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你是说你丈夫必须像你爱他一样爱你,是吗?来访者:对,他必须,也应该这样做。咨询师: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他必须这样做呢?来访者:因为他是我丈夫,就应该爱我。不符合认知曲解中绝对性思考的是()。A、坚持一种不现实的标准B、不会因讲错话否定自己C、思考方式导致完美主义D、认为达不到标准就是挫败E、希望别人照自己希望的去做

题目

咨询师:你是说你丈夫必须像你爱他一样爱你,是吗?来访者:对,他必须,也应该这样做。咨询师: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他必须这样做呢?来访者:因为他是我丈夫,就应该爱我。不符合认知曲解中绝对性思考的是()。

  • A、坚持一种不现实的标准
  • B、不会因讲错话否定自己
  • C、思考方式导致完美主义
  • D、认为达不到标准就是挫败
  • E、希望别人照自己希望的去做

相似考题

2.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1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部门经理。案例介绍:求助者因工作关系结识了另一家公司的一位经理,对方虽然有家庭,但猛烈地追求她,多次发誓要离婚娶她。求助者不想介入婚外情,多次婉拒。但几年中对方痴心不改,也颇令求助者感动。去年发现自己的丈夫有婚外情,求助者主动提出离婚。离婚后求助者找到那个追求自己的人,想共同组建家庭,但他总是说妻子不同意离婚,一年多没有实质性进展。为此两人产生矛盾。求助者非常生气,内心很痛苦,主动来进行心理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说说你生气的原因吗?求助者:他以前总在追我,多次发誓要离婚娶我,说实在的,我确实有些感动,但我不想卷入婚外情,所以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事情发生。去年我丈夫先出轨了,我就离了婚。离婚后我想和他组建家庭,可他总拿妻子不同意离婚应付我,都一年多了,也没有个结果,他过去追我时说的多好听啊,现在他却这样对我。我越想越生气,什么人啊!为这些事我们之间发生了矛盾,现在搞得关系很紧张。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他过去多次发誓要娶你,可你真的离婚了,他却没能马上娶你,这让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求助者:是的。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看看怎么减轻吧。求助者:好吧。心理咨询师:是他不娶你使你生气吗?求助者:那当然是,如果他娶了我,我怎么会生气?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别人娶你,别人就应该娶你。求助者:是啊,娶我是他先提出来的,我没离婚前,他天天催我离婚,说离了婚他就娶我,可我现在离婚一年多了,他反而不娶了,他怎么这样做事啊!心理咨询师: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必须对他怎样。求助者:对啊,相互的嘛。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对别人怎样。求助者:对呀……不对,(沉默)好像也不是,我丈夫出事后实际上也不想和我离婚,他发誓一定要对我好,希望重新来过,他那时对我挺好的,可我没有对他好,最终下决心和他离了婚。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必须对他怎样,而你又讲了你的丈夫后来对你很好,可你并没有对他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沉默)……他那时已经有婚外情了,我怎么能再对他好呢?心理咨询师:你看,实际上别人对你怎样,你并没有对他怎样。求助者:好像是的。心理咨询师:你认为你生气是由于那个人没有娶你.其实娶不娶你只是一个事件,你要求别人必须像你怎样对他一样来对待你,这是你的信念。而你的信念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是你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求助者:真的是这样吗?心理咨询师:有一个骰子,上面的数字分别为1、2、3、4、5、6,你把它扔出去,落回时朝上的数字是几?求助者:不知道,哪个数字都可能朝上。心理咨询师:当你提出要求时,是不是就像把骰子抛出一样?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本来有多种可能的事,我就只要求一种。心理咨询师:你对别人提出要求,要求他必须听你的,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如果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地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求助者:你讲得对,我要想不生气,就得接受他娶我,还应该接受他不娶我。本案例中,求助者多次出现沉默,可能是()的原因。单选 A:困惑B:情绪C:阻抗D:思考

3.案例六: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1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部门经理。 案例介绍:求助者因工作关系结识了另一家公司的一位经理,对方虽然有家庭,但猛烈地追求她,多次发誓要离婚娶她。求助者不想介入婚外情,多次婉拒。但几年中,对方痴心不改,也颇另求助者感动。去年发现自己的丈夫有婚外情,求助者主动提出离婚。离婚后求助者找到那个追求自己的人,想共同组建家庭,但他总是说妻子不同意离婚,一年多没有实质进展。为此两人产生矛盾,求助者非常生气,内心很痛苦,主动来进行心理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生气的原因么? 求助者:他以前总在追我,多次发誓要离婚娶我,说实在的,我确实有些感动,但我不想卷入婚外情,所以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事情发生。去年我丈夫先出轨了,我就离了婚。离婚后我想和他组建家庭,可他总拿妻子不同意离婚应付我,都一年多了,也没有个结果,他过去追我时说的多好听啊,现在他怎么能这样对我啊!我越想越生气,什么人啊!为这些事我们之间发生了矛盾,现在搞得关系很紧张。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他过去多次发誓要娶你,可你真的离婚了,他却没能马上娶你,这让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 求助者:是的。 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看看怎么减轻吧。 求助者:好吧。 心理咨询师:是他不娶你使你生气吗? 求助者:那当然是,如果他娶了我,我怎么会生气?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别人娶你,别人就应该娶你。 求助者:是啊,娶我是他先提出来的,我没离婚前,他天天催我离婚,说离了婚他要娶我,可我现在离婚一年多了,他反而不娶了,他怎么这样做事啊! 心理咨询师: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必须对他怎样。 求助者:对啊,互相的吗。 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对别人怎样。 求助者:对呀,……不对,(沉默)好像也不是,我丈夫出事后实际上也不想和我离婚,他发誓一定要对我好,希望重新来过,他那时对我挺好的,可我没有对他好,最终下决心和他离了婚。 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必须对他怎样,而你又讲了你的丈夫后来对你很好,可你并没有对他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沉默)……他那时已经有婚外情了,怎么能在对他好呢? 心理咨询师:你看,实际上别人对你怎样,你并没有对他怎样。 求助者:好象是的。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你生气是由于那个人没有娶你,其实娶不娶你只是一个事件,你要求别人必须像你怎样对他来对待你一样这是你的信念。而你的信念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是你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真的是这样么? 心理咨询师:有一个六面体,上面的数字分别是1,2,3,4,5,6,你把他仍出去,落回时朝上的数字是几? 求助者:不知道,那个数字都可能朝上。 心理咨询师:当你提出要求时,是不是就像把六面体抛出一样? 求助者:(沉默)我好想有些明白了,本来有多种可能的事,我就只要求一种? 心理咨询师:你对别人提出要求,要求他必须听你的,这是一种绝对化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如果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 求助者:你讲的对,我要想不生气,就得接受他娶我,还应该接受他不娶我。"“我听明白了,他过去多次发誓要娶你,可你真的离婚了,他却没能马上娶你,这让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技术包括()。多选 A. 内容反应 B. 内容表达 C. 情感反应 D. 情感表达

4.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1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部门经理。案例介绍:求助者因工作关系结识了另一家公司的一位经理,对方虽然有家庭,但猛烈地追求她,多次发誓要离婚娶她。求助者不想介入婚外情,多次婉拒。但几年中对方痴心不改,也颇令求助者感动。去年发现自己的丈夫有婚外情,求助者主动提出离婚。离婚后求助者找到那个追求自己的人,想共同组建家庭,但他总是说妻子不同意离婚,一年多没有实质性进展。为此两人产生矛盾。求助者非常生气,内心很痛苦,主动来进行心理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说说你生气的原因吗?求助者:他以前总在追我,多次发誓要离婚娶我,说实在的,我确实有些感动,但我不想卷入婚外情,所以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事情发生。去年我丈夫先出轨了,我就离了婚。离婚后我想和他组建家庭,可他总拿妻子不同意离婚应付我,都一年多了,也没有个结果,他过去追我时说的多好听啊,现在他却这样对我。我越想越生气,什么人啊!为这些事我们之间发生了矛盾,现在搞得关系很紧张。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他过去多次发誓要娶你,可你真的离婚了,他却没能马上娶你,这让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求助者:是的。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看看怎么减轻吧。求助者:好吧。心理咨询师:是他不娶你使你生气吗?求助者:那当然是,如果他娶了我,我怎么会生气?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别人娶你,别人就应该娶你。求助者:是啊,娶我是他先提出来的,我没离婚前,他天天催我离婚,说离了婚他就娶我,可我现在离婚一年多了,他反而不娶了,他怎么这样做事啊!心理咨询师: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必须对他怎样。求助者:对啊,相互的嘛。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对别人怎样。求助者:对呀……不对,(沉默)好像也不是,我丈夫出事后实际上也不想和我离婚,他发誓一定要对我好,希望重新来过,他那时对我挺好的,可我没有对他好,最终下决心和他离了婚。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必须对他怎样,而你又讲了你的丈夫后来对你很好,可你并没有对他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沉默)……他那时已经有婚外情了,我怎么能再对他好呢?心理咨询师:你看,实际上别人对你怎样,你并没有对他怎样。求助者:好像是的。心理咨询师:你认为你生气是由于那个人没有娶你.其实娶不娶你只是一个事件,你要求别人必须像你怎样对他一样来对待你,这是你的信念。而你的信念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是你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求助者:真的是这样吗?心理咨询师:有一个骰子,上面的数字分别为1、2、3、4、5、6,你把它扔出去,落回时朝上的数字是几?求助者:不知道,哪个数字都可能朝上。心理咨询师:当你提出要求时,是不是就像把骰子抛出一样?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本来有多种可能的事,我就只要求一种。心理咨询师:你对别人提出要求,要求他必须听你的,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如果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地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求助者:你讲得对,我要想不生气,就得接受他娶我,还应该接受他不娶我。“我听明白了,他过去多次发誓要娶你,可你真的离婚了,他却没能马上娶你,这让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技术包括()。多选 A:内容反应B:内容表达C:情感反应D:情感表达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更多“咨询师:你是说你丈夫必须像你爱他一样爱你,是吗?来访者:对,他必”相关问题
  • 第1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1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部门经理。
    案例介绍:求助者因工作关系结识了另一家公司的一位经理,对方虽然有家庭,但猛烈地追求她,多次发誓要离婚娶她。求助者不想介入婚外情,多次婉拒。但几年中对方痴心不改,也颇令求助者感动。去年发现自己的丈夫有婚外情,求助者主动提出离婚。离婚后求助者找到那个追求自己的人,想共同组建家庭,但他总是说妻子不同意离婚,一年多没有实质性进展。为此两人产生矛盾。求助者非常生气,内心很痛苦,主动来进行心理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说说你生气的原因吗?
    求助者:他以前总在追我,多次发誓要离婚娶我,说实在的,我确实有些感动,但我不想卷入婚外情,所以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事情发生。去年我丈夫先出轨了,我就离了婚。离婚后我想和他组建家庭,可他总拿妻子不同意离婚应付我,都一年多了,也没有个结果,他过去追我时说的多好听啊,现在他却这样对我。我越想越生气,什么人啊!为这些事我们之间发生了矛盾,现在搞得关系很紧张。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他过去多次发誓要娶你,可你真的离婚了,他却没能马上娶你,这让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
    求助者:是的。
    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看看怎么减轻吧。
    求助者:好吧。
    心理咨询师:是他不娶你使你生气吗?
    求助者:那当然是,如果他娶了我,我怎么会生气?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别人娶你,别人就应该娶你。
    求助者:是啊,娶我是他先提出来的,我没离婚前,他天天催我离婚,说离了婚他就娶我,可我现在离婚一年多了,他反而不娶了,他怎么这样做事啊!
    心理咨询师: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必须对他怎样。
    求助者:对啊,相互的嘛。
    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对别人怎样。
    求助者:对呀……不对,(沉默)好像也不是,我丈夫出事后实际上也不想和我离婚,他发誓一定要对我好,希望重新来过,他那时对我挺好的,可我没有对他好,最终下决心和他离了婚。
    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必须对他怎样,而你又讲了你的丈夫后来对你很好,可你并没有对他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沉默)……他那时已经有婚外情了,我怎么能再对他好呢?
    心理咨询师:你看,实际上别人对你怎样,你并没有对他怎样。
    求助者:好像是的。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你生气是由于那个人没有娶你.其实娶不娶你只是一个事件,你要求别人必须像你怎样对他一样来对待你,这是你的信念。而你的信念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是你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真的是这样吗?
    心理咨询师:有一个骰子,上面的数字分别为1、2、3、4、5、6,你把它扔出去,落回时朝上的数字是几?
    求助者:不知道,哪个数字都可能朝上。
    心理咨询师:当你提出要求时,是不是就像把骰子抛出一样?
    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本来有多种可能的事,我就只要求一种。
    心理咨询师:你对别人提出要求,要求他必须听你的,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如果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地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
    求助者:你讲得对,我要想不生气,就得接受他娶我,还应该接受他不娶我。

    心理咨询师说“你刚讲过……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使用的是()。单选
    A:开放技术
    B:指导技术
    C:面质技术
    D:澄清技术

    答案:C
    解析: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技能中的参与性技术【试题解析】心理咨询初期阶段要使用各种参与性技术,目的是为了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提问技术主要包含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开放式提问就像问答题,提问没有预设的答案,会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封闭式提问就像选择题,带有预设的答案,以便咨询师澄清事实、获取重点或缩小讨论的范围。具体化技术是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以及他们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经历的事情。澄清模糊不清的观念及问题,把握事实情况。题干中心理咨询师问“你能详细说说你生气的原因吗”是明显的开放式提问和具体化技术。因此答案选AB。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技能参与性技术【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参与性技术的反应技术与影响性技术的表达技术的区别:一般来说,反应技术不论从主体来说还是从内容来说,反馈的都是求助者的内容和情感;而表达技术反馈的都是咨询师的内容和情感。这些技术的使用者虽然都是心理咨询师,但是反应技术的表述一般都是“你(求助者)的……”或“你(求助者)感到……”;表达技术一般的表述是“我(咨询师)……”,“我(咨询师)感到/觉得……”。内容的反应和表达一般都是除了情绪情感之外的其他信息的反馈;情感的反应和表达主要针对求助者或咨询师的情绪情感体验。题干中咨询师说:“我听明白了,他过去多次发誓要娶你,可你真的离婚了,他却没能马上娶你,这让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这是很明显的反应技术,反馈的是求助者的内容和情绪情感,故此答案选A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修通阶段的技术【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修通阶段常用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考点,尤其是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如用“黄金法则”反驳求助者在人际关系中对别人和环境的绝对化要求,和使用产婆术式辩论,即从求助者的信念出发进行推论,推出谬误,促使求助者自己进行修改。产婆术式辩论的基本形式是“按你所说……”或“你的意思是……”或“按照你的说法……”,推论“因此……”,再推论到“因此……”,直至产生谬误,形成矛盾。题干中的“按你所说,你要求别人娶你,别人就应该娶你”、“你说话别人就应该听”就是咨询师在使用产婆术式辩论按求助者的信念进行推理。因此答案选C。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的近期和远期目标的内容与区别【试题解析】根据教材对咨询目标有效特征的描述,心理咨询的目标必须属于心理学的性质,如认知、情绪、行为与个性等等。一般来说,带有活动和过程特征的认知、情绪、行为等属于具体的近期的目标,包括消除或减轻痛苦、烦恼、调整某种心理状态等,如B选项的“解决情绪困扰”。关于终极目标(远期目标),不同流派有不同的咨询目标,但都和个性完善的相关内容有关,如“正视/接纳现实、接纳自我、促进心理健康/心理成长/心理发展、促进人格或性格的成长/成熟、促进自我实现”等,最终拥有健康、快乐生活。具体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应该把长远的终极目标融于具体目标之中,始终以终极目标为指导思想。选项A与目前求助者的问题没有密切关系,不作为心理咨询的目标;C选项和D选项属于长期目标的范畴。因此本题答案选B。
    【考察重点】面质技术【试题解析】面质是一种在发现求助者的表述和表现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下,为了促进求助者的自我认识与探索经常使用的影响性技术。由于面质是一种对抗性比较强的技术,所以为了维护咨询关系,往往会使用“似乎”、“好像”等词语表达咨询师的看法,这样就为下面的咨询留下了较大的余地,题干中“这似乎有些矛盾,请你解释解释好吗?”就是一种明显的尝试性面质。指导技术是指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事、说某些话或者以某种方式行动,是影响力最强的一种技术。开放技术与澄清技术不是教材中的专业术语,所以排除。故答案为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核心理论——ABC理论【试题解析】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该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求助者自身对此的看法是:“娶我是他先提出来的,我没离婚前,他天天催我离婚,说离了婚他要娶我,可我现在离婚一年多了,他反而不娶了,他怎么这样做事啊”,反映出求助者的信念即是别人应该像我怎么对他一样对我。本题答案选B。
    【考察重点】阻碍咨询的因素的沉默【试题解析】求助者常见的六种沉默的类型: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是否要说出来),茫然型(不知说什么好、搞不清楚自己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咨询师提问失误求助者不理解),情绪型(害怕出现某种情况、为某些事羞愧或对咨询师感到气愤),思考型(正在进行包含体会、领悟、回忆或体验的自我探索),内向型(比较内向、不擅言谈),反抗型(不愿、不想接受咨询,缺乏咨询动机)。除了思考型的沉默是正性的积极的以外,其他五种都是阻抗型的沉默,区别时可以站在求助者的立场上来体验求助者当时的内心感受,一般反应比较积极的就是思考型。案例资料中求助者沉默之后的表现为:“求助者:(沉默)……他那时已经有婚外情了,怎么能再对他好呢?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明白了?……”属于思考型的沉默。所以答案为D。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咨询师的作用与角色【试题解析】在传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咨询师是相对比较被动的过程,咨询师一般是等待求助者对自己问题的顿悟,而对求助者而言,顿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合理情绪疗法的创始人埃利斯认为,只有咨询师采用积极主动的指导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在合理情绪疗法中,咨询师是一个指导者、说服者、分析者、权威信息的提供者、与求助者不合理信念对抗的辩论者,他所扮演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角色。合理情绪疗法更看重咨询师的主动、直接和理智的指导作用,没有监督的成分,故答案为ACD。
    【考察重点】认知疗法咨询任务的识别【试题解析】本案例中的求助者是因为离婚后对自己离婚抱有不合理期待造成的心理痛苦,咨询师也运用合理情绪疗法针对求助者的不合理认知做了具体的修正和帮助求助者建立合理信念、接纳现实。合理情绪疗法不鼓励情绪宣泄,也没有“改变求助者处境”目标,所以本题答案选AD。
    【考察重点】认知疗法中改变不合理信念的具体技术【试题解析】自我管理程序是一种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要求求助者运用自我奖励和自我惩罚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行为的行为技术,案例中咨询师使用的方法与此无关。语义分析技术主要针对那些抽象的错误的自我概念,把主语和表语位置上的词语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客观化和具体化,从而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案例中使用的方法与语义分析也不相符。产婆术式辩论具有鲜明特色,往往根据求助者的信念,按照三段论来推理产生的矛盾,让求助者自行修正其错误认知,案例中咨询师使用的方法便是产婆术式辩论。因此答案选C。

  • 第2题:

    一般资料:女,34岁,公司员工。
    主要问题:婆媳矛盾,婚姻冲突,对丈夫非常不满,烦躁抑郁一个月。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一次会谈的主要片段。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让你烦躁抑郁呢?
    求助者:那还用说,还不都是婆婆来我家住,才把我家闹得鸡飞狗跳的,丈夫还老偏向他妈妈,不能听我说他妈半个“不”字,气死我了,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儿了,这日子没法过了。
    心理咨询师:哦,你是说婆婆到来影响了你们夫妻关系,是吗?
    求助者:那当然了,现在谁还愿意与父母一起住呀,婆婆一来,我的倒霉日子就开始啦。
    心理咨询师:你是说,婆婆来你家住是导致你目前情绪状态的直接原因吗?虽然现在和父母同住的年轻夫妇比较少了,可是这种情况还是有的呀。这些儿媳妇是否都像你这样郁闷呢?
    求助者:唉,当然也不全是。
    心理咨询师:她们的反应为什么与你不同呢?
    求助者:还不是个人想法不同呗。
    心理咨询师:对呀,这样看来你之所以郁闷是与你的想法有关啦。
    求助者:可能是吧,可是我也不清楚我的哪些想法不合理。我对我爱人非常好,不管我父母还是我姐姐她们说我爱人哪点不好,我都极力维护他。不像他,我与他妈妈有不同意见时他从来都是站在他妈妈一边,他妈妈一来,我就一点地位也没有了。
    心理咨询师:你是说你丈夫必须像你对他那样对待你吗?
    求助者:对呀,他就应该这样做呀。
    心理咨询师: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他这样做吗?
    求助者:(沉默)难道我的要求过分了吗?(求助者低头小声自语)可是我是这样对他的呀
    该段咨询最大可能是发生在()。
    A.诊断阶段
    B.领悟阶段
    C.修通阶段
    D.巩固阶段


    答案:B
    解析:
    合理情绪疗法的四个阶段按顺序分别为: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巩固阶段。领悟阶段,咨询师的任务1是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任务2是使求助者进一步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与父母同住的儿媳妇是否都像你这样郁闷呢?”使求助者领悟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结果,而不是事件本身。所以本段咨询属于领悟阶段。

  • 第3题:

    一般资料:女,34岁,公司员工。
    主要问题:婆媳矛盾,婚姻冲突,对丈夫非常不满,烦躁抑郁一个月。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一次会谈的主要片段。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让你烦躁抑郁呢?
    求助者:那还用说,还不都是婆婆来我家住,才把我家闹得鸡飞狗跳的,丈夫还老偏向他妈妈,不能听我说他妈半个“不”字,气死我了,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儿了,这日子没法过了。
    心理咨询师:哦,你是说婆婆到来影响了你们夫妻关系,是吗?
    求助者:那当然了,现在谁还愿意与父母一起住呀,婆婆一来,我的倒霉日子就开始啦。
    心理咨询师:你是说,婆婆来你家住是导致你目前情绪状态的直接原因吗?虽然现在和父母同住的年轻夫妇比较少了,可是这种情况还是有的呀。这些儿媳妇是否都像你这样郁闷呢?
    求助者:唉,当然也不全是。
    心理咨询师:她们的反应为什么与你不同呢?
    求助者:还不是个人想法不同呗。
    心理咨询师:对呀,这样看来你之所以郁闷是与你的想法有关啦。
    求助者:可能是吧,可是我也不清楚我的哪些想法不合理。我对我爱人非常好,不管我父母还是我姐姐她们说我爱人哪点不好,我都极力维护他。不像他,我与他妈妈有不同意见时他从来都是站在他妈妈一边,他妈妈一来,我就一点地位也没有了。
    心理咨询师:你是说你丈夫必须像你对他那样对待你吗?
    求助者:对呀,他就应该这样做呀。
    心理咨询师: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他这样做吗?
    求助者:(沉默)难道我的要求过分了吗?(求助者低头小声自语)可是我是这样对他的呀
    在咨询的最后几句话中,心理咨询师主要是帮助求助者()。
    A.改变不合理信念
    B.寻找不合理信念
    C.对抗不合理信念
    D.建立合理的信念


    答案:B
    解析:
    本段咨询处于领悟阶段,是从更深层次上寻找不合理信念。

  • 第4题:

    一般资料:女,34岁,公司员工。
    主要问题:婆媳矛盾,婚姻冲突,对丈夫非常不满,烦躁抑郁一个月。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一次会谈的主要片段。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让你烦躁抑郁呢?
    求助者:那还用说,还不都是婆婆来我家住,才把我家闹得鸡飞狗跳的,丈夫还老偏向他妈妈,不能听我说他妈半个“不”字,气死我了,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儿了,这日子没法过了。
    心理咨询师:哦,你是说婆婆到来影响了你们夫妻关系,是吗?
    求助者:那当然了,现在谁还愿意与父母一起住呀,婆婆一来,我的倒霉日子就开始啦。
    心理咨询师:你是说,婆婆来你家住是导致你目前情绪状态的直接原因吗?虽然现在和父母同住的年轻夫妇比较少了,可是这种情况还是有的呀。这些儿媳妇是否都像你这样郁闷呢?
    求助者:唉,当然也不全是。
    心理咨询师:她们的反应为什么与你不同呢?
    求助者:还不是个人想法不同呗。
    心理咨询师:对呀,这样看来你之所以郁闷是与你的想法有关啦。
    求助者:可能是吧,可是我也不清楚我的哪些想法不合理。我对我爱人非常好,不管我父母还是我姐姐她们说我爱人哪点不好,我都极力维护他。不像他,我与他妈妈有不同意见时他从来都是站在他妈妈一边,他妈妈一来,我就一点地位也没有了。
    心理咨询师:你是说你丈夫必须像你对他那样对待你吗?
    求助者:对呀,他就应该这样做呀。
    心理咨询师: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他这样做吗?
    求助者:(沉默)难道我的要求过分了吗?(求助者低头小声自语)可是我是这样对他的呀
    按照埃利斯ABC理论,求助者的A包括()。
    A.婆婆的到来
    B.丈夫不支持自己
    C.丈夫应支持自己
    D.郁闷


    答案:A,B
    解析:
    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本案例中,婆婆的到来和丈夫不支持自己是诱发事件A。丈夫应支持自己是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B(beliefs)。郁闷是继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反应与行为结果即C(consequences)。

  • 第5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工人。
    案例介绍:求助者结婚两年,但因工作关系,一直两地分居。最近,经常因小事与丈夫发生争执。目前处于“冷战”状态,非常苦恼。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
    求助者:我们俩总是吵架,我都快烦死了,现在失眠、健忘,还爱发脾气,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很影响工作,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请你说说吵架的具体原因,行吗?
    求助者:我们本来见面机会就少,只能电话联系,总是我打给他。最可气的是,他的电话还经常占线。后来发现他那是在跟别人聊天。为这事我跟他吵了好多次,可他就是不听,说是跟同事有事。我现在一听占线气就不打一处来,恨不得把电话都摔了。我跟他说,再这样没法跟你过了。可他还是老样子,我现在已经快一个多月没理他了,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
    求助者:我对他这么好,可他为什么会对我这样?
    心理咨询师: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你希望他和你一样经常主动给你打电话,时时刻刻关心你,是吗?
    求助者:是的,最起码能够随时找到他。
    心理咨询师:你对他的关心是经常给他打电话,他就一定要像你对他那样的对你吗?
    求助者:······(沉默)好像也不一定······是我对他要求太高了?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对他的要求是否合理?他对你其他方面都不好吗?
    求助者:好像也不是,他对我的父母和我都挺好,每月都按时往家里寄钱。
    心理咨询师:是啊,其实夫妻之间的关心除了打电话还有很多表达方式,打电话并不代表全部,是吗?
    求助者:我好像明白点了,可我一打不通他的电话就特别生气,什么坏的想法都来了。你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你先回去好好想一想,下次咱们再接着谈好吗?
    求助者:好的,谢谢您。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单选
    A:是理性的
    B: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
    C:是非理性
    D:是理性占主导的

