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书》的作者是谁?他有什么样的功德?了知作者功德后,对你学习本论有哪些帮助?

题目

《亲友书》的作者是谁?他有什么样的功德?了知作者功德后,对你学习本论有哪些帮助?


相似考题
更多“《亲友书》的作者是谁?他有什么样的功德?了知作者功德后,对你学习”相关问题
  • 第1题:

    随喜什么样的善根所得的功德最大?


    正确答案: 假如随喜的对境是诸佛菩萨或者他们的发心和行为,这个功德无法衡量,远远超过了随喜世间善根和小乘行人的善根。

  • 第2题:

    什么样叫人格贤善?具有贤善的人格有什么必要和功德?这方面你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1)所谓的人格贤善,是指言行举指恒时随顺亲友,为人秉性正直,心地善良。
    2)必要:不管你学显宗、密宗,具有人格都非常重要,人格不好的话,什么出世间修行都是纸上谈兵,绝对不可能成就。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也说:“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则彼始终不容有,殊胜佛法之规故。
    功德:修习贤善人格,是世间清净的人规法;从出世间而言,也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成佛的方便道;它还是菩萨行持四摄法的精要,诸位弟子切切不要忘记这一殊胜窍诀。
    3)我们也能感觉得到,具有贤善人格的人,总能让放心和乐于相处,干什么事都显得很顺利,修行也很成功。而人格低劣的人,做事为人都不会成功,或许刚开始能获得一此利益,但很快就转向衰败,更便说修行了。

  • 第3题:

    八功德水有哪八种功德?


    正确答案: “清凉”,喝起来特别清爽,可以消除酷热,具有解毒之功效;“香”,水质甘美香甜,没有任何臭味;“轻”,矿物质含量少,饮后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对身体不会有任何损害;“柔”,水感柔软可口;“澄清”,不浑浊,很清净;“无有垢”,没有任何杂质;“饮时不损喉”,喝完后对嗓子没有伤害;“饮已不伤腹”,喝了以后不会闹肚子、生病。

  • 第4题:

    回向时,应念什么样的回向文才有功德?


    正确答案: 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一定要用一地以上菩萨所说的谛实语,不是随随便便做的一般回向文。要么是佛经中的,要么是真正一地以上圣者造的,比如念诵《普贤行愿品》,或是昔日世尊转为慈力王以自己血肉布施罗刹时所诵的回向文:“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

  • 第5题:

    发菩提心有什么样的功德?请从两方面具体分析。你对此有哪些感触?


    正确答案: 1)从两方面分析菩提心的功德:
    一、若能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从此之后,相续中的罪业会全部遣除,以菩提心的功德已阻塞了地狱、饿鬼、旁生的恶趣之门,寂天菩萨说过:“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菩提心如同劫末火一样,在生起的当下,能摧毁五无罪、谤法罪等难以清净的重罪,如果罪业得以清净,就没有机会堕入恶趣。上师如意宝在教言中也说,具有菩提心的人,不可能堕入恶趣。所以,我们在临死之前,要全力以赴、想方设法生起菩提心,生起后不要让它毁坏,这样自己就不会堕落。
    二、有了菩提心的话,一切善根功德越来越增上,暂时能转生于天界人间等具福报之处,享受善趣的一切安乐,寂天菩萨也说:“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究竟能圆满五道十地的功德,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2)《入行论》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佛陀在多生累劫中以无碍智慧再三思维:对众生最有利的是什么呢?是有吃有穿好,还是身心健康好?结果发现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就像一些发明家,通过长期潜心研究发明出一样东西,觉对对人类特别有利,同样,佛陀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反复观察,发现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利无量的众生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无上佛果。因而,法王在本颂中说:“切莫散乱修此要”。在修学菩提道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心被世间八法等外境诱惑而迷失方向,一定要认认真真地修持菩提心这种秘诀,这是一切修行中最重要、最可贵的修法。

  • 第6题:

    问答题
    随喜什么样的善根所得的功德最大?

    正确答案: 假如随喜的对境是诸佛菩萨或者他们的发心和行为,这个功德无法衡量,远远超过了随喜世间善根和小乘行人的善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八功德水有哪八种功德?

