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的特点()A、通过书法的点、划结构和章法表现形式美B、通过字的力度来展现神采美C、通过字的形态来展现神采美D、通过字的形、神表现书法家的精神美和时代特征

题目

中国古代书法的特点()

  • A、通过书法的点、划结构和章法表现形式美
  • B、通过字的力度来展现神采美
  • C、通过字的形态来展现神采美
  • D、通过字的形、神表现书法家的精神美和时代特征

相似考题
更多“中国古代书法的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中国古代书法家中有“书圣”称号的是( )

    A.王羲之
    B.怀素
    C.张旭
    D.颜真卿

    答案:A
    解析:

  • 第2题:

    中国古代书法-----草书特种邮票以()草书真迹为蓝本。

    • A、米芾
    • B、张旭
    • C、怀素

    正确答案:C

  • 第3题:

    元明书法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元明两代历时近四个世纪,基本上延续宋代帖学的风气,形成以继承为主的趋势。
    元明时期在书艺上有成就的书家,大部分在真、行、草书方面,这种趋势延续到清朝初期。元朝书艺“初则宗唐,后则宗晋”。虞集说:“元初士大夫多学颜书,虽刻鹄不成,尚可类鹜。大德、延祐之间,称善书者必归巴西(邓文原)、渔阳(鲜于枢)、吴兴(赵孟頫)。自吴兴出,学者始知以晋名书。”而“宗晋者多从吴兴入”(马宗霍《书林藻鉴》赵孟頫是元朝一代宗匠,创“赵体”,开一代之风。元朝书家大多在他的笼罩之下。赵书“专以古人为法”又影响了明代书风。清代乾隆皇帝极崇赵书,赵书又波及清代。鲜于枢与赵孟頫齐名并称“二雄”,有人说“终元之世,出入此二家”。鲜于枢小楷书学钟繇,善行草书,草书“兼素师以窥大令”,颇受赵孟頫的推崇。能悬腕作大字,据说鲜于枢由“见二人鞔车泥泞中,遂悟书法”。他的书法颇带河朔伟气,用笔遒劲,以骨力取胜,在赵书之外别立一家风范。其他有“善悬腕,行草逸迈可喜”,以气胜的少数民族书家康里巙巙;“行草师二王,婉丽丰研”的周驰;善真、行、草书、“工于笔札”而与赵孟頫齐名的邓文原:“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隶为当代第一”的虞集;“仿率更(欧阳询)父子,力求劲拔”的柯九思;“行书殊遒美”的吴炳;“冷逸荒率,不失晋人矩矱”的倪瓒;“字画清遒,有唐人风格”、学赵书而能自立的张雨;“小篆精妙,当代独步”的吾丘衍;“善篆隶,温润遒劲”的秦不华等。这些书家都各有特点,但为继承所淹,缺乏突出的创造性,其中康里巙巙,虽在“其时群皆趋赵”的形势下“独能不仰其息”,其书用笔跌宕峻逸,有别于赵的遒媚,但未能跳出以继承为主的大范围,影响亦未能超过赵孟頫。
    画家吴镇善草书,直承唐宋传统,能入古出新。他的草书深沉圆劲,率意而任真趣,无意求工而能妙造自然,意韵深长。马宗霍说他“人品高洁,自成逸邈,”书如其人。被明人称为“文妖”的文学家杨维祯的书法,在元末以“狂怪”闻名。他法古求新,融汉隶、章草和二王为一炉,古澹而劲秀,有刚直奔放、豪迈的个性风格。这两位书家在元代是富于创新精神的,但一为画名所淹,一为诗名所淹,在元代以继承为主而又赵书盛行的书坛上,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和发展。
    明初延续元朝以继承为主的书势,延赵余波,如危素、宋濂、宋克、宋璲、宋广、俞和等。除真、行、草书外,亦有不少书家写章草,其中以宋克最著。宋克的章草得索靖、皇象神髓,能将古章草的古朴淳茂与他的豪放性格相融合,“以一种瘦挺的笔画改易了古章草的肥厚姿态,成为新的面貌。”(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近代书家于右任评宋克章草说:“当章草消沉之会,起而作中流砥柱。故论章草者,莫不推为大家。”明朝皇帝和亲王贵族多喜爱和提倡帖学,加之法帖翻刻成风,促成了明代帖学盛行的趋势。马宗霍论明代书势说:“帖学大行,故明人类能行草,虽绝不知名者,亦有可观,简牍之美,几越唐宋。