    答案:B
    解析: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技能中的参与性技术【试题解析】心理咨询初期阶段要使用各种参与性技术,目的是为了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提问技术主要包含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开放式提问就像问答题,提问没有预设的答案,会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封闭式提问就像选择题,带有预设的答案,以便咨询师澄清事实、获取重点或缩小讨论的范围。而对于“直接提问”和“间接提问”,一般指初诊接待时咨询师对求助者求助动机的了解,如“你有什么问题,说吧”,“你希望我能够为你提供哪些帮助”。本案例咨询师开头对话的提问有“请你说说吵架的具体原因,行吗”,“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这两种提问都属于开放式提问。故答案为A。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不合理信念【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中的不合理信念有十一种,归纳和简化为三种即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1.绝对化要求: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与“必须”和“应该”联系在一起,反映求助者过分强调个人意志。2.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反映求助者不确切的价值评判。3.糟糕至极: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一旦人们认为糟糕透顶的事情发生,就会引发极度的负性情绪。本案例中求助者存在的:非理性信念:其一: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求助者:我对他这么好,可他为什么会对我这样?心理咨询师: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你希望他和你一样经常主动给你打电话,时时刻刻关心你,是吗?求助者:是的,最起码能够随时找到他。以上对话反映的是求助者运用了“反黄金规则——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是求助者对丈夫的绝对化要求。其二:求助者:我好像明白点了,可我一打不通他的电话就特别生气,什么坏想法都来了。你说我该怎么办?(糟糕至极)故答案为AD。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修通阶段之反黄金规则【试题解析】“黄金规则”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去对待别人,是一种理性观念。“反黄金规则”即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是一种非理性观念。案例中,妻子给丈夫打电话,丈夫也必须对妻子打电话表示关心,就是一种反黄金规则的非理性观念。
    【考察重点】沉默类型的识别【试题解析】求助者常见的六种沉默类型: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是否要说出来;茫然型:不知说什么好、搞不清楚自己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咨询师提问失误求助者不理解;情绪型:由求助者的气愤、恐惧或羞愧等情绪所致,害怕出现某种情况、为某些事羞愧或对咨询师感到气愤;思考型:正在进行包含体会、领悟、回忆或体验的自我探索;内向型:比较内向、不擅言谈;反抗型:不愿、不想接受咨询、缺乏咨询动机。除了思考型的沉默是正性的、积极的以外,其他五种都是阻抗型的沉默,区别时可以站在求助者的立场上来体验求助者当时的内心感受,一般比较积极的就是思考型的,其他的根据具体描述来判断。案例资料中求助者的沉默表现为:心理咨询师:你对他的关心是经常给他打电话,他就一定要像你对他那样的对你吗?求助者:······(沉默)好像也不一定······是我对他要求太高了?求助者在案例中比较健谈,最不可能的应该是内向型。故答案为D。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核心理论【试题解析】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该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咨询师通过对话确认求助者的情绪问题不是外界事件产生的,而是她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表面上看好像是丈夫不主动打电话给妻子A,问题的本质却是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B在起作用。使求助者产生了C“我现在一听占线气就不打一处来,恨不得把电话都摔了。我跟他说,再这样没法跟你过了”。因此本题答案为C。
    【考察重点】参与性技术与影响性技术的识别【试题解析】详细解释参考第65题。内容表达属于影响性技术,故答案为BCD。
    【考察重点】影响性技术的使用【试题解析】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本案例中没有体现出咨询师运用了情感表达技术,故答案为ABD。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人性观【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的人性观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因此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具有非理性信念。当一些人陷于困扰状态中难以自拔时,就需要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加以治疗或干预。因此答案为B。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适用人群【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对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领悟力较强的求助者效果更好。对于那些偏执以及领悟困难的求助者难以有效。故答案为A。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各阶段的工作目的【试题解析】根据案例描述: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求助者:我对他这么好,可他为什么会对我这样?心理咨询师: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你希望他和你一样经常主动给你打电话,时时刻刻关心你,是吗?求助者:是的,最起码能够随时找到他。心理咨询师:你对他的关心是经常给他打电话,他就一定要像你对他那样的对你吗?以上对话中,咨询师帮助求助者找出对丈夫有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信念。求助者:······(沉默)好像也不一定······是我对他要求太高了?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对他的要求是否合理?他对你其他方面都不好吗?求助者:好像也不是,他对我的父母和我都挺好,每月都按时往家里寄钱。心理咨询师:是啊,其实夫妻之间的关心除了打电话还有很多表达方式,打电话并不代表全部,是吗?求助者:我好像明白点了······此段对话说明咨询师在帮助求助者改变不合理信念。本案例使用“反黄金规则”这种方式推出求助者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信念,尚未建立合理信念,故答案为AB。

  • 第6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工人。
    案例介绍:求助者结婚两年,但因工作关系,一直两地分居。最近,经常因小事与丈夫发生争执。目前处于“冷战”状态,非常苦恼。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
    求助者:我们俩总是吵架,我都快烦死了,现在失眠、健忘,还爱发脾气,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很影响工作,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请你说说吵架的具体原因,行吗?
    求助者:我们本来见面机会就少,只能电话联系,总是我打给他。最可气的是,他的电话还经常占线。后来发现他那是在跟别人聊天。为这事我跟他吵了好多次,可他就是不听,说是跟同事有事。我现在一听占线气就不打一处来,恨不得把电话都摔了。我跟他说,再这样没法跟你过了。可他还是老样子,我现在已经快一个多月没理他了,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
    求助者:我对他这么好,可他为什么会对我这样?
    心理咨询师: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你希望他和你一样经常主动给你打电话,时时刻刻关心你,是吗?
    求助者:是的,最起码能够随时找到他。
    心理咨询师:你对他的关心是经常给他打电话,他就一定要像你对他那样的对你吗?
    求助者:······(沉默)好像也不一定······是我对他要求太高了?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对他的要求是否合理?他对你其他方面都不好吗?
    求助者:好像也不是,他对我的父母和我都挺好,每月都按时往家里寄钱。
    心理咨询师:是啊,其实夫妻之间的关心除了打电话还有很多表达方式,打电话并不代表全部,是吗?
    求助者:我好像明白点了,可我一打不通他的电话就特别生气,什么坏的想法都来了。你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你先回去好好想一想,下次咱们再接着谈好吗?
    求助者:好的,谢谢您。

    合理情绪疗法,适用于()的求助者。单选
    A:年轻、文化水平较高
    B:偏执
    C:年老、文化水平较低
    D:自闭

    答案:A
    解析: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技能中的参与性技术【试题解析】心理咨询初期阶段要使用各种参与性技术,目的是为了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提问技术主要包含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开放式提问就像问答题,提问没有预设的答案,会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封闭式提问就像选择题,带有预设的答案,以便咨询师澄清事实、获取重点或缩小讨论的范围。而对于“直接提问”和“间接提问”,一般指初诊接待时咨询师对求助者求助动机的了解,如“你有什么问题,说吧”,“你希望我能够为你提供哪些帮助”。本案例咨询师开头对话的提问有“请你说说吵架的具体原因,行吗”,“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这两种提问都属于开放式提问。故答案为A。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不合理信念【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中的不合理信念有十一种,归纳和简化为三种即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1.绝对化要求: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与“必须”和“应该”联系在一起,反映求助者过分强调个人意志。2.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反映求助者不确切的价值评判。3.糟糕至极: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一旦人们认为糟糕透顶的事情发生,就会引发极度的负性情绪。本案例中求助者存在的:非理性信念:其一: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求助者:我对他这么好,可他为什么会对我这样?心理咨询师: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你希望他和你一样经常主动给你打电话,时时刻刻关心你,是吗?求助者:是的,最起码能够随时找到他。以上对话反映的是求助者运用了“反黄金规则——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是求助者对丈夫的绝对化要求。其二:求助者:我好像明白点了,可我一打不通他的电话就特别生气,什么坏想法都来了。你说我该怎么办?(糟糕至极)故答案为AD。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修通阶段之反黄金规则【试题解析】“黄金规则”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去对待别人,是一种理性观念。“反黄金规则”即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是一种非理性观念。案例中,妻子给丈夫打电话,丈夫也必须对妻子打电话表示关心,就是一种反黄金规则的非理性观念。
    【考察重点】沉默类型的识别【试题解析】求助者常见的六种沉默类型: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是否要说出来;茫然型:不知说什么好、搞不清楚自己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咨询师提问失误求助者不理解;情绪型:由求助者的气愤、恐惧或羞愧等情绪所致,害怕出现某种情况、为某些事羞愧或对咨询师感到气愤;思考型:正在进行包含体会、领悟、回忆或体验的自我探索;内向型:比较内向、不擅言谈;反抗型:不愿、不想接受咨询、缺乏咨询动机。除了思考型的沉默是正性的、积极的以外,其他五种都是阻抗型的沉默,区别时可以站在求助者的立场上来体验求助者当时的内心感受,一般比较积极的就是思考型的,其他的根据具体描述来判断。案例资料中求助者的沉默表现为:心理咨询师:你对他的关心是经常给他打电话,他就一定要像你对他那样的对你吗?求助者:······(沉默)好像也不一定······是我对他要求太高了?求助者在案例中比较健谈,最不可能的应该是内向型。故答案为D。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核心理论【试题解析】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该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咨询师通过对话确认求助者的情绪问题不是外界事件产生的,而是她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表面上看好像是丈夫不主动打电话给妻子A,问题的本质却是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B在起作用。使求助者产生了C“我现在一听占线气就不打一处来,恨不得把电话都摔了。我跟他说,再这样没法跟你过了”。因此本题答案为C。
    【考察重点】参与性技术与影响性技术的识别【试题解析】详细解释参考第65题。内容表达属于影响性技术,故答案为BCD。
    【考察重点】影响性技术的使用【试题解析】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本案例中没有体现出咨询师运用了情感表达技术,故答案为ABD。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人性观【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的人性观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因此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具有非理性信念。当一些人陷于困扰状态中难以自拔时,就需要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加以治疗或干预。因此答案为B。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适用人群【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对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领悟力较强的求助者效果更好。对于那些偏执以及领悟困难的求助者难以有效。故答案为A。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各阶段的工作目的【试题解析】根据案例描述: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求助者:我对他这么好,可他为什么会对我这样?心理咨询师: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你希望他和你一样经常主动给你打电话,时时刻刻关心你,是吗?求助者:是的,最起码能够随时找到他。心理咨询师:你对他的关心是经常给他打电话,他就一定要像你对他那样的对你吗?以上对话中,咨询师帮助求助者找出对丈夫有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信念。求助者:······(沉默)好像也不一定······是我对他要求太高了?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对他的要求是否合理?他对你其他方面都不好吗?求助者:好像也不是,他对我的父母和我都挺好,每月都按时往家里寄钱。心理咨询师:是啊,其实夫妻之间的关心除了打电话还有很多表达方式,打电话并不代表全部,是吗?求助者:我好像明白点了······此段对话说明咨询师在帮助求助者改变不合理信念。本案例使用“反黄金规则”这种方式推出求助者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信念,尚未建立合理信念,故答案为AB。

