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口腔黏膜及皮肤窦道和瘘管概述。”相关问题
  • 第1题:

    口腔黏膜局部缺损深达肌层,该病变属于

    A.瘘管

    B.溃疡

    C.窦道

    D.糜烂


    正确答案:B

  • 第2题:

    新生儿败血症出生后感染的主要途径是A.口腔黏膜B.呼吸道C.脐部和皮肤黏膜S

    新生儿败血症出生后感染的主要途径是

    A.口腔黏膜

    B.呼吸道

    C.脐部和皮肤黏膜

    D.泌尿道

    E.消化道


    正确答案:C
    新生儿败血症出生后感染的主要途径是脐部和皮肤黏膜损伤处。

  • 第3题:

    口腔黏膜及皮肤窦道和瘘管病史采集要点


    答案:
    解析:
    1.关于窦道和瘘管详细询问患者窦道和瘘管发生的时间;有无液体流出;如有液体流出,流出液为何种性质(脓液、血性、清亮液体、黏液等)。
    2.窦道和瘘管发生前有无牙痛史、牙髓病史、反复肿痛史、牙髓治疗史以及有无外伤手术史。
    3.有无牙浮起、松动、移位、流血、流脓等症状。
    4.对于发生于颈部及腮腺区的窦道和瘘管,要仔细询问有无局部肿块史,肿块变化情况(有无增大或减小史),有无疼痛。
    5.全身情况是否有发热、寒战、疲倦无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伴随症状及轻重程度,发病以来全身的一般情况:食欲、睡眠、尿便情况等。
    6.诊治经过是否作过诊治、何处诊治以及诊治经过,是否应用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效果,具体药物名称、剂量。
    7.相关病史传染病史、手术史、放疗史、化疗史、过敏史等,如考虑为先天性窦道或瘘管,尚需询问家族史。

  • 第4题:

    口腔黏膜白色斑纹的概述。


    正确答案: 口腔黏膜白色斑纹是发生在口腔黏膜的较为常见的损害,黏膜及皮肤可单独或同时发生,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该类病损涉及疾病较多,且多数为癌前状态。一般来说,此类损害通过病史询问和临床检查即可明确诊断,但较口腔科其他症状,其病史及检查应更为详尽。口腔检查要细致全面,辅助检查尤其是活体组织检查甚为必要,其目的一是确定诊断,二是排除恶变。口腔黏膜白色斑纹类疾病主要有口腔白色角化病、口腔白斑病、口腔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白色海绵状斑痣、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先天性角化病等。
    1.起病时间及发病情况仔细询问病损的确切发生时间和病程;急性发作还是缓慢发生;发作时间及发生部位的规律性;病损加重或减轻的因素;自觉症状的严重性。白色斑纹类疾病多呈慢性迁延过程,患者大多说不清初次发作的确切时间,但起病时间和发病情况对此类疾病有较为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根据上述要点即能对可能疾病有一初步诊断。
    2.病因及诱因引起口腔黏膜白色斑纹类损害的病因不甚明确,应详细询问发生白色斑纹的有关因素或诱发原因,一般情况下,病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心理因素
    该类病损尤其是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生、发展与身心因素密切相关。
    (2)内分泌因素
    与口腔扁平苔藓关系密切,如雌二醇及睾酮降低。
    (3)免疫因素
    口腔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可能为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性疾病。
    (4)感染因素
    口腔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口腔白斑病与病毒、细菌、白色念珠菌感染有一定关系。
    (5)遗传因素
    部分口腔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白色海绵状斑痣、口腔黏膜下纤维变性、先天性角化病、先天性角化不良病、遗传性良性上皮内角化病具有家族史或为遗传性疾病。
    (6)物理化学因素
    盘状红斑狼疮、口腔白斑病与吸烟、喜饮烈性酒、嚼槟榔、日照、寒冷刺激有密切关系。
    (7)机械因素
    口腔白色角化病、盘状红斑狼疮、口腔白斑病与残冠、残根、错位牙、不良修复体、不良习惯有一定关系。
    (8)其他因素
    糖尿病、肝炎、高血压、消化道功能紊乱、微量元素异常、微循环障碍、某些药物等与口腔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口腔白斑病有关。
    3.主要病损特点
    病损发生的部位和特征以及病变的严重性是检查的重点,尤其是特征性损害,对于某些疾病具有诊断性意义,例如发生在双侧颊黏膜的条纹状白色病损是口腔扁平苔藓的典型表现。病变发生与时间的关系、使病情加重或减轻的有关因素也应详细询问,因为有些特征性损害与诱发因素有直接关系,如烟碱性白色角化病。对常见的发生口腔黏膜白色斑纹的疾病及其病损特点分述如下。
    (1)口腔扁平苔藓
    中年女性多见,口腔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多呈对称性,常见于双侧颊黏膜。病变由白色或灰白色小丘疹组成的网状、树枝状或环状条纹构成,病变区域与正常黏膜之间无明显界限。一般无自觉症状,病变发生糜烂时局部有疼痛。可伴发皮肤和指(趾)甲病损。属癌前状态,对难以确诊者需行病理学检查。
    (2)口腔白斑症
    多见于成年男性,口腔任何部位均可发病,好发于颊黏膜咬合线区域,其次为舌部。病损为不能擦除的白色斑块或斑片,平或稍突出于黏膜表面,可有粗糙感,部分病变发生糜烂或溃疡时,可有局部疼痛感。脱落细胞学检查及甲苯胺蓝染色对诊断有辅助作用。属于癌前病变,有癌变倾向者应密切观察,必要时多次组织活检。
    (3)盘状红斑狼疮
    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下唇唇红黏膜,典型损害为中心凹陷、边缘微隆的圆形或椭圆形盘状红斑糜烂,周边有红晕或扩张的毛细血管,外围围绕放射状排列的细短白色条纹或黑色弧线。病变区可超出唇红缘而使唇红与皮肤交界消失,此为该病的特征性表现。红斑糜烂时有明显的灼痛。可伴有皮肤持久性红斑及鳞屑损害,好发于面部,鼻部周围"蝴蝶斑"为皮肤损害典型表现。部分患者伴有全身症状,对该类患者应做全身检查以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组织活检具有重要意义。
    (4)口腔白色角化病
    可发生在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唇、颊、舌多见。为灰白、浅白色边界不清的斑块;平或微高出黏膜,表面光滑,基底柔软;无自觉症状。腭部为烟草性口炎,均匀弥散白色角化,伴有散在红点;颊部多有牙尖、阻生齿、残根刺激;唇部为烟斑,在唇吻合缘处。
    (5)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好发于中年人,一般有咀嚼槟榔史。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均可发病,黏膜苍白或灰白色病损,为上皮下胶原纤维变性。黏膜弹性降低,呈条索状,临床上表现为口腔黏膜烧灼痛、口干、麻木、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等,可发生水疱、溃疡等。属于癌前状态,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4.病情发展与演变
    病变的性质或程度有无改变;是否有新发症状出现;症状逐渐减轻还是加重。对于此类疾病,病变性质的改变或病情加重则有发生癌变的可能。
    5.伴随症状
    除特征性的白色斑纹类损害外,某些伴随症状对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6.诊治经过
    就诊前的治疗过程、治疗方法及药物,疗程及疗效如何,治疗对病损的影响。
    7.全身状况
    包括精神、体力状态、食欲、大小便、发热及睡眠情况。
    8.其他情况
    系统询问既往史、药物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 第5题:

    皮肤脓肿破溃留下的缺损称为()

    • A、瘘管
    • B、窦道
    • C、空洞
    • D、溃疡
    • E、糜烂

    正确答案:D

  • 第6题:

    简述口腔黏膜及皮肤窦道和瘘管临床特点及鉴别要点。


    正确答案: 1.第三磨牙(智齿)冠周炎第三磨牙冠周炎常向磨牙后区扩散,形成骨膜下脓肿,脓肿向外穿破,在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缘之间的薄弱处发生皮下脓肿,当穿破皮肤后,可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沿下颌骨外斜线向前方,可在相当于下颌第一磨牙颊侧黏膜转折处的骨膜下形成脓肿或破溃成瘘。
    2.慢性根尖周炎大多数由牙髓坏疽而来,一部分因急性根周炎未经彻底治疗而转成的。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咀嚼时轻度痛或不适感。有牙病史。患牙有牙髓病史、反复肿痛史,或牙髓治疗史,无探痛而有轻叩痛或不适感,窦型慢性根尖周脓肿患牙根尖区唇、颊侧牙龈可见瘘孔。
    3.慢性颌骨骨髓炎是由于急性颌骨骨髓炎治疗不当,进入慢性期,一般在发病2周以后,进入死骨形成及分离阶段。此时口腔内及颌面部皮肤形成多数瘘孔,大量炎性肉芽组织增生,长期排脓,有时可有死骨片及瘘孔排出,大块死骨形成,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出现咬合错乱和面部畸形。
    4.牙髓牙周联合病变常见于由牙髓病引起的牙周病变。本病变临床上以下特点:有牙体病存在,如深龋、隐裂、牙体发育畸形;有经久不愈的瘘管或反复肿胀;单面深袋;X线片示"烧瓶样损害"。
    5.涎瘘是指涎液不经导管系统排入口腔而流向面颊部皮肤表面。腮腺是常见部位,损伤是主要原因,手术损伤也可导致涎瘘的发生;化脓性感染或其他疾病也可能破坏腺体或导管而产生涎瘘。特点是瘘口处可见清亮涎液流出,进食、咀嚼时,涎液流出量显著增加。
    6.先天性瘘管
    (1)先天性耳前瘘管:为第一第二鳃弓的耳郭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的遗迹,是一种临床上很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瘘管的开口很小,多位于耳轮脚前,少数可在耳郭之三角窝或耳甲腔部。一般无症状,偶尔局部发痒,检查时仅见外口为皮肤上一个小凹,挤压可有少量白色皮脂样物,有微臭。感染时,局部红肿、疼痛、溢脓,重者周围组织肿胀,皮肤可以溃破形成多个漏孔。排脓后,炎症消退,可暂时愈合。常反复发作,形成瘢痕,多见于耳屏前上方发际附近,瘘管深长者,可影响耳道软骨部及耳郭,一般不波及耳后沟及耳道骨部。
    (2)甲状舌管瘘:可发生于颈部中线自舌盲孔至甲状软骨平面的任何部位,舌骨上下部多见。肿物直径一般为2~3cm大小,圆形、质软,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位于舌骨以下的囊肿,可在舌骨体与囊肿之间触及坚韧的条索状物与舌骨体粘连,并可随吞咽及伸舌等动作而移动;一般没有自觉症状。如位于舌盲孔附近,可使舌根肿胀,出现吞咽、语言、呼吸障碍;如果囊肿感染破溃,或由于误诊为脓肿行切开引流,则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瘘管称"甲状舌管瘘"。
    (3)鳃裂瘘:鳃裂囊肿位于面颈侧方。第一鳃裂位于下颌角以上及腮腺区;第二鳃裂位于肩胛舌骨肌水平以上;第三第四鳃裂位于颈根区。囊肿表面光滑,偶有分叶状,大小不一,生长缓慢。触诊质软,有波动感,无搏动。一般无自觉症状。如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后肿块可骤然增大,感觉不适。若继发感染,可伴发疼痛并放射至腮腺区,如果囊肿穿破后可以长期不愈而形成鳃裂瘘。先天性未闭者,称原发性鳃裂瘘。
    (4)先天性下唇窦道:较罕见畸形,常伴有唇和(或)腭裂,又称作VanderWoude综合征。多为两个,位于唇红部中线的两旁。窦道口为圆形凹陷或横向裂隙,周缘稍隆起,略呈乳头状,直径2~3mm,窦道细如发丝,深浅不一,浅似小窝,并穿通口轮匝肌向深部伸展,长约2cm,盲端与窦道相通。可见有黏液分泌,进食时尤为显著。

  • 第7题:

    贫血病人皮肤及黏膜苍白,较为可靠的检查部位是()

    • A、面颊皮肤及上腭黏膜
    • B、手背皮肤和口腔黏膜
    • C、耳廓皮肤
    • D、颈部皮肤及舌面
    • E、睑结膜、指甲及口唇

    正确答案:E

  • 第8题:

    单选题
    皮肤黏膜较深的局限性组织缺损称为()。
    A

    糜烂

    B

    溃疡

    C

    空洞

    D

    窦道

    E

    瘘管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口腔黏膜及皮肤窦道和瘘管临床特点及鉴别要点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皮肤、黏膜处的浅表性坏死性缺损称为()
    A