惟妍媚之极,易占俗笔,可与入时,未可与议古。次则小楷亦劣能自振,然馆阁之体,以庸为工,亦但宜簪于禄耳。至若篆隶八分,非问津于碑,莫由得笔,明遂无一能名家者。又其帖学大抵亦不能出赵吴兴范围,故所成就终卑。偶有三数杰出者,思自奋轶,亦未敢绝尘而奔也。”由此可见帖学给明代书艺带来的厄运。再者,明永乐时成祖诏求四方能书之士,置于翰林,授给中书舍人官职,专为写诏令文书。当时云间“二沈”(沈度、沈粲)是很受皇帝重视的书家。沈度写诏令字体方整圆润,被视为标准。科举考试重书法,于是天下士子多写典雅端平、严谨齐一的字体。形成近体相师,每况愈下的局面。“度楷粲草,兄弟争能,然递相模仿,习气亦最甚,靡靡之格,遂成馆阁专门。(《书林藻鉴》)“馆阁体”一直到清代,发展成为既偏离古法,又扼杀个性的“乌、方、光”的程式,使书法趋于绝境,所以说“馆阁体”的形成和影响是使明代书艺如江河日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弘治年间,祝允明、文徵明、王宠堀起于江南吴地,书法由赵孟頫上承晋唐,明代书法开始冲决馆阁体的束缚而有了转机,号为明书中兴。祝允明的楷行书取法晋唐宋元诸家,功力深厚,草书成就最高,博取诸家而得力于黄山谷,下笔精熟,跌宕奇伟,有疾风骤雨之势,变化万千而点画结体皆有法度,又能时出新意。他的草书写得很豪爽,笔势雄强,虽偶有失笔,亦能风骨烂漫,以情韵取胜。文徵明是吴地影响较大的书画家,他师法晋唐,“刻意临学,亦规模宋元”。隶书师钟繇,大字真书得力于黄山谷,“草师怀素,行书仿苏、黄、米及圣教”。小楷取法二王,从《黄庭经》、《乐毅论》中来,写得秀整、法度谨严而又温纯精绝,是明代小楷书的代表性书家。王宠后出,其书“正书始虞永兴、智永,行书法大令,晚岁稍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合而成雅,婉丽遒劲,奕奕动人,为时所趣。”(王世贞语)是文徵明之后有影响的书家。
    此外,文徵明之前有张弼,之后有徐渭,是在草书上有创造性的书家。张弼善狂草,他的狂草书里杂以今草和章草,“怪伟跌宕”,王鏊认为他的草书“尤多自得。酒酣兴发,顷刻数十纸,疾如风雨,娇如龙蛇……世以为颠张复出也”。徐渭是明代后期著名诗人、戏曲家,又是水墨大写意花卉画派的开派画家。他是一位怀才不遇而又性格豪迈不羁的人物,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而又个性鲜明,曾自称“吾书第一”。他的行草书像他的大写意画一样,不计点画工拙,豪气英发,横涂竖抹,体态姿肆而神韵天成。袁宏道评曰:“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王宠)、文徵仲(文徵明)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可谓知言善道。徐渭是一位着意于抒发性灵,格调高迈超凡,个性突出的书家,在明代以继承为主的书坛上更显得难能可贵。祝允明、张弼、徐渭三家书艺的抒情风采和个性追求,是为明末抒情新风的先导。晚明书坛以董其昌影响最大,“行楷之妙,跨绝一代”,书风流丽典雅,当时已名闻海内外,清代初期因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而风行于清代初期,笼罩朝野。与董其昌齐名的有邢侗和米万钟。邢侗书法以得二王神髓而为海内所珍。米万钟尤善署书,“行草得米南宫家法”,同时还是善泼墨画米家云山的画家。这些书家虽说成就有高下,但不出宋元的以继承为主的路子。
    明末清初是动荡而活跃的时代,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和社会的变动,思想界和文化艺术界活跃,很多天才思想家、艺术家应运而生,文艺上浪漫主义思潮和抒情之风得以发展。在书法上出现了行草书的法古出新的趋势,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有创造性的书家,如张端图、黄道周、王铎、倪元路,傅山等,他们深研古法,又强调个性和感情的抒发,形成与赵、董不同的审美观念和书法道路,给书坛带进一股富有生命力的清新气息,开拓了新的局面。