  • 第7题:

    咨询师对来访者说:"你似乎对你丈夫的行为感到非常气愤和伤心",这属于()。

    • A、解释技术
    • B、情感反应
    • C、内容反应
    • D、重复技术

    正确答案:B

  • 第8题:

    来访者男性,32岁,在单位工作开展困难,情绪很低落。下面是他和咨询师的对话:咨询师:你说你是个笨蛋,是什么意思呢?是否仅指你在某一件事情上你是个笨蛋?来访者:不是,我是世界上最笨的人了。咨询师:可是你以前并不是这样的,你曾经说过自己是以英语成绩第一考上研究生的呀。来访者说自己很笨是属于()。

    • A、个性化
    • B、夸大化
    • C、极端化
    • D、贴标签
    • E、负性思维

    正确答案:B

  • 第9题:

    单选题
    咨询师:你是说你丈夫必须像你爱他一样爱你,是吗?来访者:对,他必须,也应该这样做。咨询师: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他必须这样做呢?来访者:因为他是我丈夫,就应该爱我。自动想法是指在生活事件刺激下快速进入头脑中的()。
    A

    似乎有效或真实的想法

    B

    无效的且不真实的想法

    C

    无效的或不真实的想法

    D

    似乎有效而真实的想法

    E

    以上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突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来访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来访者:啊,原来他看不见。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来访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咨询师讲述风筝的故事,目的是()。
    A

    让来访者心胸开朗

    B

    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教育

    C

    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

    D

    转移来访者的兴奋点

    E

    建议来访者换个角度看问题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来访者男性,32岁,在单位工作开展困难,情绪很低落。下面是他和咨询师的对话:咨询师:你说你是个笨蛋,是什么意思呢?是否仅指你在某一件事情上你是个笨蛋?来访者:不是,我是世界上最笨的人了。咨询师:可是你以前并不是这样的,你曾经说过自己是以英语成绩第一考上研究生的呀。来访者说自己很笨是属于()。
    A

    个性化

    B

    夸大化

    C

    极端化

    D

    贴标签

    E

    负性思维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咨询师对来访者说:"你似乎对你丈夫的行为感到非常气愤和伤心",这属于()。
    A

    解释技术

    B

    情感反应

    C

    内容反应

    D

    重复技术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一般资料:女,34岁,公司员工。
    主要问题:婆媳矛盾,婚姻冲突,对丈夫非常不满,烦躁抑郁一个月。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一次会谈的主要片段。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让你烦躁抑郁呢?
    求助者:那还用说,还不都是婆婆来我家住,才把我家闹得鸡飞狗跳的,丈夫还老偏向他妈妈,不能听我说他妈半个“不”字,气死我了,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儿了,这日子没法过了。
    心理咨询师:哦,你是说婆婆到来影响了你们夫妻关系,是吗?
    求助者:那当然了,现在谁还愿意与父母一起住呀,婆婆一来,我的倒霉日子就开始啦。
    心理咨询师:你是说,婆婆来你家住是导致你目前情绪状态的直接原因吗?虽然现在和父母同住的年轻夫妇比较少了,可是这种情况还是有的呀。这些儿媳妇是否都像你这样郁闷呢?
    求助者:唉,当然也不全是。
    心理咨询师:她们的反应为什么与你不同呢?
    求助者:还不是个人想法不同呗。
    心理咨询师:对呀,这样看来你之所以郁闷是与你的想法有关啦。
    求助者:可能是吧,可是我也不清楚我的哪些想法不合理。我对我爱人非常好,不管我父母还是我姐姐她们说我爱人哪点不好,我都极力维护他。不像他,我与他妈妈有不同意见时他从来都是站在他妈妈一边,他妈妈一来,我就一点地位也没有了。
    心理咨询师:你是说你丈夫必须像你对他那样对待你吗?
    求助者:对呀,他就应该这样做呀。
    心理咨询师: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他这样做吗?
    求助者:(沉默)难道我的要求过分了吗?(求助者低头小声自语)可是我是这样对他的呀
    在此咨询片段中求助者已达到的领悟包括()。
    A.认识到信念引起了情绪反应
    B.自己应对个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C.只有改变信念才能消除症状
    D.刺激事件并不直接诱发情绪反应


    答案:A,D
    解析:
    咨询师积极主动的提问,使求助者领悟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反应,而不是刺激事件本身。

  • 第14题:

    一般资料:女,34岁,公司员工。
    主要问题:婆媳矛盾,婚姻冲突,对丈夫非常不满,烦躁抑郁一个月。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一次会谈的主要片段。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让你烦躁抑郁呢?
    求助者:那还用说,还不都是婆婆来我家住,才把我家闹得鸡飞狗跳的,丈夫还老偏向他妈妈,不能听我说他妈半个“不”字,气死我了,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儿了,这日子没法过了。
    心理咨询师:哦,你是说婆婆到来影响了你们夫妻关系,是吗?
    求助者:那当然了,现在谁还愿意与父母一起住呀,婆婆一来,我的倒霉日子就开始啦。
    心理咨询师:你是说,婆婆来你家住是导致你目前情绪状态的直接原因吗?虽然现在和父母同住的年轻夫妇比较少了,可是这种情况还是有的呀。这些儿媳妇是否都像你这样郁闷呢?
    求助者:唉,当然也不全是。
    心理咨询师:她们的反应为什么与你不同呢?
    求助者:还不是个人想法不同呗。
    心理咨询师:对呀,这样看来你之所以郁闷是与你的想法有关啦。
    求助者:可能是吧,可是我也不清楚我的哪些想法不合理。我对我爱人非常好,不管我父母还是我姐姐她们说我爱人哪点不好,我都极力维护他。不像他,我与他妈妈有不同意见时他从来都是站在他妈妈一边,他妈妈一来,我就一点地位也没有了。
    心理咨询师:你是说你丈夫必须像你对他那样对待你吗?
    求助者:对呀,他就应该这样做呀。
    心理咨询师: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他这样做吗?
    求助者:(沉默)难道我的要求过分了吗?(求助者低头小声自语)可是我是这样对他的呀
    按照埃利斯的ABC理论,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不包括()。
    A.歪曲的认知
    B.不合理的信念
    C.挫折和遭遇
    D.不恰当的解释


    答案:C
    解析:
    埃利斯的ABC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C项挫折和遭遇是所谓的诱发事件。

  • 第15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工人。
    案例介绍:求助者结婚两年,但因工作关系,一直两地分居。最近,经常因小事与丈夫发生争执。目前处于“冷战”状态,非常苦恼。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
    求助者:我们俩总是吵架,我都快烦死了,现在失眠、健忘,还爱发脾气,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很影响工作,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请你说说吵架的具体原因,行吗?
    求助者:我们本来见面机会就少,只能电话联系,总是我打给他。最可气的是,他的电话还经常占线。后来发现他那是在跟别人聊天。为这事我跟他吵了好多次,可他就是不听,说是跟同事有事。我现在一听占线气就不打一处来,恨不得把电话都摔了。我跟他说,再这样没法跟你过了。可他还是老样子,我现在已经快一个多月没理他了,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
    求助者:我对他这么好,可他为什么会对我这样?
    心理咨询师: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你希望他和你一样经常主动给你打电话,时时刻刻关心你,是吗?
    求助者:是的,最起码能够随时找到他。
    心理咨询师:你对他的关心是经常给他打电话,他就一定要像你对他那样的对你吗?
    求助者:······(沉默)好像也不一定······是我对他要求太高了?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对他的要求是否合理?他对你其他方面都不好吗?
    求助者:好像也不是,他对我的父母和我都挺好,每月都按时往家里寄钱。
    心理咨询师:是啊,其实夫妻之间的关心除了打电话还有很多表达方式,打电话并不代表全部,是吗?
    求助者:我好像明白点了,可我一打不通他的电话就特别生气,什么坏的想法都来了。你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你先回去好好想一想,下次咱们再接着谈好吗?
    求助者:好的,谢谢您。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使用的影响性技术包括()。多选
    A:内容表达
    B:面质
    C:情感表达
    D:指导