    空洞

    B

    窦道

    C

    糜烂

    D

    溃疡

    E

    瘘管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口腔黏膜及皮肤窦道和瘘管病史采集要点。

    正确答案: 1.关于窦道和瘘管详细询问患者窦道和瘘管发生的时间;有无液体流出;如有液体流出,流出液为何种性质(脓液、血性、清亮液体、黏液等)。
    2.窦道和瘘管发生前有无牙痛史、牙髓病史、反复肿痛史、牙髓治疗史以及有无外伤手术史。
    3.有无牙浮起、松动、移位、流血、流脓等症状。
    4.对于发生于颈部及腮腺区的窦道和瘘管,要仔细询问有无局部肿块史,肿块变化情况(有无增大或减小史),有无疼痛。
    5.全身情况是否有发热、寒战、疲倦无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伴随症状及轻重程度,发病以来全身的一般情况:食欲、睡眠、尿便情况等。
    6.诊治经过是否作过诊治、何处诊治以及诊治经过,是否应用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效果,具体药物名称、剂量。
    7.相关病史传染病史、手术史、放疗史、化疗史、过敏史等,如考虑为先天性窦道或瘘管,尚需询问家族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口腔黏膜及皮肤窦道和瘘管临床特点及鉴别要点。

    正确答案: 1.第三磨牙(智齿)冠周炎第三磨牙冠周炎常向磨牙后区扩散,形成骨膜下脓肿,脓肿向外穿破,在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缘之间的薄弱处发生皮下脓肿,当穿破皮肤后,可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沿下颌骨外斜线向前方,可在相当于下颌第一磨牙颊侧黏膜转折处的骨膜下形成脓肿或破溃成瘘。
    2.慢性根尖周炎大多数由牙髓坏疽而来,一部分因急性根周炎未经彻底治疗而转成的。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咀嚼时轻度痛或不适感。有牙病史。患牙有牙髓病史、反复肿痛史,或牙髓治疗史,无探痛而有轻叩痛或不适感,窦型慢性根尖周脓肿患牙根尖区唇、颊侧牙龈可见瘘孔。
    3.慢性颌骨骨髓炎是由于急性颌骨骨髓炎治疗不当,进入慢性期,一般在发病2周以后,进入死骨形成及分离阶段。此时口腔内及颌面部皮肤形成多数瘘孔,大量炎性肉芽组织增生,长期排脓,有时可有死骨片及瘘孔排出,大块死骨形成,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出现咬合错乱和面部畸形。
    4.牙髓牙周联合病变常见于由牙髓病引起的牙周病变。本病变临床上以下特点:有牙体病存在,如深龋、隐裂、牙体发育畸形;有经久不愈的瘘管或反复肿胀;单面深袋;X线片示"烧瓶样损害"。
    5.涎瘘是指涎液不经导管系统排入口腔而流向面颊部皮肤表面。腮腺是常见部位,损伤是主要原因,手术损伤也可导致涎瘘的发生;化脓性感染或其他疾病也可能破坏腺体或导管而产生涎瘘。特点是瘘口处可见清亮涎液流出,进食、咀嚼时,涎液流出量显著增加。
    6.先天性瘘管
    (1)先天性耳前瘘管:为第一第二鳃弓的耳郭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的遗迹,是一种临床上很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瘘管的开口很小,多位于耳轮脚前,少数可在耳郭之三角窝或耳甲腔部。一般无症状,偶尔局部发痒,检查时仅见外口为皮肤上一个小凹,挤压可有少量白色皮脂样物,有微臭。感染时,局部红肿、疼痛、溢脓,重者周围组织肿胀,皮肤可以溃破形成多个漏孔。排脓后,炎症消退,可暂时愈合。常反复发作,形成瘢痕,多见于耳屏前上方发际附近,瘘管深长者,可影响耳道软骨部及耳郭,一般不波及耳后沟及耳道骨部。
    (2)甲状舌管瘘:可发生于颈部中线自舌盲孔至甲状软骨平面的任何部位,舌骨上下部多见。肿物直径一般为2~3cm大小,圆形、质软,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位于舌骨以下的囊肿,可在舌骨体与囊肿之间触及坚韧的条索状物与舌骨体粘连,并可随吞咽及伸舌等动作而移动;一般没有自觉症状。如位于舌盲孔附近,可使舌根肿胀,出现吞咽、语言、呼吸障碍;如果囊肿感染破溃,或由于误诊为脓肿行切开引流,则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瘘管称"甲状舌管瘘"。
    (3)鳃裂瘘:鳃裂囊肿位于面颈侧方。第一鳃裂位于下颌角以上及腮腺区;第二鳃裂位于肩胛舌骨肌水平以上;第三第四鳃裂位于颈根区。囊肿表面光滑,偶有分叶状,大小不一,生长缓慢。触诊质软,有波动感,无搏动。一般无自觉症状。如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后肿块可骤然增大,感觉不适。若继发感染,可伴发疼痛并放射至腮腺区,如果囊肿穿破后可以长期不愈而形成鳃裂瘘。先天性未闭者,称原发性鳃裂瘘。
    (4)先天性下唇窦道:较罕见畸形,常伴有唇和(或)腭裂,又称作VanderWoude综合征。多为两个,位于唇红部中线的两旁。窦道口为圆形凹陷或横向裂隙,周缘稍隆起,略呈乳头状,直径2~3mm,窦道细如发丝,深浅不一,浅似小窝,并穿通口轮匝肌向深部伸展,长约2cm,盲端与窦道相通。可见有黏液分泌,进食时尤为显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黏膜坏死脱落而遗留的深达黏膜下层的缺损,称为

