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没有遇到佛法之前,造过许多堕恶趣的重罪,如此是否没有解脱的希望了?为什么?请举一则公案进行说明。

题目

有些人没有遇到佛法之前,造过许多堕恶趣的重罪,如此是否没有解脱的希望了?为什么?请举一则公案进行说明。


相似考题
更多“有些人没有遇到佛法之前,造过许多堕恶趣的重罪,如此是否没有解脱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评《莺莺传》“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出自()。

    • A、王国维
    • B、陈寅恪
    • C、鲁迅
    • D、周作人

    正确答案:C

  • 第2题:

    寂天菩萨一再强调除了护心以外,其他的善行意义不大,这是否意味着受持别解脱戒没有用?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任何一条戒律,都为了护心而制。别解脱戒的戒条全都为护心而制,是护心的一种助缘。在《宝蕴经》中说:“心净则身净,身净未必心净,故心清净,则称之为梵净行。”梵净行的标准,完全依心而定,如果内心不清净,那发之于心的身语不可能合于净戒。

  • 第3题:

    众生堕入恶趣后,由于不断因烦恼造业,势必愈陷愈深,永无解脱的希望。这样一来,是否与佛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相违?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相违。因为根据《俱舍论》等经论的观点,众生受业报有顺现受业、顺后受业。恶趣众生在恶道中造的恶业,不一定都会顺现受业,如果都是顺现受业,那它们肯定是永无“刑满释放”之日。但恶趣众生也有顺后受业的机会,即它们以前造的业会成熟感果,如果是感受善果,即会从恶趣中上生善道。比如一个有情造一杀生恶业,因此而堕入地狱一个中劫,此报受圆满后,它感受自己在堕地狱以前造的某种善业,即顺后受业,而生于善趣。众生从无始轮回以来,积累着种种业,不同时间成熟不同的业,以何业为主则显现何种果报,因此,说恶趣众生在恶趣中造恶业,一直陷入恶趣永远不得解脱,这并不能成立。

  • 第4题:

    有些人认为所谓“中阴”,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汉传佛教中根本没有听说过。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佛在很多经典中都提到了今世、来世、中阴,不仅是大乘的显宗、密宗,就连小乘的《俱舍论》中,也将中阴的经过讲得非常清楚。如果你不承认中阴的存在,那也不应该承认晚上的梦境和白天的经历了。

  • 第5题:

    论中说舍弃菩提心必定会堕入恶趣,那么舍利子尊者因地时舍弃了菩提心,为什么没有堕落,反而获得了阿罗汉果?请引用各大论师的观点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这是特殊的因果业报现象,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思议,只有一切智智的佛陀才可现量知道。这并不是推诿,因为佛陀宣说过: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一般众生造某种因,定会有某种果报,但是有些特殊业力关系,不一定会如此,这是极为微妙、深密的道理,并非一般人所能了知。《入中论》也说:“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无善恶慧得解脱,亦遮思维诸业果”。佛陀超离一切善恶分别的究竟智慧,方能观察微妙的因果缘起,其他有情去观察,只能是盲人摸象,根本得不出完整、正确的答案。
    对此,各大论师亦有不同的解释,《普明论》和《释论》中说:“某人舍弃了菩提心,后来也能得以解脱,这说明业力不是凡人可思维的,唯一是佛陀才能了知的行境。”《入菩萨行论广释》中说:“舍利子虽然舍弃了菩提心,但他没有舍弃出离心,所以没有堕落。”善天论师回答说:“虽然舍弃了方便的菩提心,但他后来再三地受持,所以没有破菩萨戒。”布布达论师则认为:“舍利子舍弃了世俗菩提心,但没有舍弃胜义菩提心——无我的空性智慧,所以他没有堕落。”对布布达论师的观点,无著菩萨在《善说海》中也是非常赞同。但上师如意宝说:“不管怎么说,这些只能是一种代表个人的想法而已,真正的微细因果只有佛智才可了达!”

