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这是一种经不起分析考究的说法。首先“法由心造”这句话是唯识派的观点,并非佛家的共同观点,这句话若从字面义理解,就会陷入种种矛盾。“法由心造,心即是法”的说法,更是逻辑错误。
“法由心造”因此“心即是法”,这种说法如说“人造房子,房子就是人,人修路,路就是人”一样,能说得通吗?
“心”是能感能知的意识,“法”除了心法还有色法和不相应法,“心”能认识“山河大地”,但“心”不是“山河大地”,即使是把外境客观存在看做主观意识外现的经典唯识论,也不会犯这样的逻辑矛盾。
“佛由心作,心也是佛”的说法,同样是错误的。
“佛”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由“心作”,因为发心、修行都离不开心的作用,但“心也是佛”这句话是说不通的。如果说“心是佛”的话,六道众生都有心,六道众生不都成了“佛”了?学佛还干什么?“心”有佛心、魔心,但心本体既不是佛,也不是魔。如果心的本性是“佛”的话,就没有众生,就不必要修佛;如果心的本性是“魔”的话,学修也改变不了本性,学佛也等于白学。
“佛心”的真正的含义指的是心的可塑性,说人经过学习心可以变好,可以成佛。这就是说,玉经过雕琢,可以变成珍贵的玉器。但不能说:“玉就是玉器,玉就是玉佛。”这中间是有很大差别的。
佛法是建立在理性思辨基础上的精细智慧,不能随意乱说。
更多“有人说:“法由心造,心即是法,佛由心作,心也是佛。”这话有道理吗”相关问题
  • 第1题:

    有人说:“佛只有法身说法,报身、应身、化身说不了法。”这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这是违背大乘教理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肯定对佛法教理一窍不通。
    若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法身”指什么?报身、应身、化身指什么?
    在弥勒《般若现观庄严论》和《大乘经庄严论》中对佛的四身的定义、性质、作用和形成因缘都有详细的解说。《大乘经庄严论》也是法相唯识的最主要经论,讲唯识的恐怕也难以超出这个“四身”理论的框架。
    佛的“法身”一指“二净断德”,一指智慧法身。“二净”指“本净和始净”,即破除二障的无生寂灭境界,这与法界空性相同,无任何作用,只是心性本寂之相。佛的四身中唯有这法性身才是恒常身。智慧法身指的是佛的慈悲和智慧。《现观庄严论》中,智慧法身的分类共有二十一类,说的都是悲智属性。以上法身都是无形的。
    “报身”是修福德获得圆满,常住色究竟天,只有十地菩萨才能看得到的妙色身。应身是从报身化出的无量化身。
    “报身”如太阳,“化身”如阳光。报身、应身都是色身,都是续流不断之身。“法身”是佛“自利身”,是佛的断证功德,报身、化身是利他身,是佛说法、度众的主体。
    凡人的色体和心,成佛时分别化为色身和法身。人做工作,离不开思想智慧,但思想智慧本身做不了工作,做工作还要靠有形的身体和语言。
    佛为什么要报、化身呢?因为法身是无形无口,说不了法,说法必须靠报、化两种色身。因此,才把佛的报、化身称作利他身、他用身。
    懂得这个道理后,就会知道,所谓“法身说法,报化身不说法”的错误。

  • 第2题:

    有人说,学佛应该直接读原经典,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对于初学者,不能直接读原典,原因是:
    第一、佛经是佛的语录,是因人而说,因问而答,不是系统的理论。
    每一部经中的一种说法,只是整个佛法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一经一说,很难掌握佛法的总体结构布局和总的精神实质,容易堕入有空、常断的某一边。
    现在学佛的人中大多数都是尊一经、执一说,因“小”失“大”,因“事”失“理”,或说空而否定业报因缘,或重观修而轻善德,或褒显教贬密法等等,其根本原因是掌握知识的深度和数量有限,在客观上形成了可怜的偏见。
    不仅佛法如此,就连人世间的任何一种偏见都和时空环境与知识见解的局限性有关。龙树所说的“破除一切见”,就是说要破除所有这类偏见,才能获得无见的正见。
    第二、佛经中的说法,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分。
    “了义”的含义是:
    (1)字面含义和所说的事情一致的说法;
    (2)说的是普遍规律和绝对真理。
    “不了义”的含义是:
    (1)字面上所说和实际所指不一致的说法,隐含别义,指东说西的说法;
    (2)权宜之说,变通之说,所指是相对真理。
    密法还有“四法”“六印”的严格保密措施。
    研究、学习佛法的人若不懂这种经典的特殊表述方法,像一般书籍那样理解它的文辞含义,没有一个不碰壁的。
    由于上述两种原因,初学之人直接读经,不会获得较全面系统的知识。

