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1)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2)外报的出现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 第2题:

    对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应该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和他们所办的报刊,也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首先应该看到,来华办报的外国人,传教士也好,商人也好,外交官也好,慈善家也好,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宣扬自己的观点到中国来的。他们当中,多数是敌视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有的是披着袈裟的文化特务,有的是穿着商人外衣的政治间谍,有的还直接参加过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是,能不能把所有的外籍报人都视为文化特务、政治间谍和侵略者呢?不能。因为有的外籍报人确实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而来,并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如马礼逊和米怜;有的外籍报人来华的动机虽然不好,但他们的办报活动客观上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其影响而成为改革者。其次应该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报刊,多数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摇旗呐喊的,但也有少数报纸对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和革命事业是持同情态度的。第三,还应该看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譬如,他们将铅字、机器等印刷设备和石印、铅印等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他们将西方报刊形式传入中国,改变了我国古代报刊的原始形态;他们把西方言论、出版自由等观念传入我国,促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蓬勃发展等等。此外,中国近代的许多著名报人,象王韬、黄平甫等,都是先在外国人办的报馆工作,有了经验和资本以后才独立办报的。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但对具体人和具体报刊,要作具体分析。否则,就会陷入狭隘民族主义和盲目排外的泥坑。

  • 第3题:

    应该如何评价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指戊戌政变前。他们的办报活动在政治思想方面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教育,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开展,促成了“百日维新”,在新闻事业方面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同时创造了新的报章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对于这些成就,新闻史学界是一致肯定的。问题是对改良派在戊戌政变以后的办报活动,评价则不尽一致。有的因为改良派报刊宣传了保皇立宪而过多地加以否定。这是不公平的。应该看到,他们所办的报刊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拉了革命的后腿,但基本立场是爱国的,在揭露封建顽固随黑暗统治、激发人们的爱图热情和思想觉悟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次应该看到,他们所办的报刊大量介绍世界各国的新思想和新知识,在读者中有很大影响,许多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家和新闻工作者都谈到了他们所受的影响。毛泽东说,他在上小学的时候将《新民丛报》“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那时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郭沫若说:“当时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指梁启超)的思想和文字的洗礼。”邹韬奋说,他在上高中的时候,读《新民丛报》“简直入了迷”,以至产生了“要做一个新闻记者的动机”。可见,对改良派后期所办报刊的作用,也不能一笔抹煞。

  • 第4题:

    评述王韬的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自任主笔,这是我国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纸,通过报纸,王韬积极传播西方文化,呼唤改革开放,鼓吹变法图强,其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都产生重大影响,林语堂称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办报思想:
    (1)办报的意义:"办报立言"。
    (2)报纸的功能: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在国内最早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4)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
    (5)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是知识广博的"通才"。

  • 第5题:

    下列关于外国人在华停留期限算法正确的是()

    • A、免签入境的外国人,在华停留期从入境当日起算
    • B、免签入境的外国人,在华停留期从入境次日起算
    • C、持签证入境的外国人,在华停留期从入境当日起算
    • D、持签证入境的外国人,在华停留期从入境次日起算

    正确答案:A,D

  • 第6题:

    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一、他们先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后来又披着商业的外衣在中国办报,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和维护这些国家的在华利益摇旗呐喊。
    二、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大多数是中国通,这些都为他们办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有些在中国办报的个国人直接参与了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有的干预中国维新运动,有的出面干涉租界的诉讼等。
    四、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他们所办的报纸大多中国化。

  • 第7题:

    说明严复、唐才常、谭嗣同的办报活动和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一)严复:
    1、严复与《国闻报》《国闻汇编》:《国闻报》,1897.10.26天津创刊,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华北地区唯一的报纸,也是维新党人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国闻汇编》1897.11.24,内容以刊载论说、译文及重要消息为主。严复重要的译文《天演论》《群学肄言》最初便是在《国闻汇编》上发表的。
    2、严复“求通”思想的提出:严复认为报纸的作用是“将以求通”,而达“民智”、“国强”之目的,与梁启超的“求通”思想相比,严复侧重“通内外之情”,而梁启超则侧重“通上下之故”,严复还认为,应创立不同的报纸,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二)唐才常、谭嗣同:
    1、唐才常与《湘学报》:1897.4.22在长沙创办维新派在湖南地区的第一份报纸《湘学报》,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
    2、南学会与《湘报》:1898.3.7年长沙,以政论为主,发表了大量鼓吹变法维新的言论,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
    3、谭嗣同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湘报》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和主要撰稿人,还为《时务报》撰稿。谭嗣同的办报思想集中在1897年写的《报章文体说》和1898年写的《湘报后叙》中。
    ①谭嗣同认为,报贵在“新”:消息新、材料新、观点新、思想新;②报纸是“民史”“民口”,盛赞维新变法以来所出现的报章文体,为中国新闻文体第一次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8题:

    问答题
    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一、他们先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后来又披着商业的外衣在中国办报,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和维护这些国家的在华利益摇旗呐喊。
    二、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大多数是中国通,这些都为他们办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有些在中国办报的个国人直接参与了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有的干预中国维新运动,有的出面干涉租界的诉讼等。
    四、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他们所办的报纸大多中国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其表现为:
    1.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
    2.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
    3.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尽管外报本身就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一种表现,但客观上也对我们产生过重要影响:
    1.带来了近代报刊,体现了民主观念。
    2.介绍西方文化,开拓读者视野。
    3.促进中国人自办报刊,推动了中国报刊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陈独秀办过哪些报刊?如何评价他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原名乾生。安徽怀宁人。陈莉秀一生创办、主编或参加编辑的报刊先后有:《国民日日报》(1903年)、《安徽俗话报》(1904年)、《甲寅杂志》(1914年)、《新青年》(1915年)、《每周评论》(1918年),以及《无产者》、《火花》、《热潮》(均在1930年以后)等等。
    考察陈独秀的办报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15年以前,这个时期他创办和主编了《国民日日报》及《安徽俗话报》。这些报刊政治观点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帝国主义、封建迷信颇为激烈。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又参加了章士钊创办的《甲寅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反袁。这一阶段充分体现了陈独秀激进民主主义的思想体系。在办报业务方面,陈独秀很注意内容新鲜、语言通俗、图文通俗、图文并茂。因此,他办的报刊很受读者欢迎。
    第二个阶段,即“五四”运动前后,这是陈独秀办报活动中最光辉的一页。这个阶段他主要创办和主编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如果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那么陈独秀就是这面旗帜的擎旗人。这主要体现在:一、他制定了《新青年》的办刊方针,即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虽然他曾规定《新青年》的办刊方针,即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虽然他曾规定《新青年》“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但随着“五四”运动暴风骤雨的来临,他自己又打破了不议时政的规矩,公开宣布改变刊物的方针,认为对国家民族亡问题不能“装聋作哑”。同时他还与李大钊另创一个专议时政的《每周评论》,以最积极、主动的资态,始终站在运动前列。1920年《新青年》改组为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后,陈独秀又公开发表文章,表示拥护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拥护无产阶级专政。从此,刊物更注意宣传马克思主义。二、他团结和组织了大批的进步作者,并带领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伟大的新文化运动之中。李大钊、鲁迅、刘半农、钱同、胡适等等,就是当时《新青年》的积极撰稿人。三、他主张开展自由讨论,提出了“百家平等,不尚一尊”的办刊原则,并在自己办的《新青年》杂志里同时容纳不同意见。自由的思想争论,使读者增长了见识,分辨了是非。四、他勒奋写作,积极向国民传播新思想。据查,“五四”前后,他在《新青的》上发论文和杂文各50多篇。
    第三阶段,即1927年以后。先是他控制的报刊宣传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了革命的失败。21929年他被开除出党以后又办过《无产者》等几个托派刊物,直至1932年10月15日被开除出党以后又办过《无产者》等几个托派刊物,直至1932年10月15日被国民党逮捕。这个阶段,陈独秀在政治上走向没落,他办的报刊也没有多大影响。纵观陈独秀一生的办报活动,应当是功大于过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应该如何评价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指戊戌政变前。他们的办报活动在政治思想方面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教育,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开展,促成了“百日维新”,在新闻事业方面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同时创造了新的报章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对于这些成就,新闻史学界是一致肯定的。问题是对改良派在戊戌政变以后的办报活动,评价则不尽一致。有的因为改良派报刊宣传了保皇立宪而过多地加以否定。这是不公平的。应该看到,他们所办的报刊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拉了革命的后腿,但基本立场是爱国的,在揭露封建顽固随黑暗统治、激发人们的爱图热情和思想觉悟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次应该看到,他们所办的报刊大量介绍世界各国的新思想和新知识,在读者中有很大影响,许多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家和新闻工作者都谈到了他们所受的影响。毛泽东说,他在上小学的时候将《新民丛报》“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那时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郭沫若说:“当时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指梁启超)的思想和文字的洗礼。”邹韬奋说,他在上高中的时候,读《新民丛报》“简直入了迷”,以至产生了“要做一个新闻记者的动机”。可见,对改良派后期所办报刊的作用,也不能一笔抹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如何?怎样评价他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胡适(1891-1963)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曾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期间参与《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编辑工作,1922年5月创办《努力周报》,1924年1月与陈西滢等主办《现代评论》周刊,1930年与徐志摩等人合办《新月》杂志,1931年又与傅斯年等人阳办了《独立评论》。
    胡适是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作为文学革命倡导者之一,他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贡献应给予肯定。正是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打响了文学革命的第一炮。他提倡写白话文、白话诗、演白话剧,在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关于这一点,毛泽东给予很高评价的:“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在那时,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鲁迅也曾著文大加赞许说:“要恢复更多年元声的中国,是不容易的,首先来尝试这工作的是“五四运动”前一年,胡适之先生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可是,在世界观方面,胡适始终抱住他那实用主义哲学不放。在“五四”时期那班“新人物”里,胡适是作为资产阶级的右翼代表出现的。一有机会,他就会在报纸上宣传杜威实用主义。尢其是在他掌握了《每周评论》的编辑权以后,将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刊物完全改造成为一个贩卖实用主义哲学的阵地,,挑起了“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企图阴绕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所主办的《努力周刊》和《现代评论》,更是公开的、直接地反对马列主义和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运动,起到了阴碍历史前进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如何?怎样评价他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胡适(1891-1963)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曾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期间参与《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编辑工作,1922年5月创办《努力周报》,1924年1月与陈西滢等主办《现代评论》周刊,1930年与徐志摩等人合办《新月》杂志,1931年又与傅斯年等人阳办了《独立评论》。
    胡适是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作为文学革命倡导者之一,他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贡献应给予肯定。正是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打响了文学革命的第一炮。他提倡写白话文、白话诗、演白话剧,在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关于这一点,毛泽东给予很高评价的:“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在那时,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鲁迅也曾著文大加赞许说:“要恢复更多年元声的中国,是不容易的,首先来尝试这工作的是“五四运动”前一年,胡适之先生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可是,在世界观方面,胡适始终抱住他那实用主义哲学不放。在“五四”时期那班“新人物”里,胡适是作为资产阶级的右翼代表出现的。一有机会,他就会在报纸上宣传杜威实用主义。尢其是在他掌握了《每周评论》的编辑权以后,将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刊物完全改造成为一个贩卖实用主义哲学的阵地,,挑起了“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企图阴绕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所主办的《努力周刊》和《现代评论》,更是公开的、直接地反对马列主义和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运动,起到了阴碍历史前进的作用。

