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组织的金相特征及形成条件是什么?在低碳和高碳钢中有何区别?

题目

魏氏组织的金相特征及形成条件是什么?在低碳和高碳钢中有何区别?


相似考题
更多“魏氏组织的金相特征及形成条件是什么?在低碳和高碳钢中有何区别?”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魏氏组织是怎样形成的。


    正确答案:亚(过)共析钢在锻造、轧制、热处理时,如果加热温度过高、形成了粗晶奥氏体,同时冷却速度又较快,这时,除了使铁素体F.或渗碳体(Fe3C.除沿晶界析出外,还有一部分铁素体(渗碳体)从晶界伸向晶粒内部,或在晶粒内部独自呈针、片状析出。所以,生产中将具有片(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加珠光体(P)组织的组织形态成为魏氏组织(W),前者为铁素体魏氏组织,后者则称为渗碳体魏氏组织。

  • 第2题:

    低碳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有()。

    • A、魏氏体
    • B、片状马氏体
    • C、贝氏体板条
    • D、板条束
    • E、粒状贝氏体

    正确答案:C,D,E

  • 第3题:

    在铁碳合金相图中,发生共析转变后组织为()。

    • A、珠光体
    • B、奥氏体
    • C、莱氏体
    • D、铁素体

    正确答案:A

  • 第4题:

    萘状断口是高速钢热处理的主要缺陷之一,其金相组织是()。

    • A、贝氏体
    • B、莱氏体
    • C、粗大的晶粒
    • D、魏氏体

    正确答案:C

  • 第5题:

    渗碳与碳氮共渗组织在金相组织上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 一般渗碳直接淬火和碳氮共渗处理的工件,表层基体组织大致相似,都是由针状马氏体及残留奥氏体组成。一般情况下,渗碳直接淬火后马氏体针比碳氮共渗的要粗大。不同之处,主要是碳化物的分布有些区别。渗碳工件的碳化物一般呈分散颗粒状、条状,分布较均匀,严重时沿晶界呈断续网状和连续网状分布。碳氮共渗处理后的工件,表面的碳氮化合物则呈白亮的一薄层,有时以较厚的一层包围工件的表面,或者在工件的表面层呈棱角形块状及鸡爪状特征,有区域性聚集分布的特征。此外,碳氮共渗层的深度较浅,一般小于0.5毫米。

  • 第6题:

    露和霜有何区别?形成它们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正确答案: 当地面或地物表面经辐射冷却,使贴地气层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时,如果露点在0℃以上,水汽凝结成水滴,即为露;露点在0℃以下,水汽凝华成疏松结构的白色冰晶,即为霜。露与霜常形成于辐射冷却强烈的条件下,因此,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或早晨最有利于露、霜的形成。

  • 第7题:

    试比较淬火马氏体与回火马氏体在形成条件、金相组织与力学性能上的主要区别。


    正确答案: 形成条件:淬火马氏体由过冷奥氏体淬火转变而成;回火马氏体由淬火马氏体低温回火转变而成。
    金相组织:淬火马氏体为单相组织;回火马氏体为α+碳化物两相组织。
    力学性能:淬火马氏体硬度高、脆性较大;回火马氏体硬度和耐磨性高,脆性较低。

  • 第8题:

    单选题
    低碳钢因为过热而形成的典型金相组织是()
    A

    魏氏体

    B

    马氏体

    C

    贝氏体

    D

    珠光体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何谓魏氏组织?简述魏氏组织的形成条件、对钢的性能的影响及其消除方法?

    正确答案: 魏氏组织:含碳小于0.6%的亚共析钢或大于1.2%的过共析钢在铸造、锻造、轧制后的空冷,或者是焊缝热影响区的空冷过程中,或者当加热温度过高并以较快速度冷却时,先共析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从奥氏体晶界沿一定的晶面向晶内生长,并且呈针片状析出。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从奥氏体晶界生长出来的近乎平行或其他规则排列的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以及其间存在的珠光体组织,这类组织称为魏氏组织。前者称铁素体魏氏组织,后者称渗碳体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的形成条件:魏氏组织的形成与钢中的含碳量、奥氏体晶粒大小及冷却速度有关。只有在一定含碳范围内并以较快速度冷却时才可能形成魏氏组织,而且当奥氏体晶粒越细小时,形成魏氏组织的含碳量范围越窄。因此魏氏组织通常伴随奥氏体粗晶组织出现。
    对钢性能的影响:其为钢的一种过热缺陷组织,使钢的力学性能指标下降,尤其是塑韧性显著降低,脆性转折温度升高,容易引起脆性断裂。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当奥氏体晶粒粗化,出现粗大的铁素体或渗碳体魏氏组织并严重切割基体时降,才使钢的强度和韧性显著降低。
    消除方法:可以通过控制塑性变形程度、降低加热温度、降低热加工终止温度,降低热加工后的冷却速度,改变热处理工艺,例如通过细化晶粒的调质、正火、完全退火等工艺来防止或消除魏氏组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马氏体是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方式并在Ms和Mf之间连续冷却形成的,转变速度极快,属于典型的非扩散型相变,研究发现马氏体光学金相组织与含碳量有关,一般高碳钢会形成()状马氏体。