  • 第4题:

    请谈谈书法欣赏的特点。


    正确答案: 书法欣赏主要是一种审美活动。欣赏者的审美活动受作品中抽象线条组成的艺术形象的制约,其表现为:线条形象唤起欣赏者的整个审美感觉经验、情绪记忆和形象记忆,并限制了欣赏者的感觉、想象、理解等一切心理活动的方向、节奏和范围。但作为欣赏者,也绝非被动地接受,而是有积极的心理活动,这是被动、制约中的主动。所以书法欣赏是再评价与再创造的过程。“再创造”是一种在感受基础上的想象活动和体验活动,有丰富书法艺术修养的人,能很准确地把握住对象的艺术特征及其应有的历史地位。由于欣赏者不同,那线条中跳动着的“势”,又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产生新的意象。这是一种由于人的探究、求新的心理特征所创造出的新的境界,而决不是由看到了一“点”便联起蝌蚪式的“创造”。
    当然,“再创造”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看到笔画挺拔、气势豪放的书作,可以联想到高山、青松这些具有挺拔、豪放的物体;看到连绵飞动的字使人联想到山泉流水,引起波动的感觉;庄严的字联想到佛教,妍媚的字联想到美女,跌宕的字联想到杂技椅子顶,拙朴的字联想到汉代石刻,这只是一种“意象”,是从总体风格上进行的再创造,是由主体的“意”和客观的“象”所碰撞造成的心境。那些联想的具体事物不会一直停留在脑子里,而“心境”却做为一种感知、体验的结果,较牢固地积淀在主体意识之中。多层次的、多类型的欣赏、联想,会逐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再评价”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它将感知、体验上升到对作品进行深刻的思考中去,才能给作品的优劣予以评论,有时可以发现原作者所体会不到的意义。尤其对古代书法作品的分析、评价,许多不被人注意、或者已被淹没的作品,经后人站在历史的高度予以再评价后,方显示出其伟大之处。如龙门二十品的制作者们,当时只是做为佛教的虔诚弟子用书法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但过了一千多年后,竟然被高扬北碑者所发现,并赋于它们以深远的意义:作为一种隶与唐楷之间的书体,已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辉煌的书法珍品了,这是当时作者们做梦也未能想得到的。欣赏者的再评价,是其审美能力、认识能力的表现,也是他能从中吸收其精华从而促使自己更快提高艺术水准的条件之一。只有欣赏者的水准与作品相近时,作品才能作用于欣赏者,它的一切优点方可为欣赏者所吸收,二者于是产生共鸣,欣赏者也参加了艺术创造,甚至感到那就是自己所创造的作品。

  • 第5题:

    赵孟頫在书法史上的贡献及其书法的特点。


    正确答案: 贡献:
    ①赵孟頫为我们创立了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临摹的主要书体。
    ②赵孟頫最先把书画合璧,最先在画上题诗,“诗书画”三绝由他开始。
    ③赵孟頫一生勤奋临池,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墨迹。
    ④赵在理论上也是一面大旗。
    特点:赵在前期刻苦学习和继承前人书法遗产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将晋韵、唐楷、宋意冶于一炉,推陈出新,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赵体”。赵起了书法史的中介桥梁作用。赵体书风是温润娴雅、秀艳飘逸。他的楷书代表作是《胆巴碑》、《三门记》、《妙严寺碑》。

  • 第6题:

    中国古代书法字体由隶书转为楷书始于什么时候?


