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口腔癌诊断要点。

题目

简述口腔癌诊断要点。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口腔癌诊断要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口腔癌临床表现和诊断。


    正确答案: (一)舌癌
    舌癌是最常见的口腔癌,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有女性增多及发病年龄更年轻化的趋势。多数为鳞癌。1.多发生于舌缘,其次为舌尖、舌背。
    2.常为溃疡型或浸润型。
    3.一般恶性程度较高,生长快,浸润性较强,常波及舌肌,致舌运动受限。有时说话、进食及吞咽均发生困难。
    4.晚期舌癌可蔓延至口底及下颌骨,使全舌同定,向后发展可以侵犯腭舌弓及扁桃体。
    5.如有继发感染或侵犯舌根常发生剧烈疼痛,疼痛可反射至耳颞部及整个同侧的头面部。
    6.常于早期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且转移率较高。转移的特点为:(1)舌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常在一侧,如发生于舌背或越过舌体中线的舌癌可以向对侧颈淋巴结转移。(2)位于舌前部的癌多向下颌下及颈深淋巴结上、中群转移。(3)舌尖部癌可以转移至颏下或直接至颈深中群淋巴结。
    7.可发生远处转移,一般多转移至肺部。
    8.活体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牙龈癌牙龈癌在口腔鳞癌构成比中居第二或第三位。下牙龈癌较上牙龈癌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牙龈癌多为分化度较高的鳞状细胞癌,生长较慢,以溃疡型为最多见。
    1.早期向牙槽突及颌骨浸润,使骨质破坏,引起牙松动和疼痛。
    2.上牙龈癌可侵入上颌窦及腭部;下牙龈癌可侵及口底及颊部,如向后发展到磨牙后区及咽部时,可引起张口困难,下牙槽神经受累可出现患侧下唇麻木。
    3.下牙龈癌比上牙龈癌淋巴结转移早,同时也较多见。下牙龈癌多转移到患侧下颌下及颏下淋巴结,以后到颈深淋巴结;上牙龈癌则转移到患侧下颌下及颈深淋巴结。远处转移比较少见。
    4.X线片检查应拍摄患侧下颌骨侧位片或下颌曲面体层片检查下颌病变,上颌病变应拍摄通过病变中心的正侧位体层片。X线片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周围有骨密度增高的硬化表现。晚期可有病理性骨折的表现。5.活体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
    (三)颊黏膜癌颊黏膜癌也是常见的口腔癌之一,多为分化中等的鳞状细胞癌,少数为腺癌及恶性多形性腺瘤。颊黏膜癌的区域定在上下颊沟之间,翼下颌韧带之前,并包括唇内侧黏膜。
    1.常发生于磨牙区相对应的颊黏膜区。
    2.病变呈溃疡型或外生型,局部可见糜烂、溃疡,周围可伴有白斑或扁平苔藓。
    3.肿瘤生长较快,向深层浸润,穿过颊肌及皮肤而发生破溃;亦可蔓延至上、下牙龈及颌骨;如向后发展可波及软腭及翼下颌韧带,引起张口困难。
    4.常转移至下颌下及颈深上淋巴结,有时也可转移至腮腺淋巴结,远处转移较少见。
    5.活体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
    (四)唇癌唇癌为发生于唇红黏膜原发的癌。若肿瘤发生在唇内侧黏膜,应属颊黏膜癌;唇部皮肤来源者归为皮肤癌。唇癌主要为鳞癌,腺癌很少见。
    1.多发生于下唇,常发生于下唇中外1/3间的唇红缘部黏膜。
    2.早期为疱疹状结痂的肿块,或局部黏膜增厚,随后出现火山口状溃疡或菜花状肿块,可与白斑同时存在。
    3.生长较慢,一般无自觉症状。
    4.肿瘤可向周围皮肤及黏膜扩散,同时向深部肌组织浸润,晚期可波及口腔前庭及颌骨。
    5.唇癌的转移一般较其他口腔癌为少见,且转移时间较迟。下唇癌常向颏下.及下颌下淋巴结转移;上唇癌则向耳前、下颌下及颈淋巴结转移。上唇癌的转移较下唇早,并较多见。
    6.活体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
    (五)中央性颌骨癌主要发生自牙胚成釉上皮的剩余细胞,这些上皮细胞可残存于牙周膜、囊肿衬里以及来自成釉细胞瘤恶变。在组织类型上可以是鳞癌也可以是腺性上皮癌,且以后者为多见。
    1.好发于下颌骨,特别是下颌磨牙区。
    2.早期无自觉症状,以后可以出现牙痛、局部疼痛。
    3.肿瘤可沿下牙槽神经管传播,甚至超越中线至对侧,或自下牙槽神经孔穿出,出现下唇麻木,成为中央性颌骨癌的首要症状。
    4.肿瘤自骨髓内向骨密质浸润,穿破骨密质后,在相应部位颊舌侧出现骨性膨隆或肿块。
    5.侵犯牙槽突后出现多数牙松动、脱落,肿瘤自牙槽突穿出,出现黏膜溃疡。
    6.晚期可侵犯皮肤,影响咀嚼肌,侵犯翼下颌间隙,导致开口受限。
    7.可向区域性淋巴结(下颌下、颈深上群)及血液循环转移,预后较差。
    8.X线片表现为溶骨性破坏,边缘不规则。开始时,病损局限于根尖区骨松质之内,呈不规则虫蚀状破坏;以后破坏并浸润骨密质。
    9.早期确诊较困难,临床上往往易与牙槽脓肿、下颌骨骨髓炎及神经炎相混淆。为了确诊,有时可将病变区牙拔除一个,自牙槽窝内刮取组织一块行病检;如已穿破骨密质形成肿块者,则活检更为容易。
    10.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1)慢性骨髓炎:多有炎症史,X线除骨质破坏外,尚有增生修复的表现,如骨膜增生等。如临床、X线不能完全鉴别时,应于手术时冷冻活检,以排除中央性颌骨癌。(2)神经炎:比较少见,麻木可时轻时重。X线摄片无骨质破坏。(3)中央性颌骨癌如来自囊肿或成釉细胞瘤恶变,则兼有囊肿及成釉细胞瘤的X线表现。

