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五个阶段?其各自有什么特点?请以比喻一一说明。

题目

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五个阶段?其各自有什么特点?请以比喻一一说明。


相似考题
更多“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五个阶段?其各自有什么特点?请以比喻”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以教证、公案说明,实际修持佛法的利益。


    正确答案: 龙猛菩萨说:“盲人手中虽然持着明灯,但对他自己没有一点利益,只是听闻佛法而不去实践修习的人,也是如此。”佛经中也说:“如果没有好好修持,所学的法不一定用得上,就好比有些人虽然落到水里,但也有口干而死的现象。”还说:“如果没有实地修持,听再多也没有多大意义。
    有两个贵族少年,同时在佛陀座下出家为僧。一个听闻佛法后就实际去修持,结果证得阿罗汉果。而另一个却只注重闻,不重视修,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时间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师,有很多弟子。有一次,三藏法师想用一些难题难住那位阿罗汉,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羞辱他不懂什么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后,不忍心他这样造业,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赞叹实际修持佛法的功德。当时,三藏法师的弟子们很不平,议论佛陀为何赞叹那个什么都不懂的长老,而对熟读所有经典、为五百僧人讲法的法师,一句赞叹也没有。佛陀了知这一切,故意问道:“僧众啊,你们在议论什么?”当他们告诉佛陀后,佛陀便开示道:“要知道,在我的教法中,你们的法师犹如一个被雇来看管牛的人,而那位长老,犹如独自拥有牛的主人一般。”

  • 第2题:

    以大乘佛法度化众生时,哪两个问题不能忘记?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一是解决他们的暂时痛苦,二是解决他们究竟的生死大事。
    解除众生的痛苦是菩萨的义务,菩萨见众生苦即如自己受苦,所以不管众生有什么痛苦,菩萨都会尽己所能地去解决,并以此方式与众生结缘。同时,还为他们传讲三乘佛法,因为只有脱离轮回才是真正的安乐,否则虽暂时摆脱了痛苦、贫穷,但轮回的本性仍不离苦苦、行苦、变苦,因此以大乘佛法度化众生时,此二问题不能忘。
    若缺一个都不行,比如,一个众生正处于饥渴贫乏之时,你不解决他的饥乏,反而给他传讲佛法,此举不但不会有任何效果,反使他对你和佛法生厌。若仅仅解决他的饥乏,而不给他传法,此众生无法从轮回的苦海中解脱。因此,这两个问题缺一不可。

  • 第3题:

    质量管理经历哪三个阶段?其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质量检查阶段,其特点是事后把关。
    第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其特点是事后把关加上部分预防。
    第三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其特点是防检结合,全面管理。

  • 第4题:

    什么是疏?以疏为名的公文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演化? 


    正确答案: 疏是沿用于我国封建社会,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公文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想皇帝陈述政见的独立的上奏文种。
    疏的演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汉代开始将疏作为奏的别称;
    (2)疏成为各类上奏公文的泛称;
    (3)疏成为实际运用的独立文种。

  • 第5题:

    按照塔波仁波切的教言,修持无常有哪三个层次?请一一说明。你现在属于哪个阶段?


    正确答案: 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中间的时候,务必像辛勤耕耘田地那样,做到死而无憾;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做到心安理得。
    最初的时候,务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样,认识到没有空闲;中期阶段,要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最终要了达无所作为,如敌赶走牧童牛。

  • 第6题:

    问答题
    唐以前的咏物诗经历了哪两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咏物诗主要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 咏物诗在唐以前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重要的阶段:
    (1)建安时代。这一时期咏物诗的创作虽然并不是很多,但作为咏物诗重要的特质——“以比喻来寄托情志”已经形成了。如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是借“黄雀”这一物,来喻托被网罗暗害的忧惧之情。此时的咏物诗中最著名的当推刘桢《赠从弟》三首。
    (2)南朝的齐梁时代。这时期的文学朝着唯美的方向发展,文风的转变,促使咏物诗更重视社交性,甚而发展到游戏遣兴的地步,风格随之趋势于浮华纤巧。其中南朝宋诗人谢朓成就突出,其特点:一是咏物诗的数量多,二是扩大了所咏之物的范围,并且更多取自日常器物。最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期多人同赋一物的作品增多,这也是促成咏物诗繁盛的特殊环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五个阶段?其各自有什么特点?请以比喻一一说明。

