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用弹簧测力计、橡皮条、细绳套、木板等器材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别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和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细绳套时,只要保证橡皮条的形变量大小相同即可B、作分力和合力的图示时,分力和合力所选的标度可以不同C、在拉细绳套时弹簧测力计必须与木板表面平行D、实验时两个分力间的夹角必须大于等于90°

题目

在“利用弹簧测力计、橡皮条、细绳套、木板等器材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别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和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细绳套时,只要保证橡皮条的形变量大小相同即可
  • B、作分力和合力的图示时,分力和合力所选的标度可以不同
  • C、在拉细绳套时弹簧测力计必须与木板表面平行
  • D、实验时两个分力间的夹角必须大于等于90°

相似考题
更多“在“利用弹簧测力计、橡皮条、细绳套、木板等器材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下面是某高中物理教材“力的合成”一节中的实验。
    如图3.4—2甲.轻质小圆环挂在橡皮条的下端,橡皮条的长度为GE。
    在图乙中.用手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小圆环,小圆环受到作用力Fl、F,橡皮条伸长,小圆环处于0点。这时它受到橡皮条对它向上的拉力F0。撤去F、F,改用一个力F拉住小圆环,仍使它处于D点(图丙)。

    任务:(1)说明教材所述“撤去Fl、F2,改用一个力F拉住小圆环,仍使它处于0点”的实验
    设计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8分)


    答案:
    解析:
    教学方案;力的合成。 (1)“撤去F1、F2,改用一个力F拉住小圆环,仍使它处于0点”,其设计意图是使橡皮筋产生的形变量相同.从而研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2)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特殊的情形,把F1、F2的大小设为3 N、4 N,并且把两个力的夹角设为900.让学生很容易看出分力和合力满足勾股定理.进而更容易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其次在将两分力和合力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来之后.让学生大胆地去猜想,从而可以看出分力和合力之间不是简单的相加相减关系.而是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再次引导学生形成矢量的概念,认识矢量之间所满足的运算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

  • 第2题:

    下面是关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的实验.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钩码的质量是已知的,实验中可以选取钧码为被测物体。如图7.3-2,把钧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钩码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
    1.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的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质量m /kg
    重力G/N

    任务:
    (1)说明上述实验中“逐次增挂钩码’’的操作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简要过程。(8分)


    答案:
    解析:
    (1)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逐次增挂钩码,通过改变重物的质量,测量重物所受重力的大小.然后得出重力与质量线性相关。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现在我们就来研究重力的三要素。体验:让学生手拿质量不同的钩码,体验重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猜想: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如何测量重力大小
    学生交流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的方法: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画出图像。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联系数学知识分析,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坐标轴上的两个量是正比例函数,两个量成正比。
    在此基础上分析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 N/kg。
    写出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给出例题。

  • 第3题:

    在平行于弹簧轴线方向的视图中,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各圈的轮廓应画成( )。

    • A、 直线
    • B、 曲线
    • C、 点划线
    • D、 细实线

    正确答案:A

  • 第4题:

    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来测量,大多数测力计是()制成的。

    • A、铁制
    • B、铜制
    • C、弹簧

    正确答案:C

  • 第5题:

    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下列正确的是()

    • A、用两只弹簧秤拉橡皮条时,两细绳间夹角必须为90°,以便求出合力的大小
    • B、用两只弹簧秤拉橡皮条时,结点位置必须与用一只弹簧秤拉时结点的位置重合
    • C、若用两只弹簧秤拉时合力的图示F与用一只弹簧秤拉时拉力的图示F′不完全重合,说明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不一定是普遍成立的
    • D、同一实验过程中,结点O的位置允许变动

    正确答案:B

  • 第6题:

    在做“探究求合力的方法”中,要使每次合力与分力产生的效果相同,必须使()

    • A、每次把橡皮条拉到相同的位置
    • B、每次橡皮条拉直
    • C、每次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 D、每次记准细绳的方向

    正确答案:A

  • 第7题:

    分析力的合成,应利用平行四边形法侧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问答题
    案例:下面是在完成“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教师对实验进行改进的教学片段:教师:对摩擦力现象,同学们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此节实验课,同学们也知道了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次实验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呢?学生: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教师:对,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接触面光滑程度不一样,能不能改进?教师:根本就没有粗糙程度一样的木板。我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木块固定相连,将它们放置在长木板上,拉动长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样可以有效减小弹簧晃动带来的误差。经过教师的改进,学生们重新设计了实验,并得到更接近真实值的结果。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析。(15分)(2)请设计一个新的教学片段,以改进上述问题。(15分)四、教学设计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12分,第14题28分,共40分)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案例:下面是在完成“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教师对实验改进的教学片段。教师:对摩擦现象,同学们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此节实验课后,也知道了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次实验中存在什么不足啊?学生1:弹簧的示数在实验过程中在变化。教师:对,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2:接触面光滑程度不一样,能不能改进?教师:根本就没有粗糙程度一样的木板。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样可有效减小弹簧晃动带来的误差。经过教师的改进,学生们重新设计了实验,并得出更接近真实值的结果.问题:(1)评析此教学片段,指出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15分)(2)重新设计教学片段,引导学生认识实验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15分)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使用弹簧测力计前首先要对弹簧测力计进行观察,观察指针是否对准____,还应当观察____和____.

    正确答案: 零刻度线,量程,最小分度值
    解析:
    正确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步骤,测量时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最大量程.

  • 第11题:

    填空题
    如图甲、乙所示,某小组同学以硬纸板为研究对象,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线等器材进行实验,该小组同学是在做“探究____”实验.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应在硬纸板处于____状态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按图乙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放开硬纸板前,应使两测力计的示数____,两细线对硬纸板拉力的方向____.

    正确答案: 二力平衡的条件,静止,相等,相反
    解析:
    由实验装置图可知,以硬纸板为研究对象,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线等器材可以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两个拉力都作用在纸板上,且方向相反,当在硬纸板处于静止状态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比较其大小;按图乙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探究二力是否共线,将硬纸板转过一定角度,应保持两拉力大小相等,故放开硬纸板前,应使两测力计的示数相同,两细线对硬纸板拉力的方向相反,放手后观察纸板是否静止,即可得出结论.

  • 第12题:

    填空题
    如图所示,用3 N水平力F拉长木板A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运动,而B静止不动时,若逐渐增大F(不计绳和弹簧测力计重),则B受到的摩擦力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方向向____.

    正确答案: 不变,右
    解析:
    由题意可知,向右拉动木板A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运动时,物体B相对于A向左运动,此时木板A给物体B一个水平向右的摩擦力(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物体B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状态,则弹簧测力计对B的拉力和B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当增大拉力F时,由于B对A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没有变化,所以B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不变,B仍相对A向左运动,则B所受的摩擦力的方向也不变,方向仍为水平向右.

  • 第13题:

    下面为高中物理教材力的合成一节中“探究合力的方法”的实验装置。



    (1)请列举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快速认识力的合成。
    (2)在这个探究实验中,设计一个教学方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答案:
    解析:
    (1)例如在讲解之前可以这样举例:一桶水可以几个人抬,也可以一个人提,其效果都是一样的,可以在这样的引导下得出相应的结论:几个共点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替代,这就是力的合成。
    (2)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特殊的情形,可以把F1、F2的大小设为3N、4N,并且把两个力的夹角设为90°,让学生很容易的看出分力和合力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去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更容易。其次在将两分力和合力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来之后,让学生大胆地去猜想,从而可以看出分力和合力之间不是简单的相加相减关系,而是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再次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矢量的概念,认识矢量之间所满足的运算关系,也有利于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理解。

  • 第14题:

    初中物理《浮力》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6日 上午 河南省商丘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1.题目:浮力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如果试讲内容有实验,则要描述具体实验过程。
    (2)试讲过程中要有启发性提问。
    (3)要求适当板书。
    (4)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试讲内容的拓展延伸。
    答辩题目1.本课的重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出重点的?
    2.请简述热气球的原理。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用长方体浸没在水中的受力情况来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环节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一些列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诸如大黄鸭、轮船、潜水艇等,提出问题: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做出假设。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本的知识储备,学生可能会回答: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按照学生的合理假设,引导学生思考要探究浮力大小与这些因素是否有关,相应的需要用到哪些器材,按照什么步骤进行才能严谨的探究所假设的因素是否正确。指导并完善学生的回答,得出实验的设计方案:
    1.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圆柱形金属块、分别装有适量的水和酒精的量筒各1个、细线。
    2.实验步骤:
    【1.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1)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将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
    (3)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的一部分浸入量筒的水中,测出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并记录在表格1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的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
    (4)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测出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并记录在表格1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的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
    (5)利用F浮=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F浮,记录在表格1中。
    【2.探究浮力是否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1)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2中;
    (3)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静止后,将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2中;
    (4)沿竖直方向用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酒精中,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填入表格2中;
    (5)利用F浮=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F浮,填入表格2中。
    3.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表格1 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出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再在班级中进行分享观点,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得出最终结论:
    根据表1中的实验数据,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根据表2中的实验数据,可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环节三:巩固提高
    【例题】小明将重为3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先后浸没在水和盐水中,石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2N和1.8N,则石块在水中所受浮力为______N;从图中还可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______有关。
    环节四:小结作业
    1.引导学生反思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诸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实验操作的步骤、实验数据的分析等,在全班分享感悟与体会,为此次实验做一次小结。
    2.有人猜想:“浸没在液体中的固体所受的浮力可能跟固体的形状有关”。请同学课下为检验这个猜想设计一个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表格等,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答案:
    解析:

  • 第15题:

    在《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下述方法中可减少实验误差的是()

    • A、使用弹簧秤拉橡皮条时,应使它与木板平行
    • B、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应适当大些
    • C、两个分力F1、F2的夹角越大越好
    • 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稍长些

    正确答案:A,B,D

  • 第16题: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数量。


    正确答案:0;相平;最大

  • 第17题:

    某实验小组在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
    • B、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即可
    • C、将弹簧秤都拉到相同刻度
    • D、将橡皮条和细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在“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下列实验要求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必须与木板平行
    • B、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必须相互垂直
    • C、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弹簧测力计的刻度
    • D、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不能超过其量程

    正确答案:A,C,D

  • 第19题:

    锚杆拉力的监测宜采用()

    • A、钢弦式测力计
    • B、电阻应变式测力计
    • C、液压式测力计
    • D、弹簧测力计

    正确答案:A,B,C

  • 第20题:

    问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摩擦力”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材料二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摩擦力”一节,关于“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实验如图: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2)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3)换用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的长木板,保持木块上的砝码不变,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自己设计表格,记录测量数据。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材料三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八年级学生,已学过力的概念。任务:(1)简述滑动摩擦力的概念。(4分)(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24分)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锚杆拉力的监测宜采用()
    A

    钢弦式测力计

    B

    电阻应变式测力计

    C

    液压式测力计

    D

    弹簧测力计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他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使固定物体上表面水平,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木块在固定物体上滑动.为了用弹簧测力计示数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让木块沿水平方向做____运动.

    正确答案: 匀速直线
    解析:
    滑动摩擦力无法直接测量,要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即要让木块受到的拉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则应使木块沿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

  • 第23题:

    问答题
    案例:下面是在完成“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教师对实验进行改进的教学片段:教师:对摩擦力现象,同学们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此节实验课,同学们也知道了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次实验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呢?学生: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教师:对,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接触面光滑程度不一样,能不能改进?教师:根本就没有粗糙程度一样的木板。我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木块固定相连,将它们放置在长木板上,拉动长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样可以有效减小弹簧晃动带来的误差。经过教师的改进,学生们重新设计了实验,并得到更接近真实值的结果。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析。(15分)(2)请设计一个新的教学片段,以改进上述问题。(15分)

    正确答案:
    解析: