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如何判断所培养的轮虫种群的增长好坏?”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种鱼在自然水域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如图3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鱼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
    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当种群数量达到b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a点.以保持种群较高的增长率

    答案:D
    解析:
    种群的增长受种群密度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制约。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b点是环境容纳量,在此之前环境阻力已经开始影响种群;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a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维持开发资源数量在K/2值处,以保持种群较高发展。故本题选择D选项。

  • 第2题:

    褶皱臂尾轮虫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与品系有关。培养L型轮虫的适宜温度范围控制在(),培养S型轮虫的适宜温度范围控制在()。


    正确答案:10℃~25℃;25℃~35℃

  • 第3题:

    室内水泥池培养轮虫,如何控制投喂量?


    正确答案: 实际的轮虫培养生产过程中,若以单胞藻为饵料,主要根据培养水体的水色来调整投喂量。其原则是:投饵后,使培养用水呈现淡的藻色,待水变清时,则需及时供饵。若以酵母为饵料时,每天投喂3~4次,日投饵量可参考以下公式计算:日投饵量(克/日)=培养水体体积(ml)×轮虫密度(个/ml)×单个轮虫湿重(2μg)×投喂率×10,式中,投喂率与轮虫密度和培养温度有关,在轮虫密度为500个/ml以下,若培养水温为25℃,投喂率取值为2;若水温为30℃,投喂率为3~4;35℃时,投喂率取3为好。随轮虫培养密度的增加,投喂率应适当减少。

  • 第4题:

    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的轮虫,其个体大小和形状,会随培养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可以确认,(),(),()等环境条件,是引起轮虫大小变化的主要原因。生产上根据轮虫大小及其对()的适应范围,通常有L型轮虫()和S型轮虫()。


    正确答案:水温变化;饵料的质和量;增殖密度;温度;大型轮虫,在水温(20℃)以下时占优势;小型轮虫,在水温(20℃)以上时占优势

  • 第5题:

    下列关于轮虫变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同一轮虫品系,温度高时,个体变大。种群密度高时,轮虫的个体也有变小的趋势
    • B、同一轮虫品系,温度高时,个体变小。种群密度高时,轮虫的个体也有变大的趋势
    • C、同一轮虫品系,温度高时,个体变小。盐度低时,个体也变小
    • D、同一轮虫品系,温度高时,个体变小。在同样的理化条件下培养,用单胞藻培养的轮虫个体大于用酵母培养的轮虫

    正确答案:D

  • 第6题:

    在逻辑斯蒂克方程中,参数K值的含义是()

    • A、表示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个体数量的最大值
    • B、表示种群增长速度的一个参数
    • C、表示种群在初始态下的数量
    • D、表示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时间”

    正确答案:A

  • 第7题:

    单选题
    非离子氨水平是轮虫培养过程中种群增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较好的培养效果,建议轮虫培养水体中的非离子氨水平控制在()以内。
    A

    0.5mg/L

    B

    1mg/L

    C

    6mg/L

    D

    3mg/L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因子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种群增长的?

    正确答案: 环境中的食物、生存空间、天敌都会对种群增长产生影响,食物充足、生存空间富裕、天敌少,种群数量会增加,食物减少、生存空间小和天敌数量增加,都会使种群数量减少。
    1、食物少,种内斗争加剧。
    2、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加强了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影响了脑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使生殖激素分泌减少(使生长和生殖发生障碍)和肾上腺皮 质激素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可能下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如何判断所培养的轮虫种群的增长好坏?

    正确答案: 宏观上,可用一个小烧杯取培养池水对着亮光观察,注意轮虫的活动状况和密度。如果轮虫游泳活泼,分布均匀,密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则表明轮虫的生长情况良好。反之,若观察到的轮虫活动力弱,多沉于底部或黏附于培养容器的壁上,密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增加不明显甚至减少,则表明轮虫种群的增长不是很好。微观上,可吸取少量水样于小培养皿中,在解剖镜下镜检。生长良好的轮虫,身体肥壮,肠胃道饱满,游动活泼,多数成体尾部带有1~3个非混交卵,无雄轮虫和休眠卵的出现。如果镜检水样中的雌轮虫多数不带卵或带有混交卵,且有雄轮虫出现,轮虫活力不强,在培养水体中饵料丰富的情况下轮虫的肠胃道仍不饱满,说明种群的生长情况不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褶皱臂尾轮虫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与品系有关。培养L型轮虫的适宜温度范围控制在(),培养S型轮虫的适宜温度范围控制在()。

    正确答案: 10℃~25℃,25℃~35℃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微藻饵料的密度与轮虫的摄饵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培养轮虫时,微藻饵料密度愈高愈好。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的轮虫,其个体大小和形状,会随培养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可以确认,(),(),()等环境条件,是引起轮虫大小变化的主要原因。生产上根据轮虫大小及其对()的适应范围,通常有L型轮虫()和S型轮虫()。