    正确答案: 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闻——听闻佛法;二、思——思维佛法;
    三、修——观修佛法;四、行——行持佛法;五、果——最后得果五个阶段
    (一)、闻——听闻佛法正见依靠听闻而产生。佛教是最科学、最完整、最圆满
    的学说,把一辈子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这上面,也是非常值得的。我们有幸听闻佛法时,当如野兽闻声般专注。
    二、思——思维佛法:
    听完上师所讲之法后,应逐字逐句地思维,就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
    我们在思维法义时,要将上师所讲的道理全部细细分析,不应该有所取舍。
    三、修——观修佛法:
    观修的时候,应该像愚人品尝美味一样,有感觉却说不出来。
    四、行——行持佛法:
    行持时,应当如理如实地做到,而且一定要有强烈意乐。就像饥饿的牦牛找到一片草地,饥不择食地一扫而光,而不是四处都品尝。我们行持佛法,每一个法义都应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而不是中间取舍一部分。
    五、果——最后得果:
    得果时不能糊里糊涂的,而要像云散日出一样,完全显露实相,没有任何怀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防火墙技术经历了哪3个发展阶段?它们有些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包过滤防火墙、应用代理网关防火墙和状态检测技术防火墙。特点见教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请通过比喻说明,我们想解脱轮回必须要依靠上师和佛陀的教言精进修持。

    正确答案: 比如世间人生病后,会立刻去寻求医治。为了摆脱疾病痛苦,他会老老实实地遵照医生的吩咐,吃药、打针、戒除影响医疗的饮食、行为等等,丝毫不敢违犯;同样的道理,我们凡夫无始以来沉溺于轮回的泥坑中,相续中充斥着贪心、嗔心、痴心、傲慢、嫉妒等成千上万的烦恼病,这些病与普通的病不同,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都在害我们,如果没有以佛法来治疗,它一定会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将我们不断投入到轮回的火坑中。既然我们平时有一点小病,都要马上到医院看医生,那无始以来罹患了这么严重的烦恼病,为什么不依靠大医王佛陀的教言来对症下药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我们在修持禅定时,会经历哪五个阶段?请以比喻具体解释。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是如“峭壁落水”之动摇觉受,心犹如从峭壁飞泻而下的瀑布,刚开始时难以调伏,自心急躁、分别念迅猛、粗大,恒时处于飘摇不定之中。
    第二阶段是如“山谷流水”之获得觉受。山谷里的水声势浩大、湍急奔腾,但跟峭壁落水相比,流速有明显的缓慢。到了这个阶段,心已能基本上安住下来,但时间不会很长。
    第三阶段是如“平原江河”之修行觉受。江河缓慢流动,从远处看好像没有动摇,只有到了岸边,才会发现它仍不舍奔流。同样,此时的心已经比较稳固,但若详细观察,还是有细小的分别念不断闪出。
    第四阶段是如“大海离波”之稳固觉受。从远处看大海,似乎风平浪静,没有什么波涛,与平原江河比起来更为平静,此时细微之分别念亦日渐消失,自己将心专注于任一所缘境时皆能安住很长时间,纷扰外缘也难以撼动其安住之心。
    第五阶段是如“山王稳固般”之究竟觉受。须弥山王始终不为狂风所动,同样,此时将心专注于任何一处,皆能自然融入此法,无需任何勤作,自然明然安住于此法中,任何分别念都无法动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在有机物的厌氧分解过程中,主要经历哪两个阶段?其作用机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 首先,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降解为低分子的中间产物,即有机酸、醇、二氧化碳及硫化氢等。在这阶段中,有机酸大量积累,PH值下降,所以叫做产酸阶段或酸性分解阶段。在这阶段中,起作用的主要产酸菌,这是一种兼性厌氧菌,又称为底物分解菌,它的分解产物或代谢产物,几乎都具有酸性。接着在第二阶段中,由于前一阶段后期,氨的积累及产生的中和作用,故PH值逐渐上升。在这环境中,另一种菌群,即甲烷菌发挥作用。这是一种专性厌氧菌,它可使有机酸、醇进一步降解,最终形成甲烷及二氧化碳。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产生了大量的甲烷气体,故第二阶段又称为产气阶段或碱性分解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什么是疏?以疏为名的公文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演化?

