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中国古代文化对艾青诗歌的影响。”相关问题
  • 第1题:

    以()为中心意象的诗歌是艾青诗歌中“永恒的主题”。


    正确答案:“太阳”

  • 第2题:

    艾青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正确答案: (1)现实主义艺术精神。艾青的诗歌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始终把时代与自我、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看作现实主义的本质规定,从而使他的创作保持了现实主义本色,忠实于自己对时代、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将自己的爱恨情感真诚地抒写出来。
    (2)融会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他继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发扬中国诗歌以抒情为本,以意境为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诗学传统;同时受西方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的影响。
    (3)追求诗歌的散文美:艾青追求诗歌形式的自由性,追求语言的口语美。

  • 第3题:

    西方印象派绘画对艾青诗歌的影响。


    正确答案: 艾青是在巴黎时接受印象派绘画的。印象派绘画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他们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陈旧的表现手法强调光和色彩在绘画上的作用,是近代欧洲绘画史上的一次革命。雷阿若、德加、毕加索、尤其是“后印象派”的两位画家高更和梵·高,艾青不仅熟悉他们的生平和艺术风格,而且在诗歌中也留下了他们影响的痕迹。在印象派绘画里最早出现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绘画体系的交融,这就是写意艺术与写实艺术的邂逅,而在更高和梵·高的身上,东方艺术风格的影响最为鲜明。在印象派绘画那里,色彩不再是印象感觉的“记录”,而是“象征”和“暗示”,是激情和“欲望”的表现,是原始生命力的燃烧。这也使艾青在“气质上”与象征派的诗人进一步接近。
    艾青感受世界和艺术的再现世界的基本方式,明显地打上了印象派绘画影响的印记。那时,他“开始试验在速写本里记下一些感觉印象和自己的观念之类,学习用语言捕捉美的光、美的色彩、美的形体、美的运动„„”。这就表明艾青开始写诗时是用语言来作“画”,而且是用印象派的画法来“画”的。艾青写诗象印象派画家那样重视感觉的表现,他往往能抓住刹那间得来的新鲜印象,加以渲染,并且用恰当的诗句摹画出来。他说:“诗人应该有和镜子一样的迅速而确定的感受能力,——而且更应该如画家一样的渗合自己情感的构图”。
    艾青从印象派绘画中吸取了艺术营养,认为要将自然色彩变为语言色彩,关键是要使诗人头脑变成一个调色板,“语言必须在诗人脑子里经过调匀,如色彩必须在画家的调色板上调匀。在艾青那里既有线条又又色彩,而且是那样地和谐。比如下面这些诗句:黄昏的林子是黑色而柔和的,林子里的池沼是闪着光的”(《黄昏》)。“他的衣服象黑泥一样乌暗,他的皮肤象黄土一样灰黄,阳光从高空照着他的脸,脸上是树皮似的繁杂的皱纹”(《老人》)。无疑,这些诗歌中的意象具有油画般的色彩,雕塑般的质感。正如现代人们常常赞扬的:艾青作品是“彩色的诗”,“诗中的画”。

  • 第4题:

    简要说明艾青诗歌在现代诗歌发展进程中的意义。


    正确答案:艾青的诗歌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的传统,另一方面又从中国现代新诗、西方的思想和优秀的诗歌艺术中吸取营养,从而使现代自由体诗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第5题:

    简述艾青诗歌的主体意象。


    正确答案: (1)、雪与雾。这组意象是作为黑暗社会与险恶环境的象征物而出现的。
    (2)、土地和旷野。这组意象有多层含义,首先他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其次还凝聚着对祖国命运的深沉忧虑意识,再次还凝聚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和命运的关切。
    (3)、黎明和太阳。首先它是中国光明前途的象征,其次是革命者战斗精神及前进动力的揭示。
    (4)、生与死。是对英勇的战士品格的写照。

  • 第6题:

    你如何理解艾青“诗歌散文化美”的艺术追求?


