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范长江第一次在西北采访的经历、成果、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题目

简述范长江第一次在西北采访的经历、成果、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范长江第一次在西北采访的经历、成果、作品的特点和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华美窗帷的后面》选自()。

    A《萍踪忆语》

    B《萍踪寄语》

    C《中国西北角》

    D《范长江文集》


    B

  • 第2题:

    范长江的新闻活动经历。


    正确答案: 范长江,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涉及川、陕、青、甘、内蒙广大地区,行程4000余里。他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揭露了西北国统区的种种弊政,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这些通讯后来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短短几个月内再版七次。
    1936年夏回天津后,成为《大公报》的正式记者。1937年初西安事变采访后,又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所写《陕北之行》通讯,介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通讯后编集成册,名为《塞上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奔赴卢沟桥、保定、淞沪、南京、武汉;1938年又深入淮北战场,写下许多战地通讯。3年内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撰写70多万字的通讯。1938年3月和徐迈进等在汉口发起创办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0月脱离《大公报》,1939年初与胡愈之等创立“国际新闻社”。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在香港参与创办中共海外机关报《华商报》。
    1942年转入苏北解放区,先后任新华社华中分社、《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1946年任中共南京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兼新华社南京分社社长。1947年任新华社陕北分队队长,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担任负责中央宣传工作的四大队队长。1949年至1952年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1952年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1956年任国家科委副主任。文革中受到迫害,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确山不幸逝世。一生著作收入《范长江新闻文集》。

  • 第3题:

    简述采访前准备的意义与作用。


    正确答案: 采访前准备的意义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有助于记者进一步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2)有助于缩短记者与采访对象间的距离;(3)有助于记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采访,提高工作效率;

  • 第4题:

    结合《祁连山北的旅行》体味范长江西北通讯的特色。


    正确答案: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以《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两本通讯集子为代表。《祁连山北的旅行》出自中国的西北角,自此我们可以对范长江的西北通讯略有了解:
    1.排篇布局,以其行程为线。《中国的西本角》是范长江当年以《大公报》记者的身份到西北进行采写工作,沿途采写并发回《大公报》发表的通讯的作品集子。因此各个篇章以其所到之处的观感为主。各篇的顺序也以其行程为线。
    2.广泛运用诗歌典故,内容生动翔实。范长江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文学功底深厚。每到一处又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此,反映在他的文章中,史实运用生动而得体,文章可读性强。
    3.在语言风格上,他写景状物,具体生动,平淡而不乏味,朴实而不虚华;平人论事,舒卷自如,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总之,范长江的西北通讯内容充实、反映了时代的脉搏,笔墨简洁生动,谈古说今,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 第5题:

    1937年初“西安事变”后范长江赴延安采访,所撰写的通讯后被编集成册,名为()。

    • A、《中国的西北角》
    • B、《塞上行》
    • C、《延安归来》
    • D、《西行漫记》

    正确答案:B

  • 第6题:

    谈谈范长江西北通讯的采写和影响。


    正确答案:(1)范长江,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1933年为北平的《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撰稿,后来成为《大公报》旅行记者撰稿人,曾任《新华日报》社长总编辑,主要著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2)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开始了他著名的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察之行,撰写了大量的旅行通讯。他通讯对西北地区的弊政,人民的疾苦,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作了分厂深刻的描述。同时,通讯还首次客观、公正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一些真实情况,发表后引起了巨大反响。不久,报馆将这些旅行通讯汇集出版,书名为《中国的西北角》。
    (3)1936年12月,西安事件发生,正在绥远前线采访的范长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真相将导致中国政局的重大变化。为了弄清事变真相,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进入事变中心西安。这次采访,范长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1937年2月15日,范长江根据陕北执行的采访材料,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一文,在国内第一次披露了西安事变真相,引起了极大轰动,也激起了蒋介石的大怒。
    (4)随后,范长江又接连发表了《西北近影》和《陕北之行》等通讯。这些通讯作品均辑入他的通讯集《塞上行》。
    (5)范长江是第一位从白区进入延安,向全国采访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中国记者。他的西安、陕北之行的系列通讯,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公开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热情地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面貌以及共产党领导人的生动形象,在全国各界产生了很多影响。

