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一词的发展过程看,虽然其含义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属性却基本上没什么变化:文献是()的知识信息。

题目

从文献一词的发展过程看,虽然其含义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属性却基本上没什么变化:文献是()的知识信息。


相似考题
更多“从文献一词的发展过程看,虽然其含义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不尽相同,”相关问题
  • 第1题:

    从文献一词的发展过程看,虽然其含义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属性却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文献是()的知识信息。


    正确答案:物化

  • 第2题:

    简述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正确答案: 音乐同其他艺术一样,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起源于人们对自然和动物声音的模仿。随着人类的进化,它成为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艺术。
    在音乐艺术的早期阶段,它和诗歌、舞蹈密不可分,故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音乐又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据文献记载,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和夏商周三代,都有自己的乐舞,如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亦说黄帝时已有)、舜的《大磬》(即《大韶》)、夏的《大夏》、商的《大濩》、周的《大武》。这六代之乐到周代称为“六乐”或“六舞”,分别用以祭祀天地、日月、山川、先祖。由此可见,早期音乐的功能主要用于巫术祭祀,而且没有形成音乐理论,那时的音乐家就是巫人。
    周代建立以后,相传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并列为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的两大支柱。此时期的音乐有三大特点:一、音乐的等级化,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他们拥有的乐队、编排和人数都有等级差别,如天子的乐队排四面,舞队八人一行,共八行;诸侯排三面,四人一行,共四行等等。二、音乐成为教育的中心,是学生学习的课程。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庞大的音乐机关,首长称大司乐,总管音乐教育和音乐事务。三、音乐的功能由用于祭祀转向主要为政治(阶级统治)服务,一如《周礼·大司徒》所说,“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和”即阶级之间的“和合”。周代音乐的这一变化,是形成音乐理论和产生音乐家的基础。因此,由春秋下及战国,出现了音乐思想的论证,产生了《乐记》(传为公孙尼所作)、荀子的《乐论》等音乐理论专著,并有师襄、师旷、高渐离等音乐家留名后世,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的传说和“韩娥悲歌”余音三日不绝的故事,都说明那时的音乐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秦汉两代,确立了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一整套适合这一封建体制的礼乐制度来维持新的统治秩序。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对音乐的社会功能予以特别重视。从理论上说,汉代统治者推崇音乐“征诛揖让”和“教化于民”的作用,倾向于恢复古乐。从实践上看,汉代在继承先秦礼乐制度的基础上,重定祭祀天地的大礼以及祭祀时配用的乐器,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章》,同时设立专门负责乐舞的机构——“乐府”,搜集民间音乐创作或配写歌词和曲调,安排乐舞演出。乐府的建立,为后世保留了一部分当时的民间创作,这在中国音乐史上实在是一件大事。它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音乐发生嬗变的重要阶段。首先是南北混战带来的民族融合为隋唐音乐的大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其次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音乐理论转向探求音乐的美感作用;第三是由于佛教的广泛流行,宗教音乐得以传播,并且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改梵为秦”的佛教音乐。具体说来,这一时期各族音乐文化的大融合以西域和西凉地区(今甘肃省酒泉市和敦煌市一带)为中心。那时著名的龟兹乐、西凉乐和高昌乐以及疏勒、鲜卑、高丽等地的音乐先后传入,有的还作为宫廷宴享之乐。经过二百年左右与汉族音乐的融合,就为隋唐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民间音乐方面,也出现了南北融合的局面。由于晋室南迁,流行在北方的“相和歌”随同南下,与南方的“吴歌”、“西曲”等结合而形成“清商曲”,二者比较起来,清商曲的曲调比较清越,也比较抒情。历史上著名的《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和《子夜四时歌》等,都属于清商曲。这一时期音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阮籍和嵇康。阮籍认为音乐是“天地之体,万物之性”,颇带神秘主义的色彩,而嵇康则认为音乐是在四时变化的运动中产生的,承认“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肯定了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的手段,指出了“郑声是声音之至妙”,涉及到音乐的美感作用。嵇康善弹琴,尤以弹《广陵散》名重一时,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临刑前抚《广陵散》,后世称之为“嵇琴绝响”。 
