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伤寒、副伤寒伤寒治疗原则”相关问题
  • 第1题:

    临床上主要用以治疗伤寒、副伤寒的是( )。


    正确答案:A

  • 第2题:

    伤寒、副伤寒伤寒鉴别诊断


    答案:
    解析:
    1.病毒感染 起病较急,多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常无缓脉、脾大或玫瑰疹,伤寒的病原与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常在1~2周内不治而愈。
    2.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地方性斑疹伤寒多见夏秋。一般起病较急,脉搏较速,多有明显头痛。第5-6病日出现皮疹,数量多且可有出血性皮疹。外斐氏反应阳性。治疗后退热比伤寒为快。
    3.钩端螺旋体病 本病的流感伤寒型在夏秋季流行期间常见,起病急,伴畏寒发热,发热与伤寒相似。但此病有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有眼结合膜充血,全身酸痛,尤以腓肠肌疼痛与压痛为著,以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血象白细胞数增高。进行有关病原、血清学检查即确诊。
    4.急性病毒性肝炎 伤寒并发中毒性肝炎易与病毒性肝炎相混淆,但前肝功能损害较轻,有黄疸者黄疸出现后仍发热不退,并有伤寒的其他特征性表现,且病原及血清学检查均为阳性。
    5.布氏杆菌病 患者有与病畜(牛、羊、猪)接触史,或有饮用未消毒的乳制品史。本病起病缓慢,发热多为波浪型,多汗,并有关节痛或肌痛等症状。病程迁延,易于复发。确诊需有血液或骨髓培养出病原体、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
    6.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患者多有结核病史或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发热不规则,常伴盗汗、脉搏增快、呼吸急促等。发病2周后X线胸片检查可见双肺有弥漫的细小粟粒状病灶。
    7.败血症 败血症多有原发病灶,热型多不规则,常呈弛张热、伴寒战、无相对缓脉。白细胞总数虽可减少,但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
    8.其他疾病 如恶性组织细胞病、风湿热以及变应性亚败血症等,有时需进行鉴别。

  • 第3题:

    伤寒、副伤寒伤寒治疗原则


    答案:
    解析:
    1.一般治疗 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两次粪便培养阴性。发热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注意皮肤及口腔的护理、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腹部、粪便等变化。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无渣饮食。避免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
    2.对症治疗
    (1)高热时适当应用物理降温,不宜用发汗退热药,以免虚脱。
    (2)便秘时用开塞露或生理盐水低压灌肠,禁用泻药。
    (3)腹泻时可用收敛药,忌用阿片制剂。
    (4)腹胀可用松节油腹部热敷及肛管排气,禁用新斯的明类药物。
    3.病原菌治疗
    (1)喹诺酮类抗菌剂孕妇和儿童慎用。疗程10~14天,或热退后7~10天。严重病例可选择联合抗生素治疗,一般喹诺酮类药物联合第三代头孢菌素。
    (2)氨苄青霉素在胆汁中浓度高,用于慢性带菌者。
    (3)头孢菌素。
    (4)氯霉素少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发生粒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此在疗程中应经常检查血象。
    4.并发症治疗
    (1)肠出血 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神志变化及便血情况;禁食或进少量流质;注意水、电解质的补充并加用止血药;根据出血情况酌量输血;如患者烦躁不安可给予镇静剂;经积极治疗仍出血不止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2)肠穿孔 对局限性穿孔者禁食、胃肠减压,加强支持疗法,加强抗感染治疗。肠穿孔伴发腹膜炎的患者应及早手术治疗,同时加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

  • 第4题:

    副伤寒诊断与治疗


    答案:
    解析:
    副伤寒甲、乙、丙的诊断、治疗与伤寒大致相同。对并发化脓性病灶者,一旦脓肿形成,可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

  • 第5题:

    下列细菌中,H2S阴性的是()

    • A、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 B、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 C、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 D、伤寒沙门菌
    • E、鼠伤寒沙门菌

    正确答案:A

  • 第6题:

    有关副伤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 B、副伤寒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 C、各种副伤寒杆菌均有“O”和“H”抗原
    • D、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较低

    正确答案:B

  • 第7题:

    下列疾病中可用肥达试验进行协助诊断的是( )

    • A、伤寒
    • B、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副伤寒
    • C、斑疹伤寒
    • D、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副伤寒
    • E、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副伤寒

    正确答案:A,B,D,E

  • 第8题:

    男,36岁。发热半个月。热型不规则,伴有轻度腹泻。血白细胞正常。肥达反应:"O"1:320,"H"1:80。副伤寒A1:80,副伤寒B1:640。外斐反应OX191:40.临床诊断首先考虑()

