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2)课文摘录: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劳役赋税;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

题目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2)课文摘录: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劳役赋税;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参考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段有关唐太宗和魏征之间的历史动画)师:大家通过这个动画短片了解到唐太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1:唐太宗是一位胸怀宽广的君主。生2:唐太宗能够认真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生3:魏征是一位敢于纳谏的正直人物。师:大家说的都很对。通过这个短片我们知道了唐代初期君臣能够协作,那么这种协作会出现什么样的历史局面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探讨的内容。二、讲授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并简介唐太宗生平事迹)师: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代皇帝,年号贞观,627-649年在位,他把隋亡过程作为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代明君。(教师板书:1.“贞观之治”概念及表现)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教师借助教材当中的相关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现)生4: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生产恢复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力强盛,边境比较安宁。史学家称此时为“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太平盛世。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十分到位。那么,“贞观之治”能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师板书:2.“贞观之治”的原因)师:大家认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情况并进行指导)(教师鼓励每组推举的发言人发言,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生5: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该生出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不夺农时”)师: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目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生6: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教师讲述关于唐太宗的历史故事,学生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师: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生7: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师: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直言的魏征也是有名的贤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意见而受益匪浅呢?请举例说明。(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师:唐太宗以其气度赢得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道理,在生活中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教师板书:3.治世局面的形成)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两段材料:“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成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廿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即材料一经济萧条是由于隋末农民战争的影响;材料二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是由于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推行一系列措施,使国力逐渐强盛)师:“贞观之治”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师生共结:广大劳动人民的努力。师:正是唐太宗实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开始富强,你是如何来看待唐太宗的统治的呢?(教师板书:4.试评价唐太宗的统治)师:通过学习,唐太宗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说说你们的想法。(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师述: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三、课堂小结师:唐朝建立后,唐太宗鉴于隋朝灭亡的原因,在政治上虚心听取下臣提出的合理化意见,经济上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加上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最终创造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要认识到像唐太宗这样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更要理解我国古代的盛世局面是建立在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上的。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做到分析全面,客观公正。四、课后作业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治乱兴衰,有许多历史典籍均有记载。请同学们阅读《资治通鉴》当中有关司马光对“贞观之治”的历史评价,写一篇读后感。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内容表达清楚,书写规范。五、教学反思(1)教师在讲授历史课,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将相关的学习、评价方法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来,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教会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正确掌握并给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2)学生的课后作业除了要起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作用外,还要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与思考能力。作业形式不应局限于试题的演练,应拓展新的课业作业模式,拓宽学生视野。
更多“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2)课文摘录”相关问题
  • 第1题: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今西安)称帝建立唐朝。626年,唐太宗登基之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即位后,(),经济发达,(),四夷宾服,(),开创了极盛的()。


    正确答案:政治清明;军力强盛;万邦来朝;开元盛世

  • 第2题: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引用此语的原因()

    • A、唐太宗任贤纳谏的意义
    • B、随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 C、隋朝灭亡的教训
    • D、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

    正确答案:C

  • 第3题:

    唐朝的盛世有贞观之治,西汉的盛世史上称为?


    正确答案: 文景之治

  • 第4题: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中唐太宗在位时出现的盛世局面是()

    • A、开皇之治
    • B、贞观之治
    • C、开元盛世
    • D、康乾盛世

    正确答案:B

  • 第5题:

    评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正确答案: 1.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英明的封建帝王。唐朝主要依靠他的谋略和武功完成了统一大业。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成为封建治世的模范,因其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
    2.贞观这治的主要内容:(1)以隋亡为戒,对统治集团的为所欲为有所节制,赋役较轻,人民稍得喘息之机;(2)任人唯贤,官得其人,不因政敌而舍贤才,从各阶层各方面搜罗了许多文武奇才,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做宰相,房有谋略,杜能断事,被誉为“房谋杜断”;(3)善于纳谏,魏征改于直言上谏受到赞赏和信任,魏征以外还有一批重臣经常向太宗诤谏,太宗欣然接受;(4)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5)继续采用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吸收庶族参政。
    3.“贞观之治”的出现,固然与唐太宗本人的素质和努力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隋末农民战争的推动。农民战争的伟大威力促进唐太宗居安思危,成为有远见的政治家。贞观时期,农民处境有所改善,但是所受压迫仍然很重,阶级矛盾相当尖锐。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根本目的也是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和地主阶级的永远富贵。