  • 第3题:

    有人说“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对。
    从佛性的理论来说,众生觉悟了就是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就叫“佛性”。
    佛性遍及一切众生,就是说众生具有可塑性,可以改好,可以把虚妄的见解和本身的有始以来的缺陷除掉,成为完善的人,这就是“佛性”。
    迷的根源是人心中无始以来形成的虚妄意识、执实执真的知识障,破除这种执著,思想就会进入另外一个境界,人格就会起质的变化。所以成佛和成仙是不同的。人格和智慧上起一个质的变化,就是成佛。并非死后升到佛国或者到天堂,佛不是这样的。

  • 第4题:

    有人说:“学佛应从读经入手,不应从读论入手。”此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是对佛教缺乏深入了解的人。
    初学佛的人直接读佛经,无法掌握佛法的宗旨和精神实质,会把特定环境下对特定对象所说的法,当成普遍原则;会把字面的意思当成精神实质,会把局部当作全面。犹如瞎子摸象,会把象鼻当作象身,因而会产生许多偏见,始终得不到佛法的全貌和要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佛是对不同层次的度化对象说不同的法,如良医治病,对症下药。因此,对一个事物,有时说有、有时说空、有时说非空非有;对同样的行为有时肯定、有时否定;有些戒行,对有些人严格禁止,对有些人放宽或开许等等。
    不懂佛法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对佛法产生不正确的看法,如有人说“佛说话常自相矛盾”。
    要想真正懂得佛法,首先必须学习龙树、弥勒、无著等总结归纳解释佛经的疏论。在全方位理论的指导下,再读佛经就不至于迷失方向,混淆二谛。如弥勒《现观庄严论》把全部《般若经》的内容总结为八事七十义是对佛法理论的高度概括。若不懂《现观庄严论》,而直接读《般若经》,虽读得头白纸黄,也只有读经的善功德而已,对《般若经》深广义理的理解却没有任何效果。除非有龙树、弥勒、无著的博学天才,和与他们相同的证悟地道位。

  • 第5题:

    佛教有分十宗。其中净土宗与禅宗较为普通,净土宗教人念佛使之一心不乱,证佛果,并且说念佛能得佛菩萨的保佑,拚命的跪拜,拜一回可以消灾消业障,但禅宗的较没有一点迷信色彩,如楞严经里有一句话,‘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当然佛陀的说这种种方法(即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等五时)都是说心一个字,即‘佛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但佛说的都是真的,难道他一方面说有佛存在,一方面又说不能迷信,到底是如何,摸不著头绪?


    正确答案:众生妄念如病,佛陀法门如药,说有原非迷信,说空亦非真实,契机而说,并无一定。如热药可与治寒,凉药可与解温,泻药去实,补药填虚。良医运用,著手成春,庸医与不明医理之病人乱用,则药药可杀人,岂止摸不著头绪而已。

  • 第6题:

    问答题
    “学佛以心为本”的说法和“万法唯心”的说法,意思是否相同?

    正确答案: “以心为本”和“万法唯心”含义完全不同。
    学佛“以心为本”是佛教界各派的统一观点,而“万法唯心”只是唯识派一家的观点。
    “以心为本”的观点,并不排除思想意识以外的一切的法,即客观世界的存在,但“万法唯心”的观点,排除了除思想意识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即“境空识有”。因此,不能把这两种说法混为一谈。
    佛教从本质上来说,是以“脱苦得乐”、“去染还净”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意识形态体系。“苦”与“乐”是思想感受,“染”与“净”是心性的状态。因此说,学佛的根本是“心”。
    又因生命流转的本质是苦,受苦的根源是烦恼和造业行为,而“烦恼”是受染心的心理活动表现,造业行为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身言活动,二者又离不开“心”。
    学佛修行的根本是“修心”,因为,“心明”才能分辨是非善恶,“心善”才会弃恶扬善,“心诚”才能精进学修,“心慈”才能利乐众生。“入定”是散乱心的排除,“见性”是心智功能的质变,“神通”是定心的功能,成佛是两种“菩提心”的结果。事事处处离不开心,受心的影响,所以说,修佛以修心为本。
    “以心为本”这句话只是点明了心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并没有否定“心法”以外的“色法”、“不相应法”和“无为法”的客观存在。但“万物唯心”指的是哲学上的一种见解。这种观点认为一切外境事物都是思想意识中的境识的显现,犹如梦中境物,心物无二。
    正宗的唯识论,对境空识有、识境无二等有一套比较严密的思辨方法。不像当今的庸俗的识观说那样,公然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把山河大地都说成是自己心识的显现。这种观点不但违背科学,就连佛教中的中观、经论派、毗婆沙派都不予承认。这种观点,经不起考查辩论,只能对那些无理性思辨能力的普通信徒故弄玄虚地说说而已,若略作考察,便见漏洞百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有人自称“亲自得到过佛、菩萨的传法灌顶”,这话可信吗?

