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甲烷的危害?”相关问题
  • 第1题:

    瓦斯〈甲烷〉的性质、来源、危害各是什么?


    正确答案: 性质:无色、无味、无臭、无毒的气体,比重0.554。
    来源:煤岩中。
    危害: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会燃烧和爆炸;浓度达到40%以上时,能使人窒息。

  • 第2题:

    简述甲烷的性质?


    正确答案:甲烷是一种无毒、无味、无色、无嗅、可燃、可爆的气体,微溶于水,易溶于醇、乙醚。甲烷比空气轻,已聚集在隧道的顶部。

  • 第3题:

    什么叫甲烷化反应,对反应操作有何危害?


    正确答案: CO和CO2在氢气的存在下、在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置可以转化为甲烷和水。这就叫甲烷化反应。CO和CO2的这个甲烷化反应与普通烃类反应物的反应造成对催化剂竞争。因此如果放任CO和CO2的积累,那么催化剂的温度就需要提高。在极端的情况下,若极短时间内有大量的CO和CO2进入加氢裂化装置,因为甲烷化反应是高放热反应,因此在理论上来说就有可能发生飞温。在实际操作中要求,如果CO+CO2的含量超过最大设计允许值,催化剂的温度不允许提高以补偿由此造成的转化率的降低。催化剂的温度应给予维持或者降低,直至造成CO+CO2含量升高的问题得到解决为止。只有这样,催化剂的活性才不至于由于温度的升高而而受到损害,同时也可避免由于甲烷化反应可能造成的飞温事故。

  • 第4题:

    消耗臭氧物质指破坏大气臭氧层,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化学物质,在船上可能有的消耗臭氧物质种类够多,下列四种物质中属于消耗臭氧物质的是()

    • A、Halon1211溴氯二氟甲烷;
    • B、Halon1301溴三氟甲烷;
    • C、CFC—11三氯氟甲烷;
    • D、CFC—115氯王氟乙烷。

    正确答案:A,B,C,D

  • 第5题:

    简述甲烷发酵的机理。


    正确答案: 甲烷发酵的机理:甲烷发酵是由厌氧细菌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复杂有机物最终分解成甲烷和CO2其反应机理分以下两阶段组成:
    (1)第一阶段有机物先被一群产酸菌分解成醋酸、丙酸、丁酸等低级脂肪酸,然后被另一群产气菌进一步分解成甲烷、CO2等气体;
    (2)第二阶段的产气过程称为甲烷发酵,与这一过程有关的细菌总称为甲烷细菌。

  • 第6题:

    简述天然气主要成因类型及其甲烷碳同位素特征。


    正确答案: 成因类型:有机成因气和无机成因气。
    有机成因气包括生物气、油型气、煤型气。
    甲烷碳同位素特征:甲烷的碳同位素的比值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
    总的来讲,无机甲烷富集重的碳同位素的甲烷碳同位素比值最大,>-30%,一般大于-20%;生物成因气富集轻的碳同位素的甲烷的碳同位素比值最小,<-55%;油型气和煤型气介于二者之间。

  • 第7题:

    简述温度变化对甲烷菌的影响作用?(4分)


    正确答案: 甲烷菌对温度的急剧变化比较敏感,中温或高温厌氧发酵允许的温度变化范围为±(1.5~2.0)℃。(2分)当有±3℃的变化时,就会抑制发酵速率;有±5℃的急剧变化时,就会突然停止产气,时有机酸大量积累而破坏厌氧发酵。(2分)

  • 第8题:

    单选题
    在炼铁.炼焦等企业作业场所中,最常见且危害最大的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是( )。
    A

    一氧化氮

    B

    一氧化碳

    C

    甲烷

    D

    氨气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甲烷化炉床层温度暴涨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进行判断?处理不及时的危害?

