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859年生于美国的柏林顿,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884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于1896年创立了第一所实验学校,开始在学校中实施其教育思想。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之一。
更多“杜威”相关问题
  • 第1题:

    《杜威十进分类法》是英国的麦威尔·杜威的作品。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 第2题:

    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从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课程与教材、思维与教学方法这几个方面论述的。(1)教育的本质。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①教育即生长。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②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一“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③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评价: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使教育融人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当时对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2)教育的目的。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外在目的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评价: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他却很难把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统一起来。(3)课程与教材。①批判传统课程。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昧的东西,阻滞了儿童的生长。②教材心理学化。儿童获取知识应当估计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③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应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评价: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要注重学生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是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杜威强调的做中学对于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但是杜威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直接经验,却忽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4)思维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和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评价: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的、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依次形成了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为思维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的实用性,强调教育的实行,固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以上分析中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5)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①强调知行合一,将教学中死的知识变为活的知识。②教育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观点是内发论和外铄论的超越和突破。③教育即生长和生活的观点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④教育即经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教育的本质,解决知识、经验的获得以及心理与社会、过程与目的的协调问题。⑤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是从社会的度出发将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将学校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解决教育与社会的脱节问题。⑥教材心理学化,适合学生经验的心理发展,而不是逻辑顺序。⑦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探究精神使科学精神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⑧教学专业,提高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增强学术性。在其影响下教育专业机构大量设立。⑨杜威具有世界性影响,其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进程挥巨大作用,对日本、中国、土耳其、苏联、墨西哥等国有直接影响。⑩杜威的理论中过于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而使得教育实践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并引发了自由和纪律、师生关系等诸多矛盾。另外,根据经验和教材心理学化原则编写新型教材的设想过于理想,难以实现。

  • 第3题:

    试述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答案:
    解析: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都在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从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观这几个方面论述的。(1)教育本质论。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①教育即生长。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②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根据“教育即生活”这一原则,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③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评价: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2)教育的目的。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外在目的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评价:杜威指责“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他很难把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统一起来。(3)课程与教材。①批判传统课程。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阻滞了儿童的生长。②教材心理学化。儿童获取的知识应当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③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应为学生设置适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评价: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重学生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杜威强调的从做中学对于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但是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直接经验,却忽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4)思维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5)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论和社会至上论,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他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的旧个人主义,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社会责任和理智作用的新个人主义。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性的,道德教育应该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说教。道德教育应该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评价: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性、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从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形成了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思维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的实用性,固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上面分析中所说到的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 第4题:

    《杜威十进分类法》是英国的麦威尔·杜威的作品。( )


    答案:错
    解析:

  • 第5题:

    美国现代派教育家杜威把自己的主张比作教育领域的一次“天文学革命”,意思是()。

    • A、从前教育中教师是“小宇宙”,杜威则主张学生是“小宇宙”。
    • B、从前教育中教师是“太阳”,杜威则主张学生是“太阳”。
    • C、从前教育中教师是“小宇宙”,杜威则主张教师和学生都是“小宇宙”。
    • D、从前教育中教师是“太阳”,杜威则主张教师和学生都是“太阳”。

    正确答案:B

  • 第6题:

    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 B、杜威和赫尔巴特
    • C、赫尔巴特和杜威
    • D、夸美纽斯和杜威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单选题
    推进了儿童发展的进步与成熟的思想家是()
    A

    杜威与施太伦

    B

    洛克与杜威

    C

    华生与皮亚杰

    D

    皮亚杰与杜威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

    杜威和赫尔巴特

    C

    赫尔巴特和杜威

    D

    夸美纽斯和杜威


    正确答案: A
    解析: 教育史上存在两大对立党派——传统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其中,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 第9题:

    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答案:C
    解析:
    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杜威。

  • 第10题:

    试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都在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从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观这几个方面论述的。(1)教育本质论。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①教育即生长。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②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根据“教育即生活”这一原则,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③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评价: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2)教育的目的。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外在目的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评价:杜威指责“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他很难把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统一起来。(3)课程与教材。①批判传统课程。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阻滞了儿童的生长。②教材心理学化。儿童获取的知识应当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③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应为学生设置适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评价: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重学生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杜威强调的从做中学对于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但是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直接经验,却忽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4)思维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5)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论和社会至上论,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他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的旧个人主义,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社会责任和理智作用的新个人主义。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性的,道德教育应该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说教。道德教育应该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评价: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性、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从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形成了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思维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的实用性,固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上面分析中所说到的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 第11题:

    “杜威学校”即杜威于1896年创设的(  )实验学校

    A.旧金山
    B.波士顿
    C.纽约
    D.芝加哥

    答案:D
    解析:
    是为了说明杜威于1896年创设芝加哥实验学校就是为了实践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第12题:

    杜威怎样论述教育的本质?如何评价杜威的教育本质观?


    正确答案: 杜威提出三个论点对教育本质进行了概括:
    (1)“教育即生长”;
    (2)“教育即生活”;
    (3)“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4)评价:杜威的教育本质观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在教育领域引起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对今天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改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根本上说,它是唯心主义的。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教育的阶级性,没有能正确阐明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 第13题:

    推进了儿童发展的进步与成熟的思想家是()

    • A、杜威与施太伦
    • B、洛克与杜威
    • C、华生与皮亚杰
    • D、皮亚杰与杜威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杜威学校”即杜威于1896年创设的()实验学校。

    • A、纽约
    • B、芝加哥
    • C、旧金山
    • D、波士顿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判断题
    《杜威十进分类法》是英国的麦威尔·杜威的作品。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杜威怎样论述教育的本质?如何评价杜威的教育本质观?

    正确答案: 杜威提出三个论点对教育本质进行了概括:
    (1)“教育即生长”;
    (2)“教育即生活”;
    (3)“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4)评价:杜威的教育本质观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在教育领域引起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对今天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改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根本上说,它是唯心主义的。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教育的阶级性,没有能正确阐明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