    正确答案: 这个问题,需要分清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
    从佛教历史上看,有很多佛、菩萨现身的记载,也有个别现身开示密法、解答问题的记载。但这是修炼到较高层次的一种特殊经验,绝不是五毒未除、净慧未生的凡夫俗子能达到的境界。
    达到佛、菩萨、本尊亲自授记,亲见佛、菩萨慧身的修法士,在慈悲品德、智慧行为诸多方面都有不同凡俗的证悟征兆。在这种修证综合条件已具备的情况下,方可相信其亲见慧身的特殊感受。但真正达到亲见慧身成就者,绝不会宣扬这类感受,真成就师的此类特殊感受,一般都在身后知情弟子撰写的密传中才能看到,在世时不泄露。
    另一种情况,就是修炼入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幻觉。这种幻觉,真假难辨,很不可靠,只有到了生出真慧眼的层次上才能分辨真假佛,在此以前分辨不了,见佛、菩萨是凶是吉也很难确定。但即使是真正见到慧身佛、菩萨,受过佛法灌顶,也不能作为有效的法脉传承的根据,只能看做修证者自己的感受。
    所以,藏传佛教正宗教派,对神灵现身传授之法不作正法对待,所传之法必须要有真人上师的传承和经典根据。
    现今社会上流传的所谓“佛、菩萨亲传之法”,所谓“亲游佛国、亲闻佛语”之类,从那些所谓“亲见佛、菩萨,亲闻佛语”的人的品德、智慧素质、欲望就可以断定全是造假技术并不高明的人伪造的欺骗群众的谎言。佛、菩萨怎么会对贪得发疯,妄言欺众,无信仰而继续造恶堕业者现身说法呢?不可忘记“观其行而信其言”这句金玉良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有人说佛是不分善恶、没有分别见的,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对。佛是遍知者,事物的全体包括胜义谛和世俗谛,遍知的意思就是完全可以见到事物的二谛。而认识事谛必须要有分别见,假如佛没有分别见,就等于说佛不懂得事谛,也就是说佛只懂得事物的一半。
    什么叫作分别?很多人概念不清。“分别”就是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我们的五官是无分别的,如眼、耳等见到色相、听到声音都是现观无分别的东西,要认识事物就必须通过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比如说“这是朵红牡丹花”,对颜色的知觉乃至对这朵花的认知,眼睛本身是办不到的,是意识的作用,依靠经验回忆、分析推理等对事物进行鉴别。
    人的智慧不是现观,完全是分别见,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到佛地的时候,对于法性的认知变成现观,而对于法相的认知则是分别观,也称妙观察智。思维运载的工具是语言,包括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佛说法的时候也是用这两种语言,佛经也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下来的。
    所以,把所有分别智一律破除,是非常错误的,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比如,佛见到一个人,这人是男是女?叫什么名字?穿的什么衣服?佛会分辨清楚的。假如连这点分别能力都没有的话,那是一种愚昧无知。但佛是遍知者,这在大乘佛教中没有丝毫的异议,除非否认佛是遍知者,否则就不能否认佛的抉择、妙观察智或者说分别见。
    因此,必须承认佛有分别见。把佛菩萨的一切知见统统说成“无分别见”,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若逻辑上讲不通,怎能说它正确合理?把佛教理论全部纳入合乎逻辑的理性轨道,这是宗喀巴大师学派的特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有人说,众生本来是佛,因为佛经中说“自性原本光明”,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既然本来是佛,那么什么时候变成无明凡种了呢?说“众生本来就是佛”,就和说“树种就是树”一样荒唐可笑。