    正确答案: 针(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露和霜有何区别?形成它们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正确答案: 当地面或地物表面经辐射冷却,使贴地气层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时,如果露点在0℃以上,水汽凝结成水滴,即为露;露点在0℃以下,水汽凝华成疏松结构的白色冰晶,即为霜。露与霜常形成于辐射冷却强烈的条件下,因此,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或早晨最有利于露、霜的形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贝氏体类型组织有哪几种?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⑴两种。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⑵上贝氏体的形成温度在600~350℃。在显微镜下呈羽毛状,它是由许多互相平行的过饱和铁素体片和分布在片间的断续细小的渗碳体组成的混合物。其硬度较高,可达HRC40~45,但由于其铁素体片较粗,因此塑性和韧性较差。下贝氏体的形成温度在350℃~Ms,下贝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黑色针叶状,在电镜下观察是由针叶状的铁素体和分布在其上的极为细小的渗碳体粒子组成的。下贝氏体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塑性、高韧性,即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热轧低碳结构钢的显微组织中,我们把平行轧制方向成层分布的铁素体和珠光体条带组织,通称为()。

    • A、非金属夹杂
    • B、魏氏组织
    • C、网状碳化物
    • D、带状组织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对钢轨焊接接头金相组织检验的要求应为珠光体和少量铁素体以及明显的魏氏组织。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5题:

    低、中、高碳钢含碳量的分界线是什么?


    正确答案:低碳钢含碳量在0.25%以下;中碳钢含碳量在0.25—0.6%;高碳钢含碳量在0.6%以上。

  • 第16题:

    金相组织莱氏体其含碳量为()。


    正确答案:4.3%

  • 第17题:

    马氏体是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方式并在Ms和Mf之间连续冷却形成的,转变速度极快,属于典型的非扩散型相变,研究发现马氏体光学金相组织与含碳量有关,一般高碳钢会形成()状马氏体。


    正确答案:针(片)

  • 第18题:

    ()是铁和碳的化合物,分子式Fe3C。

    • A、珠光体
    • B、渗碳体
    • C、贝氏体
    • D、魏氏组织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贝氏体类型组织有哪几种?它们在形成条件方面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类型: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形成条件:上贝氏体出现的温度比下贝氏体高,所以又称高温贝氏体。下贝氏体出现的温度比上贝氏体低,所以又称低温贝氏体。

  • 第20题:

    问答题
    试比较淬火马氏体与回火马氏体在形成条件、金相组织与力学性能上的主要区别。

    正确答案: 形成条件:淬火马氏体由过冷奥氏体淬火转变而成;回火马氏体由淬火马氏体低温回火转变而成。
    金相组织:淬火马氏体为单相组织;回火马氏体为α+碳化物两相组织。
    力学性能:淬火马氏体硬度高、脆性较大;回火马氏体硬度和耐磨性高,脆性较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含碳量在()范围内的过共析钢容易形成魏氏组织。
    A

    0.8%

    B

    >0.9%

    C

    >1.0%

    D

    >1.2%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低合金钢中的魏氏组织是怎样形成的?它的组织特征是什么?魏氏组织对钢的性能有什么影响?怎样在热处理中避免产生魏氏组织?

    正确答案: 对于含碳量Wc低于0.6%的碳钢或低碳合金钢在奥氏体晶粒较粗和一定冷却速度下,先共析铁素体呈片状或粗大羽毛状析出,即所谓魏氏体组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何谓魏氏组织?它的形成条件如何?对钢的性能有何影响?如何消除?

    正确答案: 魏氏组织:奥氏体晶粒上生长出来的铁素体或渗碳体近乎平行,呈羽毛状或呈三角形状,其间存在着珠光体组织,这种组织称为魏氏体。
    对钢的性能的影响:使钢的机械性能尤其是塑性和冲击韧性显著降低。还会使脆性转折温度升高。
    消除:采用细化晶粒的正火、退火以及锻造等,严重可采用二次正火。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