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橡皮试片的拉断力和试片的横截面积之比叫做()。A、定伸强度;B、抗拉强度;C、抗撕强度;D、屈服强度。”相关问题
  • 第1题:

    按照规范设计铜止水鼻子尺寸时,其应力水平是指(),且该值应()。

    A、等效应力与止水带标准试片强度之比,不大于1

    B、最大拉应力与拉伸强度之比,不大于1

    C、最大拉应力与拉伸强度之比,不小于1

    D、等效应力与止水带标准试片强度之比,不小于1


    正确答案:A

  • 第2题:

    国家标准规定,有较高要求的抗震机构使用的钢筋应满足( )的要求。

    A.钢筋实测抗拉强度与实测屈服强度之比不小于1.25
    B.钢筋实测抗拉强度与实测屈服强度之比不小于1.30
    C.钢筋实测屈服强度与规范规定的屈服强度特征值之比不大于1.30
    D.钢筋实测屈服强度与规范规定的屈服强度特征值之比不大于1.25
    E.钢筋的最大力总伸长率不小于9%

    答案:A,C,E
    解析:
    2019版教材P26页
    国家标准规定,有较高要求的抗震结构适用的钢筋牌号为:在表2A311031中已有带肋钢筋牌号后加E(例如HRB400E、HRBF400E)的钢筋。该类钢筋除应满足以下(1)、(2)、(3)的要求外,其他要求与相对应的已有牌号钢筋相同。(1)钢筋实测抗拉强度与实测屈服强度之比不小于1.25;(2)钢筋实测屈服强度与表2A311031规定的屈服强度特征值之比不大于1.30;(3)钢筋的最大力总伸长率不小于9%。

  • 第3题: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对于牌号为“HRB400E”的钢筋需满足的要求有( )

    A. 钢筋实测抗拉强度与实测屈服强度之比不小于 1.25
    B. 钢筋实测抗拉强度与理论屈服强度之比不小于 1.25
    C. 钢筋理论屈服强度值与实测屈服强度不大于 1.30
    D. 钢筋实测屈服强度与理论屈服强度值之比不小于 1.30

    答案:A
    解析:
    抗震钢筋性能要求:
    (1)钢筋实测抗拉强度与实测屈服强度之比不小于 1. 25;
    (2)钢筋实测屈服强度与规定的屈服强度特征值之比不大于 1. 30;
    (3)钢筋的最大力总伸长率不小于 9%。

  • 第4题:

    在工程上常用来表示金属材料强度的指标有屈服强度和()。

    • A、抗扭强度
    • B、抗拉强度
    • C、抗弯强度
    • D、抗剪强度

    正确答案:B

  • 第5题:

    拉伸实验时,试样拉断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称为材料的?()。

    • A、屈服强度
    • B、抗拉强度
    • C、弹性极限
    • D、拉伸强度

    正确答案:A

  • 第6题:

    钢带试样在拉断前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除以原横截面积得到的应力为()。

    • A、屈服强度
    • B、延伸率
    • C、抗拉
    • D、强度硬度

    正确答案:C

  • 第7题:

    按作用力性质不同,强度可分为()等。

    • A、屈服强度、抗拉强度
    • B、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
    • C、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
    • D、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

    正确答案:D

  • 第8题:

    下列选项中,()之比是评价钢材使用可靠性的一个参数。

    • A、抗拉强度与伸长率
    • B、冲击强度与屈服强度
    • C、伸长率与屈服强度
    • D、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

    正确答案:D

  • 第9题:

    试样拉断前所承受的最大标称拉应力为()

    • A、抗压强度
    • B、屈服强度
    • C、疲劳强度
    • D、抗拉强度

    正确答案:D

  • 第10题:

    屈强比是()

    • A、屈服强度/抗拉强度
    • B、抗拉强度/屈服强度
    • C、设计强度/抗拉强度
    • D、屈服强度/设计强度

    正确答案:A

  • 第11题: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之比是评价钢材使用可靠性的一个参数。
    A