    正确答案:艾青的诗作都是自由体式。他的自由体摒弃了早期自由诗的散文化,而追求“自由而自己成了约束”的散文美。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诗语言的散文美。注意从生活中提取丰富、鲜活、变化的语言。在成熟期的作品中,他的语言更加朴素、亲切、新鲜、干净、凝练,且富有表现力。二是他讲究诗情内在的律动,把外在音律消融于诗的内在骨骼,把形式积淀到内容中去。他的诗或长篇或短制,都是章无定节,节无定句,也不拘泥于音韵与顿数,但却具有内在的旋律和节奏。如《大堰河——我的褓姆》,全诗十三节,节式有长有短,长的一节十六行,短的一节只有四行,每行字数多少不一,多者二十二字,少者每行二字。全诗不押韵,但每一节首尾句重复,以确定情绪抒发的基调,中间几行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是长句,使情感的抒发形成一种自然起伏的节奏与旋律。参差中保持和谐,变化中又有统一。自由诗体在艾青手中灵活多变,走向成熟。

  • 第7题:

    问答题
    西方印象派绘画对艾青诗歌的影响。

    正确答案: 艾青是在巴黎时接受印象派绘画的。印象派绘画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他们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陈旧的表现手法强调光和色彩在绘画上的作用,是近代欧洲绘画史上的一次革命。雷阿若、德加、毕加索、尤其是“后印象派”的两位画家高更和梵·高,艾青不仅熟悉他们的生平和艺术风格,而且在诗歌中也留下了他们影响的痕迹。在印象派绘画里最早出现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绘画体系的交融,这就是写意艺术与写实艺术的邂逅,而在更高和梵·高的身上,东方艺术风格的影响最为鲜明。在印象派绘画那里,色彩不再是印象感觉的“记录”,而是“象征”和“暗示”,是激情和“欲望”的表现,是原始生命力的燃烧。这也使艾青在“气质上”与象征派的诗人进一步接近。
    艾青感受世界和艺术的再现世界的基本方式,明显地打上了印象派绘画影响的印记。那时,他“开始试验在速写本里记下一些感觉印象和自己的观念之类,学习用语言捕捉美的光、美的色彩、美的形体、美的运动„„”。这就表明艾青开始写诗时是用语言来作“画”,而且是用印象派的画法来“画”的。艾青写诗象印象派画家那样重视感觉的表现,他往往能抓住刹那间得来的新鲜印象,加以渲染,并且用恰当的诗句摹画出来。他说:“诗人应该有和镜子一样的迅速而确定的感受能力,——而且更应该如画家一样的渗合自己情感的构图”。
    艾青从印象派绘画中吸取了艺术营养,认为要将自然色彩变为语言色彩,关键是要使诗人头脑变成一个调色板,“语言必须在诗人脑子里经过调匀,如色彩必须在画家的调色板上调匀。在艾青那里既有线条又又色彩,而且是那样地和谐。比如下面这些诗句:黄昏的林子是黑色而柔和的,林子里的池沼是闪着光的”(《黄昏》)。“他的衣服象黑泥一样乌暗,他的皮肤象黄土一样灰黄,阳光从高空照着他的脸,脸上是树皮似的繁杂的皱纹”(《老人》)。无疑,这些诗歌中的意象具有油画般的色彩,雕塑般的质感。正如现代人们常常赞扬的:艾青作品是“彩色的诗”,“诗中的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分析艾青诗歌与俄罗斯、苏联诗歌的联系。

