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氧的条件下,由好氧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最后产物主要是()。A、CO2B、H2OC、CO2和H2OD、悬浮固体

题目

在好氧的条件下,由好氧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最后产物主要是()。

  • A、CO2
  • B、H2O
  • C、CO2和H2O
  • D、悬浮固体

相似考题
更多“在好氧的条件下,由好氧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最后产物主要”相关问题
  • 第1题:

    关于污泥消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与厌氧消化相比污泥好氧消化的肥分高,易被植物吸收

    B.污泥厌氧消化也称为污泥生物稳定过程

    C.厌氧消化即在无氧条件下,由兼性菌及专性厌氧菌降解有机物,最终产物为消化气

    D.与好氧消化相比,厌氧处理运行能耗多,运行费用高


    正确答案:D

  • 第2题:

    关于厌氧好氧处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好氧条件下溶解氧要维持在2~3mg/L
    B.厌氧消化如果在好氧条件下,氧作为电子受体,使反硝化无法进行
    C.好氧池内聚磷菌分解体内的PHB,同时吸收磷
    D.在厌氧条件下,微生物无法进行吸磷

    答案:D
    解析:
    厌氧阶段聚磷菌释磷:在厌氧段,有机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挥发性脂肪酸(VFAs)。聚磷菌(PAO)通过分解体内的聚磷和糖原产生能量,将VFAs摄入细胞,转化为内储物,如PHB。D项,厌氧条件下可能发生吸磷现象,研究发现,在厌氧—好氧周期循环反应器中,稳定运行阶段会出现规律性的与生物除磷理论相悖的厌氧磷酸盐吸收现象。

  • 第3题:

    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是一种在提供()的条件下,以好氧微生物为主的使有机物降解、稳定无害化处理方法。

    • A、化合氧
    • B、二氧化碳
    • C、游离氧
    • D、一氧化碳

    正确答案:C

  • 第4题:

    好氧堆肥是在通气良好,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借助好氧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降解有机物,通常好氧堆肥温度一般为(),极限温度可达80~90℃。

    • A、30~40℃
    • B、40~45℃
    • C、50~55℃
    • D、55~60℃

    正确答案:C

  • 第5题:

    好氧处理是以无分子氧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把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6题:

    厌氧反应器工艺描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厌氧微生物反应去除有机物,有机物去除率可达80%以上,大大节约能耗,厌氧微生物还可降解好氧微生物无法降解的有机物。
    • B、使进入好氧部分有机物浓度较低COD<1000mg/L,在此条件下出水达标排放。
    • C、厌氧系统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可保障后续好氧运转稳定。
    • D、由于厌氧生物反应将COD转化为沼气,厌氧生物产泥率只有好氧的(1/10~1/20),所以泥量少,减少污泥处理费用。

    正确答案:A,B,C,D

  • 第7题:

    好氧堆肥中,温度的升高是由微生物降解有机物释放热量引起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单选题
    好氧堆肥是在通气良好,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借助好氧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降解有机物,通常好氧堆肥温度一般为(),极限温度可达80~90℃。
    A

    30~40℃

    B

    40~45℃

    C

    50~55℃

    D

    55~60℃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关于污泥消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与厌氧消化相比污泥好氧消化的肥分高,易被植物吸收;

    B

    污泥厌氧消化也称为污泥生物稳定过程;

    C

    厌氧消化即在无氧条件下,由兼性菌及专性厌氧菌降解有机物,最终产物为消化气;

    D

    与好氧消化相比,厌氧处理运行能耗多,运行费用高。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是一种在提供()的条件下,以好氧微生物为主的使有机物降解、稳定无害化处理方法。
    A

    化合氧

    B

    二氧化碳

    C

    游离氧

    D

    一氧化碳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是在有氧的条件下,由好氧微生物降解污水中有机物,最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污泥中有机物和高浓度有机污水中有机物一般采用厌氧硝化方法,即在无氧条件下,由兼性菌及专性厌氧细菌降解有机物,主要最终产物是()和甲烷气.
    A

    二氧化碳

    B

    硫化氢

    C

    氢气

    D

    氧气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在好氧的条件下,由好氧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最后产物主要是()。
    A

    CO2

    B

    H2O

    C

    CO2和H2O

    D

    悬浮固体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生物膜法滤料表面的生物膜由好氧和厌氧两层组成。下列关于生物膜传质与生物平衡关系叙述中,哪项不正确?( )

    A.有机物的降解主要是在好氧层内进行的
    B.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流动水层中,通过附着水层传递给生物膜,供微生物呼吸
    C.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流动水层传递给附着水层,然后进入生物膜,通过细菌的代谢活动而被降解
    D.厌氧层逐渐加厚,达到一定程度时,将与好氧层形成一定的平衡与稳定关系

    答案:D
    解析:
    当厌氧层不厚时,它与好氧层保持着一定的平衡与稳定关系,好氧层能够维持正常的净化功能。但当厌氧层逐渐加厚,并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其代谢产物也逐渐增多,这些产物向外侧逸出,必然要透过好氧层,使好氧层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遭破坏,从而失去这两种膜层之间的平衡关系,又因气态代谢产物的不断选出,减弱了生物膜在滤料(载体、填料)上的附着力,处于这种状态的生物膜即为老化生物膜,老化生物膜净化功能较差而且易于脱落。生物膜脱落后生成新的生物膜,新生生物膜必须在经历一段时间后才能充分发挥其净化功能。

  • 第14题:

    下列关于微生物在厌氧、缺氧、好氧池中,说法错误的是(  )。

    A.反硝化菌在好氧池中进行反硝化作用
    B.聚磷菌厌氧释磷后,在好氧池中进行磷吸收
    C.硝化细菌在好氧条件下进行硝化作用
    D.普通异养菌在好氧条件下降解有机物

    答案:A
    解析:
    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反硝化作用。A选项,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又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B选项,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释放磷,在好氧条件下吸收磷形成聚磷。C选项,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作用转化为硝酸的过程。氨转化为硝酸的氧化必须有O2参与,通常发生在通气良好的土壤、厩肥、堆肥和活性污泥中。D选项,有机物的降解需溶解氧,所以普通异养菌在好氧条件下降解有机物。

  • 第15题:

    污水好氧微生物处理的主要是有机废水。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好氧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和()。


    正确答案:碳化阶段;硝化阶段

  • 第17题:

    生物膜一般由好氧层和厌氧层组成,有机物的降解主要在厌氧层内完成。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腐烂指在好氧条件下微生物酶解有机质使其劣化的现象。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利用厌氧微生物反应去除有机物,有机物去除率可达()以上,大大节约能耗,厌氧微生物还可降解好氧微生物无法降解的有机物。


    正确答案:80%

  • 第20题:

    单选题
    BOD是表示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经()分解所需的氧量。用单位体积的污水所消耗氧的量表示。BOD越大,表示水中需氧有机物越多。
    A

    无机物

    B

    二氧化碳

    C

    二氧化硫

    D

    微生物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生物膜一般由好氧层和厌氧层组成,有机物的降解主要在厌氧层内完成。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利用厌氧微生物反应去除有机物,有机物去除率可达()以上,大大节约能耗,厌氧微生物还可降解好氧微生物无法降解的有机物。

    正确答案: 80%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在好氧的条件下,由好氧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最后产物主要是()
    A

    CO2

    B

    H2O

    C

    悬浮固体

    D

    CO2和H2O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