    正确答案: 水温变化,饵料的质和量,增殖密度,温度,大型轮虫,在水温(20℃)以下时占优势,小型轮虫,在水温(20℃)以上时占优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符合指数增长型生物的增长主要受()所影响。

    • A、内禀增长率
    • B、环境容纳量
    • C、时间
    • D、初始种群数量

    正确答案:A,C,D

  • 第14题:

    某育苗场培养褶皱臂尾轮虫作为河蟹幼体的饵料。以鲜酵母为轮虫饵料。某日测的培养池中轮虫的平均密度为80个/ml,培养水体体积为50立方米,培养水温为25℃。计算该日的鲜酵母的投喂量。


    正确答案: 该日的鲜酵母的投喂量(克/日)=培养水体体积(ml)×轮虫密度(个/ml)×单个轮虫湿重(2μg)×投喂率×10=(50×10)×80×2×2×10=16000(克/日)

  • 第15题:

    某育苗场培养褶皱臂尾轮虫作为河蟹幼体的饵料。以鲜酵母为轮虫饵料。某日测的培养池中轮虫的平均密度为80个/ml,培养水体体积为50立方米,培养水温为25℃。


    正确答案: 计算该日的鲜酵母的投喂量。该日的鲜酵母的投喂量(克/日)=培养水体体积(ml)×轮虫密度(个/ml)×单个轮虫湿重(2μg)×投喂率×10=(50×10)×80×2×2×10=16000(克/日)

  • 第16题:

    非离子氨水平是轮虫培养过程中种群增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较好的培养效果,建议轮虫培养水体中的非离子氨水平控制在()以内。

    • A、0.5mg/L
    • B、1mg/L
    • C、6mg/L
    • D、3mg/L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因子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种群增长的?


    正确答案: 环境中的食物、生存空间、天敌都会对种群增长产生影响,食物充足、生存空间富裕、天敌少,种群数量会增加,食物减少、生存空间小和天敌数量增加,都会使种群数量减少。
    1、食物少,种内斗争加剧。
    2、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加强了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影响了脑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使生殖激素分泌减少(使生长和生殖发生障碍)和肾上腺皮 质激素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可能下降)

  • 第18题:

    喜光树种的同龄林,林下往往缺少同种更新的幼苗幼树,常存在一代就被其它树种所代替。这种种群称为()

    • A、进展种群
    • B、衰退种群
    • C、稳定种群
    • D、增长型种群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单选题
    作为开口饵料的培养,一般培育用于生产的轮虫是(  )。
    A

    壶状臂尾轮虫

    B

    褶皱臂尾轮虫

    C

    角突臂尾轮虫

    D

    常三肢轮虫


    正确答案: A
    解析:
    轮虫是大多数经济水生动物幼体的开口饵料,特别是大多数鱼类早期生活阶段,多以轮虫作为开口饵料。B项,一般培育用于生产培养的是褶皱臂尾轮虫。

  • 第20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轮虫变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同一轮虫品系,温度高时,个体变大。种群密度高时,轮虫的个体也有变小的趋势

    B

    同一轮虫品系,温度高时,个体变小。种群密度高时,轮虫的个体也有变大的趋势

    C

    同一轮虫品系,温度高时,个体变小。盐度低时,个体也变小

    D

    同一轮虫品系,温度高时,个体变小。在同样的理化条件下培养,用单胞藻培养的轮虫个体大于用酵母培养的轮虫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某育苗场培养褶皱臂尾轮虫作为河蟹幼体的饵料。以鲜酵母为轮虫饵料。某日测的培养池中轮虫的平均密度为80个/ml,培养水体体积为50立方米,培养水温为25℃。

    正确答案: 计算该日的鲜酵母的投喂量。该日的鲜酵母的投喂量(克/日)=培养水体体积(ml)×轮虫密度(个/ml)×单个轮虫湿重(2μg)×投喂率×10=(50×10)×80×2×2×10=16000(克/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喜光树种的同龄林,林下往往缺少同种更新的幼苗幼树,常存在一代就被其它树种所代替。这种种群称为()
    A

    进展种群

    B

    衰退种群

    C

    稳定种群

    D

    增长型种群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室内水泥池培养轮虫,如何控制投喂量?

    正确答案: 实际的轮虫培养生产过程中,若以单胞藻为饵料,主要根据培养水体的水色来调整投喂量。其原则是:投饵后,使培养用水呈现淡的藻色,待水变清时,则需及时供饵。若以酵母为饵料时,每天投喂3~4次,日投饵量可参考以下公式计算:日投饵量(克/日)=培养水体体积(ml)×轮虫密度(个/ml)×单个轮虫湿重(2μg)×投喂率×10,式中,投喂率与轮虫密度和培养温度有关,在轮虫密度为500个/ml以下,若培养水温为25℃,投喂率取值为2;若水温为30℃,投喂率为3~4;35℃时,投喂率取3为好。随轮虫培养密度的增加,投喂率应适当减少。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