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人应当自度度他。但是据弟子的感想,常以他人易度,而对于自己家中的人,有的更难度化,观其进一退十,实感难度。此是否自己功夫未够,或是对方的根器有差否?

题目

学佛的人应当自度度他。但是据弟子的感想,常以他人易度,而对于自己家中的人,有的更难度化,观其进一退十,实感难度。此是否自己功夫未够,或是对方的根器有差否?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此乃通病,有数原因,一者,与外人敬多狎少,事因此较看重,家人敬少狎多,事因涉入戏论。二者,世俗重难轻易,外人得之难,故感郑重,家人得之易,反而轻视。三者,人非圣贤,敦能无过,自己之过,外人知者是少分,或有不知,家人见者是多分,或可全见,世俗之心,往往重人则信其言,轻人则忽其言也。是以学佛之人,必求不愧衾影,家人易化矣。
更多“学佛的人应当自度度他。但是据弟子的感想,常以他人易度,而对于自己”相关问题
  • 第1题:

    当我们接受他人太多恩惠时,我们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如果你过分地帮助他人.就会让他觉得自己软弱无能。如果让他觉得自己软弱无能,就会使他陷入自卑的苦恼之中。一旦他陷入这种苦恼之中,他就会把自己苦恼的原因归罪于帮助他的人,反而对帮助他的人心生怨恨。如果以上陈述为真,以下哪一个选项一定为真?( )

    A.如果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一定接受了别人的太多恩惠
    B.你不要过分地帮助他人,否则会使他陷入自卑的苦恼之中
    C.如果不让他觉得自己软弱无能,就不要去帮助他
    D.只有你过分地帮助他人,才会使他觉得自己软弱无能

    答案:B
    解析:
    题干包括多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其逻辑关系如下:①接受他人太多恩惠→自尊心受到伤害:②过分帮助他人一让他觉得自己软弱无能一使他陷入自卑的苦恼之中一对帮助他的人心生怨恨。A项,由①,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错误;B项等值于“如果过分帮助他人,会使他陷入自卑的苦恼之中”.正确;C项,由②,否定后件就能否定前件,但推出的是“不要过分帮助他”而不是“不要去帮助他”,错误;D项,由②,“过分帮助他人”是“让他觉得自己软弱无能”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错误。故答案选B。

  • 第2题:

    佛和菩萨都具有高尚道德、人格圆满。因此我们礼拜诸佛菩萨是()

    • A、对佛菩萨恭敬、尊重的表现
    • B、以佛菩萨作为自己做事的模范,由此引发自己内在的自心佛
    • C、以上皆对。

    正确答案:C

  • 第3题:

    常见初学佛之人,多有业障累累,此是学佛不至诚否?或是佛菩萨试验他,或是消除宿世业障否?


    正确答案:众生多劫轮回,善恶混杂,学佛是善种现行,障碍是恶种现行,能至诚是善种力大,不至诚是善种力微,业障能障与否,亦在其力强弱,至云佛菩萨之试验,及宿业消除,虽有其事,但初学之人功夫未进,教理不明,于此诸说,尚谈不到。

  • 第4题:

    一些用符咒来治病的人,据他们自称也是佛弟子,请问这是怎么一回事?


    正确答案:符咒治病,这是外道方士伎俩,他自称佛弟子,那简直是胡扯,稍明教理的人,皆能辨别。

  • 第5题:

    学佛的人如何对待社会职业?


    正确答案: 学佛的人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佛法要求的处世为人原则,即佛门道德原则。大乘佛教追求的善德的最高原则是一切为利乐众生着想,为众生的利益做无私的奉献。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不能违背利众的原则,要有为社会和一切众生无私做奉献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所从事的职业,处处以美德饰身,事事以智慧抉择,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这些都是佛法所提倡的做事原则。

  • 第6题:

    经藏多处强调‘请佛住世’、‘不久涅槃’,如阿弥陀佛在法藏比丘时,发四十八大愿,谓不得满愿誓不作佛;然则佛者觉也,乃断惑破障终至于中道极境之果位也,欲求自度度他,觉行圆满,非佛不行,若谓不入涅槃方能住世摄化群生,然则佛果岂是寂灭悲愿,无为变化之绝境也?然则:无住‘涅槃’又何谓也?