    A:窦道

    B:空洞

    C:溃疡

    D:糜烂

    E:瘘管


    正确答案:C
    解析:坏死灶如位于皮肤或黏膜,脱落后形成缺损。局限在表皮和黏膜层的浅表缺损,称为糜烂(erosion);深达皮下和黏膜下的缺损称为溃疡。

  • 第14题:

    口腔黏膜溃疡概述


    答案:
    解析:
    1.概念 口腔黏膜溃疡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层坏死脱落而形成的凹陷。
    2.口腔黏膜溃疡的原因它是口腔黏膜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局部因素或全身性疾病均可引起形态各异的口腔黏膜溃疡。
    3.口腔黏膜溃疡的临床特点 溃疡的外形一般是圆的,但也可出现狭长带状溃疡,特别见于机械性或化学损伤的反应。溃疡的边缘可能不整齐呈潜掘形,如结核性溃疡,或者突起和硬化,如恶性肿瘤。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愈合后无遗留瘢痕,如轻型阿弗他溃疡。深层溃疡则病变波及黏膜下层,愈合后遗留瘢痕,如复发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

  • 第15题:

    口腔黏膜白色斑纹概述


    答案:
    解析:
    1.常见的口腔基本病损类型为
    (1)丘疹:是黏膜上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 基底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为尖形、圆形和扁平形。显微镜下可见上皮变厚,浆液渗出,炎性细胞浸润。口腔黏膜的丘疹,一般都由大量排列不一的针头大小的病损组成,颜色呈灰白色或红色,消退后不留痕迹。扁平苔藓在口腔的表现为典型的丘疹,它排列成带状、斑块和环状。
    (2)斑块: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表面较平滑或粗糙,可看到有沟裂将病损分割开来。口腔白斑、癌和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可呈现丘斑形病损。
    (3)假膜: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膜,由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它不是组织本身,故可以擦掉或撕脱。溃疡、糜烂表面常有假膜。
    2.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包括以下常见疾病
    (1)口腔扁平苔藓(OLP):是一种伴有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皮肤-黏膜角化异常性疾病。皮肤-黏膜可单独或同时发病。中年女性好发,呈慢性过程。其常见病因包括:①心理因素:如患者有精神创伤史,或生活压力过大,或精神生活空虚等导致心情不畅、焦虑等因素;②内分泌因素:中年女性发病率较高,该病还与女性患者的月经期和妊娠期有关;③免疫因素:是一种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性疾病;④感染因素: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幽门螺杆菌;⑤微循环障碍因素:微循环障碍及高黏血症与本病有关;⑥遗传因素:OLP患者与HLA - DR1密切相关;⑦其他:糖尿病、高血压、消化道功能紊乱、微量元素缺失等与发病有关。
    (2)口腔白斑病:是指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片或斑块,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一部分口腔白斑可转化为癌。白斑的发病与局部因素的长期刺激以及某些全身因素有关。①吸烟等理化刺激:与白斑的发生密切相关,白斑的发生率与吸烟时间的长短及吸烟量呈正比关系。发病部位与烟接触口腔的方式,烟雾刺激的部位有关。用烟雾刺激、烟丝提取物涂擦黏膜可造成白斑的动物模型。其他理化因素刺激(饮酒、食用过烫或酸辣食物、嚼槟榔)也与白斑发生有关;②白色念珠菌感染:白斑患者口腔中34%白色念珠菌感染阳性。用白色念珠菌感染动物可制备白斑动物模型,显示白色念珠菌可能是白斑发生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或是其中的一种合并因素。同时可以肯定的是,伴有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白斑容易发生恶性变;③全身因素:包括微量元素、微循环改变、易感的遗传素质、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等。
    (3)口腔念珠菌病:由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是人类常见的口腔真菌感染。
    (4)口腔白色角化病:有明显的理化刺激因素,如长期的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所引起。临床表现为灰白色或白色的边界不清的斑块或斑片。不高于或微高于黏膜表面,平滑、柔软,无症状。去除刺激因素2~4周后,病损变薄或消退。组织病理为上皮过度角化,上皮层有轻度增厚或不增厚,固有层无炎细胞或轻度炎细胞浸润。
    (5)盘状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皮肤-黏膜结缔组织疾病,病损特点为持久性红斑,中央凹陷呈盘状。盘状红斑狼疮病因尚未明确,多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可能与遗传、感染及多种刺激因素有关,如日光照射,寒冷刺激等。
    (6)苔藓样反应:某些患者服用甲基多巴、阿的平、氯喹、氨苯唑、卡托普利(开博通)、奎尼丁等药物后,口腔出现呈放射状白色条纹或白色斑块类似扁平苔藓样病损。
    治疗牙体楔形缺损等使用银汞合金充填物可引起相对颊、舌黏膜发生类似苔藓样反应。当引起反应的药物停止使用,或去除引起病变处的重金属后,苔藓样病变就明显减轻或消失,临床上为确诊应作斑贴试验,停止药物使用或更换充填物进行试验性治疗。
    (7)迷脂症:属皮脂腺异位、错生。唇、颊黏膜多见。黏膜上有散在或成簇为团块状的粟粒大小的淡黄色或黄白色斑疹或丘疹,表面光滑,触之柔软。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
    (8)白色水肿:临床表现为透明的灰白色光滑的"面纱样"斑片,可以部分刮去,但在晚期则表面粗糙有皱纹。多见于前磨牙及磨牙的咬合线部位。病理组织变化为上皮增厚,上皮细胞内水肿,胞核固缩或消失,出现空泡性变。
    (9)白色海绵状斑痣:为一种原因不明的遗传性或家族性疾患。
    (10)黏膜下纤维化:以颊、咽、软腭多见,初期为小水疱与溃疡,随后为淡白色斑纹,似云雾状,并可触及黏膜下纤维性条索,后期可出现舌运动及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等自觉症状。
    (11)梅毒黏膜斑:二期梅毒患者颊黏膜可出现梅毒斑。初期为圆形或椭圆形红斑,表面糜烂,假膜形成不易揭去,呈乳白色,稍高出黏膜表面,中间凹陷,表面柔软,基部较硬。