    “自性原本光明”这句话,本身就暗示了“现状混浊”。本质光明,现象混浊,是众生心的特点,“光明”表心性的净分,“混浊”表心性的染分。一染一净,一事一理,这就是心性的辩证法。佛法的根本就是解决这心性去染的问题。
    如果众生原本就是佛,心性没有被污染,佛出世、转法轮、慧光普照的一切工作就毫无意义了。如果众生心质昏暗,没有可塑性,这佛法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众生心性本质光明,混浊不清非本质,可以改变。这就是佛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前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有人说:“学佛应从读经入手,不应从读论入手。”此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是对佛教缺乏深入了解的人。
    初学佛的人直接读佛经,无法掌握佛法的宗旨和精神实质,会把特定环境下对特定对象所说的法,当成普遍原则;会把字面的意思当成精神实质,会把局部当作全面。犹如瞎子摸象,会把象鼻当作象身,因而会产生许多偏见,始终得不到佛法的全貌和要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佛是对不同层次的度化对象说不同的法,如良医治病,对症下药。因此,对一个事物,有时说有、有时说空、有时说非空非有;对同样的行为有时肯定、有时否定;有些戒行,对有些人严格禁止,对有些人放宽或开许等等。
    不懂佛法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对佛法产生不正确的看法,如有人说“佛说话常自相矛盾”。
    要想真正懂得佛法,首先必须学习龙树、弥勒、无著等总结归纳解释佛经的疏论。在全方位理论的指导下,再读佛经就不至于迷失方向,混淆二谛。如弥勒《现观庄严论》把全部《般若经》的内容总结为八事七十义是对佛法理论的高度概括。若不懂《现观庄严论》,而直接读《般若经》,虽读得头白纸黄,也只有读经的善功德而已,对《般若经》深广义理的理解却没有任何效果。除非有龙树、弥勒、无著的博学天才,和与他们相同的证悟地道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有人说,学佛应该直接读原经典,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对于初学者,不能直接读原典,原因是:
    第一、佛经是佛的语录,是因人而说,因问而答,不是系统的理论。
    每一部经中的一种说法,只是整个佛法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一经一说,很难掌握佛法的总体结构布局和总的精神实质,容易堕入有空、常断的某一边。
    现在学佛的人中大多数都是尊一经、执一说,因“小”失“大”,因“事”失“理”,或说空而否定业报因缘,或重观修而轻善德,或褒显教贬密法等等,其根本原因是掌握知识的深度和数量有限,在客观上形成了可怜的偏见。
    不仅佛法如此,就连人世间的任何一种偏见都和时空环境与知识见解的局限性有关。龙树所说的“破除一切见”,就是说要破除所有这类偏见,才能获得无见的正见。
    第二、佛经中的说法,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分。
    “了义”的含义是:
    (1)字面含义和所说的事情一致的说法;
    (2)说的是普遍规律和绝对真理。
    “不了义”的含义是:
    (1)字面上所说和实际所指不一致的说法,隐含别义,指东说西的说法;
    (2)权宜之说,变通之说,所指是相对真理。
    密法还有“四法”“六印”的严格保密措施。
    研究、学习佛法的人若不懂这种经典的特殊表述方法,像一般书籍那样理解它的文辞含义,没有一个不碰壁的。
    由于上述两种原因,初学之人直接读经,不会获得较全面系统的知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六祖坛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请老师解释。