  • 第7题:

    最早提出“采访决定写作”这个观点的是()

    • A、陆定一
    • B、穆青
    • C、陈克寒
    • D、范长江

    正确答案:C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范长江的新闻活动经历。

    正确答案: 范长江,中国著名记者、报刊活动家、新闻工作领导人。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涉及川、陕、青、甘、内蒙广大地区,行程4000余里。他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揭露了西北国统区的种种弊政,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这些通讯后来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短短几个月内再版七次。
    1936年夏回天津后,成为《大公报》的正式记者。1937年初西安事变采访后,又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所写《陕北之行》通讯,介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通讯后编集成册,名为《塞上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奔赴卢沟桥、保定、淞沪、南京、武汉;1938年又深入淮北战场,写下许多战地通讯。3年内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撰写70多万字的通讯。1938年3月和徐迈进等在汉口发起创办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0月脱离《大公报》,1939年初与胡愈之等创立“国际新闻社”。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在香港参与创办中共海外机关报《华商报》。
    1942年转入苏北解放区,先后任新华社华中分社、《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1946年任中共南京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兼新华社南京分社社长。1947年任新华社陕北分队队长,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担任负责中央宣传工作的四大队队长。1949年至1952年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1952年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1956年任国家科委副主任。文革中受到迫害,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确山不幸逝世。一生著作收入《范长江新闻文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1937年初“西安事变”后范长江赴延安采访,所撰写的通讯后被编集成册,名为()
    A

    《中国的西北角》

    B

    《塞上行》

    C

    《延安归来》

    D

    《西行漫记》


    正确答案: D
    解析: 1937年初西安事变后范长江赴延安,受 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思想 发生重大转变,所写《陕北之行》通讯,介绍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通讯后被编集成册,名为《塞上行》。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正确答案: 1935年5月1日起,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言离津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途写作的通信于5月10日起在该发表。7月14日,又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之行,至1936年6月结束,1936年8月,他将这次旅途中的通信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以及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更为可贵的是,该书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通讯《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是范长江。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范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是()。
    A

    《中国的西北角》

    B

    《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C

    《西北近影》

    D

    《陕北之行》

    E

    《塞上行》


    正确答案: E,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特点和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的特点。


    正确答案: (1)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特点:商品性;特异性;时效性。
    (2)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的特点:区域适应性;效果的不稳定性;不可逆转的时序性;高度分散性;持续性;综合性和相关性。

  • 第14题:

    范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是()。

    • A、《中国的西北角》
    • B、《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 C、《西北近影》
    • D、《陕北之行》
    • E、《塞上行》

    正确答案:A,E

  • 第15题:

    简述范长江的新闻活动。


    正确答案: (1)范长江是我国著名记者、报刊活动家、新闻工作领导人,一生著作收入《范长江新闻文集》。
    (2)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涉及川、陕、青、甘、内蒙广大地区,行程4000余里。他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揭露了西北国统区的种种弊政,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这些通讯后来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短短几个月内再版七次。
    (3)1937年初西安事变后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所写《陕北之行》通讯,介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通讯后被编集成册,名为《塞上行》。
    (4)1938年3月和徐迈进等在汉口发起创办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5)1947年任新华社陕北分队队长,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担任负责中央宣传工作的四大队队长。建国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

  • 第16题:

    简述范长江的新闻活动经历。


    正确答案: 范长江,中国著名记者、报刊活动家、新闻工作领导人。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涉及川、陕、青、甘、内蒙广大地区,行程4000余里。他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揭露了西北国统区的种种弊政,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这些通讯后来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短短几个月内再版七次。
    1936年夏回天津后,成为《大公报》的正式记者。1937年初西安事变采访后,又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所写《陕北之行》通讯,介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通讯后编集成册,名为《塞上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奔赴卢沟桥、保定、淞沪、南京、武汉;1938年又深入淮北战场,写下许多战地通讯。3年内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撰写70多万字的通讯。1938年3月和徐迈进等在汉口发起创办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0月脱离《大公报》,1939年初与胡愈之等创立“国际新闻社”。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在香港参与创办中共海外机关报《华商报》。
    1942年转入苏北解放区,先后任新华社华中分社、《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1946年任中共南京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兼新华社南京分社社长。1947年任新华社陕北分队队长,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担任负责中央宣传工作的四大队队长。1949年至1952年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1952年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1956年任国家科委副主任。文革中受到迫害,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确山不幸逝世。一生著作收入《范长江新闻文集》

  • 第17题:

    简述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求新性、突击性、灵活性、广泛性、持续性。

  • 第18题:

    通讯《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是范长江。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判断题
    范长江1935年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中国西北角》和《塞上行》。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谈谈范长江西北通讯的采写和影响。

    正确答案: (1)范长江,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1933年为北平的《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撰稿,后来成为《大公报》旅行记者撰稿人,曾任《新华日报》社长总编辑,主要著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2)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开始了他著名的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察之行,撰写了大量的旅行通讯。他通讯对西北地区的弊政,人民的疾苦,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作了分厂深刻的描述。同时,通讯还首次客观、公正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一些真实情况,发表后引起了巨大反响。不久,报馆将这些旅行通讯汇集出版,书名为《中国的西北角》。
    (3)1936年12月,西安事件发生,正在绥远前线采访的范长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真相将导致中国政局的重大变化。为了弄清事变真相,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进入事变中心西安。这次采访,范长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1937年2月15日,范长江根据陕北执行的采访材料,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一文,在国内第一次披露了西安事变真相,引起了极大轰动,也激起了蒋介石的大怒。
    (4)随后,范长江又接连发表了《西北近影》和《陕北之行》等通讯。这些通讯作品均辑入他的通讯集《塞上行》。
    (5)范长江是第一位从白区进入延安,向全国采访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中国记者。他的西安、陕北之行的系列通讯,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公开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热情地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面貌以及共产党领导人的生动形象,在全国各界产生了很多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评斯诺在华的采访活动及其作品的内容与意义。

    正确答案: 1936年经宋庆龄介绍,斯诺勇敢的进入陕北红色区域采访活动4个月,成为进入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记者。1937年撰写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热情描述了根据地人民的革命理想和崭新生活。为了便于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发行,后改名为《西行漫记》。
    他的陕北之行的报道,突破国民党多年的封锁,向全世界详尽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看法和主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结合《祁连山北的旅行》体味范长江西北通讯的特色。

    正确答案: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以《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两本通讯集子为代表。《祁连山北的旅行》出自中国的西北角,自此我们可以对范长江的西北通讯略有了解:
    1.排篇布局,以其行程为线。《中国的西本角》是范长江当年以《大公报》记者的身份到西北进行采写工作,沿途采写并发回《大公报》发表的通讯的作品集子。因此各个篇章以其所到之处的观感为主。各篇的顺序也以其行程为线。
    2.广泛运用诗歌典故,内容生动翔实。范长江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文学功底深厚。每到一处又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此,反映在他的文章中,史实运用生动而得体,文章可读性强。
    3.在语言风格上,他写景状物,具体生动,平淡而不乏味,朴实而不虚华;平人论事,舒卷自如,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总之,范长江的西北通讯内容充实、反映了时代的脉搏,笔墨简洁生动,谈古说今,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范长江第一次在西北采访的经历、成果、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正确答案: 1935年7月,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他追踪观察了解红军北上动向和考察西北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沿途采写了数十篇通讯,汇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揭示了国民党腐败统治下西北的黑暗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并在有些文章中披露了红军北上的动向。
    长江的西北通讯,内容充实,笔墨简洁生动,谈古说今,旁征博引。在采访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他勇于追求真理,不畏艰险,以及知识渊博的风格和素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