    隋唐时代强大繁荣,也是音乐艺术的盛期。由于国力强盛,经济富庶,唐代社会对外显得格外自信,对异质文化表现出巨大的兼容能力,一切有用的外来文化都被吸收和消化,音乐舞蹈文化尤为突出。又由于大都市(如长安)的迅速兴起,市民阶层迅速形成,他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显然有不同于其他群众的特点。因此,在唐代数百年间,特别是盛唐时代,不但对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而且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燕乐、曲子和变文代表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成就。所谓“燕乐”,就是宫廷宴饮之乐。唐朝建立后沿袭隋制,奏“九部乐”:清商、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即文康),后来删礼毕而增燕乐,列为第一;改天竺而为扶南,仍合九部之数,到唐太宗平定高昌,收高昌乐合为“十部乐”,以“燕乐”总称其名。到唐玄宗的时候,燕乐的演出改为“立部伎”和“坐部伎”两种形式。二部不仅是演出形式不同,演奏技术也有高下之分,坐部伎的水平较高,唐玄宗所选的“皇帝梨园弟子”就属于坐部伎。唐代著名的《破阵乐》和《霓裳羽衣曲》都曾是燕乐中的乐舞。所谓“曲子”,就是配词演唱的歌曲;所配的歌词称为“曲子词”。它是市民生活的产物,“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配以长短句的歌词,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活泼多样的节奏,演唱于歌楼舞肆之间,赢得大多数市民及出入歌楼舞肆的贵公子和士大夫们的欢迎,后经文人加工,形成宋代诗歌的主要创作形式。所谓“变文”,是一种说唱艺术,它起于佛教的讲经宣传。佛教为了扩大影响,取民间说唱形式宣扬佛教故事而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并由寺院走向民间。变文内容有故事情节,演唱时讲究音律节拍,很受人们的欢迎,后来发展为宋元时的“诸宫调”。唐代音乐的这种大发展,使得歌手、音乐家和音乐著作大量出现,描写音乐活动的唐诗也举不胜举。较为重要的音乐著作有《乐书要录》(传武则天著)、崔令钦《教坊记》、南卓《羯鼓录》、段安节《乐府杂录》等。著名歌手和音乐家有:何满子、康昆仑、段善本、雷海青、李龟年等。 
    宋元时代,城市的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也进一步扩大,与之相适应的音乐艺术也随着产生。但从音乐思想上来说,由于理学的形成及其影响,在音乐理论方面出现了复古主义倾向。这似乎很矛盾,却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日益发展的市民阶层艺术与儒家的正统说教成为一种对照,所以理学家们就会出来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的曲子词这时已成为词。凡词都有一定的曲牌。宋代词人大都通晓音律,其中以北宋姜夔(号白石道人)、南宋张炎为代表。现在还有注明乐谱的姜夔作品保存下来。曲子发展到元代,被散曲所代替。元代关汉卿、张养浩、马致远等都有著名的散曲作品。此外,宋元时期还出现了专门的卖艺场所和艺人,这也是市民文化娱乐活动非常活跃的反映。那时,管游艺场叫“瓦子”,或叫“瓦舍”,管演戏的地方叫“勾栏”,艺人叫“勾栏艺人”。他们演出的节目多数与音乐有关,其中的诸宫调因为有多种宫调,适合于表现复杂的情感和社会生活,所以颇受欢迎。这一时期的音乐专著是北宋陈旸《乐书》,200卷,全书包括历代音乐论述,各种乐器、歌舞、杂乐和各种典礼,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著作,反映了我国宋代以前的音乐成就。 
    从明代初年到鸦片战争前夕,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一方面是明清贵族的残暴统治,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出现,反映在音乐上是某些创作和理论的战斗意识和复古主义同时并存。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乐律的研究获得划时代的成就。这一时期音乐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民歌的异常活跃,尤以情歌为多,内容表现出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此外,明代以后的鼓词和弹词相当流行,二者都属于说唱相间的曲艺艺术,但都用乐器伴奏,前者流行于北方,后者流行于南方。至于戏曲中的音乐,经宋元杂剧,到明代发展为传奇,后又演变为昆曲、秦腔、京剧,成为别具特色的戏曲音乐。这一时期音乐理论的最高成就是朱载堉的《乐律全书》。他在书中详细阐明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比欧洲的类似理论更早,更精确。但封建制度埋没了他的成就,没有在社会进步中发挥实际效用。

