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措施。”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中毒型细菌性痢疾休克型的诊断及治疗。


    正确答案:中毒型细菌性痢疾休克型的诊断及治疗:(1)诊断:①好发年龄2~7岁;②夏、秋季发病;③突起高热,感染中毒症状重,有惊厥、休克等表现;④脓血便,大便常规WBC>15个/HP,有红细胞;⑤大便培养为痢疾杆菌。(2)治疗:①抗菌药物;②降温;③抗休克:扩充循环血量,纠正酸中毒,血管扩张药:山莨菪碱、多巴胺;④维护重要脏器功能;⑤抗介质治疗,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纳洛酮等。

  • 第2题:

    简述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正确答案: (1)告诫居民勿采购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以及未经兽医卫生检查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2)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防止尘土、昆虫、鼠类等动物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
    (3)加工食品的工具、容器等要做到生熟分开。
    (4)加工食品必须做到烧熟熟透,需要熟制加工的大块食品,其中心温度不低于70℃。

  • 第3题:

    简述细菌性痢疾主要病变。


    正确答案: 结肠黏膜化脓性、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程迁延。

  • 第4题:

    问答题
    简述细菌性食物中毒预防措施。

    正确答案: 防止细菌污染:制细菌污染源,生熟食品用具及容器分开。
    控制细菌繁殖:温贮存食品,缩短贮存时间。
    杀灭病原菌:用前彻底加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简述细菌性痢疾