    正确答案: 佛者名也,心者实也,佛为心之名,心为佛之实。或谓心者自性也,佛者诸佛也。求诸佛只是多闻,求自心方显真如,调心者除妄念也,调身者静坐诸仪也,知调心,运水搬柴皆是道,但调身,妄念飞腾总是魔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有人说:“佛教密法来源于印度教,非佛说,故不是正宗佛教。”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
    从教义上讲,“显法”和“密法”都是大乘佛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缺乏任何一部分,都将显得残缺不全,理论和修炼上都不完备。
    从大乘佛法的整体结构上看,显法是密法的基础,密法是显法的究竟高峰。如像二乘人最终进入大乘道一样,显乘学人最后破除最细分所知障时,必须进入大密金刚禅的境界,舍此,无力破障。因为,在显宗中只讲破细分所知障,但从来没有讲过破细分所知障的相应的细分意识。
    另外,佛法是最大的方便法,既然是最大的方便法,就应适应一切众生,如果佛法只有一显、一禅、一净,怎能满足所有众生的要求呢?
    比如,如何度化浊世的大欲、大恶之人?以无量劫来计算修道进程的普通道路,是否适应一般众生?寿短福薄的浊世众生能不能一生成佛?在显法经典中找不到答案,难道佛教的方便仅仅是一种有限的方便吗?
    只知道佛法有一宗一派,或禅,或净,不知道《华严经》中的“不可思议的法门”是何义,少见多怪,极力排斥密法,不是智慧通达之相,也非戒德圆满之相。
    “密法”在佛在世时,只传于乌杖焉和香巴拉等国王和雪山中隐居的密修士等宝器弟子,没有向不适应修密的声闻弟子传。直到龙树时代才公开。就像一般老百姓不知道国家高层机密一样,声闻弟子不知有密法,但不能因此断定佛在世时没有密法。
    从梵文翻译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中占一半以上的都是密籍,有什么根据可以证明“密续”不是佛经呢?
    无上密部很多本尊,脚底下都踩着梵天、湿婆、毗什奴、因陀罗、时间女神等印度教的最高神灵。而且,胜乐续中明示,此法是“镇压湿婆及其部下众神之法”。大乐法与印度教性力派的“内供法”也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在观法上立足中观,破斥印度外道的常、断二边,这些思想文化特征,足以证明密法的纯佛教性质,凭什么理由证明密宗不是佛教呢?
    在佛教文化方面有许多古印度文化的特点,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佛教的思想体系完全是和印度外道思想对立的,若不懂这个特点,只能说是对佛教哲学体系所知甚少。
    另外,这种说法纯属对密宗佛教所知甚少,而抱有严重偏见的说法,毫无站得住脚的事实根据。在历史上曾有过“大乘经典非佛陀所说”的否定大乘教的谬论。弥勒在《庄严经论》中对这些小乘人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对《般若》、《华严》等大乘经典和小乘《律部》同期演说进行了论证。
    佛教界历代学者对“大乘经典是佛经的精华,是佛亲说”不持任何异议。现在却有些人仍接受小乘人的偏见,说什么“大乘佛经是佛灭度后,借佛的名伪造”。按照这种观点说,佛说法45年,只讲了《律部经》和《四谛经》,其余经典都是龙树等佛弟子们的伪造?对佛法的诬蔑诽谤,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但他们除了任意篡改佛教经典,制造自圆其说的理由外,拿不出任何可信的证据。我不知道他们挖空心思贬低佛法的目的究竟何在。
    又有些对佛法一知半解的人说什么“密法非佛陀所传”,“散见于《华严》、《般若》等经中的密咒,皆属后人伪造”,“密宗来源于印度教”;甚至还说什么“佛教中的‘禅定’、‘瑜伽’之类都来源于印度外道,是佛所反对的,是后人加进去的”等等。他们以佛门“高僧”和“善知识”自居,对公开否定、诽谤大乘佛法都不当回事儿,怎么会不否定更高层次的金刚乘密法呢?只要是不在他们所能理解的层次上的不可思议的高深经典和密法都说成是“非佛说”、“后人伪造”、“外道邪法”。
    只有全方位掌握佛教的精神实质,从大小乘和显密的内在关系和深层联系上进行研究,方能清除以上那些浅薄的偏见和可笑的谬论。

