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想”的违品是什么?请以比喻具体说明。现在社会上是否存在这种现象?你对此如何看待?

题目

“四想”的违品是什么?请以比喻具体说明。现在社会上是否存在这种现象?你对此如何看待?


相似考题
更多““四想”的违品是什么?请以比喻具体说明。现在社会上是否存在这种现”相关问题
  • 第1题:

    守持净戒的违品,有哪十三种烦恼?请一一说明。你相续中有什么烦恼?打算如何断除?守持净戒的违品


    正确答案: 有13种烦恼:
    1、奸吝。自己的财务不愿意布施给众生。
    2、谄。《俱舍论》中说,这种烦恼是心不正直,将自己的过失覆盖藏起来。
    3、诳。本来不是自己的功德,却装模作样显出有功德的摸样,在众人面前虚伪诳行。
    4、贪。对受用财务十分执著。
    5、懈怠。是精进的违品。有的人把休息当做快乐,把宝贵的时光都浪费掉了。
    6、贪欲。对与异性淫行的欲乐非常贪著。
    7、嗔恨。忿怒为体,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8、增上慢。以自己不具有的功德为傲。
    9、种姓骄。
    10、相貌骄。
    11、广闻骄。
    12、韶华骄。
    13、权势骄。
    应了之烦恼的过患,认识其本来面目。还要经常祈祷三世诸佛、传承上师,使他们的加持融入自心。

  • 第2题:

    本论前三品的关系是什么?请以比喻说明。


    正确答案: 前三品讲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第一品主要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讲了菩提心的前行——积累资粮和断除罪障,第三品是受持菩提心。
    打个比方说,譬如我们要买一样东西,首先要了知它的功能,对此产生真实的兴趣(第一品);然后考虑需要多少资金,应该排除哪方面的困难(第二品);买到以后,自他心里都非常高兴(第三品)。

  • 第3题:

    请以比喻说明,菩提心对忏悔罪业有极大的帮助。


    正确答案: 如果有了菩提心,罪业再大也可以消除;如果没有菩提心,怎么样忏悔也收效甚微。
    乔美仁波切有个比喻说,铁丸子虽然很小很小,但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同样,若没有菩提心摄持,罪业尽管微不足道,却可以让你堕落恶趣。空心的铁管虽然很大很大,但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同样,尽管你造的业非常可怕,可是若有菩提心,那么不会堕下去。

  • 第4题:

    现在社会上,人们对密宗有哪些误解?请举例说明。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正确答案:认为密宗是专讲神通、神变或气功的法门,只是藏地喇嘛修持的教派,甚至还有资料说,密宗又名“喇嘛教”。
    第一、把密宗视为搞神通的教派,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我们都知道,密续的内容博大精深,不单单是讲些咒语或仪轨,以开发神通。稍有这方面常识的人都明白,密宗并非如一般人想象得那么简单。
    第二、说密宗是喇嘛教也不正确。“喇嘛”有无上、出家人、上师的意思,把这套在密宗的头上,显然名称不相合。比如,“喇嘛”若取出家人之义的话,密宗就成出家人的圣教了,这显而易见不合理,因为学密者不一定都是出家人,在家居士中也有。

  • 第5题:

    “教育培训投入只能增加企业成本”的说法是否正确?社会上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认识?


    正确答案: “教育培训投入只能增加企业成本”的认识是错误的。的确、教育培训要投入一定的成本,是要花钱的,但实践已经告诉我们,教育培训投资是生产性的,不是消费性的,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也是最划算的投资。员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不仅能提升业务素质和岗位工作能力,还可以提升对企业的思诚度。员工的素质能力提高了、态度改善了,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这已为无数事实所印证:
    因此,教育培训投资可以为企业带来多种综合效益,是最划算的投资。但社会上为什么还会存在“教育培训投资只能增加企业成本”的不良认识呢?具体可以从三个万面去回答:一是部分企业领导层还存在重物轻人的短期行为;二是教育培训领域的国家制度建设尚不够完善,三是确实存在无效培训或者低效培训现象。

