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的情况?”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割占的中国领土是()

    • A、九龙司地方一区
    • B、新界
    • C、香港
    • D、香港岛

    正确答案:A

  • 第2题:

    鸦片战争后在华外报网的形成?


    正确答案: 1、教会报刊的发展:《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1868~1907,林乐知名义上是教会报纸,但有关教会的新闻和阐释教义的文章不多,实际上是个综合性的时事刊物,热衷于介绍“西学”,在维新运动中,发表过许多关于维新变法的文章。
    2、外文报刊的发展:《字林西报》,1850~1951,初名《北华捷报》,上海反映在华英国资本家的观点和要求。
    3、外商中文报刊的发展:《上海新报》,1861~1872,主要为商业贸易服务,1870采用新闻标题;《申报》,全称《申江新报》,1872~1949,以赢利为目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商业性报纸。申报改革:改革言论;增加新闻量;重视文艺稿件和广告;作为企业来办,商业经营原则应用于报纸管理。

  • 第3题: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中文报刊?其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报?


    正确答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批外国商人来华经商。为了推销洋货,对中国人民进行经济掠夺,他们在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办起了一些中文报纸,供中国人阅读。这些报纸主要有:
    《中外新报》,1885创刊于香港。它是英文报孖刺报》的中文版,也是第一家中文日报.编务由中国一人黄平甫、伍廷芳等人主持。
    《华字日报》,1864年创刊于香港。它是英文报《德臣盥》的中文版,编务由中国人陈蔼亭主持。
    《上海新报》,1861年创刊于上海。它是上海出版的第一家中文El报,由字林洋行出资创办,聘请美英传教士伍德、林乐知、傅兰雅等人先后担任主编。
    《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伍华德、普莱亚、麦基洛4人合资创办,产权后来归美查一人所有,先后聘请中国人蒋芷湘、何桂笙、钱昕伯、吴子让等人担任主笔。
    《字林沪报》,1882年创刊于上海,由字林洋行创办,聘请中国人蔡尔康等担任主编。
    《新闻报》,1893年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丹福士创办,1898年后由美国人福开森接办,以工商界为主要读者对象,聘请中国人汪汉溪为总经理。在汪的悉心经营下.该报成为旧中国经营管理最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时报》,1886年创刊于天津,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主编。
    《顺天时报》,1901~创刊于北京.是受13本外务省控制的一家报纸,先后由中岛真雄、龟井陆良等人主持。
    此外,法、德、俄、英、美、日等国的商人、文人还在福州、汉口、沈阳、烟台、大连、厦门、哈尔滨、广州等地,相继办起了一批中文报纸。
    在这些外国人创办的中文报纸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申报》。该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伊始,即以崭新的姿态同《上海新报》竞争,抢走了《上海新报》的大部分订户。半午后,《上海新报》被迫停刊,《申报》遂独霸上海报坛。10年后《字林沪报》、《新闻报》相继创刊,才打破了这种局面。
    《申报》所以能够在竞争中战胜对手,主要是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第一,它不象《上海新报》那样聘请外国人担任主笔,而是聘请熟中国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的中国人担任主笔,第二,降低售价,每份价格只相当于《上海新报》的1/4;第三,在中国报刊史上第一次把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和广告4个报纸的基本要素筘合起来,把言论激在首位,同时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尤其注意报道那些重大的政治新闻和呵惊、可喜、可愕”的社会新闻;第四,大力做好发行工作,在上海设了20多个代销点在苏州、杭州、南京、汉口、天津等地设立代销机构;第五,广泛聘请通讯员和特约记者,扩大报道面,第六,不惜工本首先采用电讯、电话等先进工具传送捎息,并派出记者赴外国采访新闻;第七,附出各种增刊,扩大读者群。这些改革,为发展我国的一新闻事业作出了贡献。
    1889年,美查回国,《申报》又吸收了中国股东的美查兄弟公司经营,1913年,完全由中国人史量才接办,变成了中国人的报纸;抗日战争时期受日伪控制,战后被国民党政府接收,变成了一张反动报纸;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停刊。
    《中摄》出版时间达77年,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它经历了中国近代、现代的多事之秋,对各个时期的重夫事件都有详尽的报道,因此成为中国近现代宝贵的资料库。

  • 第4题:

    某公司向香港客户报水果罐头200箱,每箱132.6港元CIF香港,客户要求改报CFR香港含5%佣金价。假定保险费相当于CIF价的2%,在保持原报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试求:1)CFRC5%香港价应报多少?2)出口200箱应付给客户多少佣金?3)某公司出口200箱可收回多少外汇?