  • 第6题:

    唐朝贞观之治是结束动乱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问答题
    如何评价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正确答案: 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英明的封建帝王。唐朝主要依靠他的谋略和武功完成了统一大业。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成为封建治世的模范,因其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他以隋亡为戒,对统治集团的为所欲为有所节制,赋役较轻,人民稍得喘息之机;任人唯贤,官得其人,不因政敌而舍贤才,从各阶层各方面搜罗了许多文武奇才,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做宰相,房有谋略,杜能断事,被誉为“房谋杜断”;善于纳谏,魏征改于直言上谏受到赞赏和信任,魏征以外还有一批重臣经常向太宗诤谏,太宗欣然接受;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继续采用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吸收庶族参政。“贞观之治”的出现,固然与唐太宗本人的素质和努力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隋末农民战争的推动。农民战争的伟大威力促进唐太宗居安思危,成为有远见的政治家。贞观时期,农民处境有所改善,但是所受压迫仍然很重,阶级矛盾相当尖锐。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根本目的也是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和地主阶级的永远富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多选题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指唐朝(  )统治时期。
    A

    李世民、唐玄宗

    B

    唐太宗、唐高宗

    C

    唐太宗、武则天

    D

    唐玄宗、李隆基


    正确答案: A
    解析: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清明政治,当时年号为“贞观”,故史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当时年号为“开元”,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故史称“开元盛世”。

  • 第9题:

    问答题
    评述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正确答案: 经过隋末农民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民不聊生。直到贞观年间,经过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因为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也在不断恢复发展,所以被史家称为贞观之治。具体来说:唐太宗采取了如下措施,巩固统治:
    (1)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经过隋末农民战争,唐太宗深刻体认到人民的巨大作用。他常说:人君好比舟,人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为了避免覆舟之祸,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在当太子时,李世民就宣布释放宫女三千人,贞观二年,再次释放宫女。这些宫女非常可怜,有的一辈子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更不要说有亲密关系了。
    其次,唐太宗还取消了五十多种死刑。犯这种死刑的人改为断右脚,后来有人反映说这也太残酷了,又改为流刑。贞观六年,唐太宗到监狱里视察,还释放了四百名死刑犯。
    贞观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全国才只有二十九个死刑犯。这就是“怨女三千出后宫,四百死囚来归狱”的故事,我们看到:这些珍惜生命的故事,就来自于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2)知人善用,任人惟贤。
    古代历史学家认为:“治安之本,惟在得人。”用人是否得当是治理成功的关键。唐太宗早在当秦王时,就开始网罗人才,我们知道的有秦王府十八学士。
    继位后,在中央重用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魏征等名臣。房玄龄和杜如晦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房谋杜断”。李靖熟读兵书,善用兵法,而且文化修养也很高,所以有“出将入相”之才。魏征更不用说了,有满腹的治国理论,而且耻君不如尧舜。在这样一批辅政大臣的督导下,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最融洽的君臣关系。
    此外,李世民还非常重视刺史、县令这些地方官员的人选。他说:“我在深宫之中,能听到看到的人和事非常有限。所以常常担心得睡不着觉,害怕地方上的刺史、县令这些地方官,没有好好地善待人民。我对许多刺史不熟悉,就把他们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做了好事,就给他们记在下面,作为升降赏罚的依据。”我们知道:贞观时期的地方刺史是李世民自己选的。县令则是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荐举。如果推荐的人不合格,推荐者是要负连带责任的。正因为李世民在地方官员的选拔上,特别用心,所以贞观时期的政治非常清明,老百姓能够安定愉快地生活。
    (3)从谏如流,理性行政。
    唐太宗是从隋末过来的,他清楚地看到隋炀帝刚愎自用,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去,最后导致国家败亡的事例。所以建国后,非常重视谏官的设置。他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治理天下,需要集思广益,需要大臣们共同努力,贡献各自的智慧。其中以魏征最为著名。所以贞观之治的成功,与大臣们敢于冒死进谏,唐太宗能够克服自己的虚荣心,宽怀纳谏是有很大关系的。
    (4)实施藏富于民的基本经济国策。
    我们说:唐太宗基本可以算是一个历史学家。特别注意以史为鉴。唐初共撰写了8部正史,占到24史的1/3。他非常注重从隋朝灭亡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我们知道:隋以国富而亡,所以唐太宗特别注意藏富于民。他认为:“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只有老百姓富裕了,社会和谐了,国家才能太平。唐太宗在位时,经常宣布减免赋税。此外,还推广义仓制度。让老百姓丰收的时候,多积累一些粮食,欠收的时候,就拿出来赈灾。这是政府提倡的社会救济制度,他为灾年提供了必要的储备,提高了人民的抗灾能力。所以贞观十六年,斗米才卖到5文钱,有的地方才3文钱,物价低廉,人民生活富庶。
    贞观四年,海内安定,据史料记载:“东至于海,南至于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带粮”。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是封建时代难得的一个治世,所以被称为“贞观之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引用此语的原因()
    A