    答案:A,B,D
    解析: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技能中的参与性技术【试题解析】心理咨询初期阶段要使用各种参与性技术,目的是为了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提问技术主要包含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开放式提问就像问答题,提问没有预设的答案,会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封闭式提问就像选择题,带有预设的答案,以便咨询师澄清事实、获取重点或缩小讨论的范围。而对于“直接提问”和“间接提问”,一般指初诊接待时咨询师对求助者求助动机的了解,如“你有什么问题,说吧”,“你希望我能够为你提供哪些帮助”。本案例咨询师开头对话的提问有“请你说说吵架的具体原因,行吗”,“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这两种提问都属于开放式提问。故答案为A。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不合理信念【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中的不合理信念有十一种,归纳和简化为三种即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1.绝对化要求: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与“必须”和“应该”联系在一起,反映求助者过分强调个人意志。2.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反映求助者不确切的价值评判。3.糟糕至极: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一旦人们认为糟糕透顶的事情发生,就会引发极度的负性情绪。本案例中求助者存在的:非理性信念:其一: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求助者:我对他这么好,可他为什么会对我这样?心理咨询师: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你希望他和你一样经常主动给你打电话,时时刻刻关心你,是吗?求助者:是的,最起码能够随时找到他。以上对话反映的是求助者运用了“反黄金规则——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是求助者对丈夫的绝对化要求。其二:求助者:我好像明白点了,可我一打不通他的电话就特别生气,什么坏想法都来了。你说我该怎么办?(糟糕至极)故答案为AD。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修通阶段之反黄金规则【试题解析】“黄金规则”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去对待别人,是一种理性观念。“反黄金规则”即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是一种非理性观念。案例中,妻子给丈夫打电话,丈夫也必须对妻子打电话表示关心,就是一种反黄金规则的非理性观念。
    【考察重点】沉默类型的识别【试题解析】求助者常见的六种沉默类型: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是否要说出来;茫然型:不知说什么好、搞不清楚自己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咨询师提问失误求助者不理解;情绪型:由求助者的气愤、恐惧或羞愧等情绪所致,害怕出现某种情况、为某些事羞愧或对咨询师感到气愤;思考型:正在进行包含体会、领悟、回忆或体验的自我探索;内向型:比较内向、不擅言谈;反抗型:不愿、不想接受咨询、缺乏咨询动机。除了思考型的沉默是正性的、积极的以外,其他五种都是阻抗型的沉默,区别时可以站在求助者的立场上来体验求助者当时的内心感受,一般比较积极的就是思考型的,其他的根据具体描述来判断。案例资料中求助者的沉默表现为:心理咨询师:你对他的关心是经常给他打电话,他就一定要像你对他那样的对你吗?求助者:······(沉默)好像也不一定······是我对他要求太高了?求助者在案例中比较健谈,最不可能的应该是内向型。故答案为D。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核心理论【试题解析】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该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咨询师通过对话确认求助者的情绪问题不是外界事件产生的,而是她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表面上看好像是丈夫不主动打电话给妻子A,问题的本质却是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B在起作用。使求助者产生了C“我现在一听占线气就不打一处来,恨不得把电话都摔了。我跟他说,再这样没法跟你过了”。因此本题答案为C。
    【考察重点】参与性技术与影响性技术的识别【试题解析】详细解释参考第65题。内容表达属于影响性技术,故答案为BCD。
    【考察重点】影响性技术的使用【试题解析】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本案例中没有体现出咨询师运用了情感表达技术,故答案为ABD。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人性观【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的人性观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因此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具有非理性信念。当一些人陷于困扰状态中难以自拔时,就需要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加以治疗或干预。因此答案为B。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适用人群【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对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领悟力较强的求助者效果更好。对于那些偏执以及领悟困难的求助者难以有效。故答案为A。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各阶段的工作目的【试题解析】根据案例描述: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求助者:我对他这么好,可他为什么会对我这样?心理咨询师: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你希望他和你一样经常主动给你打电话,时时刻刻关心你,是吗?求助者:是的,最起码能够随时找到他。心理咨询师:你对他的关心是经常给他打电话,他就一定要像你对他那样的对你吗?以上对话中,咨询师帮助求助者找出对丈夫有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信念。求助者:······(沉默)好像也不一定······是我对他要求太高了?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对他的要求是否合理?他对你其他方面都不好吗?求助者:好像也不是,他对我的父母和我都挺好,每月都按时往家里寄钱。心理咨询师:是啊,其实夫妻之间的关心除了打电话还有很多表达方式,打电话并不代表全部,是吗?求助者:我好像明白点了······此段对话说明咨询师在帮助求助者改变不合理信念。本案例使用“反黄金规则”这种方式推出求助者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信念,尚未建立合理信念,故答案为AB。

  • 第16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工人。
    案例介绍:求助者结婚两年,但因工作关系,一直两地分居。最近,经常因小事与丈夫发生争执。目前处于“冷战”状态,非常苦恼。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
    求助者:我们俩总是吵架,我都快烦死了,现在失眠、健忘,还爱发脾气,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很影响工作,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请你说说吵架的具体原因,行吗?
    求助者:我们本来见面机会就少,只能电话联系,总是我打给他。最可气的是,他的电话还经常占线。后来发现他那是在跟别人聊天。为这事我跟他吵了好多次,可他就是不听,说是跟同事有事。我现在一听占线气就不打一处来,恨不得把电话都摔了。我跟他说,再这样没法跟你过了。可他还是老样子,我现在已经快一个多月没理他了,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
    求助者:我对他这么好,可他为什么会对我这样?
    心理咨询师: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你希望他和你一样经常主动给你打电话,时时刻刻关心你,是吗?
    求助者:是的,最起码能够随时找到他。
    心理咨询师:你对他的关心是经常给他打电话,他就一定要像你对他那样的对你吗?
    求助者:······(沉默)好像也不一定······是我对他要求太高了?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对他的要求是否合理?他对你其他方面都不好吗?
    求助者:好像也不是,他对我的父母和我都挺好,每月都按时往家里寄钱。
    心理咨询师:是啊,其实夫妻之间的关心除了打电话还有很多表达方式,打电话并不代表全部,是吗?
    求助者:我好像明白点了,可我一打不通他的电话就特别生气,什么坏的想法都来了。你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你先回去好好想一想,下次咱们再接着谈好吗?
    求助者:好的,谢谢您。

    根据对话可以看出,心理咨询师认为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不是()。单选
    A:妻子对丈夫的评价
    B:个性因素
    C:丈夫不主动打电话
    D:不合理的信念

    答案:C
    解析: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技能中的参与性技术【试题解析】心理咨询初期阶段要使用各种参与性技术,目的是为了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提问技术主要包含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开放式提问就像问答题,提问没有预设的答案,会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封闭式提问就像选择题,带有预设的答案,以便咨询师澄清事实、获取重点或缩小讨论的范围。而对于“直接提问”和“间接提问”,一般指初诊接待时咨询师对求助者求助动机的了解,如“你有什么问题,说吧”,“你希望我能够为你提供哪些帮助”。本案例咨询师开头对话的提问有“请你说说吵架的具体原因,行吗”,“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这两种提问都属于开放式提问。故答案为A。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不合理信念【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中的不合理信念有十一种,归纳和简化为三种即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1.绝对化要求: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与“必须”和“应该”联系在一起,反映求助者过分强调个人意志。2.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反映求助者不确切的价值评判。3.糟糕至极: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一旦人们认为糟糕透顶的事情发生,就会引发极度的负性情绪。本案例中求助者存在的:非理性信念:其一: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求助者:我对他这么好,可他为什么会对我这样?心理咨询师: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你希望他和你一样经常主动给你打电话,时时刻刻关心你,是吗?求助者:是的,最起码能够随时找到他。以上对话反映的是求助者运用了“反黄金规则——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是求助者对丈夫的绝对化要求。其二:求助者:我好像明白点了,可我一打不通他的电话就特别生气,什么坏想法都来了。你说我该怎么办?(糟糕至极)故答案为AD。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修通阶段之反黄金规则【试题解析】“黄金规则”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去对待别人,是一种理性观念。“反黄金规则”即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是一种非理性观念。案例中,妻子给丈夫打电话,丈夫也必须对妻子打电话表示关心,就是一种反黄金规则的非理性观念。
    【考察重点】沉默类型的识别【试题解析】求助者常见的六种沉默类型: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是否要说出来;茫然型:不知说什么好、搞不清楚自己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咨询师提问失误求助者不理解;情绪型:由求助者的气愤、恐惧或羞愧等情绪所致,害怕出现某种情况、为某些事羞愧或对咨询师感到气愤;思考型:正在进行包含体会、领悟、回忆或体验的自我探索;内向型:比较内向、不擅言谈;反抗型:不愿、不想接受咨询、缺乏咨询动机。除了思考型的沉默是正性的、积极的以外,其他五种都是阻抗型的沉默,区别时可以站在求助者的立场上来体验求助者当时的内心感受,一般比较积极的就是思考型的,其他的根据具体描述来判断。案例资料中求助者的沉默表现为:心理咨询师:你对他的关心是经常给他打电话,他就一定要像你对他那样的对你吗?求助者:······(沉默)好像也不一定······是我对他要求太高了?求助者在案例中比较健谈,最不可能的应该是内向型。故答案为D。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核心理论【试题解析】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该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咨询师通过对话确认求助者的情绪问题不是外界事件产生的,而是她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表面上看好像是丈夫不主动打电话给妻子A,问题的本质却是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B在起作用。使求助者产生了C“我现在一听占线气就不打一处来,恨不得把电话都摔了。我跟他说,再这样没法跟你过了”。因此本题答案为C。
    【考察重点】参与性技术与影响性技术的识别【试题解析】详细解释参考第65题。内容表达属于影响性技术,故答案为BCD。
    【考察重点】影响性技术的使用【试题解析】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本案例中没有体现出咨询师运用了情感表达技术,故答案为ABD。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人性观【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的人性观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因此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具有非理性信念。当一些人陷于困扰状态中难以自拔时,就需要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加以治疗或干预。因此答案为B。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适用人群【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对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领悟力较强的求助者效果更好。对于那些偏执以及领悟困难的求助者难以有效。故答案为A。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各阶段的工作目的【试题解析】根据案例描述: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求助者:我对他这么好,可他为什么会对我这样?心理咨询师: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你希望他和你一样经常主动给你打电话,时时刻刻关心你,是吗?求助者:是的,最起码能够随时找到他。心理咨询师:你对他的关心是经常给他打电话,他就一定要像你对他那样的对你吗?以上对话中,咨询师帮助求助者找出对丈夫有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信念。求助者:······(沉默)好像也不一定······是我对他要求太高了?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对他的要求是否合理?他对你其他方面都不好吗?求助者:好像也不是,他对我的父母和我都挺好,每月都按时往家里寄钱。心理咨询师:是啊,其实夫妻之间的关心除了打电话还有很多表达方式,打电话并不代表全部,是吗?求助者:我好像明白点了······此段对话说明咨询师在帮助求助者改变不合理信念。本案例使用“反黄金规则”这种方式推出求助者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信念,尚未建立合理信念,故答案为AB。