    • A、伤寒
    • B、副伤寒甲
    • C、副伤寒乙
    • D、副伤寒丙
    • E、斑疹伤寒

    正确答案:C

  • 第9题:

    多选题
    下列疾病中可用肥达试验进行协助诊断的是()
    A

    伤寒

    B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副伤寒

    C

    斑疹伤寒

    D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副伤寒

    E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副伤寒


    正确答案: D,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伤寒、副伤寒伤寒鉴别诊断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是(  )。
    A

    B

    C

    D

    E


    正确答案: A
    解析:
    氯霉素为广谱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特别是对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抑制作用最强,因而用作治疗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的首选药。

  • 第12题:

    问答题
    伤寒、副伤寒伤寒概述

    正确答案: 1.概念伤寒是伤寒杆菌污染了水或食物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该病常年发病,但以夏秋季为主。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
    2.病原学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中的D族。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有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伤寒杆菌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在体内均能诱生相应的抗体。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生活力强,耐低温,但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加热600C15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消毒饮用水余氯达0.2~0.4mg/L时迅速杀灭。
    3.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对伤寒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再次患病者极少。
    (4)流行特征本病终年可见,但以夏秋季最多。一般以儿童及青壮年居多。
    4.病理伤寒的主要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增生性反应,以回肠末端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最为显著。"伤寒细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若伤寒细胞聚积成团,则称为"伤寒小结"。除肠道病变外,肝、脾也非常显著。胆囊呈轻度炎症病变。少数患者痊愈后伤寒杆菌仍可在胆囊中继续繁殖而成为慢性带菌者。心脏、肾等脏器也有轻重不一的中毒性病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治疗伤寒、副伤寒选用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伤寒、副伤寒伤寒概述


    答案:
    解析:
    1.概念 伤寒是伤寒杆菌污染了水或食物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该病常年发病,但以夏秋季为主。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
    2.病原学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中的D族。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有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伤寒杆菌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在体内均能诱生相应的抗体。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生活力强,耐低温,但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加热600C15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消毒饮用水余氯达0.2~0.4mg/L时迅速杀灭。
    3.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为患者及带菌者。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人对伤寒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再次患病者极少。
    (4)流行特征本病终年可见,但以夏秋季最多。一般以儿童及青壮年居多。
    4.病理伤寒的主要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增生性反应,以回肠末端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最为显著。"伤寒细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若伤寒细胞聚积成团,则称为"伤寒小结"。除肠道病变外,肝、脾也非常显著。胆囊呈轻度炎症病变。少数患者痊愈后伤寒杆菌仍可在胆囊中继续繁殖而成为慢性带菌者。心脏、肾等脏器也有轻重不一的中毒性病变。

  • 第15题:

    伤寒和副伤寒


    答案:
    解析:
    (一)疾病概述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伤寒、副伤寒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玫瑰疹、相对缓脉、脾大等,部分病例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严重者可出现溶血『生尿毒综合征危及生命。
    目前已知伤寒杆菌引起疾病为伤寒;副伤寒杆菌分为甲、乙、丙(A、B、C),可引起甲、乙、丙副伤寒。
    伤寒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在饮水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发病以水传播为主,并能引起水型暴发;在自来水化地区和城市,伤寒主要通过食物传播,甚至借助食物引起食源性暴发。伤寒好发季节为夏秋季,8~10月份是伤寒的季节高峰;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发病主要年龄在青壮年。
    目前伤寒、副伤寒预防措施主要以做好饮水、饮食卫生等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性措施预防控制。
    (二)疫情处置
    发生疫情后的处置主要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采取控制措施,疫情处置又分为散发疫情处置和暴发疫情处置。
    1.散发疫情处置
    (1)传染源控制措施
    1)病例诊断: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应熟悉和掌握伤寒、副伤寒诊疗技术,对出现伤寒、副伤寒疑似症状的就诊患者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或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做出早期诊断。
    国家制定的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为:
    ①疑似病例: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地区,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或反复发热3天或以上,体温≥38℃,伴头痛、乏力、腹部不适等症状,但实验室检验结果尚未明确的病例。
    ②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的病例作为临床诊断病例: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或反复发热5天或以上,体温≥39℃,头痛、全身乏力、表情淡漠、相对缓脉、伴消化道症状或皮肤充血或多系统受累表现,白细胞总数低或正常。
    ③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如有以下项目之一者即为确诊病例:a.从血、粪便、骨髓、尿等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b.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伤寒或副伤寒鞭毛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血清效价4倍以上增高。
    2)疫情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对诊断为临床诊断、实验室确诊的伤寒、副伤寒病例,应按照传染病网络报告要求,做好网络直报,无条件进行网络直报的医院,应及时将填写的传染病报告单用传真方式传至医院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其代做网络直报,对死亡病例应及时做好更正报告。
    3)患者隔离治疗:对诊断为临床诊断、实验室确诊的伤寒、副伤寒患者应送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病房的医院隔离治疗,经正规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1周后,粪检2次阴性(2次之间隔为2~3天),方可解除隔离。
    4)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伤寒、副伤寒疫情报告后,应组织人员按照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要求,对伤寒、副伤寒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掌握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经过、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以帮助核实诊断,查找传染来源和传播途径。追踪和掌握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5)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指曾护理过伤寒、副伤寒病例,或与伤寒、副伤寒病例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人员。
    流行病学调查时,及时掌握密切接触者与患者接触时间、地点、接触方式及与患者关系等情况,并做好记录与登记。
    对伤寒、副伤寒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做好医学观察,观察期限以最后接触之日计算,伤寒不少于23天,副伤寒不少于15天。在观察期间内发现有发热等伤寒、副伤寒类似症状者应做粪便培养1次,同时劝其前往医院诊治。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由所在地乡村医生、校医、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等负责。
    解除医学观察期标准为医学观察期满且密切接触者中未出现伤寒、副伤寒患者。
    6)访视:对培养阳性伤寒、副伤寒病例访视至少2次(出院后半个月内1次、结案1次);对重点职业人群伤寒、副伤寒病例至少访视3次(出院后半个月1次、出院后1个月、结案),访视内容为掌握患者恢复情况、指导病家做好粪便处理、饮食饮水个人卫生,撤销管理前患者粪便采样、送检等。
    (2)传播途径控制措施:做好饮水、饮食卫生和健康教育:在观察期内,指导病家做好饮水、饮食卫生,将伤寒、副伤寒预防知识告诉病家,督促留家患者做好治疗。
    (3)保护易感人群措施
    预防性服药:对确认的密切接触者可应用诺氟沙星(氟哌酸)或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复方新诺明)进行预防性服药。
    2.暴发疫情控制措施暴发疫情指在局部地区或单位(比如在一个自然村或一个居委会、或一个单位团体),2周内出现5例或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
    (1)传染源控制措施
    1)病例诊断: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应熟悉和掌握伤寒、副伤寒诊疗技术,在诊疗中发现集体单位2周内出现5例或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或流脑诊断标准做出早期诊断,应电话向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病例诊断可参照散发疫情中的伤寒诊断。
    2)疫情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对集体单位2周内出现5例或以上伤寒、副伤寒疑似症状的就诊病例按照流脑诊断标准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断、实验室确诊的伤寒、副伤寒病例,除做好电话报告外,应按照传染病网络报告要求,做好网络直报,无条件进行网络直报的医院,应及时将填写的传染病报告单用传真方式传至医院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其代做网络直报,对疑似、死亡病例应及时做好更正报告。
    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报告后,应派员赴现场调查核实,同时用电话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发病时间、地点、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初步发病原因等内容。同时电话报告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
    3)患者隔离治疗:对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检、实验室确诊的伤寒、副伤寒患者应送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病房的医院隔离治疗,患者隔离期和出院标准可依照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执行。
    4)流行病学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报告后,应组织人员按照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要求,对伤寒、副伤寒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掌握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经过、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以帮助核实诊断,分析寻找共同特征,暴发疫情的性质和波及范围,追踪和掌握密切接触者,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控制疫情暴发,防止疫情扩散与传播。
    5)确定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在流行病学调查时,及时掌握密切接触者与患者接触时间、地点、接触方式及与患者关系等情况,并做好记录。对确认为密切接触者,要求密切接触者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医学观察,观察内容为掌握密切接触者有无发热、腹泻等疑似伤寒、副伤寒症状。医学观察期为最后接触患者日起7天。
    解除医学观察期标准为以最后接触之日计算,伤寒不少于23天,副伤寒不少于15天。
    (2)传播途径控制措施:做好饮水、饮食卫生和健康教育:封闭或停用被伤寒、副伤寒污染的水源,停止销售并销毁被伤寒、副伤寒污染的食品;在观察期内,指导病家做好饮水、饮食卫生;将伤寒、副伤寒预防知识告诉病家,督促留家患者做好治疗。
    (3)保护易感人群措施
    预防性服药:对确认的密切接触者可应用诺氟沙星(氟哌酸)或复方磺胺甲基异嗯唑(复方新诺明)进行预防性服药。
    (三)卫生处理
    对住院患者的病家做好终末消毒,对留家患者应指导病家做好对粪便、便器、食具、衣被及居室环境日常性消毒。
    1.消毒对象患者家庭室内地面、墙壁、门窗、暴露的用具;衣物、被褥,患者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及容器;餐具;家用物品、玩具等。
    2.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的选择使用对伤寒副伤寒疫点处理一般选择过氧乙酸、漂白粉等消毒剂。
    消毒方法:对患者家庭室内地面、墙壁、门窗用0.2%~0.5%过氧乙酸喷洒,地面消毒由外向内喷洒;耐热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分钟,不耐热的毛衣、毛毯、被褥、尼龙制品采用过氧乙酸(每立方米15%过氧乙酸溶液7ml(1g/m))熏蒸2小时;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按照稀薄排泄物1000ml加入漂白粉50g或20000mg/L,搅拌放置2小时,成形粪便按照20%漂白粉2份加1份粪便搅拌,放置2小时,无粪的尿液按1000ml加入干漂白粉5g,其他如痰、脓、唾液等加入等量1%过氧乙酸进行消毒,作用30~60分钟;餐具煮沸消毒10~15分钟,或用0.5%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再用清水洗净;食物用0.2%~0.5%过氧乙酸浸泡10分钟,剩余不可再食用的饭菜、食品可焚烧处理;家用物品、家具、玩具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或喷洒或擦洗消毒,布制玩具焚烧处理;纸张、报纸用过氧乙酸熏蒸,无运用价值的报纸、纸张焚烧;手与皮肤用0.5%碘伏溶液涂擦,作用1~3分钟。

