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第一代金融危机理论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是()。A、信息不对称B、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C、宏观经济政策的过度扩张D、金融体系的自身不稳定性”相关问题
  • 第1题:

    根据( ),可将金融危机划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和系统性金融危机四种类型。

    A.金融危机爆发的领域

    B.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C.金融危机爆发的地理范围

    D.金融危机爆发的结果


    正确答案:A
    根据金融危机爆发的领域,可以将金融危机划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和系统性金融危机四种类型。

  • 第2题:

    根据金融危机爆发的领域,可以将金融危机划分为()。

    A:货币危机
    B:信用危机
    C:银行危机
    D:外债危机
    E:系统性金融危机

    答案:A,C,D,E
    解析:
    根据金融危机爆发的领域,可以将金融危机划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和系统性金融危机四种类型。

  • 第3题:

    按照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属于()。

    A:银行危机
    B:全球性金融危机
    C:内部性金融危机
    D:外部性金融危机

    答案:D
    解析:
    按照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可将金融危机分为内部性和外部性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属于外部性金融危机。

  • 第4题: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深刻暴露了亚洲各国在协调经济政策、共同()危机方面的不足。

    • A、抵御
    • B、防御
    • C、抵挡
    • D、防备

    正确答案:B

  • 第5题:

    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

    • A、金融风险的集聚
    • B、货币供应失衡
    • C、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
    • D、经济周期波动形成的经济危机

    正确答案:C,D

  • 第6题:

    自1825年开始直至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以“生产相对过剩”为性质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却不断地爆发金融危机。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性质、原因和根源。


    正确答案: 美国这场严重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发生?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发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社会所以会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是由其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以及由此派生的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计划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同广大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这两对矛盾所决定的。从一般意义上讲,对于这场严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原因,作上述归纳当然是不错的。但深入研究,就感到这种解读似乎还不够。这是因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演变,较之《资本论》所分析、研究的资本主义,已具有了诸多新特点。
    就危机本身而言,此次国际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比较,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或重要不同点。其一,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始发于工业生产领域;而此次危机从一开始就具有金融危机的性质。其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从一开始便鲜明地暴露出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而此次危机尽管仍同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有很大关联,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同经济金融化、金融虚拟化和金融衍生产品毒化、泡沫化,以及金融监管缺失即金融自由化,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其三,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受重创的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广大不发达国家所受影响并不严重;而这次危机,虽肇始于美国,但席卷全球,世界各国无一幸免。
    此次国际性金融危机所具有的上述三个显著特征,是由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在运行形式上显示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凯恩斯主义主导下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恢复、发展的“黄金期”。但凯恩斯主义也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规律,进入70年代,资本主义即陷入长达10年之久的“滞胀”。所谓“滞胀”,就是高失业、经济停滞或低增长与高通胀同时存在。比如,美国的失业率最高达9.1%(1975年),英国甚至高达13.4%(1982年),整个“经合组织”失业人数达到3050万人。在此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1975—1979年,美、英、法、德、意大利及日本等国工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6%,比60年代6.6%的增幅下降60%多。与此同时,物价却飞涨,消费品物价年均上涨率60年代为3.7%,1970—1974年年均上涨率为7.9%,1975—1979年高达10.1%。一般而言,经济停滞或萎缩、高失业、高通胀等现象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运行的不同阶段交替出现的现象,前二者多发生在经济周期的萧条——危机阶段,高通胀多出现在经济复苏——高涨阶段。此次出现的经济停滞、高失业与高通胀并存的所谓“两高一低”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现象。
    深入剖析20世纪70年代滞胀期间“两高一低”同时存在这一新的社会经济现象,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是导致这场长达10年“滞胀”危机的重要的直接原因。二战之后,经过50年代、60年代相对平稳的发展,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增长,科学技术日益进步,资本的技术构成、从而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资本利润率也趋于下降,资本利润率的下降又导致固定资本投资疲软;为维持较高资本利润率,国家垄断资本利用其垄断地位,扭曲市场法则,强行推高物价;驱动经济复苏的另一只轮子——社会消费,因为劳动者大量失业及高通胀而持续低迷。正是这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两高一低”的“滞胀”隧道中挣扎、爬行。
    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滞胀”的发生,是凯恩斯主义主导的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所致。他们在对凯恩斯主义进行口诛笔伐的同时,大肆鼓吹他们一贯主张的“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代表美英金融垄断资本*集团利益的美国共和党里根和英国保守党撒切尔夫人先后上台执政,将凯恩斯主义扔进了历史博物馆,把新自由主义捧上了美英主流经济学的宝座。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走出了“滞胀”危机的漫长隧道。人类社会在经历长达近10年的“滞胀”危机劫难过程中,催生了对人类社会后来的发展颇具影响力的三件大事:一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二是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尤其是金融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这“四化”为核心内容的新自由主义理论,逐步取代凯恩斯主义而成为美英的主流经济学理论,至上世纪90年代初,以“华盛顿共识”出笼为标志,新自由主义最终蜕变为美国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的意识形态和政策。三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取而代之的是要求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资本流动及资本运作“自由化”,加上美元霸权为主要内容的当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既大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又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以及金融与资本*市场的虚拟化和病态膨胀提供了技术支撑;新自由主义则成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向全球扩张及其制度安排的理论依据;当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为美英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全球扩张提供了最重要的杠杆或平台。这三者的媾和,成为拉动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向国际金融资本垄断过渡的“三驾马车”。 正是在这样一种非常奇特的“三驾马车”的拉动下,70年代的“滞胀”危机,不断加剧资本向大垄断资本、特别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中的趋势。以美国为例,资产超过50亿美元的工业大公司,1955年只有8家,到1970年增加到22家,到1980年更增至52家。在“滞胀”后期,资本聚集速度明显加快。与此同时,银行资本也在加速集中,不仅大银行兼并中小银行,还出现强强合并,产生了一批空前巨大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到1977年,美国最大的50家商业银行资产达6684亿美元,存款为5212亿美元,分别占全美国1万多家大小银行总资产的56.8%和总存款的55%。其中,美洲银行、第一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制造商汉诺威信托银行、摩根保证信托银行等5家最大银行的资产和存款量,分别为3224亿美元和2464亿美元,占50家大银行的总资产和总存款的比重均超过42%;而雄居首位的美洲银行,拥有资产949亿美元和存款758亿美元,占5家最大银行资产和存款总量的30%左右。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正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期间,美国金融垄断资本的国际化步伐大大加快。在“滞胀”期间,由于美国国内经济长期萎缩低迷,固定资产投资不振,迫使金融寡头把闲置的、过剩的金融资本输往国外,并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致使美国跨国银行在海外的势力迅速增强。1954年,20个资本主义国家的99家银行控制的国外分行共1200家,美国占10%;到1977年,世界最大的50家银行共在海外设分支机构3000家左右,美国占37%,所占比重增长近2倍,分支机构数由120家左右增至1100余家,增长近10倍;1979年美国在海外投资新建和合并企业资产总额中,银行所占比重为43.3%,比制造业的资产额要高出2倍多。美国的许多大商业银行都是在70年代的“滞胀”期间发展成为庞大的跨国银行的,也就是说,美国的金融垄断资本在70年代的“滞胀”期间加速蜕变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