  • 第17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工人。
    案例介绍:求助者结婚两年,但因工作关系,一直两地分居。最近,经常因小事与丈夫发生争执。目前处于“冷战”状态,非常苦恼。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
    求助者:我们俩总是吵架,我都快烦死了,现在失眠、健忘,还爱发脾气,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很影响工作,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请你说说吵架的具体原因,行吗?
    求助者:我们本来见面机会就少,只能电话联系,总是我打给他。最可气的是,他的电话还经常占线。后来发现他那是在跟别人聊天。为这事我跟他吵了好多次,可他就是不听,说是跟同事有事。我现在一听占线气就不打一处来,恨不得把电话都摔了。我跟他说,再这样没法跟你过了。可他还是老样子,我现在已经快一个多月没理他了,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
    求助者:我对他这么好,可他为什么会对我这样?
    心理咨询师: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你希望他和你一样经常主动给你打电话,时时刻刻关心你,是吗?
    求助者:是的,最起码能够随时找到他。
    心理咨询师:你对他的关心是经常给他打电话,他就一定要像你对他那样的对你吗?
    求助者:······(沉默)好像也不一定······是我对他要求太高了?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对他的要求是否合理?他对你其他方面都不好吗?
    求助者:好像也不是,他对我的父母和我都挺好,每月都按时往家里寄钱。
    心理咨询师:是啊,其实夫妻之间的关心除了打电话还有很多表达方式,打电话并不代表全部,是吗?
    求助者:我好像明白点了,可我一打不通他的电话就特别生气,什么坏的想法都来了。你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你先回去好好想一想,下次咱们再接着谈好吗?
    求助者:好的,谢谢您。

    该求助者关于夫妻关系的说法是()。单选
    A:违反黄金规则
    B:违反平等规则
    C:符合黄金规则
    D:符合平等规则

    答案:A
    解析: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技能中的参与性技术【试题解析】心理咨询初期阶段要使用各种参与性技术,目的是为了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提问技术主要包含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开放式提问就像问答题,提问没有预设的答案,会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封闭式提问就像选择题,带有预设的答案,以便咨询师澄清事实、获取重点或缩小讨论的范围。而对于“直接提问”和“间接提问”,一般指初诊接待时咨询师对求助者求助动机的了解,如“你有什么问题,说吧”,“你希望我能够为你提供哪些帮助”。本案例咨询师开头对话的提问有“请你说说吵架的具体原因,行吗”,“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这两种提问都属于开放式提问。故答案为A。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不合理信念【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中的不合理信念有十一种,归纳和简化为三种即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1.绝对化要求: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与“必须”和“应该”联系在一起,反映求助者过分强调个人意志。2.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反映求助者不确切的价值评判。3.糟糕至极: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一旦人们认为糟糕透顶的事情发生,就会引发极度的负性情绪。本案例中求助者存在的:非理性信念:其一: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求助者:我对他这么好,可他为什么会对我这样?心理咨询师: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你希望他和你一样经常主动给你打电话,时时刻刻关心你,是吗?求助者:是的,最起码能够随时找到他。以上对话反映的是求助者运用了“反黄金规则——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是求助者对丈夫的绝对化要求。其二:求助者:我好像明白点了,可我一打不通他的电话就特别生气,什么坏想法都来了。你说我该怎么办?(糟糕至极)故答案为AD。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修通阶段之反黄金规则【试题解析】“黄金规则”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去对待别人,是一种理性观念。“反黄金规则”即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是一种非理性观念。案例中,妻子给丈夫打电话,丈夫也必须对妻子打电话表示关心,就是一种反黄金规则的非理性观念。
    【考察重点】沉默类型的识别【试题解析】求助者常见的六种沉默类型: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是否要说出来;茫然型:不知说什么好、搞不清楚自己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咨询师提问失误求助者不理解;情绪型:由求助者的气愤、恐惧或羞愧等情绪所致,害怕出现某种情况、为某些事羞愧或对咨询师感到气愤;思考型:正在进行包含体会、领悟、回忆或体验的自我探索;内向型:比较内向、不擅言谈;反抗型:不愿、不想接受咨询、缺乏咨询动机。除了思考型的沉默是正性的、积极的以外,其他五种都是阻抗型的沉默,区别时可以站在求助者的立场上来体验求助者当时的内心感受,一般比较积极的就是思考型的,其他的根据具体描述来判断。案例资料中求助者的沉默表现为:心理咨询师:你对他的关心是经常给他打电话,他就一定要像你对他那样的对你吗?求助者:······(沉默)好像也不一定······是我对他要求太高了?求助者在案例中比较健谈,最不可能的应该是内向型。故答案为D。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核心理论【试题解析】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该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咨询师通过对话确认求助者的情绪问题不是外界事件产生的,而是她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表面上看好像是丈夫不主动打电话给妻子A,问题的本质却是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B在起作用。使求助者产生了C“我现在一听占线气就不打一处来,恨不得把电话都摔了。我跟他说,再这样没法跟你过了”。因此本题答案为C。
    【考察重点】参与性技术与影响性技术的识别【试题解析】详细解释参考第65题。内容表达属于影响性技术,故答案为BCD。
    【考察重点】影响性技术的使用【试题解析】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本案例中没有体现出咨询师运用了情感表达技术,故答案为ABD。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人性观【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的人性观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因此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具有非理性信念。当一些人陷于困扰状态中难以自拔时,就需要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加以治疗或干预。因此答案为B。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适用人群【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对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领悟力较强的求助者效果更好。对于那些偏执以及领悟困难的求助者难以有效。故答案为A。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各阶段的工作目的【试题解析】根据案例描述: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求助者:我对他这么好,可他为什么会对我这样?心理咨询师: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你希望他和你一样经常主动给你打电话,时时刻刻关心你,是吗?求助者:是的,最起码能够随时找到他。心理咨询师:你对他的关心是经常给他打电话,他就一定要像你对他那样的对你吗?以上对话中,咨询师帮助求助者找出对丈夫有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信念。求助者:······(沉默)好像也不一定······是我对他要求太高了?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对他的要求是否合理?他对你其他方面都不好吗?求助者:好像也不是,他对我的父母和我都挺好,每月都按时往家里寄钱。心理咨询师:是啊,其实夫妻之间的关心除了打电话还有很多表达方式,打电话并不代表全部,是吗?求助者:我好像明白点了······此段对话说明咨询师在帮助求助者改变不合理信念。本案例使用“反黄金规则”这种方式推出求助者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信念,尚未建立合理信念,故答案为AB。