  • 第14题:

    各地语音不同(如阿,佛等字),或译名各异(如观世音,观自在等),若众生所持不同而皆能得感应,则持名之果在‘心’而不在‘名’?又佛菩萨圣号有音译,义译等种种不同之译法,而皆能感应,此是佛说,抑后人所订,以何为据?


    正确答案:虽云在心而不在名,然必借信名,方能转心。更应知佛神通能力,不与我等,能以一音说法,而使无量类言语不同之众生,皆能得解,此无量类不同言语,佛闻之亦并晓了。念经持名,只重心信,仗此心音,使能感应。如必求音确,不但百里而外,即有不同,纵在一区,古往今来,亦不知变更几百千次矣。此问题为求敬重起见,宜访求于佛经有实学者,亲口相授,依之而诵即可矣。

  • 第15题:

    有人说,密法的佛身观法是“无异乞丐妄称国王”,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有的人带着无知偏见的有色眼镜,嘲笑密宗的自观佛身是经不起分析的。无上密成佛理论的合理性和严密性,与显乘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1)佛身观并非密法独具特点,净土宗也有类似的佛相观。如说:“念佛观是五停心观之一,恶业障多者,一心观佛之相好而治之也”。(丁福保《佛学大辞典》677页)
    这“念”字不是只念佛号的意思,既然净土宗“观佛相好能消业障”,为什么密宗自观佛身就是“乞丐妄称国王”?
    (2)显宗以僧人自居,比丘自居,想到自己的身份时就会起到自重自律,防止破戒的作用,那么自观为佛,以佛自居者,能不能起到防止身言意恶行的发生,以佛的标准要求自己行为的作用呢?如果后者不起作用,前者比丘僧,自念为比丘身也起不到防止犯戒的作用。
    (3)迷悟只是一念之差,心不净而起烦恼恶念,心净而凡尘恶念俱息——这是佛教的常理。在修行中观佛国净土,观佛菩萨,抑制凡心杂念生起,以净心代替染心,是止观双修,其错在何处?
    (4)观佛身若是:“乞丐妄称国王”,那么念佛号想往生西方净土,是不是也是乞丐妄想当皇太子呢?
    (5)诸法法性平等。在法性上佛与凡夫平等,须弥山和芥子平等,粪土与黄金平等——这叫作法界平等智。既然在法性上一切事物没有什么差别,难道“国王”的法性比“乞丐”更优越吗?难道“乞丐”就永远当不了“国王”吗?
    (6)“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故《坛经》云:“凡夫即佛”,既然凡夫可以称“佛”,为什么乞丐不能称国王呢?

  • 第16题:

    有人自称“亲自得到过佛、菩萨的传法灌顶”,这话可信吗?


    正确答案: 这个问题,需要分清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
    从佛教历史上看,有很多佛、菩萨现身的记载,也有个别现身开示密法、解答问题的记载。但这是修炼到较高层次的一种特殊经验,绝不是五毒未除、净慧未生的凡夫俗子能达到的境界。
    达到佛、菩萨、本尊亲自授记,亲见佛、菩萨慧身的修法士,在慈悲品德、智慧行为诸多方面都有不同凡俗的证悟征兆。在这种修证综合条件已具备的情况下,方可相信其亲见慧身的特殊感受。但真正达到亲见慧身成就者,绝不会宣扬这类感受,真成就师的此类特殊感受,一般都在身后知情弟子撰写的密传中才能看到,在世时不泄露。
    另一种情况,就是修炼入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幻觉。这种幻觉,真假难辨,很不可靠,只有到了生出真慧眼的层次上才能分辨真假佛,在此以前分辨不了,见佛、菩萨是凶是吉也很难确定。但即使是真正见到慧身佛、菩萨,受过佛法灌顶,也不能作为有效的法脉传承的根据,只能看做修证者自己的感受。
    所以,藏传佛教正宗教派,对神灵现身传授之法不作正法对待,所传之法必须要有真人上师的传承和经典根据。
    现今社会上流传的所谓“佛、菩萨亲传之法”,所谓“亲游佛国、亲闻佛语”之类,从那些所谓“亲见佛、菩萨,亲闻佛语”的人的品德、智慧素质、欲望就可以断定全是造假技术并不高明的人伪造的欺骗群众的谎言。佛、菩萨怎么会对贪得发疯,妄言欺众,无信仰而继续造恶堕业者现身说法呢?不可忘记“观其行而信其言”这句金玉良言。

  • 第17题:

    “学佛以心为本”的说法和“万法唯心”的说法,意思是否相同?