  • 第6题:

    请引用比喻说明:暇满人身极其难得。并细心体会此比喻的含义,以令自己生起暇满难得之感。


    正确答案: 佛于《花丛经》、《欢喜入胎经》、《正法念住经》等经中都说过:在波涛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的木轭孔与海底盲龟之颈相遇极为困难,而得到人身与此相比,更是难上加难。
    具体而言,假设整个三千界变成一大海洋,海面上有一连接耕牛角用的木材,通称为大轭,在它上面有一孔隙。木轭随着波浪,刹那不停地四处飘荡。而在海底有只盲龟,每一百年升到海面上一次。可想而知,这两者相遇必然十分困难,因为无心的木轭没有寻找盲龟的念头,盲龟也不具备能看见木轭的眼睛。凭着偶尔的机缘,盲龟颈也可能正好钻入木轭孔内,而获得暇满人身比这更困难。

  • 第7题:

    问答题
    本论前三品的关系是什么?请以比喻说明。

    正确答案: 前三品讲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第一品主要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讲了菩提心的前行——积累资粮和断除罪障,第三品是受持菩提心。
    打个比方说,譬如我们要买一样东西,首先要了知它的功能,对此产生真实的兴趣(第一品);然后考虑需要多少资金,应该排除哪方面的困难(第二品);买到以后,自他心里都非常高兴(第三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现在社会上,人们对密宗有哪些误解?请举例说明。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正确答案: 认为密宗是专讲神通、神变或气功的法门,只是藏地喇嘛修持的教派,甚至还有资料说,密宗又名“喇嘛教”。
    第一、把密宗视为搞神通的教派,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我们都知道,密续的内容博大精深,不单单是讲些咒语或仪轨,以开发神通。稍有这方面常识的人都明白,密宗并非如一般人想象得那么简单。
    第二、说密宗是喇嘛教也不正确。“喇嘛”有无上、出家人、上师的意思,把这套在密宗的头上,显然名称不相合。比如,“喇嘛”若取出家人之义的话,密宗就成出家人的圣教了,这显而易见不合理,因为学密者不一定都是出家人,在家居士中也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现在社会上处处都是绮语?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如今世间上有些人,写的小说、编的剧本、撰着的书籍,处处都是绮语充满。还有所谓的艺术家、歌星、影星,以自己的绮语作品,令成千上万人沉迷其中,有意义的事情全都耽误了。许多烦恼都可以通过绮语而引发。
    无论是电视、电影、网络、报纸、杂志,里面百分之九十多全充斥着绮语。人们信绮语、听绮语、说绮语,真正的修行人都没有生存空间了,你要想修行的话,各种违缘就在面前此起彼伏。
    大多数人平时要么是看电视、看电影;要么是天天上网聊天,在虚妄的世界里又寻找虚妄的世界,除了引生贪心、嗔心以外,从中很难得到有价值的东西。现在的佛教徒中,念咒语、做善事、观修自心的有多少?寥寥无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我们在修持禅定时,会经历哪五个阶段?请以比喻具体解释。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是如“峭壁落水”之动摇觉受,心犹如从峭壁飞泻而下的瀑布,刚开始时难以调伏,自心急躁、分别念迅猛、粗大,恒时处于飘摇不定之中。
    第二阶段是如“山谷流水”之获得觉受。山谷里的水声势浩大、湍急奔腾,但跟峭壁落水相比,流速有明显的缓慢。到了这个阶段,心已能基本上安住下来,但时间不会很长。
    第三阶段是如“平原江河”之修行觉受。江河缓慢流动,从远处看好像没有动摇,只有到了岸边,才会发现它仍不舍奔流。同样,此时的心已经比较稳固,但若详细观察,还是有细小的分别念不断闪出。
    第四阶段是如“大海离波”之稳固觉受。从远处看大海,似乎风平浪静,没有什么波涛,与平原江河比起来更为平静,此时细微之分别念亦日渐消失,自己将心专注于任一所缘境时皆能安住很长时间,纷扰外缘也难以撼动其安住之心。
    第五阶段是如“山王稳固般”之究竟觉受。须弥山王始终不为狂风所动,同样,此时将心专注于任何一处,皆能自然融入此法,无需任何勤作,自然明然安住于此法中,任何分别念都无法动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教育培训投入只能增加企业成本”的说法是否正确?社会上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认识?

