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真理实相本来存在,而且无处不在,因众生的心太粗糙,所以看不到。通过修止,让心宁静下来,便能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三法印、四圣谛、缘起法。这个看就是观,是体悟,是看得有深度、有广度,又准确无误。有止有观的所作所为,将不会再违背自然法则,不会有冲动、不会犯错误,这自然是一个人智慧的开启。
更多“为什么说止观双运能开智慧呢?”相关问题
  • 第1题:

    为什么把智慧称作“解脱门”和“佛母”呢?


    正确答案: 因为众生堕落六道,吃苦受罪的最终根源是愚昧无知,这愚昧无知就像遮盖双眼的黑色障碍物一样,因此称作“无明”(漆黑、幽暗)。智慧就像灯光和阳光,用佛法的智慧之光消除无明愚痴,就是解脱,就是佛。获得智慧就如从沉睡中觉醒,故称“觉知”、“觉悟”。
    人类的一切知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是智慧的成就,不管是衣食住行、工业、科学都是智慧的成果,一切苦难和罪恶都是愚昧的产物,如战争。只有智慧才能解决人生的难题,只有智慧才能改造世界,这就是佛家的观点。

  • 第2题:

    为什么说修四念处成就快呢?


    正确答案: 因为二六时中都在用功,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下,而且工作、生活、修行三不误。工作时,把注意力放在明显的动作上;走路时,觉察左右脚的变换;休息时,修十分钟出入息念。一切时、一切处都在修行中。

  • 第3题:

    当你真正能够止观双运,身心柔软,会怎么样呢?


    正确答案: 当你真正能止观双运,身心柔软,你当下的讲话、当下的动作、有没有我慢?都可以马上觉察到的。也就是说,你贪瞋痴的展现,跟你实际觉察到的那个时间距离有多长?跟你的明觉是成正比的。当你的明觉度越高,你贪瞋痴的产生,跟觉察的时间就会越短,到后来你真的保持清醒明觉,身心柔软,你就是坐在无常法流上面了。

  • 第4题:

    为什么说岳麓书院是“千年学府”呢?


    正确答案: 因为岳麓书院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1032年了,它历经千载,办学不已,所以有“千年学府”的美称。

  • 第5题:

    修止的初禅与止观双运的初禅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 寻、伺、喜、乐、一心,是偏于专注修止的初禅。
    觉、观、喜、乐、一心,是止观双运的初禅。

  • 第6题:

    什么时候进入止观双运?


    正确答案: 禅修初期的重点是练专注,当有了定力之后再进入止观双运。

  • 第7题:

    问答题
    当你真正能够止观双运,身心柔软,会怎么样呢?

    正确答案: 当你真正能止观双运,身心柔软,你当下的讲话、当下的动作、有没有我慢?都可以马上觉察到的。也就是说,你贪瞋痴的展现,跟你实际觉察到的那个时间距离有多长?跟你的明觉是成正比的。当你的明觉度越高,你贪瞋痴的产生,跟觉察的时间就会越短,到后来你真的保持清醒明觉,身心柔软,你就是坐在无常法流上面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为什么把智慧称作“解脱门”和“佛母”呢?

    正确答案: 因为众生堕落六道,吃苦受罪的最终根源是愚昧无知,这愚昧无知就像遮盖双眼的黑色障碍物一样,因此称作“无明”(漆黑、幽暗)。智慧就像灯光和阳光,用佛法的智慧之光消除无明愚痴,就是解脱,就是佛。获得智慧就如从沉睡中觉醒,故称“觉知”、“觉悟”。
    人类的一切知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是智慧的成就,不管是衣食住行、工业、科学都是智慧的成果,一切苦难和罪恶都是愚昧的产物,如战争。只有智慧才能解决人生的难题,只有智慧才能改造世界,这就是佛家的观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止观双运能开智慧呢?

    正确答案: 真理实相本来存在,而且无处不在,因众生的心太粗糙,所以看不到。通过修止,让心宁静下来,便能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三法印、四圣谛、缘起法。这个看就是观,是体悟,是看得有深度、有广度,又准确无误。有止有观的所作所为,将不会再违背自然法则,不会有冲动、不会犯错误,这自然是一个人智慧的开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止观双运的重点内容是什么?怎样断结?

    正确答案: 体证“无常、无我”二个法印,这也是整个修行的重点。只有体证“无常、无我”法印,才能反观到十个结,并一一断除。
    如果修行没有回来体证“无常、无我”法印,不管多么用功,多么有神通法力,还是在六道的苦海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经中说“处处有佛”,为什么说处处有佛呢?

    正确答案: 因为佛是遍知一切的,无任何障碍,所以,佛智遍及的地方就有佛身,即佛心所到之处便有佛身。这种智慧是佛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八万四千法归根结底只有一法,就是智慧,即“般若波罗蜜多”,其余都是随从之法,方便之法,都是达到主法的工具,所以说佛法的核心是智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修止的初禅与止观双运的初禅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 寻、伺、喜、乐、一心,是偏于专注修止的初禅。
    觉、观、喜、乐、一心,是止观双运的初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持戒修定就能开智慧吗?