    抗拉强度与伸长率

    B

    冲击强度与屈服强度

    C

    伸长率与屈服强度

    D

    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式样拉断前承受的最大标称拉应力称为()
    A

    屈服强度

    B

    抗拉强度

    C

    塑性强度

    D

    抗压强度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下列要求中,牌号为“HRB400E”的钢筋需满足的有()。

    A、钢筋实测抗拉强度与实测屈服强度之比不小于1.25
    B、钢筋实测抗拉强度与实测屈服强度之比不大于1.25
    C、钢筋实测屈服强度与规范规定的屈服强度特征值之比不大于1.30
    D、钢筋实测屈服强度与规范规定的屈服强度特征值之比不小于1.
    30
    E、钢筋的最大力总伸长率不小于9%

    答案:A,C,E
    解析:
    2018新教材P25,HRB400E钢筋需要满足钢筋实测的抗拉强度与实测的屈服强度之比不小于1.25,钢筋实测的屈服强度与规范规定的屈服强度特征值之比不大于1.30,钢筋的最大力总伸长率不小于9%。

  • 第14题:

    在建筑钢材的力学性能中,评价钢材使用可靠性的参数是( )。

    A.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之比
    B.抗拉强度与伸长率之比
    C.屈服强度与伸长率之比
    D.抗拉强度与塑性之比

    答案:A
    解析:
    2020版教材P28
    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之比(强屈比)是评价钢材棱用可靠性的一个参数。

  • 第15题:

    对有抗震要求的框架结构,纵向受力筋应满足( )。

    A.钢筋的抗拉强度标准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之比不应大于1.25
    B.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之比不应小于1.25
    C.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和屈服强度标准值之比不应小于1.30
    D.钢筋的最大力下总伸长率不应大于9%

    答案:B
    解析:

  • 第16题:

    拉伸试验时,试样拉断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称为材料的()。

    • A、抗拉强度
    • B、弹性极限
    • C、屈服强度
    • D、疲劳强度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试样发生屈服而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应力叫()

    • A、屈服强度
    • B、上屈服强度
    • C、抗拉强度
    • D、下屈服强度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对于呈现明显屈服(不连续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其抗拉强度的测定()

    • A、从测力度盘读取试验过程中的最大力除以试样原始横截面积得到抗拉强度
    • B、从测力度盘读取过了屈服阶段之后的最大力除以试样原始横截面积得到抗拉强度
    • C、从测力度盘读取屈服阶段的最大力除以试样原始横截面积得到抗拉强度
    • D、从测力度盘读取屈服阶段的最小力除以试样原始横截面积得到抗拉强度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金属在拉断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称为材料的()

    • A、屈服强度
    • B、抗拉强度
    • C、弹性极限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式样拉断前承受的最大标称拉应力称为()

    • A、屈服强度
    • B、抗拉强度
    • C、塑性强度
    • D、抗压强度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当钢筋用于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结构时,其纵向受力钢筋的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对一、二级抗震等级,钢筋检验所得的强度值应符合()。

    • A、钢筋实测抗拉强度值与实测屈服强度值之比不应小于1.25;钢筋实测屈服强度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之比不应大于1.3;
    • B、钢筋实测抗拉强度值与实测屈服强度值之比不应小于1.3;钢筋实测屈服强度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之比不应大于1.25;
    • C、钢筋实测抗拉强度值与实测屈服强度值之比不应大于1.3;钢筋实测屈服强度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之比不应小于1.25;
    • D、钢筋实测抗拉强度值与实测屈服强度值之比不应大于1.25;钢筋实测屈服强度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之比不应小于1.30。

    正确答案:A

  • 第22题:

    单选题
    屈强比是()
    A

    屈服强度/抗拉强度

    B

    抗拉强度/屈服强度

    C

    设计强度/抗拉强度

    D

    屈服强度/设计强度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试样拉断前所承受的最大标称拉应力为()
    A

    抗压强度

    B

    屈服强度

    C

    疲劳强度

    D

    抗拉强度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