是实在的,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A

    B

    C

    D

    自然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

    正确答案: 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道”的特征在于自自然然,毫不造作。所以它在一切之上又在一切之中,这正是人所应该崇拜学习的。一切事物都是生死始终的,都局限在一定具体的时空范围内。只有这个“道”是超越这一切的。它无始终,无生死,无喜怒,无爱恶。它表现为万物的自生自化,它自身也就在这万物之中。这一点双方一致。;老子讲“反者,道之动”,“无为”,庄子的“道”论,即庄子的本体论哲学。庄子讲的“道”并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他把人作为本体提到宇宙高度来论说,也就是说,它提出的是人的本体存在与宇宙自然存在的同一性。在庄子看来,这个人的本体存在,由于摆脱了一切“物役”从而获得了绝对自由,所以它是无限的。庄子要求人必须仿效自然事物,既无知识又无愿欲、任凭那无目的而又合规律的客观过程运行,庄子认为这样才合乎“道”。表面上庄老并称,老子讲权术、重理智,确乎不动情感;庄子则道是无情却有情,外表上讲了许多超冷酷的话,实际上却深深地透露出对人生、生命、感情的眷恋和爱护。这正是庄子的特色之一,他似乎看透了人生和生死,但终于并没有舍弃和否定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道生一”语出()。
    A

    孔子

    B

    韩非子

    C

    庄子

    D

    老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是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术为中心的学术派别。

    正确答案: 道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谁提出了“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
    A

    孟子

    B

    老子

    C

    庄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下列人物中,认为“道”是世界本体的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