  • 第7题:

    根据(),可以将金融危机分为内部性金融危机和外部性金融危机。

    • A、金融危机爆发的领域
    • B、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 C、金融危机的性质
    • D、金融危机的范围

    正确答案:B

  • 第8题:

    ()下滑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


    正确答案:科技进步率

  • 第9题:

    填空题
    ()下滑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

    正确答案: 科技进步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 ( )
    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垄断的出现

    C

    金融危机

    D

    无政府状态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根据(),可以将金融危机分为内部性金融危机和外部性金融危机。
    A

    金融危机爆发的领域

    B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C

    金融危机的性质

    D

    金融危机的范围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第一代金融危机理论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是()。
    A

    信息不对称

    B

    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

    C

    宏观经济政策的过度扩张

    D

    金融体系的自身不稳定性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按照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属于( )。A.银行危机B.全球性金融危机C.内部性金融危机D.外部性金融危机


    正确答案:D
    按照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可将金融危机分为内部性和外部性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属于外部性金融危机。选D。

  • 第14题:

    根据(),可将金融危机划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和系统性金融危机四种类型。

    A:金融危机爆发的领域
    B: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C:金融危机爆发的地理范围
    D:金融危机爆发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根据金融危机爆发的领域,可以将金融危机划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和系统性金融危机四种类型。

  • 第15题:

    下列关于各类型金融危机之间相互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各类型的金融危机不会同时爆发。
    B.债务危机的爆发往往伴随着货币危机
    C.发生内部综合性危机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金融体系脆弱。
    D.货币危机与一国宏观基本面、市场预期有很大关系,
    E.流动性危机的爆发可能引起货币危机。