    正确答案: “清凉”,喝起来特别清爽,可以消除酷热,具有解毒之功效;“香”,水质甘美香甜,没有任何臭味;“轻”,矿物质含量少,饮后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对身体不会有任何损害;“柔”,水感柔软可口;“澄清”,不浑浊,很清净;“无有垢”,没有任何杂质;“饮时不损喉”,喝完后对嗓子没有伤害;“饮已不伤腹”,喝了以后不会闹肚子、生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修持无上大圆满有什么功德?你对密法有什么样的认识?

    正确答案: 大圆满的功德不可胜言,只是听到它的词句、接触它的法本、见到它的法义、佩戴在身上,也会成为闻解脱、触解脱、见解脱。这样的大圆满,仅仅是闻到一些词句,也能断除三有根本。诚然如《中观四百论》所言,对中观生起怀疑也能断除三有根本,那接触无上密法就更不用说了,在六个月中就能得到解脱。《金刚账续》云:“不动信解行六月,金刚持地能获得。”
    大圆满利根者是以信根为主,对上师三宝、尤其是密法信心特别足的人,在临终的时候,若不舍弃密法,对密法有信心,的确能获得成就。因此,法王在这这里说了,大圆满是末法时代难以值遇的殊胜窍诀,我们务必要将此铭刻于心。我们接下来要学到的《大圆满前行》也是密法,先应该以此为开端进行修持。作为一个凡夫人,首先要修基本的加行,加行修完之后,再通过灌顶修持正行,这样的话,感受和证悟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按次第来很重要,不管是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都有这种特别严格的要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亲友书》的作者是谁?他有什么样的功德?了知作者功德后,对你学习本论有哪些帮助?

    正确答案: 《亲友书》的作者是龙树菩萨又称龙猛菩萨。
    佛教历史上,龙猛菩萨是公认的登地菩萨,佛陀在《楞伽经》中亲自授记:“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意即南方碑达国有一位吉祥比丘,名叫龙猛,在佛陀涅槃之后,佛教内部产生争论时,他站出来弘扬大乘中观,破除有边与无边,诠释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在《大鼓经》、《大云经》、《文殊根本续》等大乘经续中,对龙猛菩萨也有明显的授记,有些说他是一地菩萨,有些说是七地菩萨,有些甚至说获得了佛果。藏传佛教中他被喻为“二胜六庄严”之一,汉传佛教中他被八大宗派奉为开山始祖,这样的大菩萨、大圣者,佛教徒没有一个不承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有了坚定的行菩提心后,纵然睡眠、放逸,功德也会不断增上,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请以教证、理证成立。

    正确答案: 合理。
    1)教证:《妙臂请问经》云:“设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乐一切有情之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
    2)理证:有了坚定的行菩提心后,纵然睡眠、放逸,功德也不断增上,这种说法从表面上看来似乎会有怀疑,怎么睡眠也在增上功德?其实以一个比喻就可以证明它的合理性。
    比如坐上了火车卧铺,即便你在睡眠当中,也会自然而然从此地到达彼地。同样的道理,如果乘上了行菩提心的列车,纵然你睡眠或放逸,功德也会不断增长,迅速从轮回的此地到达解脱的彼地。相反,如果没有乘上这班列车,那么你走了多少步,就算多少步,想到解脱的彼岸可能要花很长时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怎样才能了解佛陀的功德?对此你有何打算?

    正确答案: 佛陀的悲心和五道十地的广大功德,应该看一看《释迦牟尼佛广传》等论典,佛于多生累劫中,为了众生发菩提心,历经种种难行苦行,一般凡夫人根本无法想象。至于佛陀的无上智慧,可依靠因明的推理来成立佛陀为量士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佛陀与诸天尊均不是作者的现量境,作者凭什么说佛陀的功德超胜一切天尊?

    正确答案: 作者说虽然没有亲见,但有十分确凿的依据,通过教证理证分析他们之间的不同差别,可以推出佛陀的功德胜过任何天尊。
    有关佛陀的功德,在《毗奈耶经》、《阿含经》、《俱舍论》等大小乘经论中都详细的描述;而诸天尊的功德,从印度婆罗门教、原始教的教义及民间故事中,也可了知他们是什么样的。对二者的色身、威力、行为进行比较后,我们可以知道谁具功德、谁不具功行,从而抉择出所应依止的对象。
    而以智慧反复观察,最终可以得论: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唯有佛陀找不出任何过失,以法称论师《释量论》中的丰富比量可以证明,佛陀才是唯一的量士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了知作者的功德对我们有什么益处?


