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应该在行事之前,忆念有关教言而谨慎不放逸,努力振作精神,欢喜愉悦地去进入行动。
若做任何善事都能随顺欢喜,不会生厌烦心,则会为振奋的心意带动,一切善法都易于成就,中间也没有什么退缩、牢骚等等之类的麻烦。
更多“行持任何一件善法时,需要以什么样的心态来摄持?这样会有哪些利益?”相关问题
  • 第1题:

    行持善法时,需要具足哪四大助缘?


    正确答案: 噶当派的大德在修心时,一定要具足四种条件:
    1)有强烈的意乐。没有意乐的话,想往生或者利益众生,什么事情都搞不成。
    2)发殊胜的愿。在上师、诸佛菩萨面前,发愿生生世世利益无边的众生。
    3)誓言要坚定。不能今天发一个愿,明天就放弃了,大家现在已发了菩提心,以后在实际行动中,尽管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所发的誓言不能忘。
    4)经常祈祷诸佛菩萨。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才能顺利承办所发之愿。

  • 第2题:

    什么叫做三殊胜?行持善法为何要以三殊胜摄持?


    正确答案: 三殊胜: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
    行持善法如果不以三殊胜来摄持,善根很容易耗尽,所生果就像《入行论》中的比喻一样,像巴蕉树果一样,只成熟一次。没有被“三殊胜”摄持的善根,很容易被贪嗔痴心所摧毁。
    而被“三殊胜”摄持的善根,不但功德大,而且善根永远不会耗尽,并蒸蒸日上。因此,所有善行以“三殊胜”摄持必不可少。
    “三殊胜”应作为有生之年不忘的修法。

  • 第3题:

    购买凭证式国债时,购买人()。

    • A、不需出示任何证件
    • B、需持本人有效证件
    • C、可使用化名
    • D、不需填写姓名

    正确答案:B

  • 第4题:

    ()对人类本性持既善又恶的观点。


    正确答案:罗洛梅

  • 第5题:

    人在生病时会有何种痛苦?面对病苦时,什么样才是正确的心态?


    正确答案:(一)生病时的痛苦:纵然是精力充沛、神采奕奕、精明强干的壮年人,一旦不幸染上疾患,也会像被石头击中的鸟雀一样身衰力竭,无精打采,甚至卧床不起,稍作运动也很困难。不要说大的疾病,就算是个小小的头痛、感冒、心脏不适、肝脏不舒服,也会让你什么力气和勇气都没有了。当一个人生病时,他可能连迅速回答的能力都没有,讲起话来也是有气无力、奄奄一息,似乎自己大限将至。长期病魔缠身的人,每天睡觉时辗转反侧、夜不成眠,怎样躺卧也没有一个舒适的时候,而且觉得白天晚上都极其漫长,简直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在生病的时候,通常会食欲不振,不想吃、不想喝,虽有一百个不情愿,可万般无奈还是要服用又苦又涩的中药、藏药,并感受放血、针灸等痛苦。
    (二)正确的心态:
    (1)坦然面对:对于病苦道理,每一个人应深深思维,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长期观修。只有这样,一旦病苦降临到了自己头上,到时才能坦然面对,甚至可以转为道用。
    (2)猛力忏悔:《因果经》中说了,短命是杀害众生的果报,多病则是伤害众生所致。我们趁现在活着时,一定要好好忏悔前世或今生殴打众生的罪业。
    (3)自他相换:平时如果得病了,应像噶当派的大德那样,发愿代受一切众生的病苦。对真正会修行的人来讲,得病其实是个好事,这样每天都有修行的机会,尤其是病得越厉害、痛得越强烈,观修得就越成功。

  • 第6题:

    “居敬持志”是读书必备的心态,才能专静纯一、持之以恒。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问答题
    行持任何一件善法时,需要以什么样的心态来摄持?这样会有哪些利益?

    正确答案: 应该在行事之前,忆念有关教言而谨慎不放逸,努力振作精神,欢喜愉悦地去进入行动。
    若做任何善事都能随顺欢喜,不会生厌烦心,则会为振奋的心意带动,一切善法都易于成就,中间也没有什么退缩、牢骚等等之类的麻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什么叫做三殊胜?行持善法为何要以三殊胜摄持?你今后能否做得到?

    正确答案: (1)不管我们行持的善根是大是小,最初都应以菩提心摄持,这称为“加行发心殊胜”。无论做什么,都要发大愿,为虚空法界众生消灾免难而做,为正法久住而做;中间善根不被违缘损害,称为“正行无缘殊胜”。在做佛事过程中,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去做,不是三心二意,东张西望,心不在肝;最后为令善根蒸蒸日上,以回向来印持,这叫做“结行回向殊胜”。每做一件事,无论大小,结束都要回向法界众生,令他们闻到正法,破迷开悟,明心见性,一心念佛,同生极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应以什么样的心态、动作、语言来忏悔才如法?什么样是不如法的忏悔?

    正确答案: 身体、语言、心里全部都要恭敬,身体是五体投地顶礼,然后跪在诸佛菩萨面前恭敬合掌;心中一定要有愧疚、惭愧之心;语言上陈白自己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所造的种种罪业。
    比如有的人在忏悔时,没有恭敬心、惭愧心、改过心,而是一边撇着嘴一边恨恨地说:“那我忏悔吧,嗡班杂萨埵吽!”这种行为一看就知道不是发自内心的,只不过表示一下而已,这样的忏悔不能清净相续中的罪业,是不如法的忏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持天府通卡出站时卡内余额不足,乘客需到车站“()”办理充值业务后,持()出站;或在购买出站票后免费更新原卡,持()出站。

    正确答案: 票务中心,原卡扣费,出站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什么叫做三殊胜?行持善法为何要以三殊胜摄持?

    正确答案: 三殊胜: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
    行持善法如果不以三殊胜来摄持,善根很容易耗尽,所生果就像《入行论》中的比喻一样,像巴蕉树果一样,只成熟一次。没有被“三殊胜”摄持的善根,很容易被贪嗔痴心所摧毁。
    而被“三殊胜”摄持的善根,不但功德大,而且善根永远不会耗尽,并蒸蒸日上。因此,所有善行以“三殊胜”摄持必不可少。
    “三殊胜”应作为有生之年不忘的修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领取低保金需持哪些证件?

    正确答案: 由低保对象户主持本人身份证(或户口本)、低保金领取证、低保金存折在辖区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领取。户主因病、因残等原因行动不便的,可书面委托他人代领,代领人在出示低保对象户主身份证、低保金领取证、存折、户主委托书的同时,还应出示本人身份证(或户口本)方可领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什么叫持文不持义?什么叫持义不持文?哪些情况属于持文不持义?哪些情况属于持义不持文?你是否有这些过患?


    正确答案: 过于耽著文字、对字句太重视,而放弃甚深的意义,就叫持文不持义。
    有些人只重意义而不重词句,认为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加持,一切境界是通过意义证悟的,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就叫持义不持文。
    追求华丽的词藻、隽永的文句,平时看一个文章或读一部经论,首先看里面的文笔好不好,文字搭配得如何。假如文笔不妙、用词不恰当,就把法本扔到一旁,理都懒得理。这样的毛病,喜好诗学和词藻学的文人容易犯,爱钻研因明的人也容易犯。包括现在有些佛教徒,天天念《金刚经》等经典、持阿弥陀佛等佛号,很注重念了多少遍,虽然这也有功德,但若意义一点都不懂,一说到理解意义,就搪塞道:“我是凡夫人,这种境界太远了。”这往往会陷入“持文不持义”的状态。
    有些道场,对闻思不太强调,对背诵经论也不太赞叹。还有禅宗道场,成天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挂在嘴上,认为不立文字就是最高境界,这些都有可能会落入“持义不持文”。
    观察自己,虽然非常重视意义,但平时也有耽著优美文句的习气。

  • 第14题:

    领取低保金需持哪些证件?


    正确答案: 由低保对象户主持本人身份证(或户口本)、低保金领取证、低保金存折在辖区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领取。户主因病、因残等原因行动不便的,可书面委托他人代领,代领人在出示低保对象户主身份证、低保金领取证、存折、户主委托书的同时,还应出示本人身份证(或户口本)方可领取。

  • 第15题:

    会见人首次来监会见,需持哪些材料到监狱狱政管理部门或会见管理部门办理会见手续?


    正确答案:需持有地方公安机关出具的会见人与被会见人亲属关系证明和本人身份证。

  • 第16题:

    “反正都是行持善法,皈依不过是个仪式而已,只要心中有佛就可以了。”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在行持善法方面,皈依与不皈依有什么差别?


    正确答案: 这种观点不正确。阿底峡尊者曾说:“内外道以皈依别。”如果你没有正式的皈依,则不能称为内道的佛教徒。世间上结婚、当总统尚且要在对境面前发誓,所以仪式非常重要,有了皈依的仪式以后,自相续中才有皈依的戒体。
    从功德、意识、心里约束等各方面来讲,皈依与不皈依完全不同。皈依以后念诵咒语、行持善法的功德相当大,而且也能与日俱增;没有皈依的话,即使也在行持善法,但功德并不是那么大。因此,对于想解脱轮回的人而言,首先一定要皈依。

  • 第17题:

    为什么三殊胜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


    正确答案:上师如意宝曾慈悲开示:无论出家人,在家人.行持善法必须要具足三殊胜.若连这个都不具足,行持的根本算不上大乘佛法,<华严经>中说:”一个人若有了利他的菩提心,远离一切违缘,具足一切顺缘的威力自然会具足”只有时时想到众生,所有功德.威力.悉地无勤就会拥有,倘若没有这一颗心,外面的建筑再壮观,举办的法会再隆重,也不一定有非常大的利益,所以形象并不重要,心态才最重要。

  • 第18题:

    问答题
    什么叫持文不持义?什么叫持义不持文?哪些情况属于持文不持义?哪些情况属于持义不持文?你是否有这些过患?

