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10~15m;5~10m;1~5m
更多“安装路缘石的控制桩,直线段桩距宜为();曲线段桩距宜为();路口处桩距宜为()。”相关问题
  • 第1题:

    低应变试验中,对于灌注桩和预制桩,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距桩中心()。

    • A、1/4半径处
    • B、1/5半径处
    • C、桩心位置
    • D、2/3半径处

    正确答案:D

  • 第2题: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开始打桩时,桩锤落距宜低,一般为()mg使桩能正常沉入土中。


    正确答案:0.5~0.8

  • 第3题:

    上部芯样位置距桩顶设计标高不宜大于(),下部芯样位置距桩底不宜大于(),中间芯样宜()。


    正确答案:1倍桩径或1m;1倍桩径或1m;等间距截取

  • 第4题: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在对桩基础进行勘察时,对土质地基勘探点间距的要求,错误的是()。

    • A、端承桩勘探点距宜为12~24m
    • B、端承桩与摩擦桩勘探点距宜使持力层层面高差控制在1~2m
    • C、摩擦桩勘探点距宜为20~35m
    • D、复杂地基的一柱一桩工程,宜每柱设置勘探点

    正确答案:B

  • 第5题:

    实心桩的激振点位置应选择在(),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

    • A、桩中心;距桩中心2/3半径处
    • B、距桩中心1/3半径处;距桩中心2/3半径处
    • C、桩中心;距桩中心1/3半径处
    • D、距桩中心2/3半径处;距桩中心1/3半径处

    正确答案:A

  • 第6题:

    以下砼桩桩头处理中描述正确的有()。

    • A、应凿除桩顶部的破碎层和软弱砼
    • B、距桩顶1倍桩径范围内,宜用厚度为3-5mm的钢板围裹
    • C、距桩顶1.5桩径范围内设置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
    • D、桩头砼强度等级宜比桩身砼强度等级提高1-2级,且不小于C30

    正确答案:A,B,C,D

  • 第7题:

    实心桩的激振点位置宜选择在()、传感器安装点宜为距中心();空心桩的激振点位置宜与传感器安装位置的水平夹角为90°、传感器安装位置宜在壁厚度的1/2处;每根桩的测点()。


    正确答案:桩顶中心;2/3半径处;不得少于两点

  • 第8题:

    单选题
    锤击法低应变测实心桩的传感器应安装在()。
    A

    桩顶中心

    B

    桩顶距中心1/2R(R为桩半径)处

    C

    桩顶侧面

    D

    桩顶距中心2/3R(R为桩半径)处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安装路缘石的控制桩,路口处桩距宜为()m。
    A

    1~5

    B

    5~10

    C

    10~15

    D

    15~20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对CFG桩,下述说法中()不正确。()
    A

    CFG桩布置范围可与基础范围相同

    B

    CFG桩桩径宜取600~800mm

    C

    CFG桩桩距宜取3~5倍桩径

    D

    桩顶与基础之间的褥垫层厚度宜取150~300mm。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实心桩的激振点位置应选择在(),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
    A

    桩中心;距桩中心2/3半径处

    B

    距桩中心1/3半径处;距桩中心2/3半径处

    C

    桩中心;距桩中心1/3半径处

    D

    距桩中心2/3半径处;距桩中心1/3半径处


    正确答案: B
    解析: 传感器的安装方法:
    实心桩的激振点位置应选择在桩中心,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距桩中心 2/3 半径处;

  • 第12题:

    单选题
    实心桩的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距桩中心()半径处
    A

    1/2

    B

    1/3

    C

    2/3

    D

    1/4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锤击法低应变测实心桩的传感器应安装在()。

    • A、桩顶中心
    • B、桩顶距中心1/2R(R为桩半径)处
    • C、桩顶侧面
    • D、桩顶距中心2/3R(R为桩半径)处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实心桩的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距桩中心()半径处

    • A、1/2
    • B、1/3
    • C、2/3
    • D、1/4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进行夯实水泥土桩设计时,下述()不正确。()