  • 第6题:

    在马丁路德之前没有人曾进行过宗教改革的尝试。


    正确答案:错误

  • 第7题:

    三恶趣具体有哪些痛苦?请以旁生为例,说明一旦堕入恶趣,则根本不会有修法的机会。


    正确答案:八无暇处中的三恶趣众生,由于往昔各自恶业所惑,夜以继日、连续不断地饱尝痛苦,比如,地狱有寒热之苦,饿鬼有饥渴之苦,旁生有互相残害、被人役使之苦,根本谈不上有修法的机会。旁生界的任何众生,哪怕是一天,也无法做好最初有皈依发心、最后有回向发愿来行持善法。三恶趣当中,旁生算是比较好的,可一旦转生为旁生,感受痛苦的时间也相当漫长。从前给孤独长者为佛建造精舍,佛看着地上的蚂蚁,对给孤独长者说:“此蚁自毗婆尸佛出世已来,已经历七佛,至今还堕落为蚁身。”还有,舍利子曾入三昧,观察一只鸽子的过去和未来,发现它八万大劫来常作鸽身,八万大劫后也未免鸽身,一直看不到前际后际。佛告舍利子:“此鸽除诸声闻、辟支佛所知齐限,复于恒河沙等大劫中常鸽身,罪讫得出。轮转五道中,后得为人,经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旁生得人身都如此之难,何况饿鬼和地狱众生了,因此,一旦堕入三恶趣中,不仅仅是一世两世,乃至无数劫都闻不到佛法,闻不到佛法就解脱不了,解脱不了的话,将沉溺于轮回苦海遥遥无期。

  • 第8题:

    十恶重罪


    正确答案: 中国封建王朝为维护专制统治而规定的十种不可赦免的罪名,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这十种罪名自秦汉以后逐渐形成,北齐称之为"重罪十条"正式入律,隋律将其改为"十恶"。从此,经唐至清,除元朝改称"诸恶"外,历代王朝相沿不改。

  • 第9题:

    单选题
    评《莺莺传》“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出自()。
    A

    王国维

    B

    陈寅恪

    C

    鲁迅

    D

    周作人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有些人没有遇到佛法之前,造过许多堕恶趣的重罪,如此是否没有解脱的希望了?为什么?请举一则公案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不是。有些人以前造下滔天大罪,只要有后悔心,不放逸地行持善法,最后也可以机会。比如难陀、指鬘、具见、能乐等一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今生遇到如此殊胜的佛法,是不是平白无故的?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对你心力提升有哪些帮助?

    正确答案: 今生遇到这么殊胜的法,并不是平白无故的,《般若摄颂》等大乘经典中说,这是多生累劫积累资粮的结果。就算光是耳边听到法音、手里拿到法本,也需要前世因缘,否则,听也听不到、拿也拿不到、看也看不到。这就是因果,乃佛陀亲口所说。
    《未曾有因缘经》中云:“佛世难值,法难得闻,人命难保,得道亦难。”现在能听到如此甚深妙法,真好似一百个小时中吃到一顿饭一样,可谓千载难逢、令人欣喜,因此,在得遇佛法时,可以得到如此激励而能经最大的精进心,欢喜心听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有些人说:“我们家乡没有佛法,非常可怜!”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正确答案: 当然,从佛陀的教法、证法来讲,没有佛法是很可怜。但从诸佛菩萨悲愿的角度而言,佛菩萨无处不在,只要能让众生得到利益,不管是有情还是无情物,都是诸佛菩萨的大悲化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如果我们没有遇到天灾人祸,是否就不必忆念寿命无常了?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是。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无常的,就像截断了水源的水池一样,只有减少,没有增加,同样,我们的生命也是一个月一个月,一天一天,一刹那一刹那地靠近死亡。并且我们活在这个人世间,导致死亡的因缘是非常多的,比如出车祸、四大不调等,而生存的因缘却非常稀少,即使有那么一点生缘,有时候也会变成死缘,因此,我们的生命即使没遇到什么违缘,也不可能活很长时间。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说:“纵然无有诸损害,士夫寿命亦流逝,昼夜刹那皆变化,逐渐靠近死主域,犹如江河汇于海,或似日落于西山。”

  • 第14题:

    若对佛法没有希求心,会导致什么过失?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正确答案: 过失:
    1)会导致灭除过失方面不精进,从而失坏自己曾在诸佛菩萨上师前立下的“要净除自他无量罪过”之誓言。
    2)自己曾发誓“成就自他解脱的众多功德”,修成一个功德也需要一大劫时间,现在却毫无意义地虚耗人生,真是非常不应理。
    理由:自己虽已发了菩提心,但未曾对诸佛作过广大供养;没有以广大喜乐施予众生;不曾遵行如来的教法;不曾以财物受用满足贫穷者的心愿;未曾消除畏惧者心中的恐惧;也不曾使痛苦者获得安乐,今生只是令母亲饱受怀胎之苦。这些都是对佛法没有希求心所导致的。