    答案:B,C,D,E
    解析:
    一同货币危机的发生与其宏观基本面、市场预期、制度建设和金融体系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 一且某些网素导致市场信心不足,资本大规模的逃离使得钉住汇率难以维持,最终会引发货币危机。 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将对经济各层面产生联动作用,如流动性危机的爆发很可能会引发货币危机,债务危机的爆发往往伴随着货币大幅贬值的货币危机等。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 局部危机将发展成为外部综合性金融危机,即几种危机同时爆发,或一种危机带动其他危机爆发。
    发生内部综合性金融危机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金融体系脆弱,危机由银行传导至整个经济。

  • 第16题:

    科技进步率下滑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关于金融危机形成了几代理论模型,“道德风险论”的观点属于()

    • A、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 B、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
    • C、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 D、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将金融危机划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和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标准是()。

    • A、按金融危机爆发的领域
    • B、按金融危机爆发的地理范围
    • C、按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
    •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20世纪90年代世界爆发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你认为引发这些金融危机的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20世纪90年代世界爆发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第一次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第二次是墨西哥比索危机;第三次是亚洲金融危机。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引发这些金融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国际货币金融体制和有关危机国家政策缺陷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制看,
    一是全球没有较为稳定的汇率形成机制,发展中国家对汇率的选择比较被动,在大规模资本流动的冲击下,维持汇率制度的成本很高。
    二是资本流动和外汇交易脱离经济实体,形成“金融泡沫”。
    三是对短期资本流动、对冲基金、离岸交易中心的监管比较薄弱。
    四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还没有建立起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和保证金融安全的机制。
    五是国际社会对国际经济失衡的调节缺乏必要的手段,在危机时难以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援助。
    六是国际金融机构仍然受少数发到国家主导,缺乏必要的权威性。
    从危机国家自身看,
    一是微观基础薄弱,经济机构不合理,金融体系不健全,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
    二是金融监管不力,缺乏一套严格的标准对金融体系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
    三是在金融市场不发达和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能力较弱之时,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
    四是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资。
    五是汇率制度缺乏必要的灵活性。

  • 第20题:

    多选题
    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
    A

    金融风险的集聚

    B

    货币供应失衡

    C

    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

    D

    经济周期波动形成的经济危机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20世纪90年代世界爆发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你认为引发这些金融危机的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20世纪90年代世界爆发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第一次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第二次是墨西哥比索危机;第三次是亚洲金融危机。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引发这些金融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国际货币金融体制和有关危机国家政策缺陷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制看,
    一是全球没有较为稳定的汇率形成机制,发展中国家对汇率的选择比较被动,在大规模资本流动的冲击下,维持汇率制度的成本很高。
    二是资本流动和外汇交易脱离经济实体,形成“金融泡沫”。
    三是对短期资本流动、对冲基金、离岸交易中心的监管比较薄弱。
    四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还没有建立起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和保证金融安全的机制。
    五是国际社会对国际经济失衡的调节缺乏必要的手段,在危机时难以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援助。
    六是国际金融机构仍然受少数发到国家主导,缺乏必要的权威性。
    从危机国家自身看,
    一是微观基础薄弱,经济机构不合理,金融体系不健全,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
    二是金融监管不力,缺乏一套严格的标准对金融体系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
    三是在金融市场不发达和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能力较弱之时,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
    四是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资。
    五是汇率制度缺乏必要的灵活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将金融危机划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和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标准是()。
    A

    按金融危机爆发的领域

    B

    按金融危机爆发的地理范围

    C

    按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描述的金融危机划分方法是按照金融危机爆发的领域进行的,答案选A。

  • 第23题:

    问答题
    自1825年开始直至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以“生产相对过剩”为性质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却不断地爆发金融危机。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性质、原因和根源。