  • 第14题:

    章太炎是一个怎样的报人?对他的办报活动应该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 章太炎(1868~1936)名炳麟,字枚叔,浙江杭州人,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宗、思想家和报刊政论家。早年参加维新运动,曾任《时务报》编辑,不久因与梁启超意见分歧离去。接着,主编过《经世报》、《译书公会报》、《昌言报》和《亚东时报》,并为《实学报》撰稿,开始崭露头角。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等人发起的中国国会成立大会,当众剪掉辫子,以示与清廷决裂,立志革命。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日报》发表了他的《解辫发说》和《请拒满蒙入国状》,是当时革命报刊最激烈的文章。1902年4月他在日本发起召开“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轰动一时。1903年在“苏报案”中与清廷对薄公堂,声名大振。1906年出狱后被孙中山接到日本,主持《民报》编务。在与《新民丛报》的论战中充当主将,发表过58篇文章,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鲁迅语)。辛亥革命后,因与孙中山意见分歧,退出同盟会,另组统一党,任总裁。创办《大共和日报》,鼓吹“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先拥护袁世凯,后又反袁,曾被袁世凯幽禁。晚年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成为社会名流。创办过《教育今语杂志》、《国华月刊》、《国学商兑》、《制言》等刊物。
    章太炎是与梁启超齐名的中国近代报刊政论家,然而两人的政论风格迥然不同。章太炎的政论以渊博的古文知识作基础,典雅古朴,词句精炼,不尚浮华,但艰涩难懂,可读性不如梁启超的文章。章太炎为了争得言论自由而向恶势力进行毫不妥协斗争的精神,对新闻界有重大影响。他在苏报案和民报案中表现了革命的铮铮铁骨,历来为人称颂,成为“后生的楷范”。但他后期“既离民众,渐渐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受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是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鲁迅语)。

  • 第15题:

    陈独秀办过哪些报刊?如何评价他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原名乾生。安徽怀宁人。陈莉秀一生创办、主编或参加编辑的报刊先后有:《国民日日报》(1903年)、《安徽俗话报》(1904年)、《甲寅杂志》(1914年)、《新青年》(1915年)、《每周评论》(1918年),以及《无产者》、《火花》、《热潮》(均在1930年以后)等等。
    考察陈独秀的办报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15年以前,这个时期他创办和主编了《国民日日报》及《安徽俗话报》。这些报刊政治观点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帝国主义、封建迷信颇为激烈。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又参加了章士钊创办的《甲寅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反袁。这一阶段充分体现了陈独秀激进民主主义的思想体系。在办报业务方面,陈独秀很注意内容新鲜、语言通俗、图文通俗、图文并茂。因此,他办的报刊很受读者欢迎。
    第二个阶段,即“五四”运动前后,这是陈独秀办报活动中最光辉的一页。这个阶段他主要创办和主编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如果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那么陈独秀就是这面旗帜的擎旗人。这主要体现在:一、他制定了《新青年》的办刊方针,即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虽然他曾规定《新青年》的办刊方针,即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虽然他曾规定《新青年》“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但随着“五四”运动暴风骤雨的来临,他自己又打破了不议时政的规矩,公开宣布改变刊物的方针,认为对国家民族亡问题不能“装聋作哑”。同时他还与李大钊另创一个专议时政的《每周评论》,以最积极、主动的资态,始终站在运动前列。1920年《新青年》改组为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后,陈独秀又公开发表文章,表示拥护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拥护无产阶级专政。从此,刊物更注意宣传马克思主义。二、他团结和组织了大批的进步作者,并带领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伟大的新文化运动之中。李大钊、鲁迅、刘半农、钱同、胡适等等,就是当时《新青年》的积极撰稿人。三、他主张开展自由讨论,提出了“百家平等,不尚一尊”的办刊原则,并在自己办的《新青年》杂志里同时容纳不同意见。自由的思想争论,使读者增长了见识,分辨了是非。四、他勒奋写作,积极向国民传播新思想。据查,“五四”前后,他在《新青的》上发论文和杂文各50多篇。
    第三阶段,即1927年以后。先是他控制的报刊宣传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了革命的失败。21929年他被开除出党以后又办过《无产者》等几个托派刊物,直至1932年10月15日被开除出党以后又办过《无产者》等几个托派刊物,直至1932年10月15日被国民党逮捕。这个阶段,陈独秀在政治上走向没落,他办的报刊也没有多大影响。纵观陈独秀一生的办报活动,应当是功大于过的。

  • 第16题:

    某外国游客在陕西旅游时,突发心脏病死亡。对此,旅行社应严格按照外交部颁布的()进行处理。

    • A、《外国人在华死亡后的处理程序》
    • B、《外国人在华死亡后的处理特别程序》
    • C、《关于外国人在华死亡后的处理特别程序》
    • D、《外国人在华受伤、死亡后的处理程序》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康有为是怎样倡议办报的?


    正确答案: 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主张维新变法的人迅速聚合,形成一个派别,登上了政治舞台。报刊成为它的舆论工具。由此,中国出现了最早的政党(团体)报纸,并开创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
    维新派的发起者和领袖是康有为。他于1879年游历了上海、香港,对西方国家情况开始有所了解,又目睹列强侵略和清王朝腐败的现状,因此深有感触。1888年,他在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时,写一封5000字的上皇帝书,要求“变成法,通下清,慎左右”,以救亡图存。这是康有为第一次上书皇帝。在顽固派的干扰下,这封信没有递上去,但在一些人中传诵,康有为获得了同情与称赞。1891年,他回广州办“万木草堂”。在讲演的同时,他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作为维新变法主张的理论依据。198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失败后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于是康有为第二次上书皇帝。在具体建议中康有为陈述了办报的必要性。他写道:“近开报馆,名曰新闻,政俗备存,文学兼述。小之可以观物价,琐之可以见土风。清议时存,等于乡校,见闻日辟,可通时务。外国农业、商学、天文、地质、教会、政律、格致、武备各有专门,以为新报,尤足以开拓心思,发越聪明,与铁路开垦实相表里;宜纵民开设,并加奖励,庶裨政教。”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其中的思想明显源于西方,但对当时的中国是切实可行的。
    5月29日,他又写了一封长达13000字的上皇帝书,内容与“公车上书”相似,只是强调了变法的紧迫性。这是第三次上书。
    6月23日,康有为写了第四封上皇帝书,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表明了他的政治要求。这封信中有“设报达聪”的建议,他写道:“宜令直省要郡各开报馆,州县乡镇亦会续开,日月进呈,并备数十副本发各衙门公览。虽乡校或非宵旰寡暇,而民隐咸达,官匿皆知。”他还建议购买各种外国报纸,如《泰晤士报》等,“令总署派人每日译其政艺,以备一览,并多以印副本,随邸报同发,俾百僚咸通悉敌情,皇上可周知四海。”由于顽固派的阻挠,这封信没有递上去。
    此后,康有为就着手办报。同年8月17日,《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