    正确答案: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目前仍为我国的多发病之一。
    【病原学】
    根据国际微生物学会的分类,致病性志贺菌属可分为4群(志贺、福氏、鲍氏、宋内痢疾杆菌)47型。我国以福氏痢疾杆菌多见,其次是宋内痢疾杆菌。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但有交叉耐药性,且病后免疫力差,故菌痢可多次感染,多次发病。
    【流行病学】
    菌痢常年均有发病,但以夏秋季最多,这可能与夏秋季节痢疾杆菌和苍蝇易于繁殖,人们生吃瓜果、蔬菜较多等因素有关;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儿童最常见,青壮年次之。
    1.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不典型患者、慢性患者及各种带菌者,因不易被发现,故意义更大。如果这些患者或带菌者从事饮食、保育或供水工作,则有可能引起食物型或水型暴发流行。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苍蝇有粪、食兼食习性,易造成食物污染。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仅有短暂和不稳定的免疫力,再加上不同群、型之间多无交叉免疫,故可多次患菌痢。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为学龄前儿童,第二个高峰为青壮年(20~40岁)。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多数为1~2天。
    1.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常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初为稀便,1~2天内即转为典型脓血便,每次量很少,常只有脓血而无粪质,血为鲜红色。每天排便达10次以上,常伴里急后重(腹痛欲便而不爽,便时肛管有沉重下坠感)。肠鸣音亢进,全腹均可压痛,以左下腹为著。病程持续10~14天后自愈,亦可转为慢性。
    (2)轻型多无全身中毒症状,体温正常或低热。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多为黏液稀便,常无脓血,每天排便次数不超过10次,腹痛及里急后重均较轻。病程3~6天,常可自愈。
    (3)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成人少见。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或)呼吸衰竭。肠道症状很轻或缺如,常需经灌肠或肛拭取粪便检查才能发现异常。根据表现又可分为:
    1)休克型: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四肢冷、脉细数、呼吸急促、血压下降及脉压小,严重时紫绀、皮肤明显花纹、血压明显下降或测不出、脉细微难触及、少尿或无尿等。
    2)脑型(呼吸衰竭型):剧烈头痛、反复呕吐、血压偏高,继之呼吸节律不齐、深浅不一,呈双吸气或叹息样呼吸,甚至呼吸暂停等,瞳孔忽大忽小、两侧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
    3)混合型:以上两型的表现同时出现,病情最重,病死率高。
    2.慢性菌痢菌痢病程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菌痢。治疗不及时和(或)不彻底、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低下、福氏菌感染等因素,均与菌痢转为慢性有关。
    (1)慢性隐匿型过去有菌痢史,现无症状,但大便培养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有菌痢表现,为菌痢的重要传染源。
    (2)慢性迁延型持续有轻重不等的痢疾症状,大便成形或较稀,带黏液或少量脓血,腹部可有压痛。也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此型最为多见。
    (3)急性发作型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后症状不明显,可因某种因素如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出现急性菌痢表现,但常较急性菌痢轻。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有中等度升高。慢性期可有轻度贫血。
    2.粪便检查典型菌痢粪便中粪质少,脓血(鲜血)黏液便。显微镜下有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3.免疫学检查如免疫荧光抗体法、玻片固相抗体吸附间接免疫荧光法等,这些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敏感性高等优点,但可出现假阳性。
    4.病原学检查
    (1)细菌培养应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样,取粪便脓血部分及时送检,早期多次送检可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同时应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可以确诊。
    (2)特异性核酸检测采用核酸杂交或聚合酶链反应(PCR)可直接检查粪便中的痢疾杆菌核酸,具有灵敏度高、快速简便等优点,但必须在具备检测条件的单位进行,故未广泛应用。
    5.乙状结肠镜检查慢性期患者肠黏膜呈颗粒状,可见溃疡或息肉形成。自病变部位刮取分泌物做培养可提高检出率。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夏秋季节发病,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典型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压痛,粪便中检出脓细胞、红细胞、吞噬细胞,粪便培养或免疫检测阳性,则可诊断为急性菌痢。
    发病急,高热、惊厥、烦躁不安、嗜睡、昏迷的患儿,有休克和(或)呼吸衰竭者应想到中毒型菌痢的可能,肛门拭子采便或盐水灌肠取材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阳性,可诊断为中毒型菌痢。
    过去有菌痢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2个月以上,粪便黏液脓性或呈间歇性黏液脓性,粪便培养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菌痢。
    2.鉴别诊断
    (1)阿米巴痢疾为致病性溶组织阿米巴侵入结肠壁所致,病变主要在结肠上段。起病较缓,少有毒血症状,里急后重轻,大便次数较菌痢少,腹痛多在右侧。粪便呈果酱样,有腥臭;镜检仅少许白细胞,红细胞凝集成团,可找到活动的、吞噬红细胞的阿米巴滋养体,慢性者可发现包囊。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散在溃疡,溃疡边缘整齐,边缘部分涂片及活检可查到阿米巴滋养体。甲硝唑治疗有效。
    (2)急性肠炎应与急性轻型菌痢区别。本病常有饮食不洁史,水样大便,少有脓血,亦无里急后重,大便培养有助于鉴别。
    (3)流行性乙型脑炎
    (4)结肠癌与直肠癌
    【治疗】
    1.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患者应按肠道传染病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或大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为止。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忌多渣、难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
    (2)对症治疗只要有水和电解质丢失,无论有无脱水表现,均应口服补液,补液量为丢失量加上生理需要量。高热及呕吐次数较多者,应通过静脉补液。严重腹痛的患者,可肌肉注射维生素K10mg或阿托品0.5mg。一般腹痛者,可用颠茄片8mg,每天3次,或654-210mg,每天3次。高热并有严重全身症状者,在强有力的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给予地塞米松2~5m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中等发热、全身症状不严重的患者,可服用阿司匹林。除了退热作用以外,阿司匹林尚有减少肠液分泌的作用。
    (3)抗菌治疗首选氟喹诺酮类药物。该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口服易吸收等优点。可用诺氟沙星,每次0.2g,每天3~4次;或环丙沙星,每次0.2g,每天2~3次,口服。其次可用庆大霉素8万U,每天2次,肌肉注射,应注意观察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抗生素治疗的疗程一般为5~7天。黄连素有减少肠道分泌的作用,在使用抗生素时可同时使用,每次0.3g,每天3次,7天为一疗程。
    抗生素的选择,应结合药物敏感试验,在一定地区内注意轮换用药。抗菌药物疗效的考核应以粪便培养阴转率为主,治疗结束时阴转率应达90%以上。
    2.中毒性菌痢应采取综合急救措施,力争早期治疗。
    (1)抗菌治疗药物选择基本与急性菌痢相同,但应先采用静脉给药,情况好转后改为口服。此外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头孢拉定、头孢噻肟等。
    (2)抗休克治疗
    1)扩充血容量:早期应快速输液,立即用低分子右旋糖酐10~15ml/kg及5%碳酸氢钠5mg/kg,于1/2~1小时静脉滴注,以迅速扩张血容量。以后则生理盐水与葡萄糖各半,按20~50ml/kg静脉快速滴注,6~8小时滴完。休克改善后维持输液以葡萄糖为主,与含钠液体比例为3:1~4:1,24小时维持量为50~80ml/kg,缓慢静滴。
    2)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中毒性菌痢主要为高阻低排性休克,宜采用山莨菪碱(654-2)0.5~1mg/kg(成人20~40mg),静脉推注,每5~15分钟1次。可以对抗乙酰胆碱并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直至面色变红润、四肢转暖、血压回升及呼吸改善。如用药后效果不佳,可以改用酚妥拉明(苄胺唑啉)、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
    3)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5ml/kg约可提高二氧化碳结合力4.4mmol/L。
    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氢化可的松5~10mg/kg静脉滴注,一般用3~5天。
    (3)防治脑病发热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可以降低氧耗或减轻脑水肿。对于高热及频繁惊厥患者可以短暂给予冬眠合剂氯丙嗪及异丙嗪各1~2mg/kg肌肉注射,可以加强物理降温的效果。当患者频繁惊厥,昏迷加深,呼吸不规则,口唇发绀,应及时采用20%甘露醇,每6~8小时静脉推注1.5~2g/kg。同时给予地塞米松静滴,限制钠盐摄入,对控制脑水肿有一定作用。
    (4)抢救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严格控制入液量。必要时给予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危重者应呼吸监护、气管插管或用人工呼吸器。
    3.慢性菌痢慢性菌痢疗效欠佳,需长期系统治疗,积极寻找诱因加以治疗。如有显著症状而大便培养阳性,应隔离治疗;应尽可能多次进行大便培养及细菌药敏试验。必要时做乙状结肠镜检查,以便作为用药及判断疗效的参考。
    (1)抗生素联合应用两种不同类的抗菌药物,剂量足,疗程较长,且需重复1个或2个疗程。
    (2)菌苗治疗用自身菌苗或混合菌苗隔天皮下注射1次,开始每次0.25ml,逐渐增至每次2.5ml,20天为一个疗程。
    (3)局部灌肠5%大蒜浸液或0.5%卡那霉素100~200ml保留灌肠,每天1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也可在灌注液中加入0.25%普鲁卡因10ml、氢化可的松25mg,或可提高疗效。
    (4)肠道菌群失调的处理长期使用抗生素易致菌群失调。应限制豆制品和乳类摄入量。并可应用微生态制剂如乳酸杆菌或双歧杆菌制剂等纠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