  • 第3题:

    从促销的历史发展过程看,企业最先采用的促销手段是人员推销。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地缘群体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简述我国历史时期南北大运河的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1)隋唐时期大运河分为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河以洛阳长安为中心。
    2)元代的大运河沿途用唐宋时期大运河部分河段外,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河段,基本形成了现代大运河的大体框架。
    3)明清时期又在许多河段基础上对运河进行疏通和开凿,如明初重开会通河,通过修凿淮河北段运河,使黄河运河分立,同时又对江淮之间的运河进行了治理,最终使大运河全线畅通达到极盛。
    4)随着现代海上汽轮和铁路运输的兴起,大运河的运输作用渐为铁路和海伦所替代。大运河因年久失修而日益淤废,除江南河及河北境内运河尚可通航外,其余河段均不复通航,山东境内部分河段甚至为平陆。

  • 第6题:

    从一大党章到十五大党章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历届党章对党员标准的具体阐述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条件是稳定的、守常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单选题
    从促销的历史发展过程看,企业最先划分出下列哪种职能?()
    A

    销售促进

    B

    广告

    C

    人员推销

    D

    宣传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从促销的历史发展过程看,企业最先划出()的职能,其次是(),再次是(),最后是()。

    正确答案: 人员推销,广告,营业推广,公共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从文献一词的发展过程看,虽然其含义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属性却基本上没什么变化:文献是()的知识信息。

    正确答案: 物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地缘群体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发展过程,从历史情况看其发展顺序一般是遵循()。
    A

    EDP,TPS,MIS

    B

    TPS,EDP,MIS

    C

    TPS,MIS,EDP

    D

    MIS,TPS,EDP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人类审美意识产生的前提是()。
    A

    人类的生产劳动

    B

    语言的产生

    C

    思维的成熟

    D

    艺术的发展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古代的中国,车兵经历了从发展到鼎盛,再走向衰落的一个发展过程。其鼎盛时期在:()

    • A、夏
    • B、商
    • C、春秋
    • D、战国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从促销的历史发展过程看,企业最先划分出()职能。

    • A、销售促进
    • B、广告
    • C、人员推销
    • D、宣传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文献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

    • A、有一定的知识、信息
    • B、有一定的物质载体
    • C、有一定的记录手段
    • D、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相同

    正确答案:A,B,C

  • 第16题: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都是()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不断飞跃的过程。


    正确答案:科学技术

  • 第17题:

    从促销的历史发展过程看,企业最先划出()的职能,其次是(),再次是(),最后是()。


    正确答案:人员推销;广告;营业推广;公共关系

  • 第18题:

    “文献”一词有悠久的历史,它早在我国()时期就出现了。


    正确答案:春秋

  • 第19题:

    判断题
    从促销的历史发展过程看,企业最先采用的促销手段是人员推销。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从交换技术的发展历史看,数据交换经历了()、()、()和综合业务数字交换的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文献”一词有悠久的历史,它早在我国()时期就出现了。