    正确答案:始于三国时期

  • 第7题:

    “粉白墨黑”是形容中国古代女子()

    • A、喜好书法
    • B、敷面画眉
    • C、服白头发黑
    • D、穿衣色彩

    正确答案:B

  • 第8题:

    问答题
    赵孟頫在书法史上的贡献及其书法的特点。

    正确答案: 贡献:
    ①赵孟頫为我们创立了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临摹的主要书体。
    ②赵孟頫最先把书画合璧,最先在画上题诗,“诗书画”三绝由他开始。
    ③赵孟頫一生勤奋临池,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墨迹。
    ④赵在理论上也是一面大旗。
    特点:赵在前期刻苦学习和继承前人书法遗产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将晋韵、唐楷、宋意冶于一炉,推陈出新,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赵体”。赵起了书法史的中介桥梁作用。赵体书风是温润娴雅、秀艳飘逸。他的楷书代表作是《胆巴碑》、《三门记》、《妙严寺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中国古代美学的审荚理想是什么?这种审美理想在书法美学中是怎样体现的?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美学的审美理想是:崇尚中和之美,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素朴和谐统一。这种审美理想体现在书法美学之中,强调对立面的和谐的统一,要求情感抒发要符合理性规范,追求情感抒发和客观规律的融合统一、形神兼备。就整篇作品的布局来说,横有行,纵有列,严整有序,但又可因地制宜地作各种不同的安排,如扇面、题画等。就各种字体来说,篆书、隶书、楷书可以规规矩矩、方方整整,行书、草书作品则要求淋漓酣畅地尽兴发挥。就个体字形来说,整体上是方整的,但在乎正安稳之外又富有变化:篆书略成纵势展开,隶书呈横势展开,楷书则基本上方整一致。字的内部布局有很强的规律性,但又蕴含了诸多的变化因素,如通过构件位置的移易可以造成离与合的变化,通过笔形
    的曲直变化可以造成刚与柔的效果,通过笔势的稳、险、缓、急可以传达静与动的神态,通过用墨的浓淡湿燥可以烘托肥瘦阴阳的境界。汉字艺术的中和之美就是将各种变化的因素协调于一个方块之内,达到稳定而又不失灵活的美观形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著名书法艺术家有哪些?试分析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1)一幅书法作品往往与作者的心意交相呼应、融会贯通,即所谓的“书如其人”。
    (2)可选择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大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等,或现、当代的一些书法家,对其主要作品及其艺术风格进行介绍和分析。
    (3)答题内容不求全面,可以抓住一点,兼及其它方面的内容。
    (4)允许学生发表发表自己的看法,但需较为客观,能够自圆其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中国古代书法字体由隶书转为楷书始于什么时候?

    正确答案: 始于三国时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一套宣纸邮票是()。
    A

    2010年2010-11《中国古代书法-行书》大版

    B

    2010年2010-11《中国古代书法-行书》小版

    C

    2004年2004-28《中国古代书法-隶书》小版

    D

    2004年2004-28《中国古代书法-隶书》大版


    正确答案: B
    解析: 2010年5月15日,中国邮政发行了首套宣纸材质特种邮票2010-11《中国古代书法-行书》小版。该套邮票小版张用中国特色手工宣纸印制,突显了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收藏价值。

  • 第13题:

    中国古代美学的审美理想是什么?这种审美理想在书法美学中有怎样体现的?
    中国古代美学的审美理想是:祟尚中和之美,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素朴和谐统一。
    这种审美理想体现在书法美学之中,强调对立面的和谐的统,要求情感抒发要符合理性规范,追求情感抒发和客观规律的融合统一、形神兼备。就整篇作品的布局来说,横有行,纵有列,严整有序,但又可因地制宜地作各种不同的安排,如扇面、题画等。就各种字体来说,篆书、隶书、楷书可以规规矩矩、方方整整,行书、草书作品则要求淋淳酣畅地尽兴发挥,就个体字形来说,整体上是方整的,但在乎正安稳之外又富有变化:篆书略成纵势展开,隶书呈横势展开,楷书则基本上方整一致。字的内部布局有很强的规律性,但又蕴含了诸多的变化因素,如通过构件位置的移易可以造成离与合的变化,通过笔形的曲直变化可以造成刚与柔的效果;通过笔势的稳、险、缓、急可以传达静与动的神态,通过用墨的浓谈湿燥可以烘托肥瘦阴阳的境界。汉字艺术的中和之美就是将各种变化的因素协调于一个方快之内,达到稳定而又不失灵活的美观形态。