    正确答案: 在此最值得一提的是叶赛宁与马雅可夫斯基。艾青曾这样评价叶赛宁,他“从意象主义者们中间出来,以旧俄罗斯农民的眼光,看到暴风雪疾驰而至的心情迎接了革命。他的诗充满了哀怨,留给人们难以忘的纪念”。“他的诗,和周围的景观联系得那么紧密、真切、动人,具有奇异的魅力,以致达到难以磨灭的境地”(1981年《关于叶赛宁》)。而叶赛宁诗歌的这些特点,都被艾青经过自己的吸收、消化,融入了自己的诗歌。艾青的《我的父亲》等诗,就直接受到了叶赛宁《母亲的来信》和《回答》两首诗的启示和影响。叶赛宁的这两首诗,写的是儿子离开家园奔向革命“用战斗的笔杆发挥着威严”的情景,抒发了青年一代的豪情,老一代的失望。而艾青的《我的父亲》,也描写了老一辈破碎的企望,抒发了诗人“奔走在解放战争的烟火里”的豪情。这些诗,情感的基调,意识内容,都十分相似。
    再看马雅可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是以雄健的诗风和惊世骇俗的新鲜比喻享誉诗坛的。他的这种雄健的诗风与出奇、新鲜的比喻手法也直接影响了艾青早期的诗歌创作。如,马雅可夫斯基在描写资本主义大都市生活时,喜欢用“工业性的比喻”来诅咒资本主义的文明。艾青所写的《马赛》等诗也是如此,如艾青写道:“烟囱!/你这为资本所奸淫了的女子!头顶上/忧郁的流散着/弃妇之披发般的黑色的煤烟...”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伦对艾青诗歌的影响。

    正确答案: 凡尔哈仑是艾青最青睐的诗人。艾青曾在1978年出版的《艾青诗选》“自序中说:“而我最喜欢,受影响较深的是比利时大诗人凡尔哈仑的诗。”凡尔哈仑(Verhaeren)(1855—1916)是给20世纪前卫文学潮流以巨大影响的诗人。他出生在比利时的农村,心中始终保持着宁静的田野世界的印象。他以充满比利时旧农业封建时代风味的诗歌《弗拉罗道士》和《修道士》等作品走上诗坛。然而,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使比利时那平稳的田园风味被骚动所代替,宁静的乡村生活被机械的喧嚣和人心的惶惶不安所代替,身处这一转折时代的凡尔哈仑,面对这一历史的事实,在经历了身体疾病的折磨和精神上的苦闷之后,终于走向现实,直面人生,由一个写农村平静生活的诗人,成为了喧嚣都市的歌者;又一个沉于浪漫情调的诗人,成为了一个把握时代脉搏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他创作的后期,他用雄浑劲健的自由诗体,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大都市的无限扩张和广大农村的破灭景象,视野由纯粹的个人性观照,拓展为集团的、宇宙的观照。他将时代的旋律融进诗歌中,并将大量的现代口语入诗。他的诗风奔放、开阔、自由,出语形象、明朗、清新。
    艾青当年在法国留学时,接触了凡尔哈仑的诗,并被他所吸引。正是在凡尔哈仑诗歌的引导下,艾青开始试验在自己的速写本(绘画本)上记下一些瞬间即消逝的直觉印象和自己的观念,“学习用语言捕捉美的光、美的色彩、美的形体、美的运动”(艾青:《母鸡为什么下鸭蛋》)。之后,当他开始诗歌创作时,不仅在美学风格上追随、学习凡尔哈仑,而且,他早期(1932年)描写中国农村的那种原始的野性生活情调的诗篇,如《透明的夜》,连诗名都是借用的凡尔哈仑的。凡尔哈仑写过《透明的农村》,艾青就直接借用了凡尔哈仑的“透明的”这一形容词,来描写中国农村的生活。至于其中“美的光”、“美的色彩”、“美的运动”等意境构成,与凡尔哈仑也极为相似。同时,他也继承了凡尔哈仑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的现实主义态度,他以后的诗歌都没有离开过这一态度,如《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等,都是最明显的例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你如何理解艾青“诗歌散文化美”的艺术追求?