    正确答案: “教育培训投入只能增加企业成本”的认识是错误的。的确、教育培训要投入一定的成本,是要花钱的,但实践已经告诉我们,教育培训投资是生产性的,不是消费性的,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也是最划算的投资。员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不仅能提升业务素质和岗位工作能力,还可以提升对企业的思诚度。员工的素质能力提高了、态度改善了,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这已为无数事实所印证:
    因此,教育培训投资可以为企业带来多种综合效益,是最划算的投资。但社会上为什么还会存在“教育培训投资只能增加企业成本”的不良认识呢?具体可以从三个万面去回答:一是部分企业领导层还存在重物轻人的短期行为;二是教育培训领域的国家制度建设尚不够完善,三是确实存在无效培训或者低效培训现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守持净戒的违品,有哪十三种烦恼?请一一说明。你相续中有什么烦恼?打算如何断除?守持净戒的违品

    正确答案: 有13种烦恼:
    1、奸吝。自己的财务不愿意布施给众生。
    2、谄。《俱舍论》中说,这种烦恼是心不正直,将自己的过失覆盖藏起来。
    3、诳。本来不是自己的功德,却装模作样显出有功德的摸样,在众人面前虚伪诳行。
    4、贪。对受用财务十分执著。
    5、懈怠。是精进的违品。有的人把休息当做快乐,把宝贵的时光都浪费掉了。
    6、贪欲。对与异性淫行的欲乐非常贪著。
    7、嗔恨。忿怒为体,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8、增上慢。以自己不具有的功德为傲。
    9、种姓骄。
    10、相貌骄。
    11、广闻骄。
    12、韶华骄。
    13、权势骄。
    应了之烦恼的过患,认识其本来面目。还要经常祈祷三世诸佛、传承上师,使他们的加持融入自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有人认为:“我应对敌人生嗔恨,因为他给我带来了痛苦。”这种想法对吗?请以辩论的方式具体分析,并以比喻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这种想法不对。日常中伤害人们最严重的,莫过于风、胆、涎等各种疾病,在遭受这些病痛的折磨时,人们并不会去对它生起嗔恨;而对伤害自己的有情,却生起猛厉的嗔恨。同样是带来痛苦的因,为什么对它们的态度如此截然不同?
    或许有些人说:风胆等病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现象,它们自己没有主宰,所以不必要去嗔恨它们。
    驳斥:有情对自己作伤害,同样也是因缘和合,自无主宰。怨敌本身是五蕴假合而成,由业风的吹动而产生了种种心念行为,由这些因缘的和合,而对我们有了伤害行为,他们其实也是无有自主,被因缘之线牵动,不得不做出种种行动,致使我们感受伤害痛苦。
    比喻:如同人们虽然不希望患病,但业感疾病仍会生起。同样,人们虽然不想生烦恼,但在业缘逼迫下,烦恼仍然会涌现出来。所以,他人恼害我们实际也是无法自主,业缘逼迫而已。

  • 第14题:

    我们在修持禅定时,会经历哪五个阶段?请以比喻具体解释。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是如“峭壁落水”之动摇觉受,心犹如从峭壁飞泻而下的瀑布,刚开始时难以调伏,自心急躁、分别念迅猛、粗大,恒时处于飘摇不定之中。
    第二阶段是如“山谷流水”之获得觉受。山谷里的水声势浩大、湍急奔腾,但跟峭壁落水相比,流速有明显的缓慢。到了这个阶段,心已能基本上安住下来,但时间不会很长。
    第三阶段是如“平原江河”之修行觉受。江河缓慢流动,从远处看好像没有动摇,只有到了岸边,才会发现它仍不舍奔流。同样,此时的心已经比较稳固,但若详细观察,还是有细小的分别念不断闪出。
    第四阶段是如“大海离波”之稳固觉受。从远处看大海,似乎风平浪静,没有什么波涛,与平原江河比起来更为平静,此时细微之分别念亦日渐消失,自己将心专注于任一所缘境时皆能安住很长时间,纷扰外缘也难以撼动其安住之心。
    第五阶段是如“山王稳固般”之究竟觉受。须弥山王始终不为狂风所动,同样,此时将心专注于任何一处,皆能自然融入此法,无需任何勤作,自然明然安住于此法中,任何分别念都无法动摇。

  • 第15题:

    请通过比喻说明,我们想解脱轮回必须要依靠上师和佛陀的教言精进修持。


    正确答案: 比如世间人生病后,会立刻去寻求医治。为了摆脱疾病痛苦,他会老老实实地遵照医生的吩咐,吃药、打针、戒除影响医疗的饮食、行为等等,丝毫不敢违犯;同样的道理,我们凡夫无始以来沉溺于轮回的泥坑中,相续中充斥着贪心、嗔心、痴心、傲慢、嫉妒等成千上万的烦恼病,这些病与普通的病不同,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都在害我们,如果没有以佛法来治疗,它一定会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将我们不断投入到轮回的火坑中。既然我们平时有一点小病,都要马上到医院看医生,那无始以来罹患了这么严重的烦恼病,为什么不依靠大医王佛陀的教言来对症下药呢?

  • 第16题:

    为什么说现在社会上处处都是绮语?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如今世间上有些人,写的小说、编的剧本、撰着的书籍,处处都是绮语充满。还有所谓的艺术家、歌星、影星,以自己的绮语作品,令成千上万人沉迷其中,有意义的事情全都耽误了。许多烦恼都可以通过绮语而引发。
    无论是电视、电影、网络、报纸、杂志,里面百分之九十多全充斥着绮语。人们信绮语、听绮语、说绮语,真正的修行人都没有生存空间了,你要想修行的话,各种违缘就在面前此起彼伏。
    大多数人平时要么是看电视、看电影;要么是天天上网聊天,在虚妄的世界里又寻找虚妄的世界,除了引生贪心、嗔心以外,从中很难得到有价值的东西。现在的佛教徒中,念咒语、做善事、观修自心的有多少?寥寥无几。

  • 第17题:

    三违行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三违行为的具体内容是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 第18题:

    问答题
    请引用比喻说明:暇满人身极其难得。并细心体会此比喻的含义,以令自己生起暇满难得之感。

    正确答案: 佛于《花丛经》、《欢喜入胎经》、《正法念住经》等经中都说过:在波涛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的木轭孔与海底盲龟之颈相遇极为困难,而得到人身与此相比,更是难上加难。
    具体而言,假设整个三千界变成一大海洋,海面上有一连接耕牛角用的木材,通称为大轭,在它上面有一孔隙。木轭随着波浪,刹那不停地四处飘荡。而在海底有只盲龟,每一百年升到海面上一次。可想而知,这两者相遇必然十分困难,因为无心的木轭没有寻找盲龟的念头,盲龟也不具备能看见木轭的眼睛。凭着偶尔的机缘,盲龟颈也可能正好钻入木轭孔内,而获得暇满人身比这更困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四想”的违品是什么?请以比喻具体说明。现在社会上是否存在这种现象?你对此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四想”的违品即四种颠倒想。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云:“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这其中已说明了所谓的四种颠倒想,也就是把自己当作猎人,上师看成是獐子,正法看作是麝香,精进修行作为捕杀獐子的方便。
    在古代,犯人捕獐子时会用尽欺诈的手段,比如先在路上挖个陷阱,里面用绳子做个小圈,绳子的另一头绑在有弹性的木头上,陷阱上面铺一些草或树叶加掩饰。如果有獐子路经此地,马上就会陷进里面,牵动弹木收紧绳索,獐子就被牢牢套住了。逮住獐子之后,猎人马上杀掉它得到麝香,把麝香卖掉就能发财。秉性恶劣的弟子也像这些猎人一样,先通过狡诈的方法来依止上师:上师喜欢钱财,他就多多供养;上师喜欢名声,他就花言巧语、百般取悦。目的是什么?就是得到上师相续中的窍诀法要。上师的法要没有得到手之前,也一直跟上师,多年都不离开。一旦上师传完了显密正法,他就把上师抛之脑后,舍弃以前所有的誓言,依靠这些法大搞世间八法,为自己谋取名闻利养。
    未法时代这种情况非常多,有些人依靠种种手段获得一些传承,然后到各个地方宣传自己,把法像麝香一样到处兜售。这些恶劣弟子根本不想上师恩德,从不承认在上师那里得过什么法,说这些法是自己无师自通,甚至提起上师的名字,也害怕对自己有影响。当然,由于不感恩上师的缘故,他那些法暂时对别人有一点点好处,最后对自他都没有利益。因此,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务必要舍弃这四种颠倒,否则,违背上师教言、舍弃上师、欺骗上师,会导致生生世世在地狱不能解脱,这些可怕的果报在密宗中讲得非常清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请以比喻说明,菩提心对忏悔罪业有极大的帮助。