    正确答案: 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的无鞭毛杆菌,痢疾杆菌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主要因素;痢疾志贺菌还产生外毒素(志贺毒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素作用,而引起更严重的临床表现。痢疾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瓜果、蔬菜及污染物上可生存1~2周,但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弱,对各种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措施。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细菌性痢疾病变特点。

    正确答案: ⑴急性细菌性痢疾:
    ①早期,急性卡他性炎,分泌亢进、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可见点状出血;
    ②假膜性炎:假膜(纤维素、坏死组织、炎细胞、红细胞、细菌、糠皮状或片状)呈灰白色,若出血则呈暗红色,受胆色素浸染呈灰绿色;
    ③溃疡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地图状”的溃疡,较浅表;
    ④愈合。
    ⑵慢性细菌性痢疾:
    ①溃疡边缘不规则,粘膜常过度增生形成息肉;
    ②各层慢性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乃至瘢痕形成。
    ⑶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①肠道病变一般示卡他性炎改变,有时肠壁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滤泡增生肿大;
    ②多数器官微循环血管痉挛和通透性增加;
    ③大脑和脑干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和点状出血;
    ④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⑤肾上腺皮质出血和萎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配伍题
    流感的最佳预防措施是()|细菌性痢疾的最佳预防措施是()
    A

    隔离患者

    B

    隔离密切接触者

    C

    开窗通风

    D

    搞好三管一灭

    E

    注射疫苗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简述细菌性痢疾患者解除隔离。


    正确答案:直到2份连续粪便标本或直肠试纸(在停止使用抗生素48小时后采样,两次采样间隔超过24小时)转阴为止。

  • 第11题:

    简述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特点。


    正确答案: (1)传染源:包括急、慢性菌痢患者和带菌者。非典型患者、慢性患者及带菌者由于症状不典型且管理困难,在流行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2)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在流行季节如食物或饮水被污染,则可引起食物型或水型暴发流行。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较短,且不同菌群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易于反复感染。
    (4)流行特征:菌痢终年散发,夏秋季节发病率升高。

