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康德对理性能力的分析。”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公设”的学说。


    正确答案: 当康德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从功能上划分清楚之后,他立刻就面临着理性的统一问题。理性是统一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是它的两种功能。康德确立了实践理性的“优先地位”:我们不可能让理论理性统治实践理性,因为那样一来就势必毁灭了自由,因此只能由实践理性来统治理论理性。
    康德通过使意志的动机与行为的效果“划清界限”的方式来维护道德的纯洁性,但是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的意志可以遵从理性自身的法则行事,这种道德法则与经验无关亦与行为的结果无关,它属于纯粹理性的理想世界,而行为则不可避免地要落入由必然的自然法则所统治的现象世界,这就意味着动机与效果是完全分离的,这一问题要求康德说明理智世界与感觉世界之间的关系,为此他提出了实践理性的“公设”。人类理性由于敬重道德法则而向往一个无条件的对象即“至善”,“公设”就是这个由道德法则而成立的“至善”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假设。实践理性有三个“公设”,这就是“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仅就道德法则而论,它是无条件的,并不需要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为其基础和前提,但是一涉及到道德法则的实现,那就不是道德法则力所能及的范围了。显然,这是康德哲学二元论性质的必然结果。

  • 第2题:

    理性(康德)


    正确答案:理性指在经验中无法达到的知识的完备性和无条件性,即要求认识世界、灵魂和上帝的认识能力。理性是认识的最高阶段,要求认识自在之物本身,获得关于世界的绝对认识,即理念。但是理性自身没有先天形式,只能借用知性范畴。但用认识有限对象的知性范畴去把握无限对象,理性必然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此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

  • 第3题:

    康德认为人有三种认识能力,这三种认识能力包括()

    • A、判断
    • B、感性
    • C、知性
    • D、推理
    • E、理性

    正确答案:B,C,E

  • 第4题:

    康德把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称为()。

    • A、先验论
    • B、知性纯概念
    • C、先验分析论
    • D、理性概念

    正确答案:B

  • 第5题:

    简述康德对知性能力的分析。


    正确答案: 康德认为,对于知识而言,仅有感性直观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性参与构成知识。感性之所司在直观,知性之所司在思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知性有两方面功能:一是逻辑功能,一是认识功能。前者在知识的基础上规定着思维判断的形式,这是形式逻辑范围,后者为我们提供新知识,是先验逻辑范围。因为形式逻辑是“先天的”,因而为形式逻辑提供知识内容的先验逻辑也是先天的。
    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对应,每一个判断形式背后都有某种先验要素作为它的基础,这种先验要素就是“范畴”。康德根据形式逻辑的判断形式,依据量、质、关系、样式,列举了四类十二种范畴。这样就可以在知性学说中把经验论和唯理论调和起来,一方面肯定不经过经验,知性只是一个空架子,不构成知识;
    另一方面,肯定惟有理性认识才有必然性,这样就达到了“知性为自然立法”。

  • 第6题:

    在康德的理论中,为人类自身“立法”,被称为道德的自由能力的是()。

    • A、社会理性
    • B、理论理性
    • C、自然理性
    • D、实践理性

    正确答案:D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对理性能力的分析。

    正确答案: 康德认为,人们从感觉经验开始,通过知性范畴综合形成知识,然而人类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还要使知识成为体系,达到自在之物,这种认识能力就是理性。理性的先天形式是理念,功能是推理。康德将直言推理、假言推理、宣言推理推向极端就是理性的三个理念:灵魂、世界和上帝。理性的作用是调整知识,进一步完善成为统一。但这种统一只是“理想的统一”而不是“现实的统一”,传统观念就是把前者误认为后者,因而陷入了“先验幻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多选题
    康德认为人有三种认识能力,这三种认识能力包括()
    A

    判断

    B

    感性

    C

    知性

    D

    推理

    E

    理性


    正确答案: D,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对知性能力的分析。

    正确答案: 康德认为,对于知识而言,仅有感性直观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性参与构成知识。感性之所司在直观,知性之所司在思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知性有两方面功能:一是逻辑功能,一是认识功能。前者在知识的基础上规定着思维判断的形式,这是形式逻辑范围,后者为我们提供新知识,是先验逻辑范围。因为形式逻辑是“先天的”,因而为形式逻辑提供知识内容的先验逻辑也是先天的。
    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对应,每一个判断形式背后都有某种先验要素作为它的基础,这种先验要素就是“范畴”。康德根据形式逻辑的判断形式,依据量、质、关系、样式,列举了四类十二种范畴。这样就可以在知性学说中把经验论和唯理论调和起来,一方面肯定不经过经验,知性只是一个空架子,不构成知识;
    另一方面,肯定惟有理性认识才有必然性,这样就达到了“知性为自然立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康德把人类认识能力分为哪三块?()
    A

    感性

    B

    悟性

    C

    知性

    D

    理性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对艺术的分析。

    正确答案: 他首先分析了艺术本身的规定性。艺术不同于自然;艺术也不同于科学;艺术也不同于手工艺。其次,要创造艺术,就要靠天才。第三,分析了艺术规定性和天才之后,他把注意力集中在美的理想和审美意象问题上。他把美分为自由美和附庸美,以是否有无一个目的的概念为界。最后,康德根据语言的表达方式,对艺术进行了分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康德认为人类理性有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大功能。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康德把人类认识能力分为哪三块?()

    • A、感性
    • B、悟性
    • C、知性
    • D、理性

    正确答案:A,C,D

  • 第14题:

    康德把分析和考察理性能力的工作,称为批判哲学。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5题: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中的“批判”含义是()

    • A、批评
    • B、驳斥
    • C、分析
    • D、考察

    正确答案:C,D

  • 第16题:

    康德认为人只有一种直观能力,就是()

    • A、理性直观
    • B、判断直观
    • C、感性直观
    • D、反思直观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康德把给自然界“立法”、创立自然科学知识的能力称为()。

    • A、社会理性
    • B、理论理性
    • C、自然理性
    • D、实践理性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单选题
    康德把给自然界“立法”、创立自然科学知识的能力称为()。
    A

    社会理性

    B

    理论理性

    C

    自然理性

    D

    实践理性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判断题
    康德把分析和考察理性能力的工作,称为批判哲学。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比较康德的“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理性能力。

    正确答案:
    (1)感性与知性的比较
    ①不同点
    康德的知识论认为感性和知性具有不同的功能。
    a.感性是指一种接受能力,感性产生表象,需要受到外部对象的刺激,并对所刺激对象做出适当的反应;
    b.知性是指联结直观思维对象的能力。
    ②相同点
    感性和知性都可分为质料和形式。
    a.感性的形式是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感性的质料是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杂多材料;
    b.知性的质料是感性直观,即由时空统摄的感觉材料,知性的形式也是先天的纯形式。知性的纯形式是范畴;
    c.感性以直观提供对象,知性以概念思考对象,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知性与理性的比较
    ①相同点
    康德认为知性和理性都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②不同点
    知性和理性以不同的逻辑形式为思想的途径。
    a.与知性相对应的逻辑形式是判断,因而可以从判断形式推导出知性范畴;
    b.与理性相对应的逻辑形式是推理,因而从推理的形式可以推出理性的最高概念,即先验理念。先验理念是理性攀升的结果,是人类理性的自我创造,它们只是符合三段式推理的上升趋向,并不与任何感性直观相符合。
    但人们在思考这些理念时,总要对它们有所判断,人们又只有范畴这个判断工具。那么,人们把范畴运用于理念,犯了两个违反康德认识论原则的致命错误:
    第一,范畴只有经验的使用,只能被运用于感性直观,把范畴运用于经验之外,是非法的超验的使用,产生的结论没有客观有效性;
    第二,范畴所适用的对象都是可知的现象,当范畴被误用于理念时,理念也同时被误解为知识的对象。理念不是时空中的对象,不能被认识。把不可认识的理念误当作知识的对象,这是一种幻觉,其结果是把先验理念变成了先验幻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三个环节:感性、()、理性。

    正确答案: 知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在康德的理论中,为人类自身“立法”,被称为道德的自由能力的是()。
    A

    社会理性

    B

    理论理性

    C

    自然理性

    D

    实践理性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公设”的学说。

    正确答案: 当康德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从功能上划分清楚之后,他立刻就面临着理性的统一问题。理性是统一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是它的两种功能。康德确立了实践理性的“优先地位”:我们不可能让理论理性统治实践理性,因为那样一来就势必毁灭了自由,因此只能由实践理性来统治理论理性。
    康德通过使意志的动机与行为的效果“划清界限”的方式来维护道德的纯洁性,但是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的意志可以遵从理性自身的法则行事,这种道德法则与经验无关亦与行为的结果无关,它属于纯粹理性的理想世界,而行为则不可避免地要落入由必然的自然法则所统治的现象世界,这就意味着动机与效果是完全分离的,这一问题要求康德说明理智世界与感觉世界之间的关系,为此他提出了实践理性的“公设”。人类理性由于敬重道德法则而向往一个无条件的对象即“至善”,“公设”就是这个由道德法则而成立的“至善”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假设。实践理性有三个“公设”,这就是“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仅就道德法则而论,它是无条件的,并不需要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为其基础和前提,但是一涉及到道德法则的实现,那就不是道德法则力所能及的范围了。显然,这是康德哲学二元论性质的必然结果。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