    正确答案: 春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集装箱运输发展过程各个时期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⑴萌芽期( 1801~1955 )特征:欧美地区发达国家在国内开始尝试陆上集装箱运输,但规模和距离都较小。
    ⑵开创期( 1956~1966 )特征:在美国开始沿海运输,为实现国际大洋运输打下基础。
    ⑶成长期( 1966~1973 )特征:集装箱运输实现了国际海洋运输,出现了第一代全集装箱船舶。
    ⑷扩展期( 1973~80 年代末)特征: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开展集装箱运输,国际航线遍及世界各地,出现了第二代,第三代全集装箱船舶,各项管理工作趋向专业化。
    ⑸成熟期( 90 年代至今)特征:船舶大型化,码头深水化,机械现在化,管理计算机化,竞争激烈化,技术多样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正确答案: 音乐同其他艺术一样,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起源于人们对自然和动物声音的模仿。随着人类的进化,它成为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艺术。
    在音乐艺术的早期阶段,它和诗歌、舞蹈密不可分,故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音乐又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据文献记载,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和夏商周三代,都有自己的乐舞,如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亦说黄帝时已有)、舜的《大磬》(即《大韶》)、夏的《大夏》、商的《大濩》、周的《大武》。这六代之乐到周代称为“六乐”或“六舞”,分别用以祭祀天地、日月、山川、先祖。由此可见,早期音乐的功能主要用于巫术祭祀,而且没有形成音乐理论,那时的音乐家就是巫人。
    周代建立以后,相传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并列为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的两大支柱。此时期的音乐有三大特点:一、音乐的等级化,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他们拥有的乐队、编排和人数都有等级差别,如天子的乐队排四面,舞队八人一行,共八行;诸侯排三面,四人一行,共四行等等。二、音乐成为教育的中心,是学生学习的课程。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庞大的音乐机关,首长称大司乐,总管音乐教育和音乐事务。三、音乐的功能由用于祭祀转向主要为政治(阶级统治)服务,一如《周礼·大司徒》所说,“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和”即阶级之间的“和合”。周代音乐的这一变化,是形成音乐理论和产生音乐家的基础。因此,由春秋下及战国,出现了音乐思想的论证,产生了《乐记》(传为公孙尼所作)、荀子的《乐论》等音乐理论专著,并有师襄、师旷、高渐离等音乐家留名后世,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的传说和“韩娥悲歌”余音三日不绝的故事,都说明那时的音乐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秦汉两代,确立了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一整套适合这一封建体制的礼乐制度来维持新的统治秩序。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对音乐的社会功能予以特别重视。从理论上说,汉代统治者推崇音乐“征诛揖让”和“教化于民”的作用,倾向于恢复古乐。从实践上看,汉代在继承先秦礼乐制度的基础上,重定祭祀天地的大礼以及祭祀时配用的乐器,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章》,同时设立专门负责乐舞的机构——“乐府”,搜集民间音乐创作或配写歌词和曲调,安排乐舞演出。乐府的建立,为后世保留了一部分当时的民间创作,这在中国音乐史上实在是一件大事。它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音乐发生嬗变的重要阶段。首先是南北混战带来的民族融合为隋唐音乐的大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其次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音乐理论转向探求音乐的美感作用;第三是由于佛教的广泛流行,宗教音乐得以传播,并且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改梵为秦”的佛教音乐。具体说来,这一时期各族音乐文化的大融合以西域和西凉地区(今甘肃省酒泉市和敦煌市一带)为中心。那时著名的龟兹乐、西凉乐和高昌乐以及疏勒、鲜卑、高丽等地的音乐先后传入,有的还作为宫廷宴享之乐。经过二百年左右与汉族音乐的融合,就为隋唐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民间音乐方面,也出现了南北融合的局面。由于晋室南迁,流行在北方的“相和歌”随同南下,与南方的“吴歌”、“西曲”等结合而形成“清商曲”,二者比较起来,清商曲的曲调比较清越,也比较抒情。历史上著名的《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和《子夜四时歌》等,都属于清商曲。这一时期音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阮籍和嵇康。阮籍认为音乐是“天地之体,万物之性”,颇带神秘主义的色彩,而嵇康则认为音乐是在四时变化的运动中产生的,承认“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肯定了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的手段,指出了“郑声是声音之至妙”,涉及到音乐的美感作用。嵇康善弹琴,尤以弹《广陵散》名重一时,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临刑前抚《广陵散》,后世称之为“嵇琴绝响”。 