  • 第2题:

    简述胃癌诊断要点。


    正确答案:1.既往病史可有胃溃疡等病史;饮食和起居不规律,喜好烟酒和辛辣刺激食物。
    2.症状上腹部疼痛、食欲下降、乏力和消瘦、黑便。
    3.体检结膜苍白,中上腹压痛和包块、偶有Virchow淋巴结肿大、肛诊坐骨直肠窝肿物。诊断中应特别注意:40岁以上患者,以往无胃病史而出现消化道症状,或已有长期溃疡病史而近来症状变明显或有疼痛规律改变者;有癌前病变者,如胃酸减少或缺乏、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应定期系统随诊检查。

  • 第3题:

    问答题
    口腔癌诊断要点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4题:

    问答题
    简述诊断颅底骨折的要点及其X线诊断要点。

    正确答案: 颅底骨折不少是颅顶骨折线向颅底延伸所致,单纯颅底骨折的诊断较困难,宜注意颅底骨折的间接征象。
    (1)鼻旁窦混浊或积液:额窦和筛窦混浊积液提示前颅底骨折,蝶窦混浊积液提示中颅窝底骨折,乳突气房混浊提示岩骨骨折。
    (2)颅内积气和脑脊液漏:提示颅底鼻旁窦和乳突部位骨折伴有局部脑膜撕裂损伤。
    (3)鼻咽腔顶部软组织肿胀增厚:提示中颅窝底骨折。但需注意,上述征象缺乏时,并不能排除颅底骨折的可能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简述诊断颅底骨折的要点及其X线诊断要点。


    正确答案: 颅底骨折不少是颅顶骨折线向颅底延伸所致,单纯颅底骨折的诊断较困难,宜注意颅底骨折的间接征象。
    (1)鼻旁窦混浊或积液:额窦和筛窦混浊积液提示前颅底骨折,蝶窦混浊积液提示中颅窝底骨折,乳突气房混浊提示岩骨骨折。
    (2)颅内积气和脑脊液漏:提示颅底鼻旁窦和乳突部位骨折伴有局部脑膜撕裂损伤。
    (3)鼻咽腔顶部软组织肿胀增厚:提示中颅窝底骨折。但需注意,上述征象缺乏时,并不能排除颅底骨折的可能性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口腔癌临床表现和诊断。