    正确答案: 美国这场严重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发生?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发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社会所以会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是由其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以及由此派生的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计划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同广大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这两对矛盾所决定的。从一般意义上讲,对于这场严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原因,作上述归纳当然是不错的。但深入研究,就感到这种解读似乎还不够。这是因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演变,较之《资本论》所分析、研究的资本主义,已具有了诸多新特点。
    就危机本身而言,此次国际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比较,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或重要不同点。其一,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始发于工业生产领域;而此次危机从一开始就具有金融危机的性质。其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从一开始便鲜明地暴露出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而此次危机尽管仍同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有很大关联,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同经济金融化、金融虚拟化和金融衍生产品毒化、泡沫化,以及金融监管缺失即金融自由化,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其三,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受重创的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广大不发达国家所受影响并不严重;而这次危机,虽肇始于美国,但席卷全球,世界各国无一幸免。
    此次国际性金融危机所具有的上述三个显著特征,是由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在运行形式上显示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凯恩斯主义主导下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恢复、发展的“黄金期”。但凯恩斯主义也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规律,进入70年代,资本主义即陷入长达10年之久的“滞胀”。所谓“滞胀”,就是高失业、经济停滞或低增长与高通胀同时存在。比如,美国的失业率最高达9.1%(1975年),英国甚至高达13.4%(1982年),整个“经合组织”失业人数达到3050万人。在此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1975—1979年,美、英、法、德、意大利及日本等国工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6%,比60年代6.6%的增幅下降60%多。与此同时,物价却飞涨,消费品物价年均上涨率60年代为3.7%,1970—1974年年均上涨率为7.9%,1975—1979年高达10.1%。一般而言,经济停滞或萎缩、高失业、高通胀等现象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运行的不同阶段交替出现的现象,前二者多发生在经济周期的萧条——危机阶段,高通胀多出现在经济复苏——高涨阶段。此次出现的经济停滞、高失业与高通胀并存的所谓“两高一低”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现象。
    深入剖析20世纪70年代滞胀期间“两高一低”同时存在这一新的社会经济现象,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是导致这场长达10年“滞胀”危机的重要的直接原因。二战之后,经过50年代、60年代相对平稳的发展,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增长,科学技术日益进步,资本的技术构成、从而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资本利润率也趋于下降,资本利润率的下降又导致固定资本投资疲软;为维持较高资本利润率,国家垄断资本利用其垄断地位,扭曲市场法则,强行推高物价;驱动经济复苏的另一只轮子——社会消费,因为劳动者大量失业及高通胀而持续低迷。正是这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两高一低”的“滞胀”隧道中挣扎、爬行。
    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滞胀”的发生,是凯恩斯主义主导的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所致。他们在对凯恩斯主义进行口诛笔伐的同时,大肆鼓吹他们一贯主张的“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代表美英金融垄断资本*集团利益的美国共和党里根和英国保守党撒切尔夫人先后上台执政,将凯恩斯主义扔进了历史博物馆,把新自由主义捧上了美英主流经济学的宝座。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走出了“滞胀”危机的漫长隧道。人类社会在经历长达近10年的“滞胀”危机劫难过程中,催生了对人类社会后来的发展颇具影响力的三件大事:一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二是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尤其是金融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这“四化”为核心内容的新自由主义理论,逐步取代凯恩斯主义而成为美英的主流经济学理论,至上世纪90年代初,以“华盛顿共识”出笼为标志,新自由主义最终蜕变为美国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的意识形态和政策。三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取而代之的是要求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资本流动及资本运作“自由化”,加上美元霸权为主要内容的当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既大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又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以及金融与资本*市场的虚拟化和病态膨胀提供了技术支撑;新自由主义则成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向全球扩张及其制度安排的理论依据;当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为美英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全球扩张提供了最重要的杠杆或平台。这三者的媾和,成为拉动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向国际金融资本垄断过渡的“三驾马车”。 正是在这样一种非常奇特的“三驾马车”的拉动下,70年代的“滞胀”危机,不断加剧资本向大垄断资本、特别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中的趋势。以美国为例,资产超过50亿美元的工业大公司,1955年只有8家,到1970年增加到22家,到1980年更增至52家。在“滞胀”后期,资本聚集速度明显加快。与此同时,银行资本也在加速集中,不仅大银行兼并中小银行,还出现强强合并,产生了一批空前巨大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到1977年,美国最大的50家商业银行资产达6684亿美元,存款为5212亿美元,分别占全美国1万多家大小银行总资产的56.8%和总存款的55%。其中,美洲银行、第一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制造商汉诺威信托银行、摩根保证信托银行等5家最大银行的资产和存款量,分别为3224亿美元和2464亿美元,占50家大银行的总资产和总存款的比重均超过42%;而雄居首位的美洲银行,拥有资产949亿美元和存款758亿美元,占5家最大银行资产和存款总量的30%左右。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正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期间,美国金融垄断资本的国际化步伐大大加快。在“滞胀”期间,由于美国国内经济长期萎缩低迷,固定资产投资不振,迫使金融寡头把闲置的、过剩的金融资本输往国外,并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致使美国跨国银行在海外的势力迅速增强。1954年,20个资本主义国家的99家银行控制的国外分行共1200家,美国占10%;到1977年,世界最大的50家银行共在海外设分支机构3000家左右,美国占37%,所占比重增长近2倍,分支机构数由120家左右增至1100余家,增长近10倍;1979年美国在海外投资新建和合并企业资产总额中,银行所占比重为43.3%,比制造业的资产额要高出2倍多。美国的许多大商业银行都是在70年代的“滞胀”期间发展成为庞大的跨国银行的,也就是说,美国的金融垄断资本在70年代的“滞胀”期间加速蜕变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