    唐太宗任贤纳谏的意义

    B

    随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C

    隋朝灭亡的教训

    D

    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唐朝建国后,社会迅速发展。唐太宗时,出现了(  )。
    A

    “贞观之治”

    B

    “开皇之治”

    C

    “开元盛世”

    D

    “文景之治”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了唐朝,后经唐太宗李世民实行一系列开明的政策,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随后的唐玄宗李隆基把中国封建时期的繁荣昌盛推向了顶峰,史称“开元盛世”。

  • 第12题:

    单选题
    唐朝盛世“贞观之治”出现于哪位皇帝的执政时期()。
    A

    唐太宗

    B

    唐玄宗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的盛世气象。

    • A、贞观之治
    • B、开元盛世
    • C、永徽之治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唐代名相魏征,多次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言,深受唐太宗器重,被称为是皇帝的“一面镜子”,为唐朝兴盛立下大功。魏征是河北省()人。

    • A、鹿泉
    • B、晋州
    • C、涿鹿
    • D、正定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重视纳谏
    • B、吸取隋亡教训
    • C、轻徭薄赋
    • D、任用姚崇为相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唐朝盛世“贞观之治”出现于哪位皇帝的执政时期()。

    • A、唐太宗
    • B、唐玄宗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评述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正确答案: 经过隋末农民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民不聊生。直到贞观年间,经过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因为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也在不断恢复发展,所以被史家称为贞观之治。具体来说:唐太宗采取了如下措施,巩固统治:
    (1)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经过隋末农民战争,唐太宗深刻体认到人民的巨大作用。他常说:人君好比舟,人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为了避免覆舟之祸,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在当太子时,李世民就宣布释放宫女三千人,贞观二年,再次释放宫女。这些宫女非常可怜,有的一辈子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更不要说有亲密关系了。
    其次,唐太宗还取消了五十多种死刑。犯这种死刑的人改为断右脚,后来有人反映说这也太残酷了,又改为流刑。贞观六年,唐太宗到监狱里视察,还释放了四百名死刑犯。
    贞观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全国才只有二十九个死刑犯。这就是“怨女三千出后宫,四百死囚来归狱”的故事,我们看到:这些珍惜生命的故事,就来自于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2)知人善用,任人惟贤。
    古代历史学家认为:“治安之本,惟在得人。”用人是否得当是治理成功的关键。唐太宗早在当秦王时,就开始网罗人才,我们知道的有秦王府十八学士。
    继位后,在中央重用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魏征等名臣。房玄龄和杜如晦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房谋杜断”。李靖熟读兵书,善用兵法,而且文化修养也很高,所以有“出将入相”之才。魏征更不用说了,有满腹的治国理论,而且耻君不如尧舜。在这样一批辅政大臣的督导下,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最融洽的君臣关系。
    此外,李世民还非常重视刺史、县令这些地方官员的人选。他说:“我在深宫之中,能听到看到的人和事非常有限。所以常常担心得睡不着觉,害怕地方上的刺史、县令这些地方官,没有好好地善待人民。我对许多刺史不熟悉,就把他们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做了好事,就给他们记在下面,作为升降赏罚的依据。”我们知道:贞观时期的地方刺史是李世民自己选的。县令则是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荐举。如果推荐的人不合格,推荐者是要负连带责任的。正因为李世民在地方官员的选拔上,特别用心,所以贞观时期的政治非常清明,老百姓能够安定愉快地生活。
    (3)从谏如流,理性行政。
    唐太宗是从隋末过来的,他清楚地看到隋炀帝刚愎自用,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去,最后导致国家败亡的事例。所以建国后,非常重视谏官的设置。他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治理天下,需要集思广益,需要大臣们共同努力,贡献各自的智慧。其中以魏征最为著名。所以贞观之治的成功,与大臣们敢于冒死进谏,唐太宗能够克服自己的虚荣心,宽怀纳谏是有很大关系的。
    (4)实施藏富于民的基本经济国策。
    我们说:唐太宗基本可以算是一个历史学家。特别注意以史为鉴。唐初共撰写了8部正史,占到24史的1/3。他非常注重从隋朝灭亡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我们知道:隋以国富而亡,所以唐太宗特别注意藏富于民。他认为:“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只有老百姓富裕了,社会和谐了,国家才能太平。唐太宗在位时,经常宣布减免赋税。此外,还推广义仓制度。让老百姓丰收的时候,多积累一些粮食,欠收的时候,就拿出来赈灾。这是政府提倡的社会救济制度,他为灾年提供了必要的储备,提高了人民的抗灾能力。所以贞观十六年,斗米才卖到5文钱,有的地方才3文钱,物价低廉,人民生活富庶。
    贞观四年,海内安定,据史料记载:“东至于海,南至于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带粮”。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是封建时代难得的一个治世,所以被称为“贞观之治”。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贞观之治”是怎么出现的?唐太宗起了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贞观之治是在隋末农民起义的影响下出现的。唐太宗接受隋亡教训,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让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生产;他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他重视对人才的网罗和使用,如任用房玄龄和杜如晦,并重视科举制度;他还下令房玄龄等完成唐律的制定工作;他善于纳谏,魏征提出的“兼听则明”、“居安思危”等,都被采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由于唐太宗重用人才,从善如流,唐朝初期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做“()”。
    A