  • 第16题:

    皮肤、黏膜处的浅表性坏死性缺损称为()

    • A、空洞
    • B、窦道
    • C、糜烂
    • D、溃疡
    • E、瘘管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深部的脓肿向皮肤或黏膜表面发展,形成一个开口的盲管,称之为()

    • A、窦道
    • B、瘘管
    • C、空洞
    • D、溃疡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简述口腔黏膜及皮肤窦道和瘘管病史采集要点。


    正确答案: 1.关于窦道和瘘管详细询问患者窦道和瘘管发生的时间;有无液体流出;如有液体流出,流出液为何种性质(脓液、血性、清亮液体、黏液等)。
    2.窦道和瘘管发生前有无牙痛史、牙髓病史、反复肿痛史、牙髓治疗史以及有无外伤手术史。
    3.有无牙浮起、松动、移位、流血、流脓等症状。
    4.对于发生于颈部及腮腺区的窦道和瘘管,要仔细询问有无局部肿块史,肿块变化情况(有无增大或减小史),有无疼痛。
    5.全身情况是否有发热、寒战、疲倦无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伴随症状及轻重程度,发病以来全身的一般情况:食欲、睡眠、尿便情况等。
    6.诊治经过是否作过诊治、何处诊治以及诊治经过,是否应用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效果,具体药物名称、剂量。
    7.相关病史传染病史、手术史、放疗史、化疗史、过敏史等,如考虑为先天性窦道或瘘管,尚需询问家族史。

  • 第19题:

    急性胃炎时,表浅胃黏膜坏死脱落可形成()

    • A、糜烂
    • B、窦道
    • C、瘘管
    • D、空洞
    • E、溃疡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问答题
    口腔黏膜及皮肤窦道和瘘管概述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口腔黏膜及皮肤窦道和瘘管常见病因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深部组织坏死经体表排出后形成开口于皮肤或黏膜的盲性管道称为
    A

    囊腔

    B

    空洞

    C

    窦道

    D

    瘘管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深部的脓肿向皮肤或黏膜表面发展,形成一个开口的盲管,称之为()
    A

    窦道

    B

    瘘管

    C

    空洞

    D

    溃疡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