    正确答案: (1)已知公式:CFR=CIF-保险费则:CFR=132.6-132.62%=129.95(港元)(2)根据上式结果,可利用:含佣价=净价/(1-佣金率)求CFR得含佣价。则:CFRC5%=CFR/(1-佣金率)=129.95/(1-5%)=136.79(港元)(3)应付的总用金额为:总佣金额=(含佣价-净价)×数量=(136.79-129.95)×200=1368(港元)(4)可收回的外汇=CFR×数量=129.95×200=25990(港元)答:本业务中CFRC5%香港价为129.95港元;出口200箱商品应付给客户的总佣金额为1368港元;出口200箱可收回的外汇为25990港元。

  • 第5题:

    鸦片战争之后,首开中文刊物登广告之先河的,是1853年在香港创办的()。

    • A、《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 B、《遐迩贯珍》
    • C、《中外新报》
    • D、《上海新报》

    正确答案:B

  • 第6题:

    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侵占香港岛是在()

    • A、1840年挑起鸦片战争后
    • B、清政府将林则徐撤职后
    • C、1841年扩大战争后
    • D、《南京条约》签订后

    正确答案:C

  • 第7题:

    简述鸦片战争后清朝的立法特点。


    正确答案: 第一,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既考虑维护封建统治,又要考虑保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第二,在立法上,一方面抄袭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原则和法律条纹,另一方面仍然继续维护以纲常礼教为思想基础的封建法律。
    第三,在具体法律中,资本主义色彩的内容和封建主义色彩的内容合二为一,如《大清新刑律》中的正文和附录、《大清民律草案》中的前三编和后两编。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正确答案: 外报曾经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服务,但外报又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报刊。它的出现,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个新起点。
    它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中国人认识近人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外报出现后,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办报模式与方法带到了中国。
    (2)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3)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鸦片战争之后,首开中文刊物登广告之先河的,是1853年在香港创办的()。
    A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B

    《遐迩贯珍》

    C

    《中外新报》

    D

    《上海新报》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香港遵循普通法的重要原则:法例一律在公布后才能生效,即已“三读”通过的条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宪报》公布之日,便会正式生效。()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的情况?

    正确答案: I、英文报纸的纷纷兴起
    1841年,由于政治的因素,香港被英国侵略者所侵占。此后,由于大量英国移民进入香港,该地区的外国侨民居全国首位,为报刊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报刊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并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一个重要基地。1841-1860年,据初步统计,香港先后出版的英文报刊有17种,加上中文报刊的数目,超过同时期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其他地区出版报刊的总和。但是1861年后,香港报刊发展开始日趋落后,香港不及上海。
    当时影响较大的报纸有:
    ①《香港钞报》于1841年创刊,为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纸。
    ②《中国之友》于1842年创刊,自第二期与《香港钞报》合并,改名为《中国之友与香港钞报》,1844年,恢复本名单独发行。该报最初支持香港政府的立场,同时,特别注重中国新闻,尤其对太平天国做过较为系统的报道,并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这在香港的外文报刊中是比较少见的,曾经引起舆论界的注意。
    ③《广州记录报》由澳门迁至香港,更名为《香港记录报》,该保持反对香港政府的态度,十分重视刊登有关中国的材料。
    ④1845年,《德臣报》创刊,该报又名《德臣西报》、《中国邮报》,初为周刊,1862年起改为日报。一直到1974年,才停刊,这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政治上,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的合同,成为官方的出版机构。
    ⑤《孖剌报》DailyPress是香港早期的英文报纸,1857年10月1日创刊,最初报章头版有中文名称《每日杂报》,但约一年后这个名称已从报章上消失不见。俗称《孖剌报》、《孖剌西报》、《孖剌沙西报》,“孖剌”二字来自主编YorickJonesMurrow的姓氏。它发行了约八十年。1857年11月3日开始随报附送《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船头货价纸》最初逢星期一、三、五出版,刊载船期。《香港船头货价纸》在日本被官方翻印,命名为《香港新闻》,另外有已译成日文的版本,称为《香港新闻纸》。其后逢星期二、四、六附送《香港中外新报》,该报后来独立经营。
    II、《遐迩贯珍》的问世
    19世纪50年代,近代中文报业开始在香港出现,最早问世的是英国传教士创办的《遐迩贯珍》。
    1853年,《遐》创刊,每月1日出版,它不仅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虽然该报为传教士所办,但实际上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当前实施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既有报道中国和外国关系的新闻,也有反映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的新闻。
    1854年12月出版的《遐迩贯珍》第一次刊出《时论》,评论清军攻打上海小刀会的时间,对清军将领的谎报军情和夸大战功做了揭露。
    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遐》刊登的副刊是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的。
    III、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鸦片战争后在华外报网的形成?

