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2)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3)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常识;真诚;直到;公心;节制。
4)提出了宣传的方法:侵润法和煽动法。
更多“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火星报》时期列宁的新闻思想


    正确答案: 1)关于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列宁认为,思想性、坚定性、政治路线的明确性以及对敌斗争的不妥协性,是机关报极为重要的品格。
    2)关于报纸的功能
    列宁指出:“报纸不及时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认为,通过报纸集中地、系统地向全中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批判机会主义观点,讨论党的策略纲领,就能改变党内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状况,为建党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3)关于出版自由
    列宁指出俄国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是政治斗争,其首要任务时争得政治自由,而取得政治自由的首先要求是争取出版自由。
    4)关于报纸的群众性
    列宁在文章中指出,一定要把机关报办成一切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机关报。大家都来畅谈对运动的贡献和在运动中的收获。这样,就能办好全俄社会民主党人的机关报。

  • 第2题:

    简述梁启超的主要新闻理论。


    正确答案: (1)"耳目喉舌"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①"监督政府",②"向导国民"。
    (3)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①"宗旨定而高",②"思想新而正",③"材料富而当",④"报事确而速"。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 第3题: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
    2)资产阶级革命派是这一时期办报的主角。
    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 第4题:

    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报刊在新闻业务上有哪些重要改革?


    正确答案: (一)内容方面
    1、新闻成为报纸的主角,新闻报道数量大大增加,开始划分为不同门类,体裁也日益增多,通讯出现,新闻摄影被广泛应用。
    2、评论形式丰富。
    3、副刊:诞生了《申报·自由谈》、《新闻报·快活林》等著名栏目。
    4、广告占据重要地位。
    (二)形式方面
    由近代形态发展为现代形态,结束了以往"报"、"刊"不分的时代。报纸已经完全摆脱了书册式和杂志式的痕迹。

  • 第5题:

    简述梁启超教育思想的特点。


    正确答案:梁启超认为国势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为转移,因此明确地将“开民智”与“兴民权”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梁启超提出中国国民教育宗旨就是培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的“新民”。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不仅著文对教育改革发表评论,还以维新先锋的身份呈奏教育改革建议、草拟教育改革新章,其内容包括变科举、兴学校、译西书、重师范教育、重女学等,其中不少是发他人所未发的独到之见。梁启超的教育改革建议和教育思想多汲取了西方教育的新知学理,措施具体而观点新颖,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许多方面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火星报》时期列宁的新闻思想

    正确答案: 1)关于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列宁认为,思想性、坚定性、政治路线的明确性以及对敌斗争的不妥协性,是机关报极为重要的品格。
    2)关于报纸的功能
    列宁指出:“报纸不及时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认为,通过报纸集中地、系统地向全中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批判机会主义观点,讨论党的策略纲领,就能改变党内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状况,为建党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3)关于出版自由
    列宁指出俄国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是政治斗争,其首要任务时争得政治自由,而取得政治自由的首先要求是争取出版自由。
    4)关于报纸的群众性
    列宁在文章中指出,一定要把机关报办成一切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机关报。大家都来畅谈对运动的贡献和在运动中的收获。这样,就能办好全俄社会民主党人的机关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评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正确答案: 梁启超以利用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从23岁起就开始从事办报活动,一生主办了主持《万国公报》、《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政论》、《大中华》、《晨报》报刊等17家,共撰述约1400万余言,被后人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此外还积极参与各地的办报活动,在一生的办报活动中,梁启超形成了自己的办报理论和新闻思想:
    ①认为报馆是维新的耳目喉舌,提出“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
    ②认为报馆的两大职能是: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③提出办报的四个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④提出强调并舆论的重要性,认为无论何种政体,健全的舆论都是不可缺少的,而报纸是造成舆论最重要、最有力的机关;
    ⑤在我国最早提出了“党报”、“机关报”的概念
    ⑥创造了“新文体”,即“报章体”,其特征是语言丰富,条理明晰,平易畅达,笔调自由,感情充沛,也称为“时务体”和“新民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报刊在新闻业务上有哪些重要改革?