    正确答案: (一)舌癌
    舌癌是最常见的口腔癌,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有女性增多及发病年龄更年轻化的趋势。多数为鳞癌。1.多发生于舌缘,其次为舌尖、舌背。
    2.常为溃疡型或浸润型。
    3.一般恶性程度较高,生长快,浸润性较强,常波及舌肌,致舌运动受限。有时说话、进食及吞咽均发生困难。
    4.晚期舌癌可蔓延至口底及下颌骨,使全舌同定,向后发展可以侵犯腭舌弓及扁桃体。
    5.如有继发感染或侵犯舌根常发生剧烈疼痛,疼痛可反射至耳颞部及整个同侧的头面部。
    6.常于早期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且转移率较高。转移的特点为:(1)舌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常在一侧,如发生于舌背或越过舌体中线的舌癌可以向对侧颈淋巴结转移。(2)位于舌前部的癌多向下颌下及颈深淋巴结上、中群转移。(3)舌尖部癌可以转移至颏下或直接至颈深中群淋巴结。
    7.可发生远处转移,一般多转移至肺部。
    8.活体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牙龈癌牙龈癌在口腔鳞癌构成比中居第二或第三位。下牙龈癌较上牙龈癌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牙龈癌多为分化度较高的鳞状细胞癌,生长较慢,以溃疡型为最多见。
    1.早期向牙槽突及颌骨浸润,使骨质破坏,引起牙松动和疼痛。
    2.上牙龈癌可侵入上颌窦及腭部;下牙龈癌可侵及口底及颊部,如向后发展到磨牙后区及咽部时,可引起张口困难,下牙槽神经受累可出现患侧下唇麻木。
    3.下牙龈癌比上牙龈癌淋巴结转移早,同时也较多见。下牙龈癌多转移到患侧下颌下及颏下淋巴结,以后到颈深淋巴结;上牙龈癌则转移到患侧下颌下及颈深淋巴结。远处转移比较少见。
    4.X线片检查应拍摄患侧下颌骨侧位片或下颌曲面体层片检查下颌病变,上颌病变应拍摄通过病变中心的正侧位体层片。X线片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周围有骨密度增高的硬化表现。晚期可有病理性骨折的表现。5.活体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
    (三)颊黏膜癌颊黏膜癌也是常见的口腔癌之一,多为分化中等的鳞状细胞癌,少数为腺癌及恶性多形性腺瘤。颊黏膜癌的区域定在上下颊沟之间,翼下颌韧带之前,并包括唇内侧黏膜。
    1.常发生于磨牙区相对应的颊黏膜区。
    2.病变呈溃疡型或外生型,局部可见糜烂、溃疡,周围可伴有白斑或扁平苔藓。
    3.肿瘤生长较快,向深层浸润,穿过颊肌及皮肤而发生破溃;亦可蔓延至上、下牙龈及颌骨;如向后发展可波及软腭及翼下颌韧带,引起张口困难。
    4.常转移至下颌下及颈深上淋巴结,有时也可转移至腮腺淋巴结,远处转移较少见。
    5.活体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
    (四)唇癌唇癌为发生于唇红黏膜原发的癌。若肿瘤发生在唇内侧黏膜,应属颊黏膜癌;唇部皮肤来源者归为皮肤癌。唇癌主要为鳞癌,腺癌很少见。
    1.多发生于下唇,常发生于下唇中外1/3间的唇红缘部黏膜。
    2.早期为疱疹状结痂的肿块,或局部黏膜增厚,随后出现火山口状溃疡或菜花状肿块,可与白斑同时存在。
    3.生长较慢,一般无自觉症状。
    4.肿瘤可向周围皮肤及黏膜扩散,同时向深部肌组织浸润,晚期可波及口腔前庭及颌骨。
    5.唇癌的转移一般较其他口腔癌为少见,且转移时间较迟。下唇癌常向颏下.及下颌下淋巴结转移;上唇癌则向耳前、下颌下及颈淋巴结转移。上唇癌的转移较下唇早,并较多见。
    6.活体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
    (五)中央性颌骨癌主要发生自牙胚成釉上皮的剩余细胞,这些上皮细胞可残存于牙周膜、囊肿衬里以及来自成釉细胞瘤恶变。在组织类型上可以是鳞癌也可以是腺性上皮癌,且以后者为多见。
    1.好发于下颌骨,特别是下颌磨牙区。
    2.早期无自觉症状,以后可以出现牙痛、局部疼痛。
    3.肿瘤可沿下牙槽神经管传播,甚至超越中线至对侧,或自下牙槽神经孔穿出,出现下唇麻木,成为中央性颌骨癌的首要症状。
    4.肿瘤自骨髓内向骨密质浸润,穿破骨密质后,在相应部位颊舌侧出现骨性膨隆或肿块。
    5.侵犯牙槽突后出现多数牙松动、脱落,肿瘤自牙槽突穿出,出现黏膜溃疡。
    6.晚期可侵犯皮肤,影响咀嚼肌,侵犯翼下颌间隙,导致开口受限。
    7.可向区域性淋巴结(下颌下、颈深上群)及血液循环转移,预后较差。
    8.X线片表现为溶骨性破坏,边缘不规则。开始时,病损局限于根尖区骨松质之内,呈不规则虫蚀状破坏;以后破坏并浸润骨密质。
    9.早期确诊较困难,临床上往往易与牙槽脓肿、下颌骨骨髓炎及神经炎相混淆。为了确诊,有时可将病变区牙拔除一个,自牙槽窝内刮取组织一块行病检;如已穿破骨密质形成肿块者,则活检更为容易。
    10.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1)慢性骨髓炎:多有炎症史,X线除骨质破坏外,尚有增生修复的表现,如骨膜增生等。如临床、X线不能完全鉴别时,应于手术时冷冻活检,以排除中央性颌骨癌。(2)神经炎:比较少见,麻木可时轻时重。X线摄片无骨质破坏。(3)中央性颌骨癌如来自囊肿或成釉细胞瘤恶变,则兼有囊肿及成釉细胞瘤的X线表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口腔癌诊断要点。