  • 第12题:

    简述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的病原体。


    正确答案: 菌痢病原体:为肠杆菌科志贺菌属,按菌体抗原(O抗原)可分为ABCD四群,又称为志贺、福氏、鲍 氏和宋内氏痢疾杆菌。
    阿米巴痢疾病原体:为溶组织内阿米巴,溶组织阿米巴有滋养体及包囊二期,滋养体又分为小滋养体和大滋养体。包囊是滋养体在下部大肠内形成的,随粪便排出体外并发育为成熟的4核包囊。

  • 第13题:

    问答题
    简述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正确答案: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根据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和条件,采取针对性措施。
    (1)防止食品被沙门氏菌污染
    ①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监督,特别是要加强肉联厂对畜、禽的宰前检疫和宰后的兽医卫生检验,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②防止被沙门氏菌感染或污染的畜、禽肉进入市场,禁止食用病死的畜、禽肉类。
    ③加强肉类食品在储藏、运输、加工、烹调或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卫生管理。
    ④注意操作卫生,避免生、熟食品之间的交叉污染。
    ⑤食品从业人员应定期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和健康检查;
    (2)控制食品中沙门氏菌的生长繁殖:低温贮藏并尽可能的缩短存储时间;
    (3)食用前彻底灭菌:
    ①各种生食品食用前要蒸熟煮透。如彻底杀灭肉类中可能存在的沙门氏菌,应使肉块深部达80℃并持续12min以上或肉块重量1Ikg以下,持续煮沸2.5~3h,禽蛋类应煮沸8min以上。
    ②剩余饭菜和存放时间达4h以上的熟肉或肉制品,食用前必须回锅。
    ③生吃食品食用前要洗净、消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4题:

    问答题
    简述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的病原体。

    正确答案: 菌痢病原体:为肠杆菌科志贺菌属,按菌体抗原(O抗原)可分为ABCD四群,又称为志贺、福氏、鲍 氏和宋内氏痢疾杆菌。
    阿米巴痢疾病原体:为溶组织内阿米巴,溶组织阿米巴有滋养体及包囊二期,滋养体又分为小滋养体和大滋养体。包囊是滋养体在下部大肠内形成的,随粪便排出体外并发育为成熟的4核包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问答题
    简述细菌性痢疾的病理

    正确答案: 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肠黏膜的基本病变:急性期是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此病变一般仅限于固有层,故很少引起肠穿孔及大量肠出血;慢性期则有肠黏膜水肿及肠壁增厚,并导致肠腔狭窄。中毒型则结肠局部病变很轻,但全身病变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简述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1)急性菌痢①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饮食调整。保证足够水分、电解质及酸碱平衡。②病原治疗:喹诺酮类;复方新诺明(SMZ-TMP)。③对症治疗:高热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腹痛剧烈可用解痉药如阿托品及颠茄。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酌情小剂量应用肾上腺皮质素。
    (2)慢性菌痢①采用全身治疗,如生活规律,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进食富营养、易消化、少渣、无刺激的食物,积极治疗并存的慢性疾病。②病原治疗:应抓紧做病原菌分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助合理选择应用有效抗菌药物;联合应用2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疗程须长,须1~3个疗程;亦可应用药物保留灌肠疗法。③对症治疗。
    (3)中毒型菌痢:本型病势凶险,应及时采用综合措施抢救治疗。①一般治疗:同急性菌痢,由于病情变化迅速,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意识状态、血压、脉搏、呼吸及瞳孔变化。做好护理工作,减少并发症。②病原治疗:应用有效的抗菌药物静脉滴注,用喹诺酮类或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③对症治疗:降温镇静;休克型:应积极抗休克治疗;脑型:脱水,防治呼吸衰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简述细菌性痢疾主要病变。

    正确答案: 结肠黏膜化脓性、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程迁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正确答案: (1)告诫居民勿采购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以及未经兽医卫生检查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2)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防止尘土、昆虫、鼠类等动物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
    (3)加工食品的工具、容器等要做到生熟分开。
    (4)加工食品必须做到烧熟熟透,需要熟制加工的大块食品,其中心温度不低于70℃。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