    正确答案: (一)内容方面
    1、新闻成为报纸的主角,新闻报道数量大大增加,开始划分为不同门类,体裁也日益增多,通讯出现,新闻摄影被广泛应用。
    2、评论形式丰富。
    3、副刊:诞生了《申报·自由谈》、《新闻报·快活林》等著名栏目。
    4、广告占据重要地位。
    (二)形式方面
    由近代形态发展为现代形态,结束了以往"报"、"刊"不分的时代。报纸已经完全摆脱了书册式和杂志式的痕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梁启超的主要新闻理论。

    正确答案: (1)"耳目喉舌"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①"监督政府",②"向导国民"。
    (3)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①"宗旨定而高",②"思想新而正",③"材料富而当",④"报事确而速"。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评述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1)"耳目喉舌"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
    ①"监督政府",②"向导国民"。
    (3)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①"宗旨定而高",②"思想新而正",③"材料富而当",④"报事确而速"。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各派的新闻思想并简评。

    正确答案: (一)历史背景:戊戌变法失败后,历史进入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斗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民族资产阶级越来越迅速地发生分化,逐步形成了两股主要的政治力量:一股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君主立宪”制度。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后,他们极力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逐渐由维新派、改良派堕落成保皇派。另一股政治力量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主张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推翻满清政府。在整个辛亥革命期间,两股力量创办了大量报刊,宣扬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二)各派代表刊物列举:
    改良派:国外:《清议报》、《新民丛报》;
    国内:《时报》、《大公报》、《京话日报》、《东方杂志》
    革命派:国外:《民报》
    国内:《神州日报》、“竖三民”、《大江报》
    (三)改良派:(梁启超)由于改良派有较多的办报实践,一直把办报作各政治斗争的主要方式,在办报主张上,他们比革命派进行了更多理论探讨和思辨,发表论述较多,影响较大。
    (1)在报刊任务方面,提出“两大天职”说,即“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2)在报纸的功能方面,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3)在办报原则上,提出办好报纸的四个条件,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4)在舆论方面,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认为报馆是最能体现舆论的机关,健全舆论必须有五个条件: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
    (5)在宣传方面,指出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评价:a、积极性:改良派的办报主张,如“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代表舆论”、“制造舆论”等,提法新颖洗练,引起报界和进步人士的广泛注意。这些主张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对推动当时报界反封建斗争和提高自身素质有一定积极意义。b、局限性:上述主张总体来说,是属于观念论和形而上学的,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其最大缺陷,就是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吹嘘单凭报纸舆论就能改变社会制度。这对革命是消极的,而且把群众视为愚氓,主张在“向导国民”中使用“骇”、“过两级”的方法,更不足取。
    (四)革命派:他们对报刊的一些基本认识,与改良派基本一致。他们的办报主报不仅在实质上是相同的,而且在具体表述方面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革命派报人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开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其主要有:
    (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革命派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办报的目的是为了革命。
    (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宣布自己的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
    (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4)认为报纸应该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
    (5)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
    (6)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评价:a、积极性:总体上,他们重视报纸的舆论工具作用,在坚持把武装斗争放在首位的同时,作了大量的报刊宣传工作,对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些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办报口号,作了富有斗争精神的解释和补充。b、局限性:他们的办报思想始终打上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个人英雄史观的烙印,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对西方新闻学的吸性和理解较为肤浅,其办报思想内容较单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新闻业务的发展。

    正确答案: 新闻、评论、副刊与广告全面出现与报纸上;
    新闻:标题、分类、摄影图片、号外;
    评论:短评、按语出现
    副刊:《中国日报》的《鼓吹录》;《申报》的《自由谈》等
    版面设计更现代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梁启超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一)人物简介是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其新闻思想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和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办报思想,包含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三大部分。
    (二)报刊思想
    1.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1)议国事: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
    2)“去塞求通”:尽量掌握外情,做到知己知彼;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3.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4.提出了健全舆论的主张:即必须具备“五本”,广博的知识、维护国家利益、不畏强暴、出自公心、要导之以真理(维护新闻真实性);
    5.创造了浸润和煽动两种报刊宣传的方法;
    (三)整体评价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新闻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 第14题:

    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各派的新闻思想并简评。


    正确答案: (一)历史背景:戊戌变法失败后,历史进入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斗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民族资产阶级越来越迅速地发生分化,逐步形成了两股主要的政治力量:一股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君主立宪”制度。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后,他们极力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逐渐由维新派、改良派堕落成保皇派。另一股政治力量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主张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推翻满清政府。在整个辛亥革命期间,两股力量创办了大量报刊,宣扬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二)各派代表刊物列举:
    改良派:国外:《清议报》、《新民丛报》;
    国内:《时报》、《大公报》、《京话日报》、《东方杂志》
    革命派:国外:《民报》
    国内:《神州日报》、“竖三民”、《大江报》
    (三)改良派:(梁启超)由于改良派有较多的办报实践,一直把办报作各政治斗争的主要方式,在办报主张上,他们比革命派进行了更多理论探讨和思辨,发表论述较多,影响较大。
    (1)在报刊任务方面,提出“两大天职”说,即“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2)在报纸的功能方面,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3)在办报原则上,提出办好报纸的四个条件,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4)在舆论方面,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认为报馆是最能体现舆论的机关,健全舆论必须有五个条件: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
    (5)在宣传方面,指出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评价:a、积极性:改良派的办报主张,如“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代表舆论”、“制造舆论”等,提法新颖洗练,引起报界和进步人士的广泛注意。这些主张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对推动当时报界反封建斗争和提高自身素质有一定积极意义。b、局限性:上述主张总体来说,是属于观念论和形而上学的,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其最大缺陷,就是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吹嘘单凭报纸舆论就能改变社会制度。这对革命是消极的,而且把群众视为愚氓,主张在“向导国民”中使用“骇”、“过两级”的方法,更不足取。
    (四)革命派:他们对报刊的一些基本认识,与改良派基本一致。他们的办报主报不仅在实质上是相同的,而且在具体表述方面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革命派报人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开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其主要有:
    (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革命派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办报的目的是为了革命。
    (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宣布自己的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
    (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4)认为报纸应该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
    (5)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
    (6)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评价:a、积极性:总体上,他们重视报纸的舆论工具作用,在坚持把武装斗争放在首位的同时,作了大量的报刊宣传工作,对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些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办报口号,作了富有斗争精神的解释和补充。b、局限性:他们的办报思想始终打上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个人英雄史观的烙印,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对西方新闻学的吸性和理解较为肤浅,其办报思想内容较单薄。