  • 第18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工人。
    案例介绍:求助者结婚两年,但因工作关系,一直两地分居。最近,经常因小事与丈夫发生争执。目前处于“冷战”状态,非常苦恼。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
    求助者:我们俩总是吵架,我都快烦死了,现在失眠、健忘,还爱发脾气,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很影响工作,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请你说说吵架的具体原因,行吗?
    求助者:我们本来见面机会就少,只能电话联系,总是我打给他。最可气的是,他的电话还经常占线。后来发现他那是在跟别人聊天。为这事我跟他吵了好多次,可他就是不听,说是跟同事有事。我现在一听占线气就不打一处来,恨不得把电话都摔了。我跟他说,再这样没法跟你过了。可他还是老样子,我现在已经快一个多月没理他了,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
    求助者:我对他这么好,可他为什么会对我这样?
    心理咨询师: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你希望他和你一样经常主动给你打电话,时时刻刻关心你,是吗?
    求助者:是的,最起码能够随时找到他。
    心理咨询师:你对他的关心是经常给他打电话,他就一定要像你对他那样的对你吗?
    求助者:······(沉默)好像也不一定······是我对他要求太高了?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对他的要求是否合理?他对你其他方面都不好吗?
    求助者:好像也不是,他对我的父母和我都挺好,每月都按时往家里寄钱。
    心理咨询师:是啊,其实夫妻之间的关心除了打电话还有很多表达方式,打电话并不代表全部,是吗?
    求助者:我好像明白点了,可我一打不通他的电话就特别生气,什么坏的想法都来了。你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你先回去好好想一想,下次咱们再接着谈好吗?
    求助者:好的,谢谢您。

    心理咨询师在这段咨询对话开始时使用的提问方式是()。单选
    A:开放式提问
    B:直接提问
    C:封闭式提问
    D:间接提问

    答案:A
    解析: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技能中的参与性技术【试题解析】心理咨询初期阶段要使用各种参与性技术,目的是为了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提问技术主要包含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开放式提问就像问答题,提问没有预设的答案,会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封闭式提问就像选择题,带有预设的答案,以便咨询师澄清事实、获取重点或缩小讨论的范围。而对于“直接提问”和“间接提问”,一般指初诊接待时咨询师对求助者求助动机的了解,如“你有什么问题,说吧”,“你希望我能够为你提供哪些帮助”。本案例咨询师开头对话的提问有“请你说说吵架的具体原因,行吗”,“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这两种提问都属于开放式提问。故答案为A。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不合理信念【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中的不合理信念有十一种,归纳和简化为三种即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1.绝对化要求: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与“必须”和“应该”联系在一起,反映求助者过分强调个人意志。2.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反映求助者不确切的价值评判。3.糟糕至极: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一旦人们认为糟糕透顶的事情发生,就会引发极度的负性情绪。本案例中求助者存在的:非理性信念:其一: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求助者:我对他这么好,可他为什么会对我这样?心理咨询师: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你希望他和你一样经常主动给你打电话,时时刻刻关心你,是吗?求助者:是的,最起码能够随时找到他。以上对话反映的是求助者运用了“反黄金规则——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是求助者对丈夫的绝对化要求。其二:求助者:我好像明白点了,可我一打不通他的电话就特别生气,什么坏想法都来了。你说我该怎么办?(糟糕至极)故答案为AD。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修通阶段之反黄金规则【试题解析】“黄金规则”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去对待别人,是一种理性观念。“反黄金规则”即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是一种非理性观念。案例中,妻子给丈夫打电话,丈夫也必须对妻子打电话表示关心,就是一种反黄金规则的非理性观念。
    【考察重点】沉默类型的识别【试题解析】求助者常见的六种沉默类型: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是否要说出来;茫然型:不知说什么好、搞不清楚自己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咨询师提问失误求助者不理解;情绪型:由求助者的气愤、恐惧或羞愧等情绪所致,害怕出现某种情况、为某些事羞愧或对咨询师感到气愤;思考型:正在进行包含体会、领悟、回忆或体验的自我探索;内向型:比较内向、不擅言谈;反抗型:不愿、不想接受咨询、缺乏咨询动机。除了思考型的沉默是正性的、积极的以外,其他五种都是阻抗型的沉默,区别时可以站在求助者的立场上来体验求助者当时的内心感受,一般比较积极的就是思考型的,其他的根据具体描述来判断。案例资料中求助者的沉默表现为:心理咨询师:你对他的关心是经常给他打电话,他就一定要像你对他那样的对你吗?求助者:······(沉默)好像也不一定······是我对他要求太高了?求助者在案例中比较健谈,最不可能的应该是内向型。故答案为D。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核心理论【试题解析】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该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咨询师通过对话确认求助者的情绪问题不是外界事件产生的,而是她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表面上看好像是丈夫不主动打电话给妻子A,问题的本质却是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B在起作用。使求助者产生了C“我现在一听占线气就不打一处来,恨不得把电话都摔了。我跟他说,再这样没法跟你过了”。因此本题答案为C。
    【考察重点】参与性技术与影响性技术的识别【试题解析】详细解释参考第65题。内容表达属于影响性技术,故答案为BCD。
    【考察重点】影响性技术的使用【试题解析】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本案例中没有体现出咨询师运用了情感表达技术,故答案为ABD。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人性观【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的人性观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因此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具有非理性信念。当一些人陷于困扰状态中难以自拔时,就需要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加以治疗或干预。因此答案为B。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适用人群【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对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领悟力较强的求助者效果更好。对于那些偏执以及领悟困难的求助者难以有效。故答案为A。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各阶段的工作目的【试题解析】根据案例描述: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因为什么生气?求助者:我对他这么好,可他为什么会对我这样?心理咨询师: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你希望他和你一样经常主动给你打电话,时时刻刻关心你,是吗?求助者:是的,最起码能够随时找到他。心理咨询师:你对他的关心是经常给他打电话,他就一定要像你对他那样的对你吗?以上对话中,咨询师帮助求助者找出对丈夫有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信念。求助者:······(沉默)好像也不一定······是我对他要求太高了?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对他的要求是否合理?他对你其他方面都不好吗?求助者:好像也不是,他对我的父母和我都挺好,每月都按时往家里寄钱。心理咨询师:是啊,其实夫妻之间的关心除了打电话还有很多表达方式,打电话并不代表全部,是吗?求助者:我好像明白点了······此段对话说明咨询师在帮助求助者改变不合理信念。本案例使用“反黄金规则”这种方式推出求助者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信念,尚未建立合理信念,故答案为AB。

  • 第19题:

    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突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来访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来访者:啊,原来他看不见。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来访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合理情绪疗法适用于()。

    • A、年轻、文化水平较高的来访者
    • B、肯接受挑战的来访者
    • C、年老、文化水平较低的来访者
    • D、偏执的来访者
    • E、自闭的来访者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单选题
    求助者:“我困惑了很久,一直没有告诉我丈夫我想和他离婚,我不敢和他谈这事,因为我担心他受不了”。以下哪一项的释义做得最好( )
    A

    咨询师1:“你想和你丈夫离婚,但是你怕他不同意,是吗?”

    B

    咨询师2:“你想和你丈夫离婚,但你担心他受不了,说明你和他还有感情,是吗?”

    C

    咨询师3:“听起来好像因为你丈夫的反应,你还没有找到告诉他想结束你们关系的方法,是吗?”

    D

    咨询师4:“听起来好像因为你丈夫的反应,你还没有敢告诉他想离婚的事,你要鼓足勇气,因为你迟早要说的,是吗?”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工人。 案例介绍:求助者结婚两年,因工作关系一直两地分居。最近经常因小事与丈夫发生争执,目前处于“冷战”状态。求助者感觉非常苦恼,主动前来求助。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求助者:我们俩总是吵架,我都快烦死了,现在失眠、健忘,还经常忍不住要发脾气,注意力不能集中,很影响工作,您说我该怎么办?心理咨询师:你能说说吵架的具体原因吗? 求助者:我们两地分居,见面机会少。我一直建议他使用微信、QQ什么的,好方便我们视频联系。可是他嫌浪费时间、精力,就是不用。所以我们只能电话联系,还总是我打给他。最可气的是,他的电话还经常占线。后来发现他那是在跟别人聊天。为这事我跟他吵了好多次,可他说是跟同事谈工作。我现在一听占线气就不打一处来,恨不得把电话都摔了。我曾跟他说,再这样没法跟你过了。但他仍然我行我素。我已经一个多月没理他了,他也不主动找我,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是因为什么生气呢? 求助者:我对他那么好,可他为什么会这样对待我?我觉得他不爱我了。 心理咨询师: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你希望他和你一样经常主动给你打电话,时时刻刻关心你,是吗? 求助者:是的,最起码能够随时找到他。 心理咨询师:你对他的关心是经常给他打电话,他就一定要像你对他那样的对你吗?求助者:„„(沉默)好像也不一定„„是我对他要求太高了?心理咨询师:他对你其它方面都不好吗? 求助者:好像也不是,他对我和我的父母都挺好。 心理咨询师:是啊,其实夫妻之间的关心除了打电话还有很多表达方式,打电话并不代表全部,是吗? 求助者:我好像明白点儿了,可我一打不通他的电话就特别生气,什么坏的想法都来了。你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你先回去好好想一想,下次咱们再接着谈好吗?求助者:好吧。谢谢您。 从对话可以看出,心理咨询师认为引起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不是()。
    A

    妻子对丈夫的评价

    B

    个性因素

    C

    丈夫不主动打电话

    D

    不合理的信念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突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来访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来访者:啊,原来他看不见。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来访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这段咨询最可能发生在()。
    A

    建立求助动机阶段

    B

    诊断阶段

    C

    领悟阶段

    D

    巩固阶段

    E

    识别不良的适应认知阶段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来访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来访者:那是什么原因?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自己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就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在该案例中,根据ABC理论,求助者的A是()。
    A

    丈夫有外遇

    B

    夫妻经常吵架

    C

    来访者情绪低落

    D

    来访者疑心过重

    E

    心里难受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