  • 第16题:

    伤寒、副伤寒的病原体为()。

    • A、伤寒沙门菌
    • B、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 C、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 D、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正确答案:A,B,C,D

  • 第17题:

    已知具有Ⅵ抗原的沙门菌菌型有()。

    • A、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
    • B、鼠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
    • C、伤寒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都柏林沙门菌
    • D、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都柏林沙门菌
    • E、伤寒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所有伤寒、副伤寒病人或疑似伤寒病人都()。

    • A、隔离治疗
    • B、不需隔离治疗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肥达试验可协助诊断()

    • A、伤寒
    • B、甲型副伤寒杆菌所致副伤寒
    • C、乙型副伤寒杆菌所致副伤寒
    • D、丙型副伤寒杆菌所致副伤寒
    • E、斑疹伤寒

    正确答案:A,B,C,D

  • 第20题:

    单选题
    男,36岁,发热半个月,热型不规则伴有轻度腹泻,血白细胞正常,肥达反应:“O”1:320,“H”1:80,副伤寒A 1:80,副伤寒B 1:640,外斐反应O×191:40,,临床诊断首先考虑(  )。
    A

    伤寒

    B

    副伤寒甲

    C

    副伤寒乙

    D

    副伤寒丙

    E

    斑疹伤寒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伤寒、副伤寒伤寒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1.一般治疗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两次粪便培养阴性。发热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注意皮肤及口腔的护理、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腹部、粪便等变化。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无渣饮食。避免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
    2.对症治疗
    (1)高热时适当应用物理降温,不宜用发汗退热药,以免虚脱。
    (2)便秘时用开塞露或生理盐水低压灌肠,禁用泻药。
    (3)腹泻时可用收敛药,忌用阿片制剂。
    (4)腹胀可用松节油腹部热敷及肛管排气,禁用新斯的明类药物。
    3.病原菌治疗
    (1)喹诺酮类抗菌剂孕妇和儿童慎用。疗程10~14天,或热退后7~10天。严重病例可选择联合抗生素治疗,一般喹诺酮类药物联合第三代头孢菌素。
    (2)氨苄青霉素在胆汁中浓度高,用于慢性带菌者。
    (3)头孢菌素。
    (4)氯霉素少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发生粒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此在疗程中应经常检查血象。
    4.并发症治疗
    (1)肠出血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神志变化及便血情况;禁食或进少量流质;注意水、电解质的补充并加用止血药;根据出血情况酌量输血;如患者烦躁不安可给予镇静剂;经积极治疗仍出血不止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2)肠穿孔对局限性穿孔者禁食、胃肠减压,加强支持疗法,加强抗感染治疗。肠穿孔伴发腹膜炎的患者应及早手术治疗,同时加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副伤寒诊断与治疗

    正确答案: 副伤寒甲、乙、丙的诊断、治疗与伤寒大致相同。对并发化脓性病灶者,一旦脓肿形成,可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肥达试验可协助诊断()
    A

    伤寒

    B

    甲型副伤寒杆菌所致副伤寒

    C

    乙型副伤寒杆菌所致副伤寒

    D

    丙型副伤寒杆菌所致副伤寒

    E

    斑疹伤寒


    正确答案: E,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多选题
    伤寒、副伤寒的病原体为()。
    A

    伤寒沙门菌

    B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C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D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