    • A、当采用洛阳铲成孔时,处理深度不宜超过6m
    • B、夯实水泥土桩布桩范围可与基础范围相同
    • C、桩孔直径宜为600~1000mm
    • D、桩距宜为2~4倍桩径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安装路缘石的控制桩,路口处桩距宜为()m。

    • A、1~5
    • B、5~10
    • C、10~15
    • D、15~20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测量传感器安装和激振操作应符合下列哪些规定()

    • A、传感器安装应与桩顶面垂直;用耦合剂粘结时,应具有足够的粘结强度
    • B、实心桩的激振点位置应选择在桩中心,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距桩中心2/3半径处
    • C、空心桩的激振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与桩中心连线形成的夹角宜为45°,激振点和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桩壁厚的1/2处
    • D、激振方向应沿桩轴线方向

    正确答案:A,B,D

  • 第18题:

    低应变检测时,实心桩的激振点位置应选择在(),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选为距桩中心()半径处。


    正确答案:桩中心;三分之二

  • 第19题:

    实心桩的激振点位置应选择在桩中心,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距桩中心()半径处;空心桩的激振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与桩中心连线形成的夹角宜为(),激振点和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桩壁厚的()处。


    正确答案:2/3;90˚;1/2

  • 第20题:

    单选题
    桩径d、桩长l和承台下桩间土均相同,下列哪种情况下,承台下桩间土的承载力发挥最大?(  )[2010年真题]
    A

    桩端为密实的砂层,桩距为6d

    B

    桩端为粉土层,桩距为6d

    C

    桩端为密实的砂层,桩距为3d

    D

    桩端为粉土层,桩距为3d


    正确答案: C
    解析:
    桩的承载力性状主要取决于桩端持力层的性质和承台效应,另外还受桩周土性质、桩长、桩的长径比的影响。承台下的桩和土组成复合地基,共同承受承台传递的压力,并具有一定的分担比,即桩在承载力范围内承载压力多时,其桩间土承受的压力必然少些,反之亦然。为使题干中承台下桩间土的承载力发挥最大,则必减少桩的承载分担比,采取的措施有增大桩间距、在桩周涂抹润滑油、降低桩端阻力等措施。发挥桩间土的承载力粉土层比砂层的持力层性质好,桩距越大桩间土的承载力也就越大,故承台下桩间土为粉土桩间距为6d时承载力发挥最大。

  • 第21题:

    填空题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开始打桩时,桩锤落距宜低,一般为()mg使桩能正常沉入土中。

    正确答案: 0.5~0.8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  )的情况下,群桩承载力最宜取各单桩承载力之和(d为桩径)。[2008年真题]
    A

    端承型低承台群桩,桩距为4d

    B

    端承型高承台群桩,桩距为6d

    C

    摩擦型高承台群桩,桩距为6d

    D

    摩擦型低承台群桩,桩距为4d


    正确答案: B
    解析:
    群桩效应是指由多根桩通过承台联成一体所构成的群桩基础,与单桩相比,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不仅桩直接承受荷载,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桩间土也可能通过承台底面参与承载;同时各个桩之间通过桩间土产生相互影响;来自桩和承台的竖向力最终在桩端平面形成了应力叠加,从而使桩端平面的应力水平大大超过单桩,应力扩散的范围也远大于单桩。分析题目中的四种情况,涉及到三个因素的选择:①桩型(端承桩或摩擦桩);②承台(高承台或低承台);③桩距。为了使得群桩承载力宜取各单桩承载力之和,考虑过群桩效应的原理后,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为了消除桩身与土之间的影响,选择端承桩;②为了消除低承台的应力扩散影响,选择高承台;③为了使桩与桩之间各自承载独立,选择较大的桩距

  • 第23题:

    填空题
    实心桩的激振点位置应选择在桩中心,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距桩中心()半径处;空心桩的激振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与桩中心连线形成的夹角宜为(),激振点和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桩壁厚的()处。

    正确答案: 2/3,90˚,1/2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