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弛度调整时,紧线器上的尾线应()然后再夹线,以便留有()的距离。

题目

导线弛度调整时,紧线器上的尾线应()然后再夹线,以便留有()的距离。


相似考题
更多“导线弛度调整时,紧线器上的尾线应()然后再夹线,以便留有()的距”相关问题
  • 第1题:

    观测35kV导线及避雷线弛度,应如何选择弛度观测档?


    正确答案:(1)当紧线段在5档及以下时,靠近中间选择一档。(2)紧线段在6~12档时,靠近两端各选择一档。(3)紧线段在12档以上时,靠近两端及中间各选择一档。(4)观测档宜选档距较大和悬挂点高差较小的线档,若地形特殊应适当增加观测档。

  • 第2题:

    当采用UT型线夹及楔形线夹固定安装拉线时,对UT型线夹及楔形线夹的安装的要求是()。

    • A、安装前丝扣上应涂润滑剂
    • B、线夹舌板与拉线接触应紧密,受力后无滑动现象
    • C、线夹凸肚应在主线侧,安装时不应损伤线股
    • D、拉线弯曲部分不应有明显松股,拉线断头处与拉线主线应固定可靠,线夹处露出的尾线长度为300~500mm,尾线回头后与本线应扎牢
    • E、当同一组拉线使用双线夹并采用连板时,其尾线端的方向应统一
    • F、UT型线夹的螺杆应露扣,并应有不小于1/2螺杆丝长度可供调紧,调整后,UT型线夹的双螺母应并紧

    正确答案:A,B,D,E,F

  • 第3题:

    光缆紧线时,必须使用()。

    • A、地线卡线器
    • B、导线卡线器
    • C、专用夹具
    • D、钢丝绳

    正确答案:C

  • 第4题:

    调整导线弛度时,应记录(),以便与弛度()对照。


    正确答案:环境温度;标准

  • 第5题:

    支柱同一侧悬挂为不同线径及材质的导线时,附加导线的弛度应以其中()的导线为准。

    • A、弛度较大
    • B、弛度较小
    • C、线径较大
    • D、线径较小

    正确答案:A

  • 第6题:

    在紧线观测弛度过程中,如发现温度变化超过()时,须调整弛度观测值。

    • A、5℃;
    • B、10℃;
    • C、15℃;
    • D、3℃。

    正确答案:A

  • 第7题:

    导线落地前,先用紧线器导线夹头夹住导线,并与导线夹头连接,开始收紧线器。收到导线与金具、绝缘子连接松动时,停止收紧线器,开始拆除()。

    • A、导线
    • B、线夹
    • C、金具
    • D、绝缘子

    正确答案:A

  • 第8题:

    在安装分段绝缘器时,在承力索断线处两侧适当位置各打紧一个楔形紧线器,并在其前面(即楔形紧线器受拉侧)承力索上安装钢线卡子或吊线线夹,以防紧线时楔形紧线器滑动。


    正确答案:正确

  • 第9题:

    当采用UT型线夹及楔形线夹固定安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A、安装前丝扣上应涂润滑剂
    • B、线夹舌板与拉线接触应紧密,受力后无滑动现象,线夹凸肚在尾线侧,安装时不应损伤线股
    • C、拉线弯曲部分不应有明显松股,拉线断头处与拉线主线应固定可靠,线夹处露出的尾线长度为300~500mm,尾线回头后与本线应扎牢
    • D、当同一组拉线使用双线夹并采用连板时,其尾线端的方向应统一
    • E、UT型线夹或花篮螺栓的螺杆应露扣,并应有不小于1/2螺杆丝扣长度可供调紧,调整后,UT型线夹的双螺母应并紧,花篮螺栓应封固

    正确答案:A,B,C,D,E

  • 第10题:

    使用紧线器应注意的事项有()。

    • A、紧线前,应检查导线是否都放在滑轮中。小段紧线亦可将导线放在针式绝缘子和顶部沟槽内,但不允许将导线放在铁横担上以免磨伤;
    • B、紧线时要有统一的指挥,要根据观测档对弧垂观测的结果,指挥松紧导线。各种导线不同温度下的弧垂值,应根据本地区电力部门规定的弧垂进行紧线;
    • C、紧线时,一般应做到每基杆有人,以便及时松动导线,使导线接头能顺利越过滑车或绝缘子;
    • D、根据紧线的导线直径,选用相应规格的紧线器。在使用时如发现滑线(逃线)现象,应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措施(如在线材上绕上一层铁丝)再行夹住,使线材确实夹牢后,才能继续紧线。