  • 第18题:

    应该怎样评价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及其所办的报刊?


    正确答案: 1、办报的外国人不都是文化特务政治间谍。
    2、所办报刊也有对中国人民友好的。
    3、所办报刊也在中国传播了知识。
    4、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 第19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外国人在华停留期限算法正确的是()
    A

    免签入境的外国人,在华停留期从入境当日起算

    B

    免签入境的外国人,在华停留期从入境次日起算

    C

    持签证入境的外国人,在华停留期从入境当日起算

    D

    持签证入境的外国人,在华停留期从入境次日起算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应该怎样评价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及其所办的报刊?

    正确答案: 1、办报的外国人不都是文化特务政治间谍。
    2、所办报刊也有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所办报刊有:美国人鲍威尔父子的《密勒比评论报》、美查的《申报》等。)
    3、所办报刊也在中国传播了知识。
    4、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1)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2)外报的出现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对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应该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和他们所办的报刊,也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首先应该看到,来华办报的外国人,传教士也好,商人也好,外交官也好,慈善家也好,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宣扬自己的观点到中国来的。他们当中,多数是敌视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有的是披着袈裟的文化特务,有的是穿着商人外衣的政治间谍,有的还直接参加过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是,能不能把所有的外籍报人都视为文化特务、政治间谍和侵略者呢?不能。因为有的外籍报人确实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而来,并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如马礼逊和米怜;有的外籍报人来华的动机虽然不好,但他们的办报活动客观上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其影响而成为改革者。其次应该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报刊,多数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摇旗呐喊的,但也有少数报纸对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和革命事业是持同情态度的。第三,还应该看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譬如,他们将铅字、机器等印刷设备和石印、铅印等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他们将西方报刊形式传入中国,改变了我国古代报刊的原始形态;他们把西方言论、出版自由等观念传入我国,促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蓬勃发展等等。此外,中国近代的许多著名报人,象王韬、黄平甫等,都是先在外国人办的报馆工作,有了经验和资本以后才独立办报的。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但对具体人和具体报刊,要作具体分析。否则,就会陷入狭隘民族主义和盲目排外的泥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章太炎是一个怎样的报人?对他的办报活动应该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 章太炎(1868~1936)名炳麟,字枚叔,浙江杭州人,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宗、思想家和报刊政论家。早年参加维新运动,曾任《时务报》编辑,不久因与梁启超意见分歧离去。接着,主编过《经世报》、《译书公会报》、《昌言报》和《亚东时报》,并为《实学报》撰稿,开始崭露头角。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等人发起的中国国会成立大会,当众剪掉辫子,以示与清廷决裂,立志革命。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日报》发表了他的《解辫发说》和《请拒满蒙入国状》,是当时革命报刊最激烈的文章。1902年4月他在日本发起召开“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轰动一时。1903年在“苏报案”中与清廷对薄公堂,声名大振。1906年出狱后被孙中山接到日本,主持《民报》编务。在与《新民丛报》的论战中充当主将,发表过58篇文章,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鲁迅语)。辛亥革命后,因与孙中山意见分歧,退出同盟会,另组统一党,任总裁。创办《大共和日报》,鼓吹“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先拥护袁世凯,后又反袁,曾被袁世凯幽禁。晚年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成为社会名流。创办过《教育今语杂志》、《国华月刊》、《国学商兑》、《制言》等刊物。
    章太炎是与梁启超齐名的中国近代报刊政论家,然而两人的政论风格迥然不同。章太炎的政论以渊博的古文知识作基础,典雅古朴,词句精炼,不尚浮华,但艰涩难懂,可读性不如梁启超的文章。章太炎为了争得言论自由而向恶势力进行毫不妥协斗争的精神,对新闻界有重大影响。他在苏报案和民报案中表现了革命的铮铮铁骨,历来为人称颂,成为“后生的楷范”。但他后期“既离民众,渐渐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受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是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鲁迅语)。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