    正确答案: 1.舌癌
    (1)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有女性增多及发病年龄更年轻化的趋势。多数为鳞癌。
    (2)多发生于舌缘,其次为舌尖、舌背。
    (3)常为溃疡型或浸润型。
    (4)一般恶性程度较高,生长快,浸润性较强。
    (5)如波及舌肌,致舌运动受限则出现说话、进食及吞咽困难。
    (6)晚期可蔓延至口底及下颌骨,使舌固定。
    (7)继发感染或侵犯舌根可出现剧烈疼痛。
    (8)舌癌常发生早期颈淋巴结转移,且转移率较高。其原因为具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液循环,加以舌的机械运动频繁。远处转移多转移至肺。
    2.牙龈癌
    (1)男性多于女性,多数为分化较高的鳞癌。
    (2)下牙龈较上牙龈多见。
    (3)生长较慢,以溃疡型为最多见。
    (4)早期向牙槽突及颌骨浸润,引起牙松动和疼痛。
    (5)下牙龈癌比上牙龈癌淋巴结转移早。远处转移比较少见。
    3.颊黏膜癌
    (1)男性多于女性,多数为分化中等的鳞癌。
    (2)多发生于磨牙后区附近。
    (3)呈溃疡型或外生型,常生长较快,向深层浸润。
    (4)可蔓延到上、下牙龈及颌骨。
    (5)常发生颌下及颈深上淋巴结的转移。远处转移较少见。
    4.口底癌
    (1)多数为分化中度的鳞癌。
    (2)前部较后部的恶性程度低。
    (3)早期常为溃疡型,以后向深层组织浸润。
    (4)可发生疼痛,口涎增多,舌运动受限,并可出现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
    (5)常发生早期淋巴结转移,且转移率仅次于舌癌。
    5.唇癌
    (1)多数为鳞癌。
    (2)多发生于下唇,尤其是下唇中外1/3间的唇红部黏膜。
    (3)早期为疱疹状结痂的肿块,或局部黏膜增厚,随后出现火山状溃疡或菜花状肿块。
    (4)生长较慢,一般无自觉症状。
    (5)晚期可波及到口腔前庭或颌骨。
    (6)转移较其他口腔癌少见且发生的晚。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