    贞观之治

    B

    开元盛世

    C

    文景之治

    D

    武德之治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评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正确答案: (1)唐太宗前期:
    1)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2)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注意以亡隋为戒。他把君主和人民比作舟和水的关系,力求避免覆舟之祸,并以此教育太子和臣下。
    3)知人善用,任人惟贤。
    4)唐太宗善于用人,亲王府时有十八学士、继位后有房玄龄的谋划,杜如晦的决断,武将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等,都是一时之俊杰。
    5)从谏如流,理性行政。
    6)唐太宗虚心纳谏,魏征、王珪、马周等都敢于犯颜直谏。魏征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得到唐太宗赞同,并把魏征比做一面时刻规正自己的镜子。此外,唐太宗还十分重视考核吏治,将各地都督、刺史姓名写于屏风之上,记其政绩优劣,朝夕省览,以备奖惩。
    7)实施“藏富于民”的基本经济国策。
    8)他注意让百姓休养生息,不敢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而是推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征派赋役有所节制。
    (2)贞观时期,由于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所受剥削较轻,加之各项政策措施较为得当,社会经济得到很快恢复发展,流散他乡者纷纷返回乡里。自贞观四年(630年)以后,农业连年丰收,斗米不过三四钱,出现了“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的景象。这一切,为唐王朝的繁荣强盛奠定了良好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3)唐太宗后期:
    唐太宗晚年的政治已经不如即为前期,显得有些刚愎自用,志得意满。曾劳师远征,三次出兵高丽;同时还对焉耆、薛延陀、龟兹、松外蛮、中天竺等用兵。还大兴土木,营缮陵墓宫殿。冷落房玄龄、魏征等官员,不听谏,晚年竟冤杀张亮、刘洎等极有才能的宰臣。最终只信任长孙无忌等少数亲信和一些逢迎吹拍的佞幸。贞观治世的光彩要也黯淡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的主要原因是()。
    A

    唐朝势力的强大

    B

    开明的民族政策

    C

    帝王本人的素质

    D

    唐朝繁荣的经济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材料二:课文摘录: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初,突厥控制了漠北和西域的广大地区,经常对唐朝进行骚扰。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今西安)称帝建立唐朝。626年,唐太宗登基之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即位后,(),经济发达,(),四夷宾服,(),开创了极盛的()。

    正确答案: 政治清明,军力强盛,万邦来朝,开元盛世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