    正确答案: 艾青的诗作都是自由体式。他的自由体摒弃了早期自由诗的散文化,而追求“自由而自己成了约束”的散文美。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诗语言的散文美。注意从生活中提取丰富、鲜活、变化的语言。在成熟期的作品中,他的语言更加朴素、亲切、新鲜、干净、凝练,且富有表现力。二是他讲究诗情内在的律动,把外在音律消融于诗的内在骨骼,把形式积淀到内容中去。他的诗或长篇或短制,都是章无定节,节无定句,也不拘泥于音韵与顿数,但却具有内在的旋律和节奏。如《大堰河——我的褓姆》,全诗十三节,节式有长有短,长的一节十六行,短的一节只有四行,每行字数多少不一,多者二十二字,少者每行二字。全诗不押韵,但每一节首尾句重复,以确定情绪抒发的基调,中间几行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是长句,使情感的抒发形成一种自然起伏的节奏与旋律。参差中保持和谐,变化中又有统一。自由诗体在艾青手中灵活多变,走向成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艾青的诗歌中饱含感时忧国的情调。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艾青诗歌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贡献。

    正确答案: (1)、艾青是中国现代诗歌在艺术上的集大成者,他在创作中广泛吸取了现代新诗近二十年的经验教训,使他的诗歌在艺术上比以前的自由体诗有更大的提高。他的诗以深沉激越的感情、奔放自由的格式、丰富变化的语言,极大的提高了自由体诗的表现力。
    (2)、从中西文化中博采众长,将绘画的色彩与音乐的律动融会到诗歌中,使诗歌在散文美的形式中追求内在的节奏感和音律美。
    (3)、艾青在叙事诗方面有所建树,显示了很高的成就,他在继承中有创造,以创作的实绩拓宽了新诗的发展道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伦对艾青诗歌的影响。


    正确答案: 凡尔哈仑是艾青最青睐的诗人。艾青曾在1978年出版的《艾青诗选》“自序中说:“而我最喜欢,受影响较深的是比利时大诗人凡尔哈仑的诗。”凡尔哈仑(Verhaeren)(1855—1916)是给20世纪前卫文学潮流以巨大影响的诗人。他出生在比利时的农村,心中始终保持着宁静的田野世界的印象。他以充满比利时旧农业封建时代风味的诗歌《弗拉罗道士》和《修道士》等作品走上诗坛。然而,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使比利时那平稳的田园风味被骚动所代替,宁静的乡村生活被机械的喧嚣和人心的惶惶不安所代替,身处这一转折时代的凡尔哈仑,面对这一历史的事实,在经历了身体疾病的折磨和精神上的苦闷之后,终于走向现实,直面人生,由一个写农村平静生活的诗人,成为了喧嚣都市的歌者;又一个沉于浪漫情调的诗人,成为了一个把握时代脉搏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他创作的后期,他用雄浑劲健的自由诗体,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大都市的无限扩张和广大农村的破灭景象,视野由纯粹的个人性观照,拓展为集团的、宇宙的观照。他将时代的旋律融进诗歌中,并将大量的现代口语入诗。他的诗风奔放、开阔、自由,出语形象、明朗、清新。
    艾青当年在法国留学时,接触了凡尔哈仑的诗,并被他所吸引。正是在凡尔哈仑诗歌的引导下,艾青开始试验在自己的速写本(绘画本)上记下一些瞬间即消逝的直觉印象和自己的观念,“学习用语言捕捉美的光、美的色彩、美的形体、美的运动”(艾青:《母鸡为什么下鸭蛋》)。之后,当他开始诗歌创作时,不仅在美学风格上追随、学习凡尔哈仑,而且,他早期(1932年)描写中国农村的那种原始的野性生活情调的诗篇,如《透明的夜》,连诗名都是借用的凡尔哈仑的。凡尔哈仑写过《透明的农村》,艾青就直接借用了凡尔哈仑的“透明的”这一形容词,来描写中国农村的生活。至于其中“美的光”、“美的色彩”、“美的运动”等意境构成,与凡尔哈仑也极为相似。同时,他也继承了凡尔哈仑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的现实主义态度,他以后的诗歌都没有离开过这一态度,如《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等,都是最明显的例子。