    正确答案: 1、教会报刊的发展:《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1868~1907,林乐知名义上是教会报纸,但有关教会的新闻和阐释教义的文章不多,实际上是个综合性的时事刊物,热衷于介绍“西学”,在维新运动中,发表过许多关于维新变法的文章。
    2、外文报刊的发展:《字林西报》,1850~1951,初名《北华捷报》,上海反映在华英国资本家的观点和要求。
    3、外商中文报刊的发展:《上海新报》,1861~1872,主要为商业贸易服务,1870采用新闻标题;《申报》,全称《申江新报》,1872~1949,以赢利为目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商业性报纸。申报改革:改革言论;增加新闻量;重视文艺稿件和广告;作为企业来办,商业经营原则应用于报纸管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泰晤士报》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1)1785年由煤炭大王约翰*沃尔特创办,其接受政府津贴,不是完全独立报纸;
    (2)独立时期。沃尔特二世当政时,革新技术、善用人才、依靠广告和发行收入、坚持独立原则等使《泰晤士报》发展成为英国第一大报;
    (3)沃尔特三世时政治上越来越保守,受到廉价报纸的冲击;
    (4)二次巅峰。北岩报团接手,默多克进行改革。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 第14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过哪些教会报刊?其中历时最久、影晌最大的是什么报?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传教士大量涌进中国。他们的办报活动再也不象鸦片战争以前那样受到清政府的限制了,因此教会报刊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起来。到1890年,教会报刊已发展到76种。其中重要的教会报刊有:1853年在香港越刊的《遐迩贯珍》,1857年在上海剑刊的《六合从谈》,1868年在上海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1872年在北京创刊的《中西闻见录》,1878年在上海创刊的《益闻录》等。在这些教会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万国公报》原名《中国教会新报》,开始为周刊,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主缴1883年到1888年因经费困难停办,1889年复刊后改为月刊,成为英美传教±的组织“广学会”的机关报,一直办到1907年7月才停刊,先后出版40年。
    《万国公报》名义上是个教会刊物,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时事政治刊物。它的发行网遍及清王朝的各级政府机关和教育机关,发行量达到过40000多份,在当时的外报中首届一指。它的宣传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竭力为帝国主义的侵华活动辩护,称赞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帮助”,吹嘘教会慈善机关为中国人民“造福”,鼓吹用西方人的思想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50年后“地则犹是中国之地,而民则已为特出之民矣”。
    第二,大力介绍“西学”。《中国教会新报》的封面上印有“万事知为先”五个字,表示它对传播知识的重视。改名《万国公报》后,更是迎合正在探索救国之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宣布该刊是一种介绍“泰西各国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
    第三,鼓吹中国“变法”。19世纪90年代,中国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万国公报》投共所好,也开展了如何在中国实行变法、推行“新政”的讨论,发表了许多传教士的主张,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写的《新政策》。他在文章中建议推行新改而由西人担任皇帝顾问,建议组建新军而由西人担任参谋长,建议设立海关而由西人担任总督,建议创办国家日报而由西人担任总编辑,等等。其目的是使中国变成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万国公报》在中国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有很大影响康有为、梁启超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万国公报》。

  • 第15题: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香港不仅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同时也成为鸦片走私的枢纽。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下面所列报刊中,在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有()。

    • A、《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 B、《遐迩贯珍》
    • C、《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 D、《上海新报》