    正确答案: 疏是沿用于我国封建社会,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公文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想皇帝陈述政见的独立的上奏文种。
    疏的演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汉代开始将疏作为奏的别称;
    (2)疏成为各类上奏公文的泛称;
    (3)疏成为实际运用的独立文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家弟子如何修持佛法?


    正确答案: 佛法是一种应机教化超度的方便法,没有一种固定的修持模式。把佛教的修持理解为几种狭隘的固定模式或者教条主义的方法,都是错误的。佛教的修行原则是诸恶莫做、诸善奉行、调服心性三条。净化心灵,彻底清除贪、嗔、痴、慢、邪见等心灵污染,达到人格的真、善、美和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修行的方法有千万种,其目的只有追求幸福快乐的人身和成佛两条。智者可以从目的上选择一种最佳修持方法。
    在家的学修者不能生搬硬套出家人的方法,这要根据每个人的职业环境和家庭等情况决定。有的人可以从阅读经书,加强思想修养入手;有的可以静坐,修定,修慧,走开悟之路;有的可以专心诵经念咒。若要想迅速获得修证成就,就要按修密程序求密法,坚持修习。
    无论采取什么方法,修哪种法,都要有上师的指导和清净的法脉传承,不能凭书本自学,不能相信不符合佛教经典教义的乱传乱说,更不能相信那些打着佛教旗号的邪门外道,巫婆神汉,以及形形色色的装神弄鬼自称佛、菩萨行骗的伪气功师之流。

  • 第14题:

    防火墙技术经历了哪3个发展阶段?它们有些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包过滤防火墙、应用代理网关防火墙和状态检测技术防火墙。特点见教材。

  • 第15题:

    唐以前的咏物诗经历了哪两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咏物诗主要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 咏物诗在唐以前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重要的阶段:
    (1)建安时代。这一时期咏物诗的创作虽然并不是很多,但作为咏物诗重要的特质——“以比喻来寄托情志”已经形成了。如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是借“黄雀”这一物,来喻托被网罗暗害的忧惧之情。此时的咏物诗中最著名的当推刘桢《赠从弟》三首。
    (2)南朝的齐梁时代。这时期的文学朝着唯美的方向发展,文风的转变,促使咏物诗更重视社交性,甚而发展到游戏遣兴的地步,风格随之趋势于浮华纤巧。其中南朝宋诗人谢朓成就突出,其特点:一是咏物诗的数量多,二是扩大了所咏之物的范围,并且更多取自日常器物。最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期多人同赋一物的作品增多,这也是促成咏物诗繁盛的特殊环境。

  • 第16题:

    唐以前的咏物诗发展经历了哪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咏物诗在唐以前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重要的阶段:一是建安时代,这一时期咏物诗的创作虽然并不是很多,但作为咏物诗重要的藉质——“以比喻来寄托情志”——已经形成了。二是南朝的齐梁时代。这时期的文学朝着唯美的方向发展,文风的转变,促使咏物诗更重视社交性,甚而发展到游戏遣兴的地步,风格随之趋于浮华纤巧。

  • 第17题:

    在有机物的厌氧分解过程中,主要经历哪两个阶段?其作用机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首先,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降解为低分子的中间产物,即有机酸、醇、二氧化碳及硫化氢等。在这阶段中,有机酸大量积累,PH值下降,所以叫做产酸阶段或酸性分解阶段。在这阶段中,起作用的主要产酸菌,这是一种兼性厌氧菌,又称为底物分解菌,它的分解产物或代谢产物,几乎都具有酸性。接着在第二阶段中,由于前一阶段后期,氨的积累及产生的中和作用,故PH值逐渐上升。在这环境中,另一种菌群,即甲烷菌发挥作用。这是一种专性厌氧菌,它可使有机酸、醇进一步降解,最终形成甲烷及二氧化碳。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产生了大量的甲烷气体,故第二阶段又称为产气阶段或碱性分解阶段。

  • 第18题:

    问答题
    请以教证、公案说明,实际修持佛法的利益。

    正确答案: 龙猛菩萨说:“盲人手中虽然持着明灯,但对他自己没有一点利益,只是听闻佛法而不去实践修习的人,也是如此。”佛经中也说:“如果没有好好修持,所学的法不一定用得上,就好比有些人虽然落到水里,但也有口干而死的现象。”还说:“如果没有实地修持,听再多也没有多大意义。
    有两个贵族少年,同时在佛陀座下出家为僧。一个听闻佛法后就实际去修持,结果证得阿罗汉果。而另一个却只注重闻,不重视修,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时间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师,有很多弟子。有一次,三藏法师想用一些难题难住那位阿罗汉,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羞辱他不懂什么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后,不忍心他这样造业,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赞叹实际修持佛法的功德。当时,三藏法师的弟子们很不平,议论佛陀为何赞叹那个什么都不懂的长老,而对熟读所有经典、为五百僧人讲法的法师,一句赞叹也没有。佛陀了知这一切,故意问道:“僧众啊,你们在议论什么?”当他们告诉佛陀后,佛陀便开示道:“要知道,在我的教法中,你们的法师犹如一个被雇来看管牛的人,而那位长老,犹如独自拥有牛的主人一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
    特点:用户在编写应用程序时,不仅要设计数据的处理方法,还要说明数据是如何在存储器上存储的。数据的独立性差,也不能实现数据共享。
    (2)文件系统管理阶段
    特点:由一个专门的文件来单独管理数据。由于各个数据文件之间没有建立关联,所以,数据的冗余量大,不能很好的实现数据共享。
    (3)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
    特点:所有的数据都放在数据库中,应用程序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应用程序与数据之间完全独立,使得数据的冗余大大降低,真正实现了数据的共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在家弟子如何修持佛法?

    正确答案: 佛法是一种应机教化超度的方便法,没有一种固定的修持模式。把佛教的修持理解为几种狭隘的固定模式或者教条主义的方法,都是错误的。佛教的修行原则是诸恶莫做、诸善奉行、调服心性三条。净化心灵,彻底清除贪、嗔、痴、慢、邪见等心灵污染,达到人格的真、善、美和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修行的方法有千万种,其目的只有追求幸福快乐的人身和成佛两条。智者可以从目的上选择一种最佳修持方法。
    在家的学修者不能生搬硬套出家人的方法,这要根据每个人的职业环境和家庭等情况决定。有的人可以从阅读经书,加强思想修养入手;有的可以静坐,修定,修慧,走开悟之路;有的可以专心诵经念咒。若要想迅速获得修证成就,就要按修密程序求密法,坚持修习。
    无论采取什么方法,修哪种法,都要有上师的指导和清净的法脉传承,不能凭书本自学,不能相信不符合佛教经典教义的乱传乱说,更不能相信那些打着佛教旗号的邪门外道,巫婆神汉,以及形形色色的装神弄鬼自称佛、菩萨行骗的伪气功师之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按照塔波仁波切的教言,修持无常有哪三个层次?请一一说明。你现在属于哪个阶段?

    正确答案: 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中间的时候,务必像辛勤耕耘田地那样,做到死而无憾;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做到心安理得。
    最初的时候,务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样,认识到没有空闲;中期阶段,要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最终要了达无所作为,如敌赶走牧童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学习佛法和学习世间法,二者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世间上的学校为了灌输知识,尚且制定了一套强迫机制来约束学生,佛法就更不待言了。如果佛教徒仅是为自己的快乐、享受生活,不听课没压力恐怕好一点;但是如果为了度化众生,使自相续与佛法相应,每天都应该有一些佛法的压力。这是二者相同的地方,没有压力就不能增进。不同的地方是发心和目的:世间学习的发的是超越他人之心,目的无非是吃穿住行;学佛应发菩提心,目的是获得解脱。为了学习和实修结合,除了既定的学习之外,每天加诵忏悔经咒,顶礼诸佛菩萨,依经论指导而学修。学修之前先发利益众生之心;结束后回向众生安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唐以前的咏物诗发展经历了哪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咏物诗在唐以前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重要的阶段:一是建安时代,这一时期咏物诗的创作虽然并不是很多,但作为咏物诗重要的藉质——“以比喻来寄托情志”——已经形成了。二是南朝的齐梁时代。这时期的文学朝着唯美的方向发展,文风的转变,促使咏物诗更重视社交性,甚而发展到游戏遣兴的地步,风格随之趋于浮华纤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