    正确答案: 原因:
    1、低变炉出口CO含量超标。
    2、脱碳塔出口CO2超标。
    3、N2过氧。
    4、净化III脱碳气经FV459倒流至甲烷化。
    5、E302内漏。
    判断:
    1、系统负荷增加,联系分析室做低变炉CO及脱碳塔CO2指标分析,判断是否超标。
    2、如果甲烷化炉炉温暴涨,并且上升速度快,可判定N2过氧。
    3、如果向净化III配氢,FI459流量瞬间回零,接着流量增大,联系净化III控制室,询问配氢压力是否高于PI457。
    4、以上程序检查无误,可考虑E302设备内漏。
    处理:
    1、如系系统负荷增加,造成进入甲烷化炉的CO和CO2含量增大引起炉温上涨,可以及时调节甲烷化炉入口温度,稳定好变换操作,根据负荷及时调整FV451循环量,将CO和CO2控制在指标范围内。若生产负荷增加过猛,炉温剧烈上升时,应减小负荷,情况严重时按紧急停车处理。
    2、如系N2过氧,立即通知调度甲烷化及后系统切气,停配氢,根据过氧情况决定能否用脱碳气降甲烷化炉温;必要时可将甲烷化压力卸尽用0.4或1Mpa蒸汽给N2甲烷化炉降温。注意,置换时管道一定要彻底,防止二次带氧入炉。
    3、如果是甲醇脱碳气压力高于PV457压力,气体倒流入甲烷化炉,切配氢,并用氮气降温。
    4、如系设备内漏,通知分析室加强甲烷化炉入口气体成分分析,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停车检修设备。
    处理不及时的危害:
    处理不及时会造成甲烷化炉炉温暴涨,烧毁催化剂,严重时甚至造成设备爆炸的恶性事故,造成系统停车。
    应知应会部分:
    1、甲烷化反应是强烈的放热反应,若原料气中CO和CO2含量增高,易造成催化剂超温事故,同时使进入合成氨系统的甲烷含量增加。对于配套甲烷化消除CO和CO2的,要求CO+CO2含量<0.7%,即低变炉出口CO0.4%和脱碳塔出口CO20.3%之和。因为在绝热条件下,原料气中有0.1%的CO转换为甲烷,原料气温度升高7.4℃,0.1%的CO2转换为甲烷,原料气温度升高6℃,0.1%的O2反应原料气温度升高16.5℃。
    2、甲烷化炉操作温度一般控制在270-350℃之间为宜,温度过高,对化学平衡不利,容易产生析碳反应,使催化剂超温,活性降低;温度过低,则反应速度过慢。在炉温低于180℃时,催化剂容易产生羰基镍,
    N.i+4CO=Ni(CO)4
    羰基镍不仅对催化剂有害,而且对人体的毒害非常大,因此催化剂降温至180℃时停止使用含有CO的工艺气,改用氮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外源ATP在产甲烷菌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1.为合成细胞物质提供能量;
    2.启动和催化甲烷产生的反映;
    3.阻止质子泄露;
    4.通过水解创造一个高能的膜状态;
    5.起嘌呤化和磷酸化酶及辅助因子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下列介质中属于极度危害介质的有()
    A

    B

    光气

    C

    二氧化硫

    D

    甲烷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天然气主要成因类型及其甲烷碳同位素特征。

    正确答案: 成因类型:有机成因气和无机成因气。
    有机成因气包括生物气、油型气、煤型气。
    甲烷碳同位素特征:甲烷的碳同位素的比值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
    总的来讲,无机甲烷富集重的碳同位素的甲烷碳同位素比值最大,>-30%,一般大于-20%;生物成因气富集轻的碳同位素的甲烷的碳同位素比值最小,<-55%;油型气和煤型气介于二者之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溴甲烷属于()职业病危害因素。

    • A、金属类及金属类化合物
    • B、粉尘类
    • C、物理因素类
    • D、农药类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二氧化碳吸收塔()严重时,MDEA会随工艺气带出系统,危害甲烷化炉正常运行。


    正确答案:液泛

  • 第15题:

    在深冷分离中,甲烷物料中乙炔浓度增加有什么危害?