  • 第15题:

    评述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1)"耳目喉舌"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
    ①"监督政府",②"向导国民"。
    (3)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①"宗旨定而高",②"思想新而正",③"材料富而当",④"报事确而速"。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 第16题: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包括哪些内容?对当时的报界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梁启超在近代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新闻思想家。他的新闻学论文有30多篇,其中重要的有。《论报馆苞益于国事’、《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敬告我同业诸君》、《国风报叙例》、《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读十月初三日上谕感言》等篇。他在这些文章中,根据自己的办报经验,吸收西方的新闻理论,形成了他的新闻思想。其主要内容是:
    一、关于报纸功能的主张。戊戌变法前,他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将报纸的功能归纳为“去塞求通”四个字。他针对当时中国闭关自守、妄自尊大、愚昧无知的状况,尖锐地指出:一个国家的强与弱,取决于国情的通与塞。“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通上下是为了,“宣德达情”,即把朝廷的政策“喻之民”,把百姓的下情达于上,通中外是为了“知己知彼”,打破闭关锁国的局面。而“去塞求通”最好的办法,就是办报,因为报纸可以起到耳目喉舌的作用。他的这种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戊戌改变以后,梁启超到了日本,接受了西方新闻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把报纸的功能归纳为“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这两个大天职。他系统地论述了政府为什么需要监督、由谁来监督、报纸为什么能够监督政府和怎样监督政府等问题;同时论证了国民为什么需要向导、由谁来向导、报纸为什么可以向导国民和怎样向导国民等问题。他指出,报纸“当如父兄之视子弟”那样去监督政府,“当如孝子之事两亲,那样去向导国民。他的这一思想,具有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色彩,对当时报界有很大影响。
    二、关于办报原则的主张。他在《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中,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也就是办好报纸的四项原则。它们是:1.宗旨定而高。就是说,报纸应当“以国民最多数之益”为宗旨,不应该以“牟利”、“媚权贵”、“悦市人”为宗旨。2.思想新而正。就是说,报纸应该宣传新思想、而这种新思想一定要适合中国国情,看看这种思想是否对中国有利,再决定是鼓吹之还是抛弃之。3.材料富而当。就是说,报纸内容要丰富,而且要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4.报事确而速。指出新闻报道准确无误是取信于读者的前提;迅速及时是赢得读者的重要因素。
    三、关于健全舆论的主张。梁启超在1906年以后,对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舆论的力量、舆论的种类、舆论与报纸的关系和报纸怎样才能造成健全的舆论等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他指出,舆论是“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舆论是一,“天地间最大之势力”,报馆是造成舆论“之机关之最有力者”,报纸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备五个要素:即报人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出以真诚,以国家利益为目的;要坚持“直道”,“不侮鳏寡”,“不畏强御”,要出以“公心”,不以自己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有节制,对读者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拨之以感情”。
    四、关于宣传方法的主张。粱启超总结他的办报经验,提出了两种相反相成的宣传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所谓浸润的方法,就是“旦旦丙聒之,月月而浸润之”的潜移默化的方法;所谓煽动的方法,就是“故作惊人之语,造极端之词”以使读者猛省的方法。梁启超的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很长一个时期的新闻界有很大的影响,尤其他的报纸两大天职说和办报四条原则,为许多报纸所奉行,对改变报界的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他提出的“暗中为舆论之主,表面居舆论之仆”的观点和故意造极端之词的宣传方法,则对以后的报界起了消极作用。

  • 第17题:

    问答题
    简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阐发的新闻出版自由思想?