  • 第14题:

    惠特曼对艾青诗歌创作的影响。


    正确答案: 首先表现在自由体诗的形式上。惠特曼是对西方格律诗全面突破的首创者,他的《草叶集》第一次彻底抛开了轻重音、音节、形体等等格律规则,出现了新颖的长短句式,可以容纳下丰富的、不拘一格的词汇,这种长短句在描绘景物时,适于展现开阔、多样的现代生活画面;在描述情感时,适于表现现代人更为复杂、细腻的心理状态。如《自己之歌》第十五节,共六十多行,就是一副美国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素描。惠特曼进行彻底的诗体革命的精神,让艾青从中受到巨大鼓舞,他多次评价惠特曼的新诗体的意义,他在《诗的形式问题》中说:“在近代,以写自由体诗而博得声誉的,是合众国民主诗人惠特曼„„产生这种诗体的时候,从诗的本身说,是为了适应表现新的思想感情的要求,突破了旧形式束缚,是一种解放。”
    其次是他的诗歌的感染力和启发性,喜欢用排比、叠词、和穿插民谣等表现手法,以及强调诗的内在节奏和旋律等。如惠特曼描写林肯被刺死的著名挽歌《啊,船长,我的船长》。那种一咏三叹、有强有弱、不绝于缕的情绪,反映在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等诗中,则是同样荡气回肠的咏唱。但一个如冲击海岸的波浪,悲壮感人;另一个似绕梁不绝的乐曲,缠绵动人,相似在其神韵,两者又是迥然不同的。艾青当年写大陆和海洋,写它们的宽阔和坦荡,也使我们想起这位开一代诗风的美国诗人对他的影响。

  • 第15题:

    简述艾青诗歌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贡献。


    正确答案: (1)、艾青是中国现代诗歌在艺术上的集大成者,他在创作中广泛吸取了现代新诗近二十年的经验教训,使他的诗歌在艺术上比以前的自由体诗有更大的提高。他的诗以深沉激越的感情、奔放自由的格式、丰富变化的语言,极大的提高了自由体诗的表现力。
    (2)、从中西文化中博采众长,将绘画的色彩与音乐的律动融会到诗歌中,使诗歌在散文美的形式中追求内在的节奏感和音律美。
    (3)、艾青在叙事诗方面有所建树,显示了很高的成就,他在继承中有创造,以创作的实绩拓宽了新诗的发展道路。

  • 第16题:

    分析艾青诗歌与俄罗斯、苏联诗歌的联系。


    正确答案: 在此最值得一提的是叶赛宁与马雅可夫斯基。艾青曾这样评价叶赛宁,他“从意象主义者们中间出来,以旧俄罗斯农民的眼光,看到暴风雪疾驰而至的心情迎接了革命。他的诗充满了哀怨,留给人们难以忘的纪念”。“他的诗,和周围的景观联系得那么紧密、真切、动人,具有奇异的魅力,以致达到难以磨灭的境地”(1981年《关于叶赛宁》)。而叶赛宁诗歌的这些特点,都被艾青经过自己的吸收、消化,融入了自己的诗歌。艾青的《我的父亲》等诗,就直接受到了叶赛宁《母亲的来信》和《回答》两首诗的启示和影响。叶赛宁的这两首诗,写的是儿子离开家园奔向革命“用战斗的笔杆发挥着威严”的情景,抒发了青年一代的豪情,老一代的失望。而艾青的《我的父亲》,也描写了老一辈破碎的企望,抒发了诗人“奔走在解放战争的烟火里”的豪情。这些诗,情感的基调,意识内容,都十分相似。
    再看马雅可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是以雄健的诗风和惊世骇俗的新鲜比喻享誉诗坛的。他的这种雄健的诗风与出奇、新鲜的比喻手法也直接影响了艾青早期的诗歌创作。如,马雅可夫斯基在描写资本主义大都市生活时,喜欢用“工业性的比喻”来诅咒资本主义的文明。艾青所写的《马赛》等诗也是如此,如艾青写道:“烟囱!/你这为资本所奸淫了的女子!头顶上/忧郁的流散着/弃妇之披发般的黑色的煤烟...”等。