    正确答案: 过于耽著文字、对字句太重视,而放弃甚深的意义,就叫持文不持义。
    有些人只重意义而不重词句,认为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加持,一切境界是通过意义证悟的,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就叫持义不持文。
    追求华丽的词藻、隽永的文句,平时看一个文章或读一部经论,首先看里面的文笔好不好,文字搭配得如何。假如文笔不妙、用词不恰当,就把法本扔到一旁,理都懒得理。这样的毛病,喜好诗学和词藻学的文人容易犯,爱钻研因明的人也容易犯。包括现在有些佛教徒,天天念《金刚经》等经典、持阿弥陀佛等佛号,很注重念了多少遍,虽然这也有功德,但若意义一点都不懂,一说到理解意义,就搪塞道:“我是凡夫人,这种境界太远了。”这往往会陷入“持文不持义”的状态。
    有些道场,对闻思不太强调,对背诵经论也不太赞叹。还有禅宗道场,成天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挂在嘴上,认为不立文字就是最高境界,这些都有可能会落入“持义不持文”。
    观察自己,虽然非常重视意义,但平时也有耽著优美文句的习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人在生病时会有何种痛苦?面对病苦时,什么样才是正确的心态?

    正确答案: (一)生病时的痛苦:纵然是精力充沛、神采奕奕、精明强干的壮年人,一旦不幸染上疾患,也会像被石头击中的鸟雀一样身衰力竭,无精打采,甚至卧床不起,稍作运动也很困难。不要说大的疾病,就算是个小小的头痛、感冒、心脏不适、肝脏不舒服,也会让你什么力气和勇气都没有了。当一个人生病时,他可能连迅速回答的能力都没有,讲起话来也是有气无力、奄奄一息,似乎自己大限将至。长期病魔缠身的人,每天睡觉时辗转反侧、夜不成眠,怎样躺卧也没有一个舒适的时候,而且觉得白天晚上都极其漫长,简直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在生病的时候,通常会食欲不振,不想吃、不想喝,虽有一百个不情愿,可万般无奈还是要服用又苦又涩的中药、藏药,并感受放血、针灸等痛苦。
    (二)正确的心态:
    (1)坦然面对:对于病苦道理,每一个人应深深思维,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长期观修。只有这样,一旦病苦降临到了自己头上,到时才能坦然面对,甚至可以转为道用。
    (2)猛力忏悔:《因果经》中说了,短命是杀害众生的果报,多病则是伤害众生所致。我们趁现在活着时,一定要好好忏悔前世或今生殴打众生的罪业。
    (3)自他相换:平时如果得病了,应像噶当派的大德那样,发愿代受一切众生的病苦。对真正会修行的人来讲,得病其实是个好事,这样每天都有修行的机会,尤其是病得越厉害、痛得越强烈,观修得就越成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行持善法时,需要具足哪四大助缘?

    正确答案: 噶当派的大德在修心时,一定要具足四种条件:
    1)有强烈的意乐。没有意乐的话,想往生或者利益众生,什么事情都搞不成。
    2)发殊胜的愿。在上师、诸佛菩萨面前,发愿生生世世利益无边的众生。
    3)誓言要坚定。不能今天发一个愿,明天就放弃了,大家现在已发了菩提心,以后在实际行动中,尽管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所发的誓言不能忘。
    4)经常祈祷诸佛菩萨。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才能顺利承办所发之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用权利凭证办理理财业务到期兑付时需要的手续是()。
    A

    到期自动兑付,不需要任何手续

    B

    需持权利凭证到银行办理兑付

    C

    需持协议书到银行办理兑付

    D

    需持阳光卡到银行办理兑付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为什么三殊胜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

    正确答案: 上师如意宝曾慈悲开示:无论出家人,在家人.行持善法必须要具足三殊胜.若连这个都不具足,行持的根本算不上大乘佛法,<华严经>中说:”一个人若有了利他的菩提心,远离一切违缘,具足一切顺缘的威力自然会具足”只有时时想到众生,所有功德.威力.悉地无勤就会拥有,倘若没有这一颗心,外面的建筑再壮观,举办的法会再隆重,也不一定有非常大的利益,所以形象并不重要,心态才最重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反正都是行持善法,皈依不过是个仪式而已,只要心中有佛就可以了。”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在行持善法方面,皈依与不皈依有什么差别?

    正确答案: 这种观点不正确。阿底峡尊者曾说:“内外道以皈依别。”如果你没有正式的皈依,则不能称为内道的佛教徒。世间上结婚、当总统尚且要在对境面前发誓,所以仪式非常重要,有了皈依的仪式以后,自相续中才有皈依的戒体。
    从功德、意识、心里约束等各方面来讲,皈依与不皈依完全不同。皈依以后念诵咒语、行持善法的功德相当大,而且也能与日俱增;没有皈依的话,即使也在行持善法,但功德并不是那么大。因此,对于想解脱轮回的人而言,首先一定要皈依。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