  • 第14题:

    请进一步解释一下中国古代象形文字与书法抽象的关系。


    正确答案: 早期汉字模拟现实的现象是存在的,但这种象形因素只存在于文字的最初阶段。而且,就连最原始的象形文字,也是一种抽象的表现方法而已。文字由象形进一步抽象化,是历史的进步。还须指出,在现代的大约五万多汉字中,仅有三百左右的字有象形因素,而且像什么也众说纷纭。我们可以说,在文字学方面,指出象形性是有意义的,而在研究书法美的根源时,汉字的象形性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
    书法美——方块汉字的造型美,它们所依仗的是“美的规律”,规律在造型上的感觉以及其心理生理上的根据。至于象形与否,这根本无关紧要。有的论者说:“人类现在早已超越过象形、摹拟的历史阶段”,“形式一经摆脱模拟、写实,便使自己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前进的道路,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便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出了书法艺术特有的本质。以象形因素最大的“日”字为例,从古到今,无数专家对其进行研究、考证,但一直未能统一在同一所象之形内,尤其中间的一点,到底像什么,认识分歧极大。没有古文字常识的人,根本想不到今天的“日”字就是当年的“⊙”,今天人们欣赏书法作品,根本无须去分析哪些字当年是怎样象形的。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孙过庭就意识到一味在书法中搞像什么形的做法是有违于书法法则的,何况二十世纪人们的艺术观念已经大大变化,再重复历史上已被淘汰的东西就更没有价值了。所以对于“抽象”二字,大可不必视为异端邪说,抽象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渊源和深厚的历史传统。不仅建筑、音乐及一大部分工艺美术基本上是以抽象为其主要特征,作为不能再现客观物体特征的书法艺术,则更是纯抽象的意象艺术,从整个世界艺术史来看,书法艺术是世界艺术史上抽象艺术的前驱。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了以书法为代表的、极为抽象的艺术,而西欧在忠实地描绘客观形体几千年后的近代,才出现以“意象”、“表现”为其宗旨的各种抽象主义流派。抽象艺术是客观存在,承认它并不可怕,我们应该把此视为民族文化的骄傲。

  • 第15题:

    中国古代有位书法家、画家自称自己为“驴”的是:()


    正确答案:朱耷

  • 第16题:

    南宋末以工书闻名天下的书法家是谁?其书法特点如何?


    正确答案:是张即之。他生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卒于宋理宗景定四年,(公元一一八六年——公元一二六三年)享年七十八岁。和州(今安徽和县)人。字温夫,又字樗寮。南宋末,即之以能书闻名天下。他喜欢作擘窠大字,丰碑巨刻,常见于江南。其写匾额如写小楷一样,清劲精到,行笔转折准确,骨格强硬但笔意雍容。传世书迹有《金刚经》、《杜诗断简》、《汪氏报本奄记》、《李伯嘉墓志》等。

  • 第17题:

    中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书法家墨迹是西晋,陆机的章草()。


    正确答案:《平复帖》

  • 第18题:

    中国古代美学的审荚理想是什么?这种审美理想在书法美学中是怎样体现的?


    正确答案:中国古代美学的审美理想是:崇尚中和之美,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素朴和谐统一。这种审美理想体现在书法美学之中,强调对立面的和谐的统一,要求情感抒发要符合理性规范,追求情感抒发和客观规律的融合统一、形神兼备。就整篇作品的布局来说,横有行,纵有列,严整有序,但又可因地制宜地作各种不同的安排,如扇面、题画等。就各种字体来说,篆书、隶书、楷书可以规规矩矩、方方整整,行书、草书作品则要求淋漓酣畅地尽兴发挥。就个体字形来说,整体上是方整的,但在乎正安稳之外又富有变化:篆书略成纵势展开,隶书呈横势展开,楷书则基本上方整一致。字的内部布局有很强的规律性,但又蕴含了诸多的变化因素,如通过构件位置的移易可以造成离与合的变化,通过笔形
    的曲直变化可以造成刚与柔的效果,通过笔势的稳、险、缓、急可以传达静与动的神态,通过用墨的浓淡湿燥可以烘托肥瘦阴阳的境界。汉字艺术的中和之美就是将各种变化的因素协调于一个方块之内,达到稳定而又不失灵活的美观形态。