  • 第17题:

    简述艾青诗歌的散文化的艺术追求。


    正确答案: 艾青的诗作都是自由体式。他的自由体摒弃了早期自由诗的散文化,而追求散文美。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诗语言的散文美。注意从生活中提取丰富、鲜活、变化的语言。在成熟期的作品中,他的语言更加朴素、亲切、新鲜、干净、凝练,且富有表现力。
    二是他讲究诗情内在的律动,把外在音律消融于诗的内在骨骼,把形式积淀到内容中去。他的诗或长篇或短制,都是章无定节,节无定句,也不拘泥于音韵与顿数,但却具有内在的旋律和节奏。如《大堰河——我的褓姆》,全诗十三节,节式有长有短,长的一节十六行,短的一节只有四行,每行字数多少不一,多者二十二字,少者每行二字。全诗不押韵,但每一节首尾句重复,以确定情绪抒发的基调,中间几行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是长句,使情感的抒发形成一种自然起伏的节奏与旋律。参差中保持和谐,变化中又有统一。
    自由诗体在艾青手中灵活多变,走向成熟。

  • 第18题:

    艾青的诗歌创作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第一、深挚的情感。艾青诗中的情感深沉、真挚感人,而且这情感不是他个人的。在情感背后,我们能感到艾青博大的胸怀和人格的力量;
    第二、沉郁与明快的风格,抗战前的诗篇风格是沉郁的,成熟期的诗作,沉吟于与明快并存;
    第三、境界的广阔和意象繁复形象新鲜,蕴涵丰富;
    第四、强调自由诗体与诗歌语言的散文美。

  • 第19题:

    问答题
    中国古代文化对艾青诗歌的影响。

    正确答案: 首先,他在主体意识上继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思想及其积淀本以十分丰厚的忧患意识,使他始终葆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与时代的使命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其次,他在艺术创造上承传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深厚的诗骚传统,把诗歌当作抒发内在思想感情,传达人生态度的工具,这就使他的诗必然与“游戏”、“唯美”相去甚远,他的诗几无无病呻吟之作,他直接直面现实人生,承担了时代的各种忧患,表现了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和人道精神。艾青始终发扬中国诗歌以抒情为本,以意境为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诗学传统,尽管这些传统这些传统因素在与外来影响化合后发生了变异,但我们仍然可看到它在艾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艾青继承了古代优秀的诗歌传统,这使他在学习外国现代诗歌时能遏止非理性、神秘、怪诞以及唯美的倾向,而始终保有中国之风、民族之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惠特曼对艾青诗歌创作的影响。

    正确答案: 首先表现在自由体诗的形式上。惠特曼是对西方格律诗全面突破的首创者,他的《草叶集》第一次彻底抛开了轻重音、音节、形体等等格律规则,出现了新颖的长短句式,可以容纳下丰富的、不拘一格的词汇,这种长短句在描绘景物时,适于展现开阔、多样的现代生活画面;在描述情感时,适于表现现代人更为复杂、细腻的心理状态。如《自己之歌》第十五节,共六十多行,就是一副美国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素描。惠特曼进行彻底的诗体革命的精神,让艾青从中受到巨大鼓舞,他多次评价惠特曼的新诗体的意义,他在《诗的形式问题》中说:“在近代,以写自由体诗而博得声誉的,是合众国民主诗人惠特曼„„产生这种诗体的时候,从诗的本身说,是为了适应表现新的思想感情的要求,突破了旧形式束缚,是一种解放。”
    其次是他的诗歌的感染力和启发性,喜欢用排比、叠词、和穿插民谣等表现手法,以及强调诗的内在节奏和旋律等。如惠特曼描写林肯被刺死的著名挽歌《啊,船长,我的船长》。那种一咏三叹、有强有弱、不绝于缕的情绪,反映在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等诗中,则是同样荡气回肠的咏唱。但一个如冲击海岸的波浪,悲壮感人;另一个似绕梁不绝的乐曲,缠绵动人,相似在其神韵,两者又是迥然不同的。艾青当年写大陆和海洋,写它们的宽阔和坦荡,也使我们想起这位开一代诗风的美国诗人对他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艾青诗歌的散文化的艺术追求。