    正确答案:一种名词,有正义别义之分,此二字译法甚多,人普知者为‘灭’。灭之正义,为解脱灭度等,言大患永灭,证果圆满也。但命终神离,亦借称‘灭’。经中请佛不入涅槃者,留佛身命延续住世耳,非请佛不证果也。明此余义可知。

  • 第7题:

    生命如花,有的花香而不艳,有的花艳而不香,有的又艳又香但是有刺,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正确答案: (1)人是不同的,这就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都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
    (2)我们在看到自己优点和缺点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人的优缺点,不能拿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对比。
    (3)我们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多看别人的优点,主动向他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保持自己的优点,取长补短。
    (4)叉香又艳的花往往有刺,所以我们在看待他人、看待事情的时候要全面,不能只看到表象,被表象所蒙蔽。
    (5)作为公务员,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看问题做事情的时候要做到全面地看待问题,全面地分析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 第8题:

    问答题
    维摩诘是否为佛弟子,不然是跟谁学的。其师父是谁。抑或如缘觉无师自悟的?

    正确答案: 其本古德曾云为金粟如来,其迹乃毗耶离之居士。经云‘有国名妙善,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殁,而来生此’。据此其本之所学,非从释尊也。经又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据此其迹则教秉释尊,即是释尊弟子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 )是婴儿自我意识发展过程。
    A

    自我表现-认识自己-他评到自评-认识“我的” 

    B

    认识自己-认识“我的”-他评到自评-自我表现 

    C

    认识自己-认识“我的”-自我表现-他评到自评 

    D

    认识“我的”-认识自己-他人评价-自己评价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皈依上忏下云法师,历年来修净业,持名一法,但是念佛时少,离念时多,心一天生灭不停,生住异灭,成何体统。弟子平素阅读诸祖师著集其云,学佛之人,志求见性,方是佛子等语。因近阅读六祖坛经,亦论见性直指心源,成佛作祖,只此一心,人人本有,个个圆成,众生迷故,不识自心是佛,因且弟子拟弃净业而学禅,必须拜公为师,希望慈悲摄授,日课如何定法,坐禅时应如何,祈示为盼!

    正确答案: 见性成佛,是归根结底之肯定语,但性如何见法,则其法不一,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居士虽多看经典,大概无人指授,似无系统,故有临歧之疑,须知参禅,是求见性,念佛亦是求见性,但能见与否,却不简单,果见性固佳矣,倘不见性,仍属苦轮不息。净之稳处,在带业往生,当生见性,固上品而证法忍,纵不见性,已出轮回。居士已皈依忏公,自应依之而修净,且不可朝秦暮楚,举棋不定,以误前途也。区区昔年虽少学参,小悟亦未曾有,何敢以盲引人,祈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佛教中的四众弟子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和在家学佛的男众(称)(),学佛的女众(称)()

    正确答案: 优婆塞,优婆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学佛的人应当自度度他。但是据弟子的感想,常以他人易度,而对于自己家中的人,有的更难度化,观其进一退十,实感难度。此是否自己功夫未够,或是对方的根器有差否?

    正确答案: 此乃通病,有数原因,一者,与外人敬多狎少,事因此较看重,家人敬少狎多,事因涉入戏论。二者,世俗重难轻易,外人得之难,故感郑重,家人得之易,反而轻视。三者,人非圣贤,敦能无过,自己之过,外人知者是少分,或有不知,家人见者是多分,或可全见,世俗之心,往往重人则信其言,轻人则忽其言也。是以学佛之人,必求不愧衾影,家人易化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一个人越是费尽心思地寻求他人的好评,越是难以得到。对此错误的看法是().