  • 第15题:

    有些人看了一两本佛经,就认为自己精通佛法了,于是对佛法指指点点、大放厥词,对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这种行为非常可笑。想深入佛教话,看一两本书是不够的。藏传佛教的《大藏经》中,经典有一百多函,论著有两百多函,学一部论典就要花很长时间。上师就说过,他老人家二十多年反反复复刻苦钻研,越学越学得佛法深奥,而有些人以考察的名义学了短短几天,根本不可能通达佛法内容。
    没有精通佛法之前,千万不要肆意毁谤,如果有人信口开河,你也不可人云亦云。古往今来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驳倒佛教。很多非常权威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对佛教五体投地、恭敬有加。而现在个别孤陋寡闻的人,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故作权威地反对佛教,只能显露出他的愚痴无知,对佛教没有丝毫损害。佛教的教义纯洁无垢,完全符合于自然真理,因此,任何人也没办法驳斥它。

  • 第16题:

    有友来问我曰:吾人因情而坠,因堕而不能解脱,佛得以解脱,是为无情耶?是为有情耶?


    正确答案:情可分情识与爱情两种解释,识是虚妄分别,爱是贪恋缠绵,所以堕落。佛已转爱成无缘慈,转识成大圆镜智,安得尚称有情耶?

  • 第17题:

    有些人说:“我们家乡没有佛法,非常可怜!”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正确答案: 当然,从佛陀的教法、证法来讲,没有佛法是很可怜。但从诸佛菩萨悲愿的角度而言,佛菩萨无处不在,只要能让众生得到利益,不管是有情还是无情物,都是诸佛菩萨的大悲化现。

  • 第18题:

    过马路如果遇到没有人行道的马路时要靠右侧路边行走。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今生遇到如此殊胜的佛法,是不是平白无故的?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对你心力提升有哪些帮助?


    正确答案:今生遇到这么殊胜的法,并不是平白无故的,《般若摄颂》等大乘经典中说,这是多生累劫积累资粮的结果。就算光是耳边听到法音、手里拿到法本,也需要前世因缘,否则,听也听不到、拿也拿不到、看也看不到。这就是因果,乃佛陀亲口所说。
    《未曾有因缘经》中云:“佛世难值,法难得闻,人命难保,得道亦难。”现在能听到如此甚深妙法,真好似一百个小时中吃到一顿饭一样,可谓千载难逢、令人欣喜,因此,在得遇佛法时,可以得到如此激励而能经最大的精进心,欢喜心听受。

  • 第20题:

    如果Flash在函数结束之前没有遇到return动作,则返回的是()。

    • A、Null
    • B、NaN
    • C、空字符串
    • D、undefined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问答题
    众生堕入恶趣后,由于不断因烦恼造业,势必愈陷愈深,永无解脱的希望。这样一来,是否与佛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相违?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相违。因为根据《俱舍论》等经论的观点,众生受业报有顺现受业、顺后受业。恶趣众生在恶道中造的恶业,不一定都会顺现受业,如果都是顺现受业,那它们肯定是永无“刑满释放”之日。但恶趣众生也有顺后受业的机会,即它们以前造的业会成熟感果,如果是感受善果,即会从恶趣中上生善道。比如一个有情造一杀生恶业,因此而堕入地狱一个中劫,此报受圆满后,它感受自己在堕地狱以前造的某种善业,即顺后受业,而生于善趣。众生从无始轮回以来,积累着种种业,不同时间成熟不同的业,以何业为主则显现何种果报,因此,说恶趣众生在恶趣中造恶业,一直陷入恶趣永远不得解脱,这并不能成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怎么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骆驼奶?

    正确答案: 骆驼是珍稀畜种,我国只有新疆和内蒙古有大规模骆驼。驼奶不易保存,新鲜驼奶在自然环境下只能保存2-3天。将鲜奶保质期提升到6个月,且完全保存其营养价值的技术,是近年来才研发出来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正确的译文是()。
    A

    滕君倒确实是诚实的君主,即使他也没有听说过“道”

    B

    滕君倒确实是诚实的君主,虽然他也没有听说过“道”

    C

    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即使如此,他也没有听说过“道”

    D

    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虽然这样,他也没有听说过“道”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