    正确答案: 艾青的诗作都是自由体式。他的自由体摒弃了早期自由诗的散文化,而追求散文美。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诗语言的散文美。注意从生活中提取丰富、鲜活、变化的语言。在成熟期的作品中,他的语言更加朴素、亲切、新鲜、干净、凝练,且富有表现力。
    二是他讲究诗情内在的律动,把外在音律消融于诗的内在骨骼,把形式积淀到内容中去。他的诗或长篇或短制,都是章无定节,节无定句,也不拘泥于音韵与顿数,但却具有内在的旋律和节奏。如《大堰河——我的褓姆》,全诗十三节,节式有长有短,长的一节十六行,短的一节只有四行,每行字数多少不一,多者二十二字,少者每行二字。全诗不押韵,但每一节首尾句重复,以确定情绪抒发的基调,中间几行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是长句,使情感的抒发形成一种自然起伏的节奏与旋律。参差中保持和谐,变化中又有统一。
    自由诗体在艾青手中灵活多变,走向成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怎么理解艾青诗歌创作中对“苦难美”的追求?

    正确答案: 苦难,伴随着劳苦大众走过了太多太长的岁月。苦难,是历史的一种深沉。古往今来有成就的诗人们,无不对劳苦大众所经受的苦难给以关注,给以同情。并以他们的诗来展示苦难,为的是让世人清醒,让历史清醒。艾青从他踏上中国诗坛的那天起,就关注着这种苦难,并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刻划这种苦难。在他的不少诗中,对于中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经受的苦难,都作了深刻的描绘。《死地》便是其中的出色篇章。苦难本身并不美,因为它是那样残忍,那样冷酷,摧残人性。人类不希望有苦难,可是事实上不仅有苦难,而且接连不断。那么,这就不能不引起人类的思考,引起诗人们的思考。因而,在诗中描绘苦难,是天经地义的事。描绘苦难,正是为了揭示苦难,从而消除苦难。诗之美,也就由此而产生。艾青有着自己精辟的见解:“苦难比幸福更美。”“苦难的美是由于在这阶级的社会里,人类为摆脱苦难而斗争。”“属于这伟大和独特的时代的诗人,必须以最大的宽度献身给时代,领受每个日子的苦难像是那些传教士之领受迫害一样的自然,以自己诚挚的心沉浸在万人的悲欢、憎爱与愿望当中。”这里,艾青清楚地阐述了自己的社会观点,也清楚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点。这二者又是分不开的。诗中的苦难美,艾青指出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是“为摆脱苦难而斗争”的革命精神、革命气节,二是诗人要献身时代,与劳苦大众同呼吸共命运。苦难美不只是在苦难中呻吟,而更重要的是在呻吟中奋起。诗美,不是海市蜃楼,也不只是格律的抑扬顿挫,主要是诗意、诗情之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阮籍《咏怀诗》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正确答案: 阮籍诗歌继承了建安作家的传统,却又不拘泥于模仿乐府诗,开始了五言诗的创作;他摆脱了对民歌的模仿,注重诗歌艺术形象的展现,思想深刻,感情真挚,内涵丰富;特别注重象征寓意的运用,借古讽今,隐而不露,耐人寻味。这种含蓄的诗风为后世身处黑暗环境下的作家们开启了抒情述怀的新途径,丰富了建安文学的表现手法。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