    正确答案: 1.在深冷分离中,乙炔在冷甲烷中的溶解度有限,达到足够的浓度就会从溶液中析出冻,造成激冷器堵塞;
    2.当物流经换热器受热时,甲烷蒸发液体中乙烯和乙炔的浓度增高,乙炔冻结的趋势起初随浓度的增高而上升,随后又因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波及换热器的绝大部分通道。

  • 第16题:

    下列介质中属于极度危害介质的有()

    • A、氟
    • B、光气
    • C、二氧化硫
    • D、甲烷

    正确答案:A,B

  • 第17题:

    简述静电的危害。


    正确答案: 但充有静电的人体或物体产生脉冲放电时,放电火花可能引起火灾或爆炸。静电放电时,极快的电压、电流变化及相应的电场、磁场的变化,还会使电气设备性能下降,或出现非期望响应,而且有可能损坏电子器件、组件。防护措施是穿用导电性纤维或用防静电剂处理的防静电工作服、工作鞋,佩带人体接地腕带,必要时地面作导电化处理。不同固体接触、分离过程中产生的静电,还会引起生产过程中的胶片感光、纤维缠结、印刷纸张不齐等问题。为降低这些不利影响,应尽量减少接触面积和接触压力,分离速度要小,接触状态不要急剧变化。

  • 第18题:

    简述甲烷发酵,及其发酵主要条件。


    正确答案: 无氧条件下,耗氧有机物在产氢菌和产乙酸菌作用下,可被转化为乙酸、甲酸、氢气和二氧化碳,进而经产甲烷菌作用下产生甲烷,这一过程称为甲烷发酵。
    甲烷发酵的条件:绝对厌氧条件、最适的pH值为6.4-7.2 、最佳温度为32~70℃之间、发酵物质的C://N约为30左右。

  • 第19题:

    简述非甲烷烃样品的采集方法。


    正确答案: 将吸附采样管TDX-01端与空气采样器相连,以0.1~0.5L/min的流量采集气样,采样的时间根据空气中烃类的浓度而定。采样后用乳胶管密封吸附采样管两端,带回到实验室。样品放置时间,应不超过10d。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厌氧生物处理系统中,不产甲烷菌和产甲烷菌之间的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 (1)不产甲烷菌为产甲烷菌提供生长和产甲烷所需基质;
    (2)不产甲烷菌为产甲烷菌提供适宜的氧化还原条件;
    (3)不产甲烷菌为产甲烷菌清除有毒物质;
    (4)产甲烷菌为不产甲烷菌的生化反应解除反馈抑制;
    (5)不产甲烷菌和产甲烷菌共同维持环境中适宜的pH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温度变化对甲烷菌的影响作用?(4分)

    正确答案: 甲烷菌对温度的急剧变化比较敏感,中温或高温厌氧发酵允许的温度变化范围为±(1.5~2.0)℃。(2分)当有±3℃的变化时,就会抑制发酵速率;有±5℃的急剧变化时,就会突然停止产气,时有机酸大量积累而破坏厌氧发酵。(2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甲烷发酵,及其发酵主要条件。

    正确答案: 无氧条件下,耗氧有机物在产氢菌和产乙酸菌作用下,可被转化为乙酸、甲酸、氢气和二氧化碳,进而经产甲烷菌作用下产生甲烷,这一过程称为甲烷发酵。
    甲烷发酵的条件:绝对厌氧条件、最适的pH值为6.4-7.2 、最佳温度为32~70℃之间、发酵物质的C://N约为30左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瓦斯〈甲烷〉的性质、来源、危害各是什么?

    正确答案: 性质:无色、无味、无臭、无毒的气体,比重0.554。
    来源:煤岩中。
    危害: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会燃烧和爆炸;浓度达到40%以上时,能使人窒息。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