    • A、想得到他人的崇拜,得看自己值不值得尊重
    • B、尊重难以强求,必须当之无愧
    • C、在人前应当及时夸耀自己的好运
    • D、对于不懂得感恩和尊重的人,您可以不必在乎他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弟子学佛只半年余,皈依三月余,选定净土一门,日诵弥陀,初颇精进,年初一拜年,途经一墓地,心中忽起一‘死’的念头,自彼至今将二月,日日想到今年会死。学佛之人自不应畏死,但多活一日即多受一日苦报,人生淡然无味之想,每盘据心头,烦闷日增,无名火起,乱发脾气,近更茶饭睡眠均无兴趣,每哀告佛祖加被,力诵圣号,并责庸人自扰,或自誓,应观法界性,一切为心造,均无效,乌云不散,胸中如棉絮堵塞,如此是否为魔事,应如何解救,老师慈悲乞赐垂怜。


    正确答案: 居士学佛半年,所发理论,俱甚明了,确定利根。而自所警觉,谓‘魔事’,谓‘自扰’,尤属确当,是更能自明,并提出‘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而来对治,亦甚对症,仍不能释然者,尚不解人空法空之理,及不解摄心之法。如明人法无我,畏死求死,皆是邪见,如能摄心在定,自不妄念飞腾,烦恼发嗔。今日应先学一切放下,不想过去,不想将来,只照顾当前一句圣号,有事则办事,无事则念佛,‘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不怕妄想,只怕觉迟,若能时时觉照,时时排除妄念,自无魔事,亦不自扰矣。(附语)倘肯屈驾一晤,极为欢迎,每星期四下午五点,可在莲社会谈。

  • 第15题:

    弟子自揣可能寿命不长,但悲悯众生之心亦极切,此短暂之时光,应偏重于自度或度他。


    正确答案:此不一定,寿有天赋,修得报得,种种不同,史书各有记载,袁了凡即共知一例也。然学佛人,不必著寿者相。至于两度问题,人各有愿,为居士之计自度为急,度他随缘。

  • 第16题:

    维摩诘是否为佛弟子,不然是跟谁学的。其师父是谁。抑或如缘觉无师自悟的?


    正确答案:其本古德曾云为金粟如来,其迹乃毗耶离之居士。经云‘有国名妙善,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殁,而来生此’。据此其本之所学,非从释尊也。经又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据此其迹则教秉释尊,即是释尊弟子也。

  • 第17题:

    佛教中的四众弟子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和在家学佛的男众(称)(),学佛的女众(称)()


    正确答案:优婆塞;优婆夷

  • 第18题:

    “我们修行人为什么而活?为众生而活!”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


    正确答案: 如果我们是佛菩萨,这是多劫以前,早已发过的大愿,无数生以来,已经在屡行实践我们的愿力了。如果我们仅仅是凡夫众生,为众生也就是为自己。我们生活在众生中,众生本就是相依而生,没有了众生,生存的环境就没有了,这世界就不再存在,我们还为谁而活。即便非修行人,也无形中在为众生而活;我们修行人把心念转过来,是刻意的为众生而活。

  • 第19题:

    所谓“自得”,就是不求他人而自己学有所得。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0题:

    问答题
    一些用符咒来治病的人,据他们自称也是佛弟子,请问这是怎么一回事?

    正确答案: 符咒治病,这是外道方士伎俩,他自称佛弟子,那简直是胡扯,稍明教理的人,皆能辨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易发生阿-斯综合征的心脏疾患有( )
    A

    高血压性心脏病

    B

    第二度、第三度度房室传导阻滞

    C

    扩张型心肌病

    D

    第三度度房室传导阻滞

    E

    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正确答案: B,C,D,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一个人越是费尽心思地寻求他人的好评,越是难以得到。对此错误的看法是().
    A

    想得到他人的崇拜,得看自己值不值得尊重

    B

    尊重难以强求,必须当之无愧

    C

    在人前应当及时夸耀自己的好运

    D

    对于不懂得感恩和尊重的人,您可以不必在乎他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弟子自揣可能寿命不长,但悲悯众生之心亦极切,此短暂之时光,应偏重于自度或度他。

    正确答案: 此不一定,寿有天赋,修得报得,种种不同,史书各有记载,袁了凡即共知一例也。然学佛人,不必著寿者相。至于两度问题,人各有愿,为居士之计自度为急,度他随缘。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