    正确答案:B,D

  • 第17题: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首先选中的割让地是()。

    • A、舟山
    • B、香港
    • C、澳门
    • D、厦门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简述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正确答案: 外报曾经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服务,但外报又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报刊。它的出现,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个新起点。
    它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中国人认识近人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外报出现后,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办报模式与方法带到了中国。
    (2)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3)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

  • 第19题:

    问答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过哪些教会报刊?其中历时最久、影晌最大的是什么报?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传教士大量涌进中国。他们的办报活动再也不象鸦片战争以前那样受到清政府的限制了,因此教会报刊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起来。到1890年,教会报刊已发展到76种。其中重要的教会报刊有:1853年在香港越刊的《遐迩贯珍》,1857年在上海剑刊的《六合从谈》,1868年在上海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1872年在北京创刊的《中西闻见录》,1878年在上海创刊的《益闻录》等。在这些教会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万国公报》原名《中国教会新报》,开始为周刊,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主缴1883年到1888年因经费困难停办,1889年复刊后改为月刊,成为英美传教±的组织“广学会”的机关报,一直办到1907年7月才停刊,先后出版40年。
    《万国公报》名义上是个教会刊物,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时事政治刊物。它的发行网遍及清王朝的各级政府机关和教育机关,发行量达到过40000多份,在当时的外报中首届一指。它的宣传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竭力为帝国主义的侵华活动辩护,称赞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帮助”,吹嘘教会慈善机关为中国人民“造福”,鼓吹用西方人的思想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50年后“地则犹是中国之地,而民则已为特出之民矣”。
    第二,大力介绍“西学”。《中国教会新报》的封面上印有“万事知为先”五个字,表示它对传播知识的重视。改名《万国公报》后,更是迎合正在探索救国之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宣布该刊是一种介绍“泰西各国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
    第三,鼓吹中国“变法”。19世纪90年代,中国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万国公报》投共所好,也开展了如何在中国实行变法、推行“新政”的讨论,发表了许多传教士的主张,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写的《新政策》。他在文章中建议推行新改而由西人担任皇帝顾问,建议组建新军而由西人担任参谋长,建议设立海关而由西人担任总督,建议创办国家日报而由西人担任总编辑,等等。其目的是使中国变成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万国公报》在中国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有很大影响康有为、梁启超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万国公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正确答案: 19世纪50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60-70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美-林乐知)。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取代了香港、广州成为全国新兴的报业中心。
    第一家报刊是《北华捷报》(1850被视为英国官报);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字林西报》;最早的教会报刊,第一家中文月刊《六合丛谈》(1857);《万国公报》;第一份中文近代化商业报纸《上海新报》(1861美-伍德);第一家由外国人创办,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商业报《申报》(1872英-美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正确答案: 1842-1860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历史129年);《孑子剌报》(1857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1861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鸦片战争后清朝的立法特点。

    正确答案: 第一,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既考虑维护封建统治,又要考虑保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第二,在立法上,一方面抄袭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原则和法律条纹,另一方面仍然继续维护以纲常礼教为思想基础的封建法律。
    第三,在具体法律中,资本主义色彩的内容和封建主义色彩的内容合二为一,如《大清新刑律》中的正文和附录、《大清民律草案》中的前三编和后两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某公司向香港客户报水果罐头200箱,每箱132.6港元CIF香港,客户要求改报CFR香港含5%佣金价。假定保险费相当于CIF价的2%,在保持原报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试求:1)CFRC5%香港价应报多少?2)出口200箱应付给客户多少佣金?3)某公司出口200箱可收回多少外汇?

    正确答案: (1)已知公式:CFR=CIF-保险费则:CFR=132.6-132.62%=129.95(港元)(2)根据上式结果,可利用:含佣价=净价/(1-佣金率)求CFR得含佣价。则:CFRC5%=CFR/(1-佣金率)=129.95/(1-5%)=136.79(港元)(3)应付的总用金额为:总佣金额=(含佣价-净价)×数量=(136.79-129.95)×200=1368(港元)(4)可收回的外汇=CFR×数量=129.95×200=25990(港元)答:本业务中CFRC5%香港价为129.95港元;出口200箱商品应付给客户的总佣金额为1368港元;出口200箱可收回的外汇为25990港元。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