    正确答案: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同普鲁士当局的专制统治进行过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撰写的多篇文章中深刻阐发了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首先,他严厉批判了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其次,他坚决主张保障新闻出版自由,解除对新闻报道的种种限制;再次,他十分重视新闻出版自由在政治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梁启超教育思想的特点。

    正确答案: 梁启超认为国势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为转移,因此明确地将“开民智”与“兴民权”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梁启超提出中国国民教育宗旨就是培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的“新民”。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不仅著文对教育改革发表评论,还以维新先锋的身份呈奏教育改革建议、草拟教育改革新章,其内容包括变科举、兴学校、译西书、重师范教育、重女学等,其中不少是发他人所未发的独到之见。梁启超的教育改革建议和教育思想多汲取了西方教育的新知学理,措施具体而观点新颖,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许多方面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
    2)资产阶级革命派是这一时期办报的主角。
    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正确答案: 1.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2.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3.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常识;真诚;直到;公心;节制。
    4.提出了宣传的方法:侵润法和煽动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梁启超的变法思想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梁启超以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论证变法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他批驳“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谬论,说明法随时变的道理。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只有变法才能“救亡图存"。梁启超变法思想的进步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梁启超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一)人物简介是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其新闻思想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和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办报思想,包含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三大部分。
    (二)报刊思想
    1.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1)议国事: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
    2)“去塞求通”:尽量掌握外情,做到知己知彼;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3.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4.提出了健全舆论的主张:即必须具备“五本”,广博的知识、维护国家利益、不畏强暴、出自公心、要导之以真理(维护新闻真实性);
    5.创造了浸润和煽动两种报刊宣传的方法;
    (三)整体评价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新闻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包括哪些内容?对当时的报界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梁启超在近代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新闻思想家。他的新闻学论文有30多篇,其中重要的有。《论报馆苞益于国事’、《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敬告我同业诸君》、《国风报叙例》、《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读十月初三日上谕感言》等篇。他在这些文章中,根据自己的办报经验,吸收西方的新闻理论,形成了他的新闻思想。其主要内容是:
    一、关于报纸功能的主张。戊戌变法前,他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将报纸的功能归纳为“去塞求通”四个字。他针对当时中国闭关自守、妄自尊大、愚昧无知的状况,尖锐地指出:一个国家的强与弱,取决于国情的通与塞。“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通上下是为了,“宣德达情”,即把朝廷的政策“喻之民”,把百姓的下情达于上,通中外是为了“知己知彼”,打破闭关锁国的局面。而“去塞求通”最好的办法,就是办报,因为报纸可以起到耳目喉舌的作用。他的这种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戊戌改变以后,梁启超到了日本,接受了西方新闻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把报纸的功能归纳为“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这两个大天职。他系统地论述了政府为什么需要监督、由谁来监督、报纸为什么能够监督政府和怎样监督政府等问题;同时论证了国民为什么需要向导、由谁来向导、报纸为什么可以向导国民和怎样向导国民等问题。他指出,报纸“当如父兄之视子弟”那样去监督政府,“当如孝子之事两亲,那样去向导国民。他的这一思想,具有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色彩,对当时报界有很大影响。
    二、关于办报原则的主张。他在《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中,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也就是办好报纸的四项原则。它们是:1.宗旨定而高。就是说,报纸应当“以国民最多数之益”为宗旨,不应该以“牟利”、“媚权贵”、“悦市人”为宗旨。2.思想新而正。就是说,报纸应该宣传新思想、而这种新思想一定要适合中国国情,看看这种思想是否对中国有利,再决定是鼓吹之还是抛弃之。3.材料富而当。就是说,报纸内容要丰富,而且要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4.报事确而速。指出新闻报道准确无误是取信于读者的前提;迅速及时是赢得读者的重要因素。
    三、关于健全舆论的主张。梁启超在1906年以后,对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舆论的力量、舆论的种类、舆论与报纸的关系和报纸怎样才能造成健全的舆论等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他指出,舆论是“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舆论是一,“天地间最大之势力”,报馆是造成舆论“之机关之最有力者”,报纸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备五个要素:即报人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出以真诚,以国家利益为目的;要坚持“直道”,“不侮鳏寡”,“不畏强御”,要出以“公心”,不以自己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有节制,对读者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拨之以感情”。
    四、关于宣传方法的主张。粱启超总结他的办报经验,提出了两种相反相成的宣传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所谓浸润的方法,就是“旦旦丙聒之,月月而浸润之”的潜移默化的方法;所谓煽动的方法,就是“故作惊人之语,造极端之词”以使读者猛省的方法。梁启超的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很长一个时期的新闻界有很大的影响,尤其他的报纸两大天职说和办报四条原则,为许多报纸所奉行,对改变报界的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他提出的“暗中为舆论之主,表面居舆论之仆”的观点和故意造极端之词的宣传方法,则对以后的报界起了消极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