    正确答案: 一方面可使你们对作者生起无伪的信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对圣者的真实信心,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也很容易生得起来。

  • 第14题:

    有了坚定的行菩提心后,纵然睡眠、放逸,功德也会不断增上,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请以教证、理证成立。


    正确答案: 合理。
    1)教证:《妙臂请问经》云:“设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乐一切有情之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
    2)理证:有了坚定的行菩提心后,纵然睡眠、放逸,功德也不断增上,这种说法从表面上看来似乎会有怀疑,怎么睡眠也在增上功德?其实以一个比喻就可以证明它的合理性。
    比如坐上了火车卧铺,即便你在睡眠当中,也会自然而然从此地到达彼地。同样的道理,如果乘上了行菩提心的列车,纵然你睡眠或放逸,功德也会不断增长,迅速从轮回的此地到达解脱的彼地。相反,如果没有乘上这班列车,那么你走了多少步,就算多少步,想到解脱的彼岸可能要花很长时间。

  • 第15题:

    请问龙门石窟中奉先寺卢舍那佛的功德主人是谁?


    正确答案: 唐高宗和武则天

  • 第16题:

    《洛阳名园记》是一本怎样的书?他的作者是谁?


    正确答案: 在唐代洛阳是陪都,因此贵族官僚在洛阳兴建了许多园林。在北宋初年,李格非所作《洛阳名园记》中,介绍了洛阳名园十九个,多数是在唐朝庄园别墅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但在布局上已有了变化。它与以前园林的不同特点是:园景与住宅分开,园林单独存在,专供官僚富豪休息、游赏或宴会娱乐之用。这种小康式的私家园林,只是私家游尝。在十九个名园中,既有花园也有游憩和宅园,每个园都各具特色。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一巻。宋•李格非撰。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元佑末,为国子博士。绍圣初,进“礼部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是书,记洛中园圃,自富弼以下,凡十九所。格非自跋云“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兴废。”葢追思当时贤佐名卿“勲业隆盛,能享其乐,”非徒夸台榭池馆之美也。

  • 第17题:

    修持无上大圆满有什么功德?你对密法有什么样的认识?


    正确答案: 大圆满的功德不可胜言,只是听到它的词句、接触它的法本、见到它的法义、佩戴在身上,也会成为闻解脱、触解脱、见解脱。这样的大圆满,仅仅是闻到一些词句,也能断除三有根本。诚然如《中观四百论》所言,对中观生起怀疑也能断除三有根本,那接触无上密法就更不用说了,在六个月中就能得到解脱。《金刚账续》云:“不动信解行六月,金刚持地能获得。”
    大圆满利根者是以信根为主,对上师三宝、尤其是密法信心特别足的人,在临终的时候,若不舍弃密法,对密法有信心,的确能获得成就。因此,法王在这这里说了,大圆满是末法时代难以值遇的殊胜窍诀,我们务必要将此铭刻于心。我们接下来要学到的《大圆满前行》也是密法,先应该以此为开端进行修持。作为一个凡夫人,首先要修基本的加行,加行修完之后,再通过灌顶修持正行,这样的话,感受和证悟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按次第来很重要,不管是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都有这种特别严格的要求。

  • 第18题:

    问答题
    《洛阳名园记》是一本怎样的书?他的作者是谁?

    正确答案: 在唐代洛阳是陪都,因此贵族官僚在洛阳兴建了许多园林。在北宋初年,李格非所作《洛阳名园记》中,介绍了洛阳名园十九个,多数是在唐朝庄园别墅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但在布局上已有了变化。它与以前园林的不同特点是:园景与住宅分开,园林单独存在,专供官僚富豪休息、游赏或宴会娱乐之用。这种小康式的私家园林,只是私家游尝。在十九个名园中,既有花园也有游憩和宅园,每个园都各具特色。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一巻。宋•李格非撰。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元佑末,为国子博士。绍圣初,进“礼部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是书,记洛中园圃,自富弼以下,凡十九所。格非自跋云“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兴废。”葢追思当时贤佐名卿“勲业隆盛,能享其乐,”非徒夸台榭池馆之美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发菩提心有什么样的功德?请从两方面具体分析。你对此有哪些感触?

    正确答案: 1)从两方面分析菩提心的功德:
    一、若能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从此之后,相续中的罪业会全部遣除,以菩提心的功德已阻塞了地狱、饿鬼、旁生的恶趣之门,寂天菩萨说过:“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菩提心如同劫末火一样,在生起的当下,能摧毁五无罪、谤法罪等难以清净的重罪,如果罪业得以清净,就没有机会堕入恶趣。上师如意宝在教言中也说,具有菩提心的人,不可能堕入恶趣。所以,我们在临死之前,要全力以赴、想方设法生起菩提心,生起后不要让它毁坏,这样自己就不会堕落。
    二、有了菩提心的话,一切善根功德越来越增上,暂时能转生于天界人间等具福报之处,享受善趣的一切安乐,寂天菩萨也说:“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究竟能圆满五道十地的功德,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2)《入行论》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佛陀在多生累劫中以无碍智慧再三思维:对众生最有利的是什么呢?是有吃有穿好,还是身心健康好?结果发现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就像一些发明家,通过长期潜心研究发明出一样东西,觉对对人类特别有利,同样,佛陀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反复观察,发现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利无量的众生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无上佛果。因而,法王在本颂中说:“切莫散乱修此要”。在修学菩提道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心被世间八法等外境诱惑而迷失方向,一定要认认真真地修持菩提心这种秘诀,这是一切修行中最重要、最可贵的修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学书迩言》的作者是谁?他的治学精神怎样?

    正确答案: 是杨守敬(公元一八三九——一九一五年)。杨守敬,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金石、碑帖、训诂、目录等学科,是杨守敬的专长。他家中藏书数十万卷,经他考订、题跋而付印的古书、碑帖不可胜数。他广泛收集书法碑帖达五十年,含辛茹苦、兢兢业业,所藏碑帖当时堪称第一。一八七一年十月,他由京城赴高平,途经汲县,就叫车马先行寻旅舍,自己带了工具去拓《修太公庙碑》,该碑高五尺,面向西,当时风很干燥,纸又太厚,不能上墨,从傍晚直到半夜才拓了一纸,等他赶到旅店,同行者早已熟睡,而他却饿着肚子赏玩拓片,毫不以为苦。他的治学精神由此可见一斑。湖北巡抚端方,曾将所藏金石古董请他鉴赏题跋。他用自藏的金石拓片来对比考证,极其认真。也对四体书法都很精通,金石气息浓厚,古朴自然,纵横跌宕。摹写钟鼎文尤为绝妙。行书略带纵笔,意趣生动。他的书法在国内和日本都享有盛名。晚年移居上海,以卖字为生,求书者颇众,其中大半是日本人。他自日本回国后,不断有日本友人来中国找他研讨和学习书法。著名的书法著作《学书迩言》,就是他七十三岁那年在上海为日本学生水野元直写的讲义稿。该书言简意赅,客观地评述了历代碑帖的真伪优劣,也评价了中国和日本书法家的成就与得失,立论公允精当,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要学好书法,除了历来所说的“天分,多见,多写”外,还必须要人品高,学识富。这个见解无疑是触及到了书法艺术的本质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回向时,应念什么样的回向文才有功德?

    正确答案: 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一定要用一地以上菩萨所说的谛实语,不是随随便便做的一般回向文。要么是佛经中的,要么是真正一地以上圣者造的,比如念诵《普贤行愿品》,或是昔日世尊转为慈力王以自己血肉布施罗刹时所诵的回向文:“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了知作者的功德对我们有什么益处?

    正确答案: 一方面可使你们对作者生起无伪的信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对圣者的真实信心,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也很容易生得起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什么样叫人格贤善?具有贤善的人格有什么必要和功德?这方面你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1)所谓的人格贤善,是指言行举指恒时随顺亲友,为人秉性正直,心地善良。
    2)必要:不管你学显宗、密宗,具有人格都非常重要,人格不好的话,什么出世间修行都是纸上谈兵,绝对不可能成就。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也说:“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则彼始终不容有,殊胜佛法之规故。
    功德:修习贤善人格,是世间清净的人规法;从出世间而言,也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成佛的方便道;它还是菩萨行持四摄法的精要,诸位弟子切切不要忘记这一殊胜窍诀。
    3)我们也能感觉得到,具有贤善人格的人,总能让放心和乐于相处,干什么事都显得很顺利,修行也很成功。而人格低劣的人,做事为人都不会成功,或许刚开始能获得一此利益,但很快就转向衰败,更便说修行了。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