    隋唐时代强大繁荣,也是音乐艺术的盛期。由于国力强盛,经济富庶,唐代社会对外显得格外自信,对异质文化表现出巨大的兼容能力,一切有用的外来文化都被吸收和消化,音乐舞蹈文化尤为突出。又由于大都市(如长安)的迅速兴起,市民阶层迅速形成,他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显然有不同于其他群众的特点。因此,在唐代数百年间,特别是盛唐时代,不但对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而且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燕乐、曲子和变文代表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成就。所谓“燕乐”,就是宫廷宴饮之乐。唐朝建立后沿袭隋制,奏“九部乐”:清商、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即文康),后来删礼毕而增燕乐,列为第一;改天竺而为扶南,仍合九部之数,到唐太宗平定高昌,收高昌乐合为“十部乐”,以“燕乐”总称其名。到唐玄宗的时候,燕乐的演出改为“立部伎”和“坐部伎”两种形式。二部不仅是演出形式不同,演奏技术也有高下之分,坐部伎的水平较高,唐玄宗所选的“皇帝梨园弟子”就属于坐部伎。唐代著名的《破阵乐》和《霓裳羽衣曲》都曾是燕乐中的乐舞。所谓“曲子”,就是配词演唱的歌曲;所配的歌词称为“曲子词”。它是市民生活的产物,“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配以长短句的歌词,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活泼多样的节奏,演唱于歌楼舞肆之间,赢得大多数市民及出入歌楼舞肆的贵公子和士大夫们的欢迎,后经文人加工,形成宋代诗歌的主要创作形式。所谓“变文”,是一种说唱艺术,它起于佛教的讲经宣传。佛教为了扩大影响,取民间说唱形式宣扬佛教故事而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并由寺院走向民间。变文内容有故事情节,演唱时讲究音律节拍,很受人们的欢迎,后来发展为宋元时的“诸宫调”。唐代音乐的这种大发展,使得歌手、音乐家和音乐著作大量出现,描写音乐活动的唐诗也举不胜举。较为重要的音乐著作有《乐书要录》(传武则天著)、崔令钦《教坊记》、南卓《羯鼓录》、段安节《乐府杂录》等。著名歌手和音乐家有:何满子、康昆仑、段善本、雷海青、李龟年等。 
    宋元时代,城市的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也进一步扩大,与之相适应的音乐艺术也随着产生。但从音乐思想上来说,由于理学的形成及其影响,在音乐理论方面出现了复古主义倾向。这似乎很矛盾,却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日益发展的市民阶层艺术与儒家的正统说教成为一种对照,所以理学家们就会出来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的曲子词这时已成为词。凡词都有一定的曲牌。宋代词人大都通晓音律,其中以北宋姜夔(号白石道人)、南宋张炎为代表。现在还有注明乐谱的姜夔作品保存下来。曲子发展到元代,被散曲所代替。元代关汉卿、张养浩、马致远等都有著名的散曲作品。此外,宋元时期还出现了专门的卖艺场所和艺人,这也是市民文化娱乐活动非常活跃的反映。那时,管游艺场叫“瓦子”,或叫“瓦舍”,管演戏的地方叫“勾栏”,艺人叫“勾栏艺人”。他们演出的节目多数与音乐有关,其中的诸宫调因为有多种宫调,适合于表现复杂的情感和社会生活,所以颇受欢迎。这一时期的音乐专著是北宋陈旸《乐书》,200卷,全书包括历代音乐论述,各种乐器、歌舞、杂乐和各种典礼,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著作,反映了我国宋代以前的音乐成就。 
    从明代初年到鸦片战争前夕,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一方面是明清贵族的残暴统治,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出现,反映在音乐上是某些创作和理论的战斗意识和复古主义同时并存。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乐律的研究获得划时代的成就。这一时期音乐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民歌的异常活跃,尤以情歌为多,内容表现出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此外,明代以后的鼓词和弹词相当流行,二者都属于说唱相间的曲艺艺术,但都用乐器伴奏,前者流行于北方,后者流行于南方。至于戏曲中的音乐,经宋元杂剧,到明代发展为传奇,后又演变为昆曲、秦腔、京剧,成为别具特色的戏曲音乐。这一时期音乐理论的最高成就是朱载堉的《乐律全书》。他在书中详细阐明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比欧洲的类似理论更早,更精确。但封建制度埋没了他的成就,没有在社会进步中发挥实际效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