    正确答案:A,B,C,D

  • 第11题:

    判断题
    在安装分段绝缘器时,在承力索断线处两侧适当位置各打紧一个楔形紧线器,并在其前面(即楔形紧线器受拉侧)承力索上安装钢线卡子或吊线线夹,以防紧线时楔形紧线器滑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在支柱田野侧架设附加导线,采用人工放线时的施工工序正确的有()
    A

    安置线盘→展放导线→挂线→起锚→下锚→弛度测量→导线固定

    B

    安置线盘→起锚→展放导线→挂线→下锚→弛度测量→导线固定

    C

    安置线盘→起锚→展放导线→挂线→弛度测量→下锚→导线固定

    D

    安置线盘→展放导线→挂线→起锚→弛度测量→下锚→导线固定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测量带电线路导线的弛度、档距及导线与通道内其他物体的距离时,不应使用()等非绝缘工具。

    • A、皮尺
    • B、普通绳索
    • C、合格测量仪
    • D、线尺(夹有金属丝者)

    正确答案:A,B,D

  • 第14题:

    采用楔形线夹连接拉线,安装时规定有()。

    • A、同组拉线使用两个线夹时其尾端方向应统一
    • B、线夹的舌板与拉线应紧密接触,受力后不应滑动
    • C、拉线弯曲部分不应有明显的松股,尾线宜露出线夹150~350mm,尾线与本线应扎牢
    • D、线夹的凸肚在尾线侧,安装时不应使线股受损

    正确答案:A,B,D

  • 第15题:

    调整导线弧垂的方法是()。

    • A、调整导线弧垂时,操作人员在耐张杆或终端杆上,利用三角紧线器(也可与双钩紧线器配合使用)调整导线的松紧;
    • B、若为多档耐张段,卡好紧线器后,即可解开架线杆上导线的绑线,并选择耐张段中部有代表性的档距观测弧垂;
    • C、若三相导线的弧垂均需调整,则应先同时调整好两个边相,然后调整中相。调整后的三相导线弧垂应一致;
    • D、在终端杆上对导线弧垂进行调整时,应在横担两端导线反方向做好临时拉线,防止横担因受力不均而偏转。

    正确答案:A,B,C,D

  • 第16题:

    线路紧线时,可根据导线截面的大小和耐张段的长短,选用()。

    • A、人力紧线
    • B、紧线器紧线
    • C、绞磨紧线
    • D、车辆紧线
    • E、自动紧线
    • F、远传紧线

    正确答案:A,B,C,D

  • 第17题:

    在支柱田野侧架设附加导线,采用人工放线时的施工工序正确的有()

    • A、安置线盘→展放导线→挂线→起锚→下锚→弛度测量→导线固定
    • B、安置线盘→起锚→展放导线→挂线→下锚→弛度测量→导线固定
    • C、安置线盘→起锚→展放导线→挂线→弛度测量→下锚→导线固定
    • D、安置线盘→展放导线→挂线→起锚→弛度测量→下锚→导线固定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导线地面()的设置应相互独立,工器具应满足各自能承受全部紧线张力的要求

    • A、卡线器
    • B、耐张线夹
    • C、临锚
    • D、过轮临锚

    正确答案:C,D

  • 第19题:

    绝缘线的安装弛度按设计给定值确定,可用弛度板或其它器件进行观测。绝缘线紧好后,同档内各相导线的弛度应力求一致,施工误差不超过()mm。

    • A、50
    • B、±100
    • C、150
    • D、±50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制作接触线接头时,蛙式紧线器前方必须上紧1~2个吊弦线夹或定位线夹,且线夹与紧线器应保持()的距离。

    • A、50~100mm
    • B、50~80mm
    • C、100~150mm
    • D、120~150mm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正常巡视线路时对导线检查内容有()。

    • A、导线有无断股、松股;
    • B、导线弛度是否平衡;
    • C、导线接续管、跳引线触点、并沟线夹处是否有变色、发热、松动;
    • D、各类扎线及固定处缠绕的铝包带有无松开、断掉。

    正确答案:A,B,C,D

  • 第22题:

    单选题
    支柱同一侧悬挂为不同线径及材质的导线时,附加导线的弛度应以其中()的导线为准。
    A

    弛度较大

    B

    弛度较小

    C

    线径较大

    D

    线径较小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制作接触线接头时,蛙式紧线器前方必须上紧1~2个吊弦线夹或定位线夹,且线夹与紧线器应保持()的距离。
    A

    50~100mm

    B

    50~80mm

    C

    100~150mm

    D

    120~150mm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