  • 第19题:

    单选题
    中国古代书法-----草书特种邮票以()草书真迹为蓝本。
    A

    米芾

    B

    张旭

    C

    怀素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中国古代有位书法家、画家自称自己为“驴”的是:()

    正确答案: 朱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请进一步解释一下中国古代象形文字与书法抽象的关系。

    正确答案: 早期汉字模拟现实的现象是存在的,但这种象形因素只存在于文字的最初阶段。而且,就连最原始的象形文字,也是一种抽象的表现方法而已。文字由象形进一步抽象化,是历史的进步。还须指出,在现代的大约五万多汉字中,仅有三百左右的字有象形因素,而且像什么也众说纷纭。我们可以说,在文字学方面,指出象形性是有意义的,而在研究书法美的根源时,汉字的象形性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
    书法美——方块汉字的造型美,它们所依仗的是“美的规律”,规律在造型上的感觉以及其心理生理上的根据。至于象形与否,这根本无关紧要。有的论者说:“人类现在早已超越过象形、摹拟的历史阶段”,“形式一经摆脱模拟、写实,便使自己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前进的道路,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便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出了书法艺术特有的本质。以象形因素最大的“日”字为例,从古到今,无数专家对其进行研究、考证,但一直未能统一在同一所象之形内,尤其中间的一点,到底像什么,认识分歧极大。没有古文字常识的人,根本想不到今天的“日”字就是当年的“⊙”,今天人们欣赏书法作品,根本无须去分析哪些字当年是怎样象形的。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孙过庭就意识到一味在书法中搞像什么形的做法是有违于书法法则的,何况二十世纪人们的艺术观念已经大大变化,再重复历史上已被淘汰的东西就更没有价值了。所以对于“抽象”二字,大可不必视为异端邪说,抽象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渊源和深厚的历史传统。不仅建筑、音乐及一大部分工艺美术基本上是以抽象为其主要特征,作为不能再现客观物体特征的书法艺术,则更是纯抽象的意象艺术,从整个世界艺术史来看,书法艺术是世界艺术史上抽象艺术的前驱。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了以书法为代表的、极为抽象的艺术,而西欧在忠实地描绘客观形体几千年后的近代,才出现以“意象”、“表现”为其宗旨的各种抽象主义流派。抽象艺术是客观存在,承认它并不可怕,我们应该把此视为民族文化的骄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中国古代美学的审美理想是什么?这种审美理想在书法美学中有怎样体现的?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美学的审美理想是:祟尚中和之美,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素朴和谐统一。
    这种审美理想体现在书法美学之中,强调对立面的和谐的统,要求情感抒发要符合理性规范,追求情感抒发和客观规律的融合统一、形神兼备。就整篇作品的布局来说,横有行,纵有列,严整有序,但又可因地制宜地作各种不同的安排,如扇面、题画等。就各种字体来说,篆书、隶书、楷书可以规规矩矩、方方整整,行书、草书作品则要求淋淳酣畅地尽兴发挥,就个体字形来说,整体上是方整的,但在乎正安稳之外又富有变化:篆书略成纵势展开,隶书呈横势展开,楷书则基本上方整一致。字的内部布局有很强的规律性,但又蕴含了诸多的变化因素,如通过构件位置的移易可以造成离与合的变化,通过笔形的曲直变化可以造成刚与柔的效果;通过笔势的稳、险、缓、急可以传达静与动的神态,通过用墨的浓谈湿燥可以烘托肥瘦阴阳的境界。汉字艺术的中和之美就是将各种变化的因素协调于一个方快之内,达到稳定而又不失灵活的美观形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中国古代书法的特点()
    A

    通过书法的点、划结构和章法表现形式美

    B

    通过字的力度来展现神采美

    C

    通过字的形态来展现神采美

    D

    通过字的形、神表现书法家的精神美和时代特征


    正确答案: D,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