    正确答案: 如果有了菩提心,罪业再大也可以消除;如果没有菩提心,怎么样忏悔也收效甚微。
    乔美仁波切有个比喻说,铁丸子虽然很小很小,但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同样,若没有菩提心摄持,罪业尽管微不足道,却可以让你堕落恶趣。空心的铁管虽然很大很大,但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同样,尽管你造的业非常可怕,可是若有菩提心,那么不会堕下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请通过比喻说明,我们想解脱轮回必须要依靠上师和佛陀的教言精进修持。

    正确答案: 比如世间人生病后,会立刻去寻求医治。为了摆脱疾病痛苦,他会老老实实地遵照医生的吩咐,吃药、打针、戒除影响医疗的饮食、行为等等,丝毫不敢违犯;同样的道理,我们凡夫无始以来沉溺于轮回的泥坑中,相续中充斥着贪心、嗔心、痴心、傲慢、嫉妒等成千上万的烦恼病,这些病与普通的病不同,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都在害我们,如果没有以佛法来治疗,它一定会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将我们不断投入到轮回的火坑中。既然我们平时有一点小病,都要马上到医院看医生,那无始以来罹患了这么严重的烦恼病,为什么不依靠大医王佛陀的教言来对症下药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有人认为:“我应对敌人生嗔恨,因为他给我带来了痛苦。”这种想法对吗?请以辩论的方式具体分析,并以比喻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这种想法不对。日常中伤害人们最严重的,莫过于风、胆、涎等各种疾病,在遭受这些病痛的折磨时,人们并不会去对它生起嗔恨;而对伤害自己的有情,却生起猛厉的嗔恨。同样是带来痛苦的因,为什么对它们的态度如此截然不同?
    或许有些人说:风胆等病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现象,它们自己没有主宰,所以不必要去嗔恨它们。
    驳斥:有情对自己作伤害,同样也是因缘和合,自无主宰。怨敌本身是五蕴假合而成,由业风的吹动而产生了种种心念行为,由这些因缘的和合,而对我们有了伤害行为,他们其实也是无有自主,被因缘之线牵动,不得不做出种种行动,致使我们感受伤害痛苦。
    比喻:如同人们虽然不希望患病,但业感疾病仍会生起。同样,人们虽然不想生烦恼,但在业缘逼迫下,烦恼仍然会涌现出来。所以,他人恼害我们实际也是无法自主,业缘逼迫而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请以比喻说明为什么不应贪著守护身体?

    正确答案: 就像仆人不听使唤时,主人不再给他提供衣食;你养护身体它却不听主宰而离去,那你又何必那么对它善加养护呢?既然于自身已酬与衣食为佣值,现在就应当要它成办善业义利;如果它不能利益我和其他众生,那么我就不应再给它任何东西。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