    正确答案: “以心为本”和“万法唯心”含义完全不同。
    学佛“以心为本”是佛教界各派的统一观点,而“万法唯心”只是唯识派一家的观点。
    “以心为本”的观点,并不排除思想意识以外的一切的法,即客观世界的存在,但“万法唯心”的观点,排除了除思想意识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即“境空识有”。因此,不能把这两种说法混为一谈。
    佛教从本质上来说,是以“脱苦得乐”、“去染还净”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意识形态体系。“苦”与“乐”是思想感受,“染”与“净”是心性的状态。因此说,学佛的根本是“心”。
    又因生命流转的本质是苦,受苦的根源是烦恼和造业行为,而“烦恼”是受染心的心理活动表现,造业行为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身言活动,二者又离不开“心”。
    学佛修行的根本是“修心”,因为,“心明”才能分辨是非善恶,“心善”才会弃恶扬善,“心诚”才能精进学修,“心慈”才能利乐众生。“入定”是散乱心的排除,“见性”是心智功能的质变,“神通”是定心的功能,成佛是两种“菩提心”的结果。事事处处离不开心,受心的影响,所以说,修佛以修心为本。
    “以心为本”这句话只是点明了心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并没有否定“心法”以外的“色法”、“不相应法”和“无为法”的客观存在。但“万物唯心”指的是哲学上的一种见解。这种观点认为一切外境事物都是思想意识中的境识的显现,犹如梦中境物,心物无二。
    正宗的唯识论,对境空识有、识境无二等有一套比较严密的思辨方法。不像当今的庸俗的识观说那样,公然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把山河大地都说成是自己心识的显现。这种观点不但违背科学,就连佛教中的中观、经论派、毗婆沙派都不予承认。这种观点,经不起考查辩论,只能对那些无理性思辨能力的普通信徒故弄玄虚地说说而已,若略作考察,便见漏洞百出。

  • 第18题:

    问答题
    “命由心造”这句话符合佛教的观点吗?

    正确答案: 这句话不完全符合佛教的观点。
    佛教认为人的身世命运是自己的业力形成的。
    “业”指身言意的行为动作,人的行为动作受思想意识的支配,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意识即“心”在造业上起主导作用。但“心”在造业过程中只起动机的作用,在身业和言业上,若只有思想动机,没有身、言的实际行动,就构不成造业行为,如有杀人心和行淫心,不等于杀人、行淫,也构不成比丘的毁堕犯戒行为。
    “业”是“惑”与“行”结合形成的,虽有惑(思想意识),若无行(实际行动)造不了业。如未破除思惑的登地菩萨,虽有思惑,但有真智护持,不产生造业的行为,故不会形成业力转世和堕落。
    “命由心造”,若只从字面含义理解,还会造成“心能改变现时命运”的误解,实际上光靠心想是改变不了命运的。若靠心的想象意念能改变命运的话,处在饥寒中的人,心想得到衣食就该得到衣食,穷人心想金钱就该得到金钱,这真能办得到吗?所以“命由心造”这句话,若无合理的解释,就会变成空想主义的同义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禅宗“第一义”是指(  )。
    A

    吾心即是佛

    B

    立地成佛

    C

    慈悲之心

    D

    不犯戒


    正确答案: A
    解析:
    禅宗“第一义”是指“吾心即是佛”“见性即是成佛”。禅宗的智慧在于对“心”“性”的理解上,“心”即是佛,见“性”就能成佛。禅宗因自谓“宗门”禅,宗旨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所以这个第一义是禅宗的根本要旨,是不落于形相、不落于言诠的妙智。因此,禅宗第一义,即不可以有任何言说,保持静默是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因此照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修之修,即不做任何修行。

  • 第20题:

    问答题
    有人说:“法由心造,心即是法,佛由心作,心也是佛。”这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这是一种经不起分析考究的说法。首先“法由心造”这句话是唯识派的观点,并非佛家的共同观点,这句话若从字面义理解,就会陷入种种矛盾。“法由心造,心即是法”的说法,更是逻辑错误。
    “法由心造”因此“心即是法”,这种说法如说“人造房子,房子就是人,人修路,路就是人”一样,能说得通吗?
    “心”是能感能知的意识,“法”除了心法还有色法和不相应法,“心”能认识“山河大地”,但“心”不是“山河大地”,即使是把外境客观存在看做主观意识外现的经典唯识论,也不会犯这样的逻辑矛盾。
    “佛由心作,心也是佛”的说法,同样是错误的。
    “佛”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由“心作”,因为发心、修行都离不开心的作用,但“心也是佛”这句话是说不通的。如果说“心是佛”的话,六道众生都有心,六道众生不都成了“佛”了?学佛还干什么?“心”有佛心、魔心,但心本体既不是佛,也不是魔。如果心的本性是“佛”的话,就没有众生,就不必要修佛;如果心的本性是“魔”的话,学修也改变不了本性,学佛也等于白学。
    “佛心”的真正的含义指的是心的可塑性,说人经过学习心可以变好,可以成佛。这就是说,玉经过雕琢,可以变成珍贵的玉器。但不能说:“玉就是玉器,玉就是玉佛。”这中间是有很大差别的。
    佛法是建立在理性思辨基础上的精细智慧,不能随意乱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有人说“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对。
    从佛性的理论来说,众生觉悟了就是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就叫“佛性”。
    佛性遍及一切众生,就是说众生具有可塑性,可以改好,可以把虚妄的见解和本身的有始以来的缺陷除掉,成为完善的人,这就是“佛性”。
    迷的根源是人心中无始以来形成的虚妄意识、执实执真的知识障,破除这种执著,思想就会进入另外一个境界,人格就会起质的变化。所以成佛和成仙是不同的。人格和智慧上起一个质的变化,就是成佛。并非死后升到佛国或者到天堂,佛不是这样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有人说,密法的佛身观法是“无异乞丐妄称国王”,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有的人带着无知偏见的有色眼镜,嘲笑密宗的自观佛身是经不起分析的。无上密成佛理论的合理性和严密性,与显乘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1)佛身观并非密法独具特点,净土宗也有类似的佛相观。如说:“念佛观是五停心观之一,恶业障多者,一心观佛之相好而治之也”。(丁福保《佛学大辞典》677页)
    这“念”字不是只念佛号的意思,既然净土宗“观佛相好能消业障”,为什么密宗自观佛身就是“乞丐妄称国王”?
    (2)显宗以僧人自居,比丘自居,想到自己的身份时就会起到自重自律,防止破戒的作用,那么自观为佛,以佛自居者,能不能起到防止身言意恶行的发生,以佛的标准要求自己行为的作用呢?如果后者不起作用,前者比丘僧,自念为比丘身也起不到防止犯戒的作用。
    (3)迷悟只是一念之差,心不净而起烦恼恶念,心净而凡尘恶念俱息——这是佛教的常理。在修行中观佛国净土,观佛菩萨,抑制凡心杂念生起,以净心代替染心,是止观双修,其错在何处?
    (4)观佛身若是:“乞丐妄称国王”,那么念佛号想往生西方净土,是不是也是乞丐妄想当皇太子呢?
    (5)诸法法性平等。在法性上佛与凡夫平等,须弥山和芥子平等,粪土与黄金平等——这叫作法界平等智。既然在法性上一切事物没有什么差别,难道“国王”的法性比“乞丐”更优越吗?难道“乞丐”就永远当不了“国王”吗?
    (6)“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故《坛经》云:“凡夫即佛”,既然凡夫可以称“佛”,为什么乞丐不能称国王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有人说:“佛只有法身说法,报身、应身、化身说不了法。”这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这是违背大乘教理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肯定对佛法教理一窍不通。
    若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法身”指什么?报身、应身、化身指什么?
    在弥勒《般若现观庄严论》和《大乘经庄严论》中对佛的四身的定义、性质、作用和形成因缘都有详细的解说。《大乘经庄严论》也是法相唯识的最主要经论,讲唯识的恐怕也难以超出这个“四身”理论的框架。
    佛的“法身”一指“二净断德”,一指智慧法身。“二净”指“本净和始净”,即破除二障的无生寂灭境界,这与法界空性相同,无任何作用,只是心性本寂之相。佛的四身中唯有这法性身才是恒常身。智慧法身指的是佛的慈悲和智慧。《现观庄严论》中,智慧法身的分类共有二十一类,说的都是悲智属性。以上法身都是无形的。
    “报身”是修福德获得圆满,常住色究竟天,只有十地菩萨才能看得到的妙色身。应身是从报身化出的无量化身。
    “报身”如太阳,“化身”如阳光。报身、应身都是色身,都是续流不断之身。“法身”是佛“自利身”,是佛的断证功德,报身、化身是利他身,是佛说法、度众的主体。
    凡人的色体和心,成佛时分别化为色身和法身。人做工作,离不开思想智慧,但思想智慧本身做不了工作,做工作还要靠有形的身体和语言。
    佛为什么要报、化身呢?因为法身是无形无口,说不了法,说法必须靠报、化两种色身。因此,才把佛的报、化身称作利他身、他用身。
    懂得这个道理后,就会知道,所谓“法身说法,报化身不说法”的错误。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