    正确答案: 很多修行人认为,有定力就能开智慧,于是通过念佛、诵经、持咒、拜佛或打坐来修定力,结果修了十几年,仍没有智慧。定不是死板板的,定也叫禅思、也叫止观。定与慧之间,一定要有止观双运的过程,即心安静下来,有深度的观,去体悟法印,才能开启智慧。

  • 第14题:

    怎样修行止观双运?


    正确答案: 止和观同时修,对初学者有难度,所以先修止,让心静下来,稳定之后再修观。也可以先修观,即专心一意思维法义,也会成就止的。

  • 第15题:

    经中说“处处有佛”,为什么说处处有佛呢?


    正确答案: 因为佛是遍知一切的,无任何障碍,所以,佛智遍及的地方就有佛身,即佛心所到之处便有佛身。这种智慧是佛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八万四千法归根结底只有一法,就是智慧,即“般若波罗蜜多”,其余都是随从之法,方便之法,都是达到主法的工具,所以说佛法的核心是智慧。

  • 第16题:

    什么是止观双运?


    正确答案: 止:心宁静下来,如同一面镜子。
    观:看到实相,看得深广、准确。观是体悟,是用心眼来看。

  • 第17题:

    止观双运的重点内容是什么?怎样断结?


    正确答案: 体证“无常、无我”二个法印,这也是整个修行的重点。只有体证“无常、无我”法印,才能反观到十个结,并一一断除。
    如果修行没有回来体证“无常、无我”法印,不管多么用功,多么有神通法力,还是在六道的苦海里。

  • 第18题:

    为什么说“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呢?


    正确答案:“知行合一”说要求人们既要认识“天道”、“人道”,又能在生活中实践“天道”和“人道”。而“人道’’本于“天道”,所以如能做到认识并实践“天道”,也就是认识与实践了“人道’’了。人要“知”与“行”,就必须和“天”认同;“天”与“人”是相通、相合的,因此,“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 第19题:

    问答题
    什么是止观双运?

    正确答案: 止:心宁静下来,如同一面镜子。
    观:看到实相,看得深广、准确。观是体悟,是用心眼来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止观双运的核心是什么?

    正确答案: 核心是无常、无我。要去体会在一呼一吸之间,身体的觉受已经不同了,元素组成也不同了。当你在吃饭、喝水的时候,除了观察整个动作以外,还要体会无常流动的变化,体会无我。当你的心宁静下来,处处都要去感受无常、无我的法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止观双运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正确答案: 有初禅的功夫,进入止观双运,如实观到三法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修四念处成就快呢?

    正确答案: 因为二六时中都在用功,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下,而且工作、生活、修行三不误。工作时,把注意力放在明显的动作上;走路时,觉察左右脚的变换;休息时,修十分钟出入息念。一切时、一切处都在修行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观人于书,莫如观行草”?

    正确答案: 这是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说,要通过书法去了解一个人,最好去欣赏他的行草书。这里为什么他只说行草书,而不说楷书、隶书、篆书呢?我们应从它们自身具备的特点去比较。
    篆书、隶书、楷书总的而言是属于正书范围。它们一般都写得端庄工整,左规右矩。在古代,大凡都是在记事、刻碑等严肃的场面上运用。而行草书和它们比较就自由多了,往往适用于尺牍,或多在手卷、单条、中堂、横披这类观赏形式中出现。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它伸缩性很大,体势多变,借助于其它字体的体势来运用笔法,发挥艺术效果;草书最早产生于书写便捷,后成为纯欣赏性文字的一种字体。在行、草书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它们的字体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肥可瘦,可斜可正;而用笔也变化多端,有快有慢,有方有圆,粗细相杂,秾纤间出;墨色乍显乍晦,浓淡相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呈现出丰富的黑白关系。相应的讲,篆书、隶书、楷书在章法结体和用笔用墨的变化上显然是远不及行、草书的。根据这些书体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书写篆、隶、楷书一般是“法多于意”,而行、草书是“意多于法”。所以对于书写者而言,行、草书是较为适合抒发感情、表现个性的书体。
    因此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用行书来抒发自己旷达的怀抱,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颜真卿也用行书来表现自己忠贞凛烈之情,留下了万古常新的《祭侄文稿》;而张旭则“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以书狂草来发泄自己酒后的豪情;怀素则以狂继颠,他在《自叙帖》中,其浪漫豪放的性格得到充分的体现。
    苏轼说:“具衣冠坐,敛容自持,则不复见其天。”可用此语来比喻写篆、隶、楷书;庄子说:“醉之以酒而观其则”,可用此语来视写行、草书。我们看那些吃醉了酒的人,往往真情流露,性格毕现。所以刘熙载说:“观人于书,莫如观行草。”这话